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知的100个历史故事
1581600000051

第51章 (五十) 诗 圣 杜 甫

(五十)诗 圣 杜 甫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年),字子美,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

实主义诗人。他与李白友情深厚,诗也齐名,二人并称“李杜”。

杜甫祖籍京北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他的家庭世系显贵,父亲做过兖州司马。

杜甫7岁的时候已开始吟诗,

15岁左右,学业有成,就开始在洛阳文坛与名流交往,而且得到他们的赏识,

把杜甫比作班(固)、扬(雄),是给诗人以很高的评价。

诗人读书是刻苦用心的,尝自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称道友人“群书万卷

暗诵”实际上也是诗人的尖子自道。

他还受到当时繁荣发达的各种艺术的熏陶,正是这多方面的艺术熏染,提高了杜甫的艺术修

养。

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正是“远行不劳吉日出”开元全盛时代,杜甫开始了他的游

历生活。

杜甫这次漫游,是由洛阳出发,从水路先到江守(今江苏南京市)。在江宁,他参观了

原棺寺,欣赏了著名画家顾恺之的名画。接着又东下苏州,不久又到浙江,泛舟鉴湖,邀游

剡溪,凭吊勾践遗迹,攀登天姥。祖国壮丽的河山景色,开拓了他的眼界,丰富了他的情趣

开元二十三年,24岁的杜甫为了参加进士考试,由江南返回洛阳。不料文章似“班扬

”的杜甫竟没有考取。落第的原因,他心中有数,“忏下考功第,独辞京伊堂”。这时他父

亲正在兖州为司马,他便离开洛阳到兖州省亲去了。

到兖州不久,他又开始了第二次漫游。同游的有他的好友监门胄曹苏预(后改名源明)

,他们共同渡过了一段惬意的生活。

开元二十九,杜甫结束第二次漫游生活,回到洛阳,这时他30岁。他与杨氏结婚

。杨氏是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他们夫妻感情很好,安史之乱后,他们一起流

亡,备尝艰辛,直到白头。偶有分离,杜甫即写诗以致其绻之情。

天宝三年(公元745年),杜甫与遭贬离京返乡途经洛阳的李白相遇,两人一见如故,相

同游梁余,这是杜甫第三次游历,同游的还有高适。杜甫在《昔游》、《遣情》中都有生动

的描述。

次年夏天,杜甫与当时文坛仅存的老宿李邕再次会晤,李邕素有才名,尤善碑颂。对唐

代以来的诗人十分熟悉。他给杜甫讲述了初唐以来的各个名家,还特别赞扬了杜审言。杜甫

十分感激。

这一时期的漫游,诚如诗人自己说的是“快意儿九年”的生活,但由于不可能深入现实

,“快意”诚然,却没有给他的创作带来多大的光彩。这只是诗人创作的准备阶段。

杜甫从兖州回洛阳住了一段时间后,便来到京城长安,开始了他在长安的10年困居生活。

天宝五年(747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火热的政治理想,开始

在京城谋生。刚到长安,意

气风发,出入于上流社会,与名人游宴交往。

次年正月,玄宗诏今天下通一艺以上的人士到京就造,这是一次“天子自诏”的“制举

”。杜甫亦去应试,可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把持朝政,排斥异己,嫉贤害能。结果无一人

及第。

天宝十年,玄宗举行祭太清宫、太唐和祀南郊的大典,“昭代将垂白,途穷乃叫阍”,

诗人“毛遂自荐了”。他趁机写了三篇《大礼赋》投献,得到了玄宗的赏识,杜甫高兴得太

早,“参列选序”时,由于李林甫的“忌刻”,此次求仕又归于失败。政治上的挫折,生活

上的艰辛,反而使他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更接近,越来越了解人民的苦难。他先后作了不少揭

露统治

阶级腐朽,关心人民疾苦的优秀诗篇。如《登慈恩寺塔》、《兵车行》、《丽人行》、《自

京赴奉先县咏杯五百字》等都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其中《兵车行》标志着诗人艺术上的成熟。诗人在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中吸取营养

,创造了一种新的乐府诗体,继承和发扬了起自“国风”的现实主义诗歌的优良传统。

由于生活艰辛,杜甫在先将全家从洛阳迁到长安城南杜,后又迁到离长安二百四十里的

奉先。天宝十四年,也许是诗人投诗左相韦尼素起诈用,被任命为河西县县尉。但是杜甫没

有接受,旋又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诗人苦于生活贫寒,不得不仕,所以作

《官定后戏赠》诗以自嘲。

公元755年,杜甫刚刚“官定”,安史之乱爆发。

此时,杜甫正在奉先探家。太子李亨即位后,杜甫只身奔赴行在,不料中途为叛军所俘,

被押解到长安。

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死。肃宗行在从彭原迁到凤翔,

杜甫与好友郑虔在长安相见,悲喜交集。在大玄经寺和尚赞去的帮助下,杜甫只身潜奔凤翔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这是他朝见肃宗时的自我写照。

五月杜甫被任命为左拾遗。但杜甫上任没几天,就因上疏救房罢相,差点被革职问罪。幸

亏御史大夫韦陟、宰相张镐等营救,方免于难。这一年七月底,他奉敕放归羌村探亲,实际上是有意疏远。这无疑对杜甫又是一次沉重打击。然而坎坷的仕途,总

是为诗人带来创作上的丰收。著名的《羌村》、《北征》,便是这次探家时写成的。《北征

》是一首五言古诗,共140句,700字,是杜甫五言古诗中最长的一首。

杜甫到羌村不久,广平李淑华率翔为军和回纥西域兵大破叛军,克长安,十月又收复洛

阳,《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收京三首》即是这时的作品。十一日,他携家眷从羌

村回到了长安。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杜甫贬为华州同功参军,管理地方的祭祀,学校选举等文教

工作。杜甫离开长安,再也没有回到过这座唐朝的京城。从长安走向华州,从朝廷走向下层

,时代与境遇使他变得更加成熟。

这一时期,他最著名的诗篇是《三吏》、《三别》,这是杜甫诗中最为人传颂的叙事名

篇。《三吏》,即《新安吏》、《石壕吏》和《潼关吏》。三首叙事诗

分别写了出征、抓丁和修建潼关的情景。诗人一面痛斥统治者的暴乱,一面又劝导人民忍辱

负重,共渡难关。

《三别》是指《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同《三吏》的主题相同,但就表现

手法来看,《三吏》偏重于事,《三别》侧重于人物形象和人物心理的刻画和描写。

《三吏》、《三别》是杜甫诗歌创作的又一高峰,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一座划时

代的里程碑!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是杜甫生活中最艰难的一年。这年七月,杜甫弃官,携带家小由华

州往秦州(今甘肃天水),弃官原因是对政治生涯的绝望。不料到秦州,穷得囊空如洗。挨

到十月,他只得从秦州投奔同谷(今甘肃成县),同谷的生活比秦州更差,全家几濒绝境。

从秦州到同谷的路途中,他每经一处,辄记诗一首,最后成十二首纪行诗。《凤凰台》

是最著名的一首。全诗表现出杜甫不惜牺牲生命以求海宇澄清的伟大愿望,诗中的凤凰简直

成了他个人人格和个性的象征。

公元759年末,杜甫南投成都。杜甫先暂居在浣花溪边的草堂寺内。第二年在亲友的

帮助下,他在早堂寺不远的浣花溪畔的一棵相传生长了300年的大楠树下,盖起了自己的

茅屋。诗人总算有了一个安定的家。一年以来的流离颠沛,杜甫对此颇为欢悦,诗中又出现

了轻快的语句。

这年春天,杜甫参拜成都武侯祠。《蜀相》一诗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后来成了描述诸葛武侯的千古绝句。这里面的英雄自然也要包括杜甫。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八月,一场暴风袭击了成都草堂,诗人触景生情,写了千古流传

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除此之外还有《枯棕》、《病桔

》、《石犀行》、《石笋行》等篇,也都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公元763年,历时8年的安史之乱最后

平定。杜甫在梓州猛听到这个消息时,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杜甫携家离开梓州到达阆州,准备由阆州沿江东下回归故乡。

这时,杜甫又得到严武再镇四川的消息,决定重回成都与严武再叙襟袍。六月,

杜甫开始到成都严武府中任职,署衔是剑南节度使署中参谋,外署虚衔工部员外郎。三个

月后,严武病逝,不仅使杜甫失去了政治上的靠山,生活上也失去了依靠。

杜甫从成都出发后沿途经过嘉州(今四川乐山)、戎州(今四川宜宾),渝州(重庆)

,不久到达忠州(今四川忠县)。因病于此休养了两个月,后乘舟到了云安,公元766年初

夏,杜甫到达夔州。

在夔州,杜甫生活了将近两年。在这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给我们留下了430多首诗

,约占他全部诗作的三分之一,并且多是长篇。

大历三年(公元768年)三月,杜甫从夔州来到荆州,与从弟杜观,郑玄之弟郑审、李邕

之子李之芳相互来往并受他们的接济帮助。杜甫原打算此次北回长安,可是商州兵马使刘洽

叛乱,杜甫北归的希望完全破灭。杜甫又南下漂泊,先到公安,次又乘舟南行去岳阳。在这

儿杜甫留下了两首名诗《登岳阳楼》和《岁宴行》。由于战乱,杜甫困于洞庭湖。从夏到秋

,从秋到冬,他的小舟一直在洞庭湖漂荡。这年冬天,他的风痹病又加剧了,最后终于病倒

在船上,完成《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后就默默去世了。

在诗歌艺术上,杜甫继往开来,润泽百代。他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从《诗经》、汉魏乐府

以来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传统,并把它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从中唐白居易、元稹以来,无数

诗人作家都从他的作品里吸取养料和力量。杜甫对后代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世人称之为“

诗圣”。杜甫在大半生的患难流离中,始终爱国爱民,对人民的痛苦灾难,表示了深深的同

情,不愧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