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天地颂(第二部)
1576300000038

第38章 和平与原子弹(2)

周恩来:“在座的并不都是内行,我也不懂科技,但我愿意为科技服务。发展科技,人人有责嘛!”

范长江:“好,我来放一炮吧。据我所知,在座的不少部长、主任,心里只想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看不到全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不考虑国家的长远利益。有人说,不错,搞尖端武器的确很重要,可我们部科研人员太少,每年分到的几个大学生,恨不得拿他们一个当三个用。老科学家是我们的老母鸡,大学生是新来的小母鸡,我还指望他们给我下蛋呢!”

全场一片笑声。人们议论纷纷:

“本位主义要不得!”

“要顾全大局嘛!”

“范长江这一炮放得好!”

陈赓等全场安静下来,第二次举手起立发言:“范长江同志的批评,使我猛然惊醒!不瞒各位,我陈赓也留了一手,哈军工还有四位教授,就是准备当老母鸡的。现在,我也全部奉献出来,为国家生两个大蛋——原子弹、导弹!”

全场热烈鼓掌。人们笑得前仰后合,范长江的笑声尤其突出,“咯咯咯”地真像只母鸡叫……

1956年9月,王承书望着空空的书橱,既高兴又不安。

张文裕:“你在想什么?”

王承书:“我在算,一年多来,我陆陆续续邮寄了三百多包书,重量加起来足足有两吨多!”

张文裕:“我真佩服你!”

王承书:“不知道北京收到了没有?”

张文裕:“回去就知道了。”

旧金山,张文裕、王承书和六岁儿子来到青年会馆,美国特工也跟踪而至。

晚。美国特工敲门。张文裕开门:“您找谁?”

“找谁?哈哈!”美国特工说着闯了进来:“你们托一位王浩先生带走的是什么?”

张文裕:“一些半导体零件。”

美国特工:“先带到英国,然后再转交北京?”

张文裕:“怎么,在市场上买的东西,也属于违法吗?这是美国哪一条法律?”

美国特工:“命令就是法律,我们派军舰追到公海,把装着半导体零件的那只手提箱追回来了。现在,请跟我到货场去一趟,我们要检查所有的行李。”

货场上,张文裕一家的行李全部摊在一起,地上用红笔写着很大的英文“赤色”一词。

美国特工也在检查,突然问:“你们有铀吗?”

王承书:“没有。”

儿子:“不,妈妈,我们有的。”

美国特工:“在哪儿?”

儿子:“妈妈炒菜先放油!”

王承书忍不住笑了。

第二天早晨,美国特工又来敲门:“请跟我走一趟!”

张文裕从容不迫地跟他走了。

王承书紧紧搂着儿子,生怕被人抢走似的。就这样,她站在门口,听着时钟在嘀嗒嘀嗒地走,望着张文裕走的方向,眼前却空空荡荡,除了一片大海,什么也没有。

此时。码头上。旅客们已经在排队上船。

离开船只有两小时了,王承书还搂着儿子,站在门口望着、望着。

张文裕匆匆赶来:“船都要开了,快走!”

王承书拿着手提包,拉着儿子的手,跟着张文裕离开了青年会馆。

轮船上。人们在互相道别。

张文裕推开舱门,发现里面已有三男一女,显然早已在等着,那位一直在跟踪的美国特工,恶狠狠地:“我们要搜查!”

在搜王承书的手提包时,美国特工发现了一个笔记本,上边写满了寄书的目录。

美国特工:“你邮寄了这么多书到北京,那是违法的!”

王承书强硬地:“要说违法,贵国邮局首先要承担责任!”

笔记本里夹的一封信,突然掉在地上。

美国特工:“这是什么?”

王承书的脸刷地一下白了,但仍冷静地:“私人信件。”

美国特工:“从哪里来的?”

王承书:“北京。”

美国特工把信交给华侨女青年:“念给我听!”

看见女翻译打开信,王承书紧张得气都喘不上来了。她一边听着女华侨用英文在翻译,一边耳边响起早她回到祖国的同学王明贞信上说的话:“回国时千万要注意……”

女翻译说到这里,突然停顿下来。

美国特工紧追不舍:“注意什么?”

王承书感到心快要跳出来了。

女华侨继续翻译:“注意冷暖……”

“冷暖?什么冷暖?”美国特工追问道。

“冷暖……就是天气变化……”女翻译解释。

王承书的脸上渗出了汗珠,她那只紧紧握住的拳头一下松开了。她知道信上最可能引起麻烦的一段话,被这位华侨女翻译跳过去了。

汽笛响起,轮船离开了码头。王承书站在甲板上,默默地望着那位素不相识的华侨女青年。突然,她看到女青年也回过头望着她,一股血浓于水的同胞之情涌上心头,她的眼睛润湿了。她深深地感激这位连姓名也不知道的女同胞,使她做了整整十五年的思乡梦终于可以实现了!

1956年9月15日,张文裕、王承书夫妇走下轮船,专程从北京前来欢迎他们的中国科学院代表迎上前去。

王承书叫了一声:“大姐!”她抓住大姐的膀子第一句话就问:“三百多包书收到了没有?”

“收到了!收到了!”大姐笑得合不拢嘴。

王承书望着一辆解放牌卡车,又惊又喜地:“这是国产的?”

“国产的!”大姐介绍:“两个月前,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啊!国产的!国产的!”王承书伏在卡车上呜咽起来,她的脑海中闪过洋火、洋布、洋油、洋灰、洋枪、洋炮……

一个晴朗的早晨,钱三强陪同王承书——未来的原子弹专家,走进近代物理研究所大楼……

北京。1956年10月8日。

车道沟,几排平房中央,有一个简陋的大食堂。近二百人,有的坐着,有的站着,主席台就是两条长桌,上面放着两个热水瓶和几个白瓷缸。

陈赓、钱学森坐在桌前。

聂荣臻穿着元帅服,兴奋地:“首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7月19日,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在沈阳飞机厂诞生了。中国人不能造飞机的历史结束了!当然,国防建设,光有飞机还不行,还要造火箭、导弹!现在,我宣布: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

全场热烈鼓掌。

聂荣臻:“中央决定,由钱学森同志担任院长!”

人们向钱学森鼓掌致意。钱学森站起来向大家表示感谢。

门外,大车道上。掌声仿佛惊动了拉车的老黄牛。它停下来不走了。

食堂里,聂荣臻在讲话:“我们的方针是,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

大车道上。拾牛粪的孩子听着,睁大眼睛望着……

食堂里,钱学森在讲话:“火箭导弹事业是一个宏伟的事业,它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安危。干我们这一行是出不了名的,所以,大家要甘当无名英雄。我相信,只要团结奋斗,就没有攀登不上的高峰!”

随着他的声音,依次出现十10个研究室负责人——任新民、庄逢甘、屠守锷、梁守槃、李乃暨、梁思礼、朱敬仁、冯世璋、朱正、吴德雨。

大车道上。掌声仿佛又一次惊动了停下不走的老黄牛,它竟然在坎坷不平的泥土路上奔跑起来,那小男孩喊着“慢点,慢点!”去追赶……

夕阳西沉,在坑坑洼洼的泥土路上,钱学森一个人踱步沉思。

庄逢甘迎面走来,叫了一声“钱公”,欲言又止。

钱学森:“有事?”

庄逢甘鼓起勇气:“有人说,凭咱们这几个教授,加上一百多刚毕业的大学生,能把火箭导弹搞出来吗?”

钱学森:“为什么不能?”

庄逢甘:“全院除了你,谁也没有见过火箭,更不知道如何设计、制造。”

钱学森:“从头学起!”

晨。大食堂。坐满了人。墙上挂着一块大黑板,钱学森站在黑板前:“我们一无设备,二无资料,三无火箭模型,但是,我们有人,有脑袋,而且,这个脑袋并不比外国人笨,为什么造不出火箭导弹呢?”

角落里,悄悄坐着张爱萍上将。他穿着普通的军装,和大家一样,拿着笔记本。钱学森的声音:“……从今天开始,每天早上八点上课,下午十个研究室由主任上小课或讨论。现在,我给大家上第一课《导弹概论》。”

张爱萍在笔记本上写着……

国防部大楼。彭德怀站在窗前,参谋王旗走来:“报告!”

彭德怀:“张爱萍怎么还不来?”

王旗:“他听课去了。”

彭德怀:“听什么课?”

王旗:“听钱学森讲火箭导弹。”

“为什么不通知我去?”彭德怀火了:“快,备车!”

聂荣臻笑眯眯地站在门口:“等你赶到那儿,已经下课了。”

彭德怀:“聂老总,我可要发火了!上次在叶帅家里,你们不通知我去听讲,今天又不告诉我去听课。这个张爱萍,是怎么搞的嘛?乱弹琴!”

聂荣臻:“别着急,向科学进军,只是万里长征刚迈步。”

彭德怀:“冲锋号响了,可我还不知道怎么往上冲!聂老总,说实话,在科学面前,我这个大老粗浑身有劲使不出来,真把人憋死了!要搞原子弹、导弹,可原子弹、导弹是什么样子?没见过!是怎么回事?不知道!你说,我这个国防部长怎么当?唉,当初没有像你那样出国留学……”

聂荣臻沉思地:“向科学进军,比万里长征难多了!”

彭德怀真诚地:“聂老总,国防部长你来当!”

聂荣臻急了:“哎,彭大将军,这个玩笑可开不得呀!”

彭德怀严肃地:“谁跟你开玩笑?我早就向主席提出,离开军队到地方工作,推荐邓小平来接替我,可主席不同意,还是要我干。世界上科技发展这么快,不用现代科技武装我们军队,那就谈不上什么现代国防!国防搞不好,还有什么国家安全可言!”

聂荣臻:“是的。彭老总,我今天找你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尽最大努力争取苏联援助。目前,赫鲁晓夫在政治上需要我们支持,因此在尖端技术方面可能会松动。我们必须抓紧这个有利时机!”

彭德怀:“我也这么想。我们去找总理,建议立即派一个代表团去苏联谈判。”

聂荣臻:“第二个问题是调兵遣将,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原子弹和导弹的研究、试验、生产,必须通盘安排,一环扣一环!”

彭德怀:“你提方案,我下命令,要人给人,要钱给钱!”

聂荣臻:“为了搞原子弹,迫切需要成立一个部。宋任穷毛遂自荐当部长!”

彭德怀高兴地:“好哇!”

一天晚上,宋任穷来到张劲夫家。

张劲夫笑道:“宋大哥光临寒舍,不胜荣幸之至!”

宋任穷紧紧拉住他的手:“劲夫,搞原子弹,这个事太重要了!主要靠科学院哪!”

张劲夫:“没有问题。这是中央的任务,国家的任务,也是科学院的任务。要人给人,要钱……没有,哈哈哈!”

不苟言笑的宋任穷也笑了:“我是要钱有钱,要人……没有,哈哈哈!”

坐下后,张劲夫说:“我把原子能研究所全部交给你。科学院其他研究所,凡是和原子弹有关的任务,我们也无条件承担!你看怎么样,宋大哥?”

宋任穷:“太好了!太好了!”

晨。科学院。张劲夫办公室。

钱三强气鼓鼓地:“张副院长,我对你有意见!”

张劲夫:“什么意见?”

钱三强:“对你们的科学规划有意见!你们搞了一个‘四项紧急措施’,怎么没有原子能?这可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你怎么没有搞哇?”

张劲夫:“三强,你刚从苏联回来,我还没有来得及跟你谈。搞原子弹,这是绝密,是毛主席、周总理亲自过问的大事!我们要搞单独的规划。”

钱三强松了一口气:“啊,我这就放心了!”

张劲夫:“十二年规划怎么搞?争论很大,中国科学家也好,苏联科学家也好,内部都有两种意见。几个月,几百人,大会小会,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一种是按任务来规划,一种是按学科来规划,最后还是统一了认识:主要方法是‘以任务带学科’,另外再搞一个学科规划来补充。这样,划出了五十六项任务,加上学科规划,变成了五十七项任务。然后,又按任务逐项搞十二年目标,搞出了将近一百万字的科学规划纲要,这是中国破天荒第一遭呀!周总理说:好!这样把所有的科学家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也注意到科学本身平衡发展。要落实规划,抓什么?我们研究结果,最紧急的有四个领域,或者说四个方面,一是电子学,二是半导体,三是自动化,四是计算机。你知道,这四个方面,世界上发展很快,可我们是空白,或叫空白薄弱学科,要采取紧急措施搞起来!三强呀,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计算机上不去,原子弹也好,导弹也好,卫星也好,那是根本搞不起来的!”

钱三强:“我懂了,我懂了。张副院长,错怪你了,我向你检讨。”

张劲夫:“这算什么!三强,现在来说原子弹。这是中央交下来的任务,是第一位的任务。你说,你需要什么?”

钱三强:“需要人。”

张劲夫:“好,你点将调兵,我支持!”

又一天,钱三强下了汽车,张文裕、王承书夫妇已经在家门口等着。

张文裕:“三强,你怎么自己来了?”

钱三强:“这是宋部长交代的。”

王承书:“我骑自行车去!”

钱三强:“那我怎么向宋部长交代?”

张文裕:“承书,就这一次,下不为例,你就跟三强坐车走吧!”

钱三强把车门打开:“请!”

王承书只好上车:“多不好意思!”

车到二机部,宋任穷站在门口,老远就向王承书伸出手:“王博士,欢迎你呀!”

王承书:“宋部长!我有一个请求……”

宋任穷:“什么请求?请说吧,只要能做到,一定照办。”

王承书:“别叫我王博士,行吗?”

“行!”宋任穷笑了,“那你也别叫我宋部长,行吗?”

王承书:“不行。你就是部长嘛!”

宋任穷:“你也是大博士呀!”

王承书:“那我怎么叫你呢?”

宋任穷:“直呼其名:宋任穷!”

王承书:“那可不行!”

宋任穷:“那就叫老宋!”

王承书:“叫宋老。”

宋任穷:“我才五十一岁,叫我宋老,岂不催我老么,哈哈!……”宋任穷笑着,打开了办公室的门,“请坐!”他又忙着给王承书往杯子里放茶叶,钱三强拿暖瓶倒开水。

坐下后,宋任穷像一个长者,问道:“回到北京,生活过得惯吗?”

王承书:“过得惯。我是在北京长大的。”

宋任穷:“可你在美国生活了十五年!”

王承书:“美国的生活方式我并不习惯,也看不惯,因为我是中国人。”

宋任穷:“听说你家还没有安顿好,马上就投入工作。”

王承书:“事业第一。专业一天也不能荒废。”

宋任穷:“你的专业是热力学和统计物理?”

王承书:“是的,我非常爱我的专业。”

宋任穷:“如果要放弃你的专业呢?”

王承书:“放弃?”

宋任穷:“你知道,只有对铀同位素进行分离,才能将它装上原子弹。可是在我们国家,搞同位素分离,至今还是一个空白。谁来填补这个空白呢?”

王承书从宋任穷暂时的停顿和期待的目光里知道,这个空白在等着她来填补。可她能行吗?行!为什么不行?

宋任穷喝了一口茶,继续说:“三强同志推荐你来搞同位素分离的研究,我们也认为你很合适,你看怎么样?”

王承书:“既然是一个空白,谁来搞都要改行,那么我改!”

宋任穷:“是不是回去考虑一下?”

王承书:“不必了!早在美国我就考虑好了——祖国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1956年11月,郭永怀和夫人李佩终于回到了祖国,和钱学森、钱伟长等欢聚一堂。

一天,在怀仁堂,周恩来握着郭永怀的手:“你回来得正是时候。向科学进军,你们科学家要当排头兵。你有什么想法吗?”

郭永怀:“我想的是尽快投入工作。我要工作!”

周恩来:“好,钱学森同志推荐你去力学所。”

郭永怀:“我去!明天就上班!”

钱学森又介绍:“这是陈能宽同志,1947年去美国留学,是耶鲁大学博士。”

周恩来握着他的手:“你们这么年轻,回来给祖国做事太好了!祖国需要你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