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静生活
15828200000018

第18章 静者精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

美国作家梭罗,他于1845年春天,在老家康科德城的瓦尔登湖边建起一座木屋,过起自耕自食的生活,并在那里写下了著名的《瓦尔登湖》一书。这是一本极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

现在,越来越多的白领金领人士,开始从事他们所勾勒的时尚生活,去马尔代夫度周末,去深圳打高尔夫,去巴厘岛潜水,去巴黎购物,去日本泡温泉……总之,在最短的时间消费出不菲的数字。

只是当你对金钱带来的满足墉懒茫然的时候,当你周旋在人声熙攘的鸡尾酒会、慈善晚会,当你流连在前呼后拥的高尔夫球场、赛马俱乐部,是否也曾有过闪念,就我一个人的时候,会是怎样?

一个月的背包之旅。一周的沙漠之旅。一个周末的海风。

半天的郊外之旅。三个小时的Brunch。找个公园透透气。

一个下午的咖啡和阳光。一辆四轮驱动吉普。一本好书。瑜伽或打坐。

这样的事,如果换到30岁以后才去做,就像王石的珠穆朗玛峰攀登,张朝阳的四轮滑板,潘石屹的电影,那就只能是成功人物的秀场发挥了,多少有些矫情的成分。

可它,却绝配30岁之前能量过剩的青春。

其实,奢侈的生活,断定是每个人所梦想的,但什么是真正的奢侈生活,有时候脑海却一片空白。

当手中握住了比别人更多钱币的时候,我们经常情不自禁脱口而出,去过富有的奢侈生活吧。

脚步踏出,却不知方向在哪里?

有人问,在这个物欲横流、生活节奏快到令人呼吸困难的年代,什么是时尚?是富足?是奢侈?是前卫?是小资?

无语。

中国大城市的精英们在创造高速物质增长的同时,却付出了比他们欧美同事同行多得多的时间和个人家庭生活。在物质和成就全手掌握的时候,内心隐隐的焦虑与怀疑也渐渐滋生。

美国的梭罗曾经出过的那本《瓦尔登湖》,在150年间共出版了200多个版本,这部书向世人揭示了作者在回归自然的生活试验中所发现的人生真谛。

这本寂寞、安静、智慧的书描述着“河水的流逝,瓦尔登湖上的冬去春来,松脂的清香,鸟雀的啼鸣,带给我们无限的神往……”追求孤独也是在追求深刻。

所以,每个拥有智慧和财富的人,是不是都拥有一份平静淡泊的心态呢?这是多少金钱都不能换来的时尚吧。

能否做到“慎独”,以及坚持“慎独”所能达到的程度,是衡量人们是否坚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绩大小的重要标尺。“慎独”作为自我修身方法,不仅在古代的道德实践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且对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慎独”之所以古往今来受到德育思想家们的重视,是因为它作为“入德之方”,在人们修身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功用。

《淮南子·说山训》说:“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行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这里告诉我们,君子修德要努力做到“不为莫知而止休”,其突出的正是自觉性的品格。故程蒙端曰:“幽隐细微,必慎其几,是曰慎独。”(《性理字训·学力》)可见,要做到“慎独”就必须在“幽隐细微”处严格要求,毫不马虎。这也就是要做到《中庸》所要求的:“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其意是说,人们在实行道德自律过程中,要把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扩充到人所“不睹”之处;要把唯恐失德的心理扩充到人所“不闻”之域。只有这样,人们修身的自觉性才能达到应有的境界。唐代著名思想家李翱曾指出:“不睹之睹,见莫大焉;不闻之闻,闻莫甚焉。其心一动,是不睹之睹、不闻之闻也,其复之也远矣,故君子慎其独也。”(《复性书·中》)这里所谓“其心一动”,指的是道德主体欲念萌动之时,在李翱看来,道德主体欲念萌动之时,就是“不睹之睹、不闻之闻”,“慎独”必须在此处下功夫。南宋朱熹将这一思想阐释得更透彻,他指出:“独者,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地也。言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则己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著见明显而过于此者。是以君子既常戒慎,而于此尤加谨焉。所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四书集注·中庸注》)其意是说,“慎独”要求道德主体对于“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事,“尤加谨焉”,以便“遏人欲于将萌”,使其不滋长于隐微之中。显然,其突出的仍然是主体在修身中的自觉性。

“慎独”有利于增强道德主体在修身中的真诚性。“慎独”必须以“诚意”为前提,《大学》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又说:“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可见,“慎独”离不开“诚意”。朱熹深明此道,他说:“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处如此,大处亦如此;显明处如此,隐微处亦如此。表里内外、精粗显微,无不慎之,方谓之‘诚其意’。”用“诚意”来释“慎独”,确实深得本旨。

这是因为,只有诚心实意地坚持自我修身,才能把“慎独”落到实处。丢掉“诚意”,“慎独”就是一句空话。显然,坚持“慎独”,有利于增强道德主体在修身中的真诚性。

修身虽有种种功夫,但慎独尤为重要。明末思想家刘宗周对此有独到见解。他指出,“慎独外别无功夫。”(《中庸首章说》)“自昔孔孟相传心法,一则曰‘慎独’,再则曰‘慎独’。夫人心有独体焉,即天命之性而率性之道所从出也。慎独而中和位育,天下之能事毕矣。然独体至微,安所容慎,唯有一独处之时,可为下手法”(《人谱类记》)这是说,慎独是人们修身唯一的下手之处,不可不认真对待。罗钦顺也说:“独乃天下之际,离合之机,毫厘之差,千里之远。苟能无所不致其慎,则天下一矣。”(《困知记》)突出了慎独的特殊功效。

康有为也说:“《中庸》首陈天性之本,极位育之能,而下手专在慎独”(《长兴学记》)可见,“慎独”在修身中享有无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只有坚持慎独,人们的修身才能作出真正成效。

明末著名思想家李二曲认为,能不能坚持慎独,是区分忠与奸、人与禽的重要标志。他指出:“众见之过,犹易惩艾;独处之过,最足障道。何者?过在隐伏,潜而未彰。人于此时,最所易忽,且多容养爱护之意,以为鬼神不我觉也。岂知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舜、跖、人、禽于是乎判,故慎独要焉。”

照“慎独”的要求办,人们的道德自律就可以达到很高境界。李二曲曾对“慎独”的境界作过这样的描述:“暗室屋漏一如大庭广众之中,表里精粗,无一或苟。明可以对人对天,幽可以执鬼执神。”似这种对道德主体的高标准要求,无疑有利于把道德建设引向崇高境界。

正因为如此,刘少奇曾主张把“慎独”作为共产党员修养的方法加以运用。他指出,共产党员“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这说明“慎独”作为自我修身方法,到了现代,仍可为我所用,没有过时。

我们民族有着“慎独”的优良传统,一些清官多能以“慎独”自律。相传,我国东汉时有一位清官杨震。他在赴荆州任刺史途中,道经昌邑。当时,昌邑令王密得知,欲以厚礼报答杨震知遇之恩(王密任昌邑令,乃由杨震举荐),深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杨震以“四知”自警自诫,拒受厚礼,是“慎独”的典范。他的事迹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其人被奉为清官,写入正史。可见,若能“慎独”,就可以抵御贪欲滋生,堂堂正正地作人做官。

静心课十四

光脚在沙滩上漫步。感受脚下沙砾粗糙的质感,听着波浪拍打岸边那极富节奏感的水声,能够得到精神上的绝对放松。或者清晨光着脚在花园、公园、田野,或是挂着露珠的青草地上散步。感受脚下坚实的大地,以及湿漉漉的草叶滑过脚踝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