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知的100个历史故事
1581600000058

第58章 (五十七) 冯 道 其 人

(五十七)冯 道 其 人

冯道(882~954年),字可道,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一说河北河间县)人,他生

活的

年代正是五代纷乱的时期,他先后奉事五朝、八姓、十帝,三入中书,每一个朝代变动,都

要请他去辅政,他安居相位近三十年,是真正的政坛不倒翁。但要想深入了解冯道,必须要

了解他生活的那个特殊时代和他一生的抱负——“为大君致一统,定八方”,使百姓免于战

乱离丧之苦。

唐后的五代十国,是个动荡的年代。北方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更替,南

则是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等十国的割据。在这几十年的战乱时期,多由胡人统治中

国。值得庆幸的是,五代虽然戎夷交侵,天下纷扰,我们的文化却没有受到什么创伤,究其

原因,实在要归功于这位传奇的“不倒翁”——冯道冯老先生。

冯道一生之中,曾“事四姓,相六帝”,经历过四个朝代,十个帝王,做过六个帝王的宰

相。

在动荡的年代里,他屹立于潮头,在政治的漩涡中始终不倒,从而保住了中国文化的命脉,

也创造了一个奇迹。

为了保存文化,他在闲暇之时,常给国子监的学生上课,其间有一趣事:一日,冯道给学

们讲《道德经》,他朗读一句,学生们跟读一句,读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

常名”时,就出现了问题,由于当时讲究避讳,学生们于是读作:“不敢说,不敢说,非常

敢说。”冯道当即斥责学生们迂腐,让他们放声朗读,由此也可看出冯道处事灵活,心胸坦

荡。

冯道一生做到了“三不欺”,做到了“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义之财”,他一生廉洁,严

肃、淳

厚、乐观而机智,度量当然也很宽宏,能够包容仇人,能够感化仇人。他希望死后选择一

块无用之地埋葬即可,不像别人那样嘴里含珠玉下葬,也不穿豪华的寿衣,用普通的粗席子

安葬就行。冯道的学识文章,已能集前世之大成;冯道的道德风骨,更可谓后世之楷模。

冯道并无显赫的家世,祖上有时务农,有时教书,地位都很低,这使他对下层人民的苦难

有十分深刻的了解。冯道自幼沉稳忠厚,不挑剔吃穿,又十分孝顺,只知道读书,他希望从

先贤的书中找到救世之方,所以即使是“大雪拥户,凝尘满席”,也不能改变他对学习的执

著。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无论是敬仰他还是鄙视他的人,对他的才学都是十分敬佩的

关于冯道,这里说几个故事:

其一:有人在街上牵着一匹驴子,用一块布写着“冯道”二字,挂在驴子的脸上,冯道看

见了

也不理。有个朋友告诉他,他却答道:“天下同姓名的不知道有许多,难道那一冯道就是我

?想是人家拾了一匹驴子,寻访失主呢!”这是冯道的宽容。

其二:明宗时,冯道为相。有个军吏,性格粗犷,在门外大骂冯道。冯道说:“这一定是

醉了。”把那人叫进家来,酒食款待,面无愠色。其人气度如此,不愧“宰相肚里能撑船”

之说。

其三:有一次,李嗣源拿出自己心爱的玉杯给冯道看,上面刻有一行字“传国宝万岁杯”

,冯

道便说:“这是前世有形之宝,王者则有无形之宝。仁义是帝王之宝,古人说:‘皇帝的宝

叫做位,怎样守住这个位叫做仁。'”李嗣源基本上是个文盲,他听不懂冯道这些话,等他

了,找来别的人一问,才明白了冯道在劝谏他,因而对冯道更加器重了。冯道进言的艺术,

真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其四:冯道与和凝同在中书省为官。一天,和凝见冯道买了一双新靴,便问:“花了多

钱?”冯道慢慢抬起一只脚:“九百文。”和凝一听,顿时火冒三丈,回头便骂仆人:“你

替我

买的那双靴,为什么要一千八?”和凝越说越气,却见冯道又慢慢抬起另一只脚,慢条斯理

地说:“别急嘛,这只也是九百文。”这是冯道的教育法。冯道一生,大概如此。

冯道最早事幽州刘守光,为其参军。及刘守光败,由宦官张承业以文学推荐给河东节度使

克用,为掌书记。后唐庄宗李存即位,拜冯道为户部侍郎、翰林学士。明宗时,冯道为端

明殿学士,任宰相多年。长兴四年(933年)明宗死,又相愍帝。不久潞王李从珂反于凤翔,

帝出奔,冯道遂率百官迎潞王入京,是为废帝,冯道亦为宰相。后晋灭唐,冯道又事晋,守

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鲁国公。由于后晋废了枢密使,因此权归中

书,故一切大小政事,皆由冯道处理。石敬瑭死后,冯道又为出帝石重贵之宰相。契丹灭晋

,冯道事契丹为太傅,跟从耶律德光北归至常山。后汉立,乃归汉,以太师奉朝请。周灭汉

,又事周,拜为太师兼中书令。故《新五代史》称其为“事四姓十君”。

冯道在当时被称为“厚德稽古,宏才伟量,朝代迁贸,屹若巨山”的长者,出殡时纸钱

撒得

让树上的青叶都变成了灰色,殊知不到百年,他的声名一落千丈,司马光就无情的鞭挞道:

“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作,大节如此,虽有小善,庸足称乎?”欧阳修

评道:“无廉耻立人之大节,国家危亡致乱之祸根。”胡三省说他:“位极人臣,国亡不能

死,视其君如路人,何足重哉!”清代的王夫之骂得更激烈:“(冯)道之恶浮于纣,祸烈

(盗)跖矣。”当然,其间也有如王安石、李贽者,为他写翻案文章,但千百年来,在传统

儒学道德的影响下,围绕冯道的争论,依然是贬多褒少,喋喋不休!

从唐末黄巢起义到五代结束,中国乱了八十多年,在那个强者的时代,诸侯并起,独夫称

,这个当皇帝、那个当皇帝,换来换去,非常的乱,当皇帝的好多都是胡人,就算不是胡人

,也与胡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民族的隔阂被战乱击碎,汉与胡的界面逐渐被血与泪所模糊

,出现了民族间的大融合。那时人们的愿望是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希望结束以武力得

天下,以暴力役万民的独夫的统治。在那个朝不保夕的日子里,他们最高的要求是生

存权的保障。冯道于此乱世,已经没有必要再墨守愚忠和狭隘的民族理念,只有国家一统,

社会才能稳定,才能解黎民于倒悬,至于统治者是不是汉族,是不是正统,已经无足重轻了

,为了苍生百姓,一旦有一个强大的政权兴起或者一个强者出现,冯道一定会降服于这个政

权或者归顺那个强者,并辅佐他,以实现他的抱负,正如先贤伊尹,“伊尹五就汤、五就桀

,正在安人而已”。在这八十年大乱中,冯道对于保存文化、保留国家的元气、拯救黎民于

水火,都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为了顾全大局,冯道甘愿背上千秋不忠的罪名、忍辱负重,若

非大智大勇者实在难以做到。

契丹萧太后

辽朝皇室耶律氏和萧氏世为婚姻,皇后多为萧氏。我们这里说的萧太后,是辽景宗耶律贤

的妻子萧燕燕。萧燕燕名萧绰(953~1009年),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之女

。萧燕燕的形象对人们来说其实并不陌生,她就是《杨家将》里面杀伐决断的萧太后。不过

历史上的萧太后却不像小说所描写的那样是率领虎狼之师与北宋大战燕云十六州的母夜叉

,而是一个清正贤良、深明大义,为辽朝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女功臣。

辽景宗继位时,面对混乱的局面,的确想励精图治,大干一番事业,但自幼身体一直

好,军国大事除了依靠蕃汉大臣之外,更重要的是依靠她的皇后萧绰(萧燕燕)。他曾对大

臣说:在书写皇后的言论时也应称“朕”或“与”,这可作为一条法令。这说明萧燕燕可代

行皇帝职权。

乾亨四年(982年)九月,辽景宗驾崩,辽圣宗即位,萧燕燕被尊为皇太后,摄政。当

萧燕燕才三十岁,圣宗才十二岁,在大臣耶律斜轸和韩德让的辅佐下。太后和圣宗的地位才

得以巩固下来。

统和元年(983年)年六月,辽圣宗率群臣给萧燕燕上尊号为“承天皇太后”。萧燕燕以

承天皇太后的身份总摄军国大政,就此便开始了辽代历史上著名的“承天后摄政”时期。

萧燕燕虚心诚恳,用人不疑,这一直为后世政治家所效法。她有男子一般的气魄

执法严明,毫不软弱,甚至“亲御戎车,指麾三军,赏罚信明,将士用命。”把北宋部队杀

得尸横遍野,生擒名将杨业,几年后又和宋真宗确立“澶渊之盟”,开创了宋辽和平发展

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意义重大。

萧燕燕年轻时曾许配给汉臣韩德让,但还没有来得及结婚,就被皇帝选为妃子。辽景宗

后,萧燕燕看中韩德让的政治与军事才能,于是决定改嫁给韩德让。当时契丹族的风俗是

允许的。她私自对韩德让说:“我曾经许嫁于你,愿谐旧好。国王也就是你的儿

子.”萧燕燕又秘密派人鸠杀韩德让的妻子李氏。从此之后,韩德让就无所避讳不间断地出

入于萧燕燕的帐幕之中,过着事实上的夫妻生活。辽圣宗对韩德让也以父事之。韩德让忠心

辅佐承天太后与辽圣宗,政绩卓著。

萧燕燕在摄政期间,励精图治,选用汉人,开科取士,消除番汉不平等待遇,劝农桑

薄赋徭,内政修明,军备严整,纲纪确立,上下和睦,与宋讲和,坐收岁币之力,经济文化

高度发展,使辽朝达到鼎盛时期。

统和二十四年(公元1006年)十月,辽圣宗率群臣给萧燕燕上尊号为“睿德神略应运启化法

道洪仁圣武开统承天皇太后”。统合二十七年十一月,萧燕燕把权力交给辽圣宗,不再摄政

。同年十二月,萧燕燕因病崩于行宫,享年五十七岁。

萧太后的军事阅历十分丰富,《辽史》的编纂者认为“澶渊之役”是她军事生涯中最光

彩的一页。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南十县为名,

太后和辽圣宗发兵南下。辽军避实击虚,绕过宋军固守的城邑,长驱直进。十一月,破德清

军(近河南清丰)、通利军(今河南浚县),抵达黄河之滨的重镇澶州(今河南濮阳),威

胁宋朝的都城东京开封。一时北宋帝国朝野震动。有的大臣主张迁都升州(今江苏南京),

有的大臣主张迁都益州(今四川成都),丞相寇准则力请宋真宗亲征。在寇准一再催促下,

宋真宗亲自登上澶州北城门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