越来越多的员工只管上班不问贡献,只管接受指令却不顾结果。他们得过且过、应付了事,将把事情做得“差不多”作为自己的最高准则;他们能拖就拖,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任务;他们马马虎虎、粗心大意、敷衍塞责……这些统统都是做事不到位的具体表现。
做事做到位是每个员工最起码的工作准则,也是一个人做人的基本要求。只有做事做到位,你才能提高工作的效率,才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才能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
工作不是简单的“做了”
小丽是一家公司的电话接待员,她负责与公司的潜在客户进行电话沟通。刚进公司时,老板也曾表示过,是否留住客户,并不与小丽的工资直接挂钩,她的工作主要是给来电咨询的人们介绍公司的基本情况和主要产品,并建议他们与公司销售部门联系。部门经理也曾对小丽的工作给予了不少指示。比如,如何使用礼貌用语,如何介绍本公司的产品等等。小丽暗自庆幸,自己有了一份稳定而又轻松的工作。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小丽发现,自己的工作果然非常有“规律”,一点也不费脑子。她心想,也许自己成不了一个开拓型的人才,适合自己的就是这种按部就班的工作。反正也不指望得到提升,但只要完成了领导布置的任务,保住这个饭碗应该是没问题的。
可是,万万没想到,工作两个月以后,部门经理对小丽提出了警告。
部门经理质问小丽:“客户们都反映,你们公司接电话的那个小姐态度冷淡,对业务知识不熟悉,工作态度不认真。小丽,你知道吗?因为你的原因,公司丢了多少客户?如果再这样下去的话,公司只能解雇你了。”
小丽觉得十分委曲,反驳道:“我严格按照公司的礼貌用语与客户谈话,我把产品介绍背得很熟。我怎么态度不认真了?”
部门经理说:“你与客户交谈时,确实使用了公司规定的礼貌用语,可你的口气中没有一点儿对客户的亲切和热心。你背熟了产品介绍,可你并不理解它,遇到客户提问,你总是把他们推给销售部门。小丽啊,公司应该是一个具备团队精神的整体,每个人都要为公司的效益负责!你必须好好改进你的工作,增强责任心,努力争取每一个客户!”
挨了部门经理一顿批评,小丽很不满。回到办公室,小丽抱怨道:“公司领导的指令总是变来变去,让人无所适从。前几天只要求我接待来电人员,可今天又要求我争取每一个客户。我不是销售人员,‘争取每个客户’不是我的工作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凭什么要我做?再说,如果公司的产品质量过硬,早就畅销了,技术部门应该负主要责任。”
像小丽一样,很多员工都喜欢强调“我做了”,他们也常常会说:
“我做了老板让我做的事。”
“我做了公司规定的事。”
“我做了我职责范围内的事。”
“我做了我力所能及的事。”
……
“我做了”是一种“保险”的办法——虽无功劳,也有苦劳。即不承担责任,又可以保住饭碗。既然“我做了”,那当然就有充分的理由,可以名正言顺地说:
“这不是我的错!”
“这不关我的事。”
“这不是我们部门的职责。”
“我才刚换班呢!这和我没关系。”
“这不是我的问题。”
……
同样,抱有“做了”心态的人,也最爱发牢骚,他们常常抱怨:
“老板太独裁!”
“老板让我做的事情根本没法做!”
“老板今天一个想法,明天一个花样,谁受得了?”
“公司没有完善的管理方案,没有合理的规划。”
“上司总是谈虚的,什么时候才能务实一些?”
……
然而,以“做了”的态度对待工作,真的是一种可以帮助我们明哲保身的办法吗?
事实上,没有任何企业领导能容忍自己的员工“催一下,动一下”,而不去主动做有意义的事。假如一个员工表面上“做了”,但问题没有解决,这样的工作不会有任何绩效,也不会得到公司的认可。
同一个办公室的老张,听了小丽的一番牢骚,微笑着说:“小丽,依我看,这就是你的问题了。与其这么烦恼,我们不如想想办法,解决你的问题。”
老张这个人,工作能力强,人缘也好,在公司里很受欢迎,小丽也很敬重他。这时的小丽也很困惑——自己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为什么自己这么“听话”,却仍然得不到公司的认可呢?于是她问老张:“难道我必须做分外的工作,替别人干活,才算有责任心吗?”
老张并不直接回答小丽,却反问了小丽一个问题:“小丽,你想过没有,工作中我们应该做什么?”
小丽不以为然地说:“做上司交给我的任务啊!”
老张摇摇头:“一个员工的职责,并不仅仅是《员工手册》所列出的各个职位的工作事项,也不仅仅是做好上司安排的各种事务。那样的‘工作’,仅仅是‘做了’,仅仅是完成了上司吩咐的任务,并不是真正的工作。为了真正进入工作状态,我们要经常问自己以下几下问题:
第一,我现在做的事能给公司带来什么影响?
第二,当工作出了毛病时,要改变的是我自己,还是别人?
第三,我是否充分认识和发挥了我的能力?
第四,面对问题,我是否进行了积极有效的行动?
第五,为了团队,我还能做些什么?
这些都是我们‘份内’的事情,而不是我们替别人做事。为什么呢?因为作为个体的员工,她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公司的事情;而公司的事情,也是她自己的事情。我们不能将工作分成‘我的’或者‘老板的’,而是要做个有心人,从团队的角度考虑自己的工作。面对问题,不要把它推给同事、上司或老板,而是尽自己一份力,努力解决它。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不断地发掘自己的潜能,提高工作能力。”
诚如老张所说,从企业的整体目标来看,企业发展、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企业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人才来完成。所以,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人才价值的最终体现。
而我们上面提到的那些抱有“做了”心态的员工,他们每天除了按上司的吩咐“干活”外,什么都不会做,遇到问题,只能是留给老板、上司,被动地等老板、上司来处理、决定。因为他们有个错误的认识--只有上司明确吩咐的任务,才是“我的”;而出现的问题却是老板的、上司的。
事实上,即使最基层的员工也不得不解决日常营运中的各种问题。比如,文件的处理、电话的接听、人员的接待、各种方案和书面材料的编写、事务的报告和传达、外围的调查、事件的核实等等。问题会接踵而来,而且复杂程度会不断升高。能够明确地界定问题,系统地找出问题的成因,对症下药,积极解决,才是工作的意义所在。
“做了”并不意味着工作,把问题解决好,才称得上是合格地完成了本职工作。
敷衍了事只能害自己
有人曾经说过:“轻率与疏忽所造成的祸患不相上下。”许多员工之所以沦于平庸,就是在做事敷衍了事这一点上难以自拔。这些人对于自己所做的事从来不会做到尽职尽责,当然也就不能做到尽善尽美。
有一师父,他收的徒弟第一天进门,他就安排徒弟做例行功课——扫地。过了些时辰,徒弟来禀报,地扫好了。
师父问:“扫干净了?”
徒弟回答:“扫干净了。”
师父不放心,再问:“真的扫干净了?”
徒弟想想,肯定地回答:“真的扫干净了。”
这时,师父沉下脸,说:“好了,你可以回家了。”
徒弟很奇怪,怎么刚来就让回家,不收我了?师父摆摆手,徒弟只好走人,不明白师父怎么也不去查验查验就不要自己了。
原来,这位师父事先在屋子犄角旮旯处悄悄丢下了几枚铜板,看徒弟能不能在扫地时发现。而那些心浮气躁或偷奸耍滑的人都只会做表面文章,是不会认认真真地去扫那些犄角旮旯处的,因此也不会捡到铜板交给师父。师父正是这样“看破”了徒弟,或者说看出了徒弟的“破绽”,师父认为,敷衍了事的人是不会认真地去做别人交付的事情的。
有无数人因为养成了马马虎虎、轻视工作的习惯以及对手头工作敷衍了事的态度,终其一生只能做最简单、最低层的工作。
在某大型机构一座雄伟的建筑物上镌刻着一句感人至深的格言。那句格言是:“在此,一切都追求尽善尽美。”“追求尽善尽美”这句话值得我们每个人把它作为一生的格言。如果每时每刻都能实践这一格言,决心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竭尽全力,以求得尽善尽美的结果,那么最简单的工作在你眼里也会变得无与伦比。
养成了敷衍了事的恶习后,在工作中往往就会不诚实。这样,人们必定会轻视他的工作,从而轻视他的人品。敷衍不但会使工作的效能降低,而且还会使人丧失做事的才能。所以,粗陋的工作实在是摧毁理想、堕落生活、阻碍前进的大敌。
有很多人好像不知道职位的晋升是建立在忠实履行日常工作职责的基础上的,也不知道只有做好目前所从事的职业,才能使他们渐渐地获得更大的职业空间。
有许多人在寻找发挥自己本领的机会。他们常这样问自己:“做这种乏味平凡的工作有什么希望呢?”可是,就是在这些极其平凡的职业中、极其低微的位置上,往往蕴藏着极大的机会。而打开机会之门的钥匙,就是工作起来更细心、更专注。
不到位的低效浪费
歌德在他的叙事歌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耶稣带着他的门徒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了一块破烂的马蹄铁,耶稣让彼得把它捡起来。不料彼得懒得弯腰,假装没听见。耶稣没说什么,就自己捡起马蹄铁,用它从铁匠那儿换来3文钱,又用这钱买了18颗樱桃。
两人继续前行,经过的全是茫茫的荒野。耶稣猜到彼得一定渴得够戗,就让藏于袖中的樱桃掉出一颗,彼得一见,赶紧捡起来吃掉。耶稣边走边丢,彼得也就狼狈地弯了18次腰。耶稣笑了,对他说:“如果当初你弯一次腰,就不会在后来没完没了地弯腰。第一次不把小事干好,将来就会在更小的事上操劳。”
事实确实如此,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为了尽快结束工作,我们迅速地把某件事情做完,没有过多地考虑细节问题,却不得不重头再做一遍;为了省事,我们把垃圾随便扔在地上,清洁人员却不得不重新捡起来,再扔一次。有时候我们浪费了自己的时间,有时候我们浪费
的是别人的时间。
在西方购物,不管是购自国内还是购自国外,货物通常会由邮局、速递公司等运输部门负责送到你家里。但中国的国情不同,常会有包裹等你亲往邮局或什么办公室取回家来。
有家公司订购的西方设备每每都停放在上海海关,公司接到取货通知后必须尽快将东西取回来,否则一耽误就会遭到被罚款的命运。这家公司有位外方经理去上海领设备,实践了一趟后才惊叹,这实际上是一项极繁琐的大工程。
西方人验货时,通常的做法是按照收据核查所有的集装箱是否都到齐了,若箱子数目无误就万事大吉。但中国人的程序细则非同小可,首先是将所有的集装箱一一打开,并将里面的设备零件全部搬出来,然后对照着一叠设备名称明细表逐件核对,不放过每一个细小的零件和备用配件。仅将每一个集装箱搬出来再装回去,就可以想象这是多么庞大的工作量和运动量。
这家公司反反复复这么折腾一百多个集装箱,整整要忙上一个星期。不但如此,去上海出差验收的人员也是一支浩浩荡荡的大军,有各个部门的技术人员、财务人员、总工程师、厂领导及秘书。各方面代表都到场的原因是,待货物验收完毕后,设备各个部分的资料及零备件将被拆散分离,分别由不同的部门取走保管。如钥匙归保管处,一些随设备附带的修理工具归工具处,说明书归情报处,如是这般分门别类地分配下去。然而就是这种安排上导致的做事不到位,给自己带来了大量的重复性工作。
做事不到位不仅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麻烦,还会给上司带来工作上的不便,对于上司安排你去做的事,无论巨细,你不去做你的上司就要去做,你做不到位,他就要返工。从管理角度说,公司花了大价钱请你的上司,成本在你的10倍以上,从经济的意义上说,他花一小时能做的事,你花一天的时间做好也值。同样的道理,一件小事,你花了一个小时做完交给了他,当他发现了不足,再去补充、修订,花半个小时,如果这样,还是你费半天时间把事情一次性做好要合算。你把小事做到位了,他的工作效率就提高了。
相对于管理工作的高效率而言,工作的低效率或者无效率造成的隐性浪费是非常大的:原来只要一个人承担的工作,需要两个以上人员来完成;应该按计划完成的任务反复拖延;应该正确完成的工作被做错,这些都会导致返工、重做、纠正等浪费时间和精力的行为,如果是高效率地完成了错误的工作,则损失更大。
更可怕的是,这种错误在某种程度上是被允许的,会被以各种各样的原因、理由来掩盖住,从而反复发生,造成巨大的浪费。我们允许的是创造性的失误,而不允许反复发生低级的错误。
偏离目标造成的不到位
作为一名出色的员工,他的首要任务就是:确保做正确的事情,其次才是督促自己把事情做正确。
有一家IT公司在北京有一家分公司,年中时,总部发现分公司已经实现了全年的营业额,所以就认为这个分公司已经达成目标了。但到年末的时候才发现,分公司的营业额里超过一半不是来自销售总部给它的产品,而是他们发现一些客户有特别需求,就组织了一帮人给客户量身定做软件而来的。
从营业额的角度讲,它是完成任务了。但实际上,它没有完成公司制定的目标,作为北京分公司,它最核心的目标是销售工作,这是公司战略布局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偏离目标是最可怕的,表面上完成计划并不等于没有偏离目标。
最后公司总经理在年终总结的时候说:“在我的战略棋盘上,你这个分公司没有意义,你挣钱多有什么用,公司今年的新产品想在北京市场销售,你没有打开市场局面,没有做正确的事情。”
在工作中,找对方向是一种智慧,一种责任。因为在一定时期内,一个人,一个企业的目标是统一的,资源和能量是有限的,如果你的工作偏离了企业的目标,偏离了团队的要求,你的工作对团队将没有任何意义。而你又占用了公司的资源,这时你的工作将会给公司带来双重的损失。
注意力也是一种资源,而其正确的指向,则比资源本身更重要,更有意义。温瑞安说:“真正的高手会把精、气、神集中于一击。”但前提是这致命一击必须指向敌人的要害,而不是击向身旁的大树或者身后的石头,除非他想自寻死路,独孤求败。
世界的开放性和流动的倍增,给集体选择和个人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但也带来了大量的精神涣散和疲劳。选择像一条河流,它变得越宽,就有越多的人淹死在里面。人们需要越来越强的游泳技巧,更需要游向正确的方向,因为你不可能永远就这么游下去。骑脚踏车的人走不远,假如你因为忙于蹬踏而没有时间去辨明方向,那么当你大汗淋漓、疲惫不堪而又满怀希望地去整理收获时,你就会发现,你的所有努力只是让地球上多了一个并不十分规则的圆。浪费了所有的精力,丢弃了所有的过程,你的位置,起点既是终点,终点注定就是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