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天地颂(第二部)
1576300000017

第17章 人心向背(1)

●张爱萍奉命说服李宗仁会战台儿庄,进言:“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武器之优劣,而是人心之向背。”

●费米、西拉德游说四方,爱因斯坦致信美国总统罗斯福:抢在希特勒前面造出原子弹。

●钱伟长、郭永怀等22名留学生怒吼:“我们宁可不出国,也不要日本人签证!”

●珍珠港事变第二天,罗斯福说:“1941年12月7日——必须永远记住这个耻辱的日子!”

●斯大林接见青年军官:“在强盗面前,落后要挨打,软弱更要挨打。”

1938年1月。延安窑洞门前。

毛泽东:“在红军大学我就说过,你们当中要有人出国留学,果然说中了吧?刘亚楼,有对象了吗?”

刘亚楼摇摇头。

毛泽东:“那好,到苏联,好好学习!钟赤兵,我的小老乡,你今年多大啦?”

钟赤兵:“二十四了。”

毛泽东:“啊,这么年轻,就当了中央军委作战局局长!也没有结婚吧?”

钟赤兵难为情地:“没有。”

毛泽东:“那好。不过……你一条腿行吗?”

钟赤兵:“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都走过来了。”

毛泽东点头:“那倒也是。不过……”他还是有点犹豫,看见周恩来,忙说:“恩来,你看这位‘独腿将军’,到苏联去学习,行吗?”

周恩来:“怎么不行?他是我们红军里的英雄啊!”

毛泽东赞赏地:“是呀,是呀!”他转向大家,问道:“你们知道,钟赤兵这条腿是在哪里丢掉的?”

刘亚楼:“娄山关!”

毛泽东:“对,娄山关!钟赤兵呀,我叫你在娄山关立一块碑,上写:‘钟赤兵在此丢腿一条。’你立了没有呀?”

钟赤兵不好意思地摇摇头。

毛泽东:“你到苏联去学习,是攻打另一个娄山关,那就是军事科学!当心,别把另一条腿也丢了啊!”

人们哈哈大笑。

毛泽东:“好吧,准备一下!……还有杨至成他们几个,和你们一起先到新疆,再到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不要忘了,为了培养人才,中央下了很大的决心啊!”

黄昏,延河边,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边走边说:“现在是打仗,将来要建设,人才从哪里来?光在国内培养还不够,还要走出国门,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你们读过大学,自然科学底子好,所以派你们出去。”

罗沛霖:“陈部长,我来延安是为了抗日。”

陈云:“我问你,日本为什么那么凶?就是它仗着先进的武器装备,欺侮我们没有飞机大炮。所以,你们到资本主义国家,要好好读书,学习科学技术。”

毛泽东迎面走来:“怎么样?思想通了吗?”

罗沛霖等人支支吾吾地:“嗯!……”“算是通了。”

毛泽东:“好,等打败日本那一天,等新中国诞生那一天,我们再见面!”罗沛霖等人和毛泽东、陈云紧紧握手,互道再见。

武汉,罗沛霖等人站在八路军办事处门外。这里,人群拥挤,热闹非凡。青年学生们一批又一批拥来,喊着:“我们要抗日!”“我们要当八路军!”“我们要见周恩来!”

身着八路军服装的参谋张爱萍在门口大声说:“同胞们,朋友们!周恩来同志很愿意和大家见面,但是,他要见的人太多,是不是有个顺序,有个先来后到,好不好?”

众:“好!”

人们一下子排成了长队。

此时,在二楼会客厅,周恩来正在向孩子剧团的娃娃们讲话:“孩子们,你们问我要有什么精神,我说六个字:救国、革命、创造!”

孩子们热烈鼓掌。

周恩来继续说:“一手打倒日本强盗,一手创造新中国!”

孩子们欢呼起来。

白求恩率领的加拿大—美国援华医疗队,来到二楼会客厅,周恩来和他们热烈握手。

此时,张爱萍正在一楼的角落里,和罗沛霖等几个从延安来的青年谈话。他说:“南京沦陷了,亲日派加紧进行投降活动,到处散布悲观情绪,最流行的话就是武器不如人。确实,日本的武器比我们先进,但人心比武器重要千百倍!”

罗沛霖连连点头。

二楼会客厅,周恩来愤怒地:“南京大屠杀,死了几十万同胞,但也擦亮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眼睛。”

白求恩:“我们正是出于对法西斯野兽的强烈的愤怒和仇恨,组成志愿医疗队到中国来的。”

周恩来:“你们不远万里,从大洋彼岸来到中国,帮助我们抗击法西斯,我们深表感谢!我们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奉献给你们,只有艰苦的工作;你们也不能得到别的什么,得到的只是伤病员的感激之情。”

空袭警报响起。

周恩来:“请到防空洞去!”

白求恩:“不,我们的岗位是在炸弹下边!”

日本飞机出现在武汉上空。

中国飞机迎了上去。

一场激烈的空战打响了。

一架架日本飞机,像一头头凶恶的野兽,狂吠着扑近、包抄、翻腾、追逼。正当中国飞机处于危险的关头,苏联飞机向日本飞机包围过来。中国飞机和苏联飞机联合作战,把日本飞机打得落花流水,一架架日本飞机拖着黑烟逃走、坠毁了。

武汉人民纷纷走上街头,无不拍手称快。

深夜。二楼会客厅。周恩来把最后一批青年送走。

楼下,张爱萍对罗沛霖等人说:“周副主席指示,抗日形势严峻,急需大批人才,你们马上去大后方工作,等将来有机会再出国留学。”

此时,周恩来突然出现,笑着说:“让你们久等了。”

罗沛霖:“周副主席,你太忙……”

周恩来:“再忙,也要和你们见面。大批学生到延安去工作、学习,你们却离开延安到大后方去工作、学习,方向虽然是相反的,但目标却是一个,这就是:革命救国!你们这几位是学自然科学的,更加需要有战略眼光。要知道,当前,救国需要科学技术;将来,建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

陈诚等走来,周恩来只好迎上前去,带他们走上二楼。

罗沛霖等离开时,朝霞已经升起了。

通宵达旦工作的周恩来还在灯下写信,张爱萍坐在一旁望着他。叶剑英悄悄走来:“哎呀,恩来,你还没有睡呀!”

“马上睡。”周恩来写了信封,把信交给张爱萍:“你要说服李宗仁,真正可怕的不是日本的武器装备,而是打着‘唯武器论’招牌的投降派!”

徐州。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看了周恩来的信频频点头,但又颇为犹豫,慢声说:“日军气焰嚣张,武器装备之精良,堪称世界一流;加之,战区还有各色部队,能否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台儿庄这一仗能否取胜,我实在没有把握。”

张爱萍:“周恩来、叶剑英首长命我前来,当面向司令长官转达:李先生抗日爱国,广西军队骁勇善战,担当此任是有把握的。”

李宗仁很感兴趣地:“啊,具体说来……”

张爱萍:“蒋委员长只想保存实力,置国土沦陷、人民涂炭而不顾,失去了民心。”

李宗仁点头深思。

张爱萍:“司令长官崇尚民族气节,广西军队又以雄武善战名扬四海,其他地方军来到前线,也是为了抗日,亦可扬眉吐气,故求战心切。日军依仗飞机大炮,武器精良,如此蛮横,耀武扬威,实在欺中国无人。但骄兵必败,且孤军深入乃兵家所忌,正是打击之良机。济南徐州一线地形复杂,乃伏兵之地……”

李宗仁点头:“有道理。”

张爱萍:“我八路军在华北地区还可作战略配合。”

李宗仁拍案叫好。

张爱萍:“以司令长官之雄才和兵力,台儿庄大战定能获得胜利。歼敌寇、扬国威、振民心、垂青史在此一举,万望勿失良机!”

李宗仁激动地站了起来:“望转告周恩来将军,请他候我佳音!”

张爱萍:“一定禀报!”

李宗仁望着他,突然问道:“张参谋,你今年多大啦?”

张爱萍:“二十八。”

李宗仁:“府上哪里?”

张爱萍:“四川达县。”

李宗仁:“年轻有为,后生可畏也。”

张爱萍:“司令长官,恕我最后进一言: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武器之优劣,而是人心之向背。”

李宗仁:“好,战场上见分晓!”

张爱萍向他敬礼:“司令长官,再见!”

李宗仁把他送到门口,握着他的手:“后会有期!”

不久,台儿庄大战爆发,歼灭日寇一万一千九百八十四人,缴获敌人大批重炮、战车、装甲汽车……在日本坦克的残骸上,战地记者范长江和外国记者们摄影留念。

七月。武汉。周恩来和李宗仁热烈握手,祝贺胜利。

1939年夏。巴黎。居里实验室门外。

彭桓武和王大珩站在门口,望着门牌号码,按了门铃。一位法国老太太开门:“你们找谁?”

彭桓武:“钱三强。”

钱三强闻声而来:“彭桓武!王大珩!我到飞机场去了两趟!”

王大珩:“飞机晚点了。”

彭桓武:“伦敦形势紧张。”

钱三强:“巴黎也一样。看来,一场大战不可避免。”

他们说着,走进了楼上的宿舍。

彭桓武:“三强,再不去柏林,恐怕就没有机会了。”

钱三强犹豫地:“是呀,我很想去柏林。”

彭桓武微微一笑:“柏林也有人在想你。”

钱三强:“谁?”

王大珩:“何泽慧。”

钱三强:“何泽慧?她在柏林?”

彭桓武:“你不知道?这位文静的苏州姑娘,如今在攻弹道学。”

王大珩:“你们在清华物理系同窗四年,她对你印象颇佳。”

钱三强:“我对她印象也很好,只是……

彭桓武:“什么?”

钱三强:“战争一触即发,我怎么能离开巴黎呢?”

柏林。火车站。何泽慧迎接彭桓武、王大珩,一见面就问:“钱三强怎么没来?”

彭桓武刚要开口,只见一队又一队德国士兵,喊着“嗨依,希特勒!”从他们身边走过。

晚,何泽慧宿舍里,几个中国留学生在悄悄说话,窗外不断传来警笛声。

何泽慧把窗帘拉上,一边说:“纳粹猖狂之极,见到犹太人就抓。”

彭桓武:“泽慧,你在老虎窝里,太不安全了。”

何泽慧:“你以为回国就安全了吗?日本强盗和德国法西斯一样,都是人类的死敌!”

陆士嘉:“是呀,我们现在是有家难回,有国难投,唯一的出路是,在国外学本事。我相信,总有一天会用上的!”

何泽慧:“陆小姐学喷气发动机,这可是尖端呀!”

张维:“你攻弹道学,同样也是尖端嘛。”

彭桓武:“哈哈,这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何泽慧神秘地:“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德国人可能要造原子弹!”

众惊:“什么,原子弹?”

何泽慧拿出1939年1月出版的柏林《自然科学》杂志:“你们看,《论铀在中子轰击下……》”

此时,从意大利逃到美国的费米教授,告别了犹太妻子,拿着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主任的介绍信,匆匆来到美国海军部,用结结巴巴的英语夹着意大利单词,比画着说:“用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公式计算,一个中子轰击铀-235,释放出来的能量约为两亿电子伏特,也就是说,一定量的铀裂变释放出来的能量,约为等量梯恩梯炸药爆炸能量的两千万倍!”

海军部军械部长胡珀上将越听越皱眉头:“你在说什么?”

费米:“这叫核裂变,核裂变!铀核裂变时产生中子,中子又引起核裂变。”

胡珀连连摇头:“我听不懂!”

费米:“铀-235,只有提炼出铀的这种同位素,而且要达到一定的数量,才能发生链式反应。”

胡珀不耐烦地:“你听懂了吗,上校?”

正在一旁记录的伍尔德上校也摇头:“我听不懂,上将。”

胡珀:“什么叫链式反应,教授?”

费米打着手势:“铀的链式反应就是炸弹,轰!轰!”

胡珀和伍尔德忍不住笑了起来。

费米却急得满头大汗。

胡珀:“请问,教授,这是什么人发现的?”

费米:“1896年,居里夫人发现了铀的放射性;1919年,卢瑟福实现了核反应;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1938年,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发现了铀裂变。”

胡珀打断了他:“经过什么人试验?”

费米:“约里奥·居里夫妇,迈特纳,我,费米,也做了试验,还有西拉德。”

胡珀:“请原谅,教授,这个玩意儿能造炸弹吗?”

费米:“理论上可以,但实际制造,还要继续努力。”

胡珀站起身来:“那好,请继续努力,教授。”

费米急了:“美国政府要努力!否则,德国就要抢在美国前面造出原子弹,你明白吗,上将?”

此时。柏林。将军和科学家们纷纷来到德国军械部。“嗨依,希特勒!”的喊声不绝于耳。研究原子弹的秘密会议即将举行。

盖尔曼将军宣布:“元首命令我召开会议,讨论原子弹的问题。”

人们东张西望,发现少了一个人——海森堡,不禁叫了起来:“海森堡,我们的灵魂呢?”“他怎么没有来?”

盖尔曼将军火了:“海森堡,这个‘白色犹太人’!”

有人小声说:“他到美国去了。”

此时。美国。物理学家戈德斯密特和海森堡正握手合影。

晚。密歇根大学。费米劝说海森堡:“你是量子力学创始人,德国主要理论物理学家,你也认为纳粹正在把德国推向死亡,那么,你回到德国去又有什么出路呢?留下吧,朋友!”

海森堡坚决地:“不,德国需要我!”

费米:“难道你还要帮希特勒制造原子弹?”

海森堡望着他,以沉默作为回答。

时隔不久,从美国访问归来的海森堡就被迫走进了德国“铀俱乐部”。

匈牙利犹太人西拉德,从柏林逃到了美国。在加州理工大学,这位著名的物理学家找到了冯·卡门:“我终于从希特勒的魔掌下逃出来了!”

冯·卡门:“欢迎你,朋友,你在美国可以放心大胆地从事科学研究。”

西拉德:“你在忙什么,教授?”

冯·卡门指着院子里的钱学森等人:“研究火箭。”

西拉德愁容满面:“据说,德国火箭很快就要上天了!”

冯·卡门:“可我们美国火箭还在娘肚子里折腾,哈哈!”

小火箭发动机像个铅球似的挂在地下室墙上。

“砰”的一声,发动机高高抛起,有味气体充满了教学大楼。

又一声爆炸,学生们趴在地上,恐惧地睁大着眼睛。

白发老院长怒气冲冲,学生们围着他,纷纷举着拳头表示抗议。一位女同学说:“从今天起,‘火箭俱乐部’改名为‘自杀俱乐部’!”

第二天,老院长通知冯·卡门:“立即停止实验活动!”

冯·卡门耸耸肩膀。

人们垂头丧气。

钱学森愤愤然:“岂有此理!这简直是练习唱歌却不准人开口!”

晚。冯·卡门家中。

冯·卡门妹妹在招待西拉德,不停地给他倒酒、夹菜,西拉德狼吞虎咽地吃着,一边说:“谢谢!谢谢!”

冯·卡门:“你都看见了。比起德国,美国的火箭恐怕要落后三十年!列奥,你在美国准备干什么?”

西拉德:“研究链式反应。”

冯·卡门:“造原子弹?”

西拉德:“是的,必须抢在希特勒前面!”

为此,西拉德在美国奔走呼吁——

西拉德在敲门,胡珀上将看了介绍信,连连向他摇手,随即把门关上。

西拉德在敲门,军火商史密斯拿着信纸,捧腹大笑,立即把他送出海滨别墅。

西拉德在敲门,一位老太太从门缝里看了看,连门都不开就把他打发走了。

西拉德走投无路,和年轻的泰勒一起,来到长岛打听他的老师爱因斯坦,问街头一个七岁小男孩:“爱因斯坦住哪儿?”

小男孩:“大科学家?”

西拉德:“是的,大科学家!20世纪的哥白尼!20世纪的牛顿!你明白吗?”

小男孩:“当然!谁都知道,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喏,就住哪儿!”

“谢谢!谢谢!”西拉德亲吻了小男孩的脸,和泰勒一起快步来到一幢别墅。

刚刚过了六十岁的爱因斯坦,显得苍老而疲倦,但热情地接待了他们。

晚。三个犹太人聚在一起写好了信,爱因斯坦念道:“致美国总统罗斯福……”他在信上签了名: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时间是1939年8月2日。

1939年9月1日,德国向波兰发动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此时,钱学森正在设计火箭。

又一天,冯·卡门领着钱学森等人在荒山坡上建造试验台。

小火箭在试验台上竖起。

轰的一声,火箭在空中爆炸。

冯·卡门和钱学森等向试验台奔去……

西拉德把爱因斯坦的信交给银行家萨克斯——罗斯福总统的非正式顾问和朋友。

1939年10月11日。萨克斯来到白宫,把信当面交给罗斯福。

罗斯福看了信,漫不经心地把信放到一边:“这些都是很有趣的,亚历山大。不过,现在就由政府出面,恐怕还为时过早吧!”

萨克斯很扫兴:“那好,富兰克林,我就告辞了。”

罗斯福歉疚地:“啊,很抱歉,亚历山大,我今天感到很疲倦。明天我们共进早餐,好吗?”

“当然,谢谢!”萨克斯说了声:“再见!”

夜。卡尔顿旅馆。萨克斯在房间里来回踱步。他坐在椅子上,闭起眼睛想打个盹,可他的心情难以平静,看了看手表,又走出房间。他来到附近一个小公园,在长椅上坐下,陷入沉思,直到黎明。

萨克斯回到旅馆,走进浴室洗澡。

早晨。旅馆看门人好奇地望着萨克斯走出大门。

白宫。罗斯福坐在轮椅上进早餐,看见萨克斯走来,笑道:“又有什么绝妙的想法,亚历山大?你究竟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把故事讲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