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北大教授给出的21条博弈法则
15821500000004

第4章 法则二 支点博弈——要忙,但不要茫、盲(1)

1.找准撬动地球的支点

无论是谁,无论在干什么行业,你若不能找到你的支点,不能找准那个撬动人生的支点,那么,你就不可能突破,不可能质变,更不可能创造卓越。一个人的成功不是看他做了多少件事,而是看他把哪一件事做好了。

远大空调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剑,中国私人购买飞机第一人。1988年6月,在大学做过教师的张剑成立远大热工研究所,次年开发成功我国第一台无压锅炉。1988年至1992年,他主要做技术转让。

1992年6月,他成立长沙远大空调实业公司,投入开发中央空调,并开发成功我国第一台直燃机。自1996年起,远大成为全球同行业产销量最大的企业,张剑的事业由此起飞。

目前,远大公司拥有占地面积30余万平方米的远大城,有1200多名员工,自有资金超过10亿元人民币。远大集团已经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直燃吸收式空调生产企业。产品销往30多个国家,在国际市场占有率为同行业之首。

张剑的成功,显然是因为找准了那撬动地球的支点——中央空调。

我们再来看看其他一些卓越人士又是找准支点而创造辉煌的。

史玉柱找准了脑白金这个支点,给他带来人生的第二次辉煌;比尔·盖茨找准了Basic语言程序这个支点,并推出了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而成为世界首富;格罗夫的CPU微机处理器,也趁势卖到了全世界的各个角落。

许多人会问?支点和前面强调的点又有什么区别呢?当然有区别,具体的区别如下:

支点是点中的特殊点。点有大小之分,有优劣之分,有先后之分,有轻重之分。每个人都会有许多的选择点。而对如此众多的选择点,我们却只能从一个点开始人生,因为我们的一切都十分有限。所以我们就得选择一个能迅速给我们人生带来突变的点。

一个人只要找到了属于他的那个支点,那么,创造卓越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这就是支点的重要性。支点等于卓越,这是今天追求卓越人生首先要吃透的观点。问题是,怎样才能认识支点呢?

支点一般都具有这样的特征:一是能开创一片全新的天地,二是能引爆一系列市场的跟进,三是与传统支点大不相同。

拿美国发明第一颗原子弹这个支点来说,它为美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铺就了成功之路。

人类首先发明了火这个支点,于是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并延长了人的寿命;接着发明了青铜器,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进而发明了铁器,人类从此进入了封建社会;蒸气机的发明,人类进入了工业时代;今天,又发明了电脑,人类又进入了信息时代。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因为人类找到了一个全新的支点。这是从大的支点来说的,这些支点都给人类带来了转折性的突变。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找到那个属于自己的支点呢?

一是从自己熟悉的地方寻找。

孔子是如何找到“仁”这个支点的呢?因为他的家族当时都是帮别人做祭祀的,这使他接触了各种仪式活动,他在祭祀活动中逐渐学会了礼节、礼仪这一套东西。但孔子身份低微,而他又有颗上进的心,于是他便在“礼”上做文章,虚心向各位大师学习,首先,他在“礼”上做到了第一。后来,他在礼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发展,进而找到“仁”这个撬动生命的支点。

苏秦、张仪分别找到了“合纵”“联横”这个支点,因为他们最早一直善于言辞,当时很崇尚雄辩的口才,于是他们便找到了鬼谷子当老师,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终于铸成了他们的亮点,实现了支点撬动人生的梦想。

这样从自己熟悉领域找支点的成功案例,真是太多太多了。

二是从外在的地方中寻找。

这是许多人成功的另一条途径。人由于各种局限,可能一开始并没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事业,或者没有看清自己的能力和条件而做了不该做的事。随着见识和眼界的开阔,或者在他人的指点下终于认识了自己,找到了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事业支点。

毛泽东在读书时最先想到的是体育救国,在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后,才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鲁迅先前是学医的,他在日本学医,水平也很高。但他回国后,看到了中国人麻木的心灵已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于是,他弃医从文,由救民于“疾病”之支点转到了“唤醒麻木灵魂”这个支点上。

总之,无论是从自己熟悉的本行出发,还是有外部着手,都能找到支点。

有些点,它只能给你带来小小的改变,而支点却会使你的人生产生转折性的改变,会从质上让你飞跃。

张瑞敏找到了冰箱这个点,牛根生找到了牛奶这个点,牛顿找到了力这个点,爱因斯坦找到了相对这个点,孔子找到了仁这个点,老子找到了道这个点,佛陀找到了苦这个点……

天下无论是谁,无论在干什么行业,你若不能找到你的支点,不能找准那个撬动人生的支点,那么,你就不可能突破,不可能质变,不可能创造卓越。

一个没上过一天学、仅会写自己名字的农村妇女,白手起家,居然在短短的6年间,创办出了一家资产达13亿元的私营大企业!这,既不是耸人听闻的假新闻,也不是什么传奇故事,而是发生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真实童话。

创造这个童话的农村妇女名叫陶华碧。说到她的名字,许多人也许茫然不知,但提起她的“老干妈麻辣酱”却几乎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陶华碧就是打工者们几乎天天必吃的“老干妈麻辣酱”的创始人、生产这种食菜的大企业的董事长。

由于家里贫穷,陶华碧从小到大没读过一天书。为了生存,她很小就去打工、摆地摊。1989年,陶华碧用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一点钱,用四处拣来的砖头盖起了一间房子,开了个简陋的餐厅,取名“实惠餐厅”,专卖凉粉和冷面。

当时,她特地制作了麻辣酱,作为拌凉粉的一种作料,结果生意十分兴隆。有一天早晨,陶华碧起床后感到头很晕,就没有去菜市场买辣椒。谁知,顾客来吃饭时,一听说没有麻辣酱,居然都转身就走。她不禁感到十分困惑:怎么会这样?难道来我这里的顾客并不是喜欢吃凉粉,而是喜欢吃我做的麻辣酱?此事对陶华碧的触动很大。机敏的她一下就看准了麻辣酱的潜力,从此潜心研究起来……经过几年的反复试制,她制作的麻辣酱风味更加独特。

由于她发现了麻辣酱这一商机,她立即改行做了“干妈麻辣酱”。立足与这一支点,她开始了创富人生。

永和大王的成功是因为找到了豆浆和油条这个支点。

红白相间的门店标示,一个和蔼的老年人头像,这个酷似美国快餐巨头肯德基的门面设计已渐渐为人们熟悉,这便是1995年在上海开出第一家店铺的“永和大王”。

永和大王在上海开张,最初的主打食品就是豆浆和油条。这一惯例也保持到了今天。截止到2006年2月,永和大王已经在北京、上海、杭州、武汉、深圳等城市开业80家直营分店,5家加盟店,工作人员总数超过3000名,年营业收入3亿元,成为专业从事中式快餐连锁经营管理的大型餐饮集团。

一个人的成功不是看他做了多少件事,而是看他把哪一件事做好了。

德鲁克在《有效的管理者》中提到的那位著名的总裁,他一生只做了三件事,但却极大地改变了公司的命运,使公司由默默无闻变成世界性的大公司。比尔·盖茨成功的秘诀也在于只做他最擅长的事,就是研发软件,而把他自己未必擅长,也没有时间、没有兴趣的管理职责交给鲍尔默。

李嘉诚也是如此,他把许多事情转包给别的公司干,而且有意让他们获利。反观常人,非常容易被繁杂小事所困,当然许多小事在开始的时候不得不做。但有远见的人、有毅力的人却能够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有巨大转变作用的事务上,最终够达到“四两拨千斤、巨擘动全球”效果。

靳羽西是用口红改变中国的人。她说,我商业上的真正成功,是从我找到“口红”这个支点开始的。“我用一只口红改变了中国很多人。”对自己的成就,靳羽西毫不谦虚。

1986~1987年,靳羽西制作和主持了104集的《世界各地》节目,成为中国电视史上第一个外籍华人主持人。“我发现,在《世界各地》播出之前,中国连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都不用口红”,靳羽西说。节目播出之后,无数的中国女性都开始模仿靳羽西梳花头,抹口红,甚至模仿她活泼的说话方式。

1992年,羽西创办了羽西公司。当时的靳羽西,没有任何商业管理经验,同时,中国的女性也很少化妆,根本没有市场可言。她唯一能给予公司的是她一贯的精神:要做就要做最好的。在前任丈夫的支持下,她花重金投入在产品研究上,她雇了最好的实验、研发和包装人员,最后研究出来的产品一如她所希望的:适合中国人的皮肤。

结果,她成功了。

寻找,是我们一生的痛,我们每个人都在路上寻找着。有人找到了属于他的支点,他就成功了。机会并不对称,有的人一生都没有找到那个属于他的支点,于是忙碌一生,一无所有。

找到支点除了机遇之外,在后天的努力上也是有境界之分的。

自古以来,凡是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然经过三种寻找支点的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我们再看看著名作家余华又是怎样在写作中找到支点的呢?他说:“我想写一部更有魅力的小说,但不知道该怎么写。一天,我偶然听到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一生的苦难,家人相继而去,但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并让我想到小说题目应该叫《活着》。”

由一首歌激发的题目,成为余华这部小说的支点。这个支点一旦找到,便基本决定了小说的发展方向和叙述深度,决定了小说最后能走得多远。正像是卡尔维诺找到人可以活在树上这个支点,卡夫卡找到人变成甲虫这个支点,他们的作品便成功了一半。

成功启迪:

今天,大家都十分看重细节,而支点却与细枝末节恰恰相反。支点是人生的布局,是企业的战略,它的实现远远不是一些细节所能比拟的。因为一个支点,它能引爆一个行业,创造一种需求,拉动一片消费市场,带来无穷的盈利空间。

2.上对花轿嫁对郎

上对花轿嫁对郎,就是我们要做自己适合做的事,只有做适合自己的事才更容易成功,即使一时成功不了,坚持下去也必有收获。永远相信合适就是最好。

在有“中国鞋王”之称的奥康集团内部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2005年第一季度工作总结报告会上,当轮到公司事业部某经理汇报工作,正兴致勃勃地讲到“一季度原计划开店70家,最终开店110家,超额完成任务”时,总裁王振滔听着皱起了眉头。“这叫严重超标,是很不好的工作习惯。”总裁直言不讳。原以为会得到表扬,没想到换来的却是批评。事业部经理很委屈,他想不通,取得这么好的业绩却遭到责备。正欲争辩,王振滔迅速接上刚才的话茬,语重心长地说:“你想想,你超标那么多,你的管理、物流和人员跟得上吗?如果不能保证质量,不仅不会形成有效的市场规模效益,反而打乱了原有的平衡,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盲目开店的结果只会是开一家,死一家,做了无用功。”听了这话大家都觉得有道理。“这就好比一对夫妇原来只要一个孩子,可却生了三胞胎,对他们来说这绝对是件哭笑不得的事,家里一下子变成了5口人,人多是热闹了,但抚养不起啊。”善于打比方的王振滔循循善诱。总裁最后强调:“记住,合适才是最好的。”道理虽然简单,但这个注重合适的平衡之术确实让他的部下好好思量了一番。

合适才是最好的,做什么事情都一样,多大的脚穿多大的鞋,小脚穿大鞋走起路来肯定不方便。找工作也是如此。现代职业种类多得让人眼花缭乱,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任何工作。有人看到别人做某项工作做得很好,就觉得自己同样可以做,但真的做了之后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这就是由于职业差异和我们个体差异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