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国学九家智慧
15834400000042

第42章 医家的健康智慧——做一个容光焕发的人(5)

人的一生中最美的是过程,生命中总有些东西无法重复,毕竟过去的不会再回来。所以珍惜现在,珍惜拥有过的,珍惜你爱过和爱过你的人,你才会更快乐。有时或许放弃你的执着,才能看到另一片美好的天地,有句老话说的好: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坦然,心也坦然。

千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上面这首诗的作者古灵禅师,是在百丈禅师那里开悟的。悟道后的古灵禅师有感于剃度恩师的引导,决定回到仍然未见道的师父身旁。

有一次年老的师父洗澡,古灵禅师替他擦背,忽然拍拍师父的背说:“好一座佛堂!可惜有佛不圣。”师父听了便回头一看,禅师赶紧把握机缘又说:“佛虽不圣,还会放光哩!”但是师父仍然不开悟,只觉得徒弟的言行异于常人。

又有一次,师父在窗下读经,有一只苍蝇因为被纸窗挡住了,怎么也飞不出去,把窗户撞得直响,于是又触动了古灵禅师的禅思,他说:“世间如许广阔,钻他驴年故纸。”并且做了上面那首诗偈,意思是说:苍蝇!你不去寻找可以出去的正道,却死命地往窗户上撞,即使身首异处也不能出头呀!实际上这是在暗示师父,参禅应该从心底去下功夫,而不是“钻故纸堆”。

诚然,我们拥有的是两个世界——向前的世界和向后的世界,向前的世界虽然积极,而向后的世界却更辽阔,我们惟有看清这两个世界,才能真正拥有世界。

生活的艺术之一就是要知道什么时候收,什么时候放,什么时候进,什么时候退,因为生活即是矛盾:一方面它鞭策我们不懈追求,另一方面又强迫我们在生命张结时放弃一切,或者明白退是为了更好的进。睿智者说:“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时,他紧握双拳;离去时,却松开了双手。”

还有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个人两手拿了两个花瓶前来献佛。

佛陀对他说:“放下!”

那个人就把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了。

佛陀又说:“放下!”

那个人又把他右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

那个人说:“能放下的我已经都放下了,我现在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你到底让我放下什么呢?”

佛陀说:“我让你放下的,你一样也没有放下;我没有让你放下的,你全都放下了。花瓶是否放下并不重要,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你的心已经被这些东西充满了,只有放下这些,你才能从生活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才能懂得真正的快乐。”

那个人终于明白了。

佛陀说:“‘放下’这两个字听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很难。有的人追求功名,他放不下功名;有了金钱,就放不下金钱;有了爱情,就放不下爱情;有了嫉妒,就放不下嫉妒。世人能有几个能真正地‘放下’呢!”

心理的压力要重于手上的花瓶,“放下”,不失为一条让自己快乐起来的绝妙方法!

年过八旬的吴阶平教授在谈及精神养生时介绍的一条主要经验就是“不把悲伤的事放在心上”。他认为“人生不如意的事常八九”,总要想得开,以理智克制感情。

著名学者季羡林老教授的养生经验是奉行“三不主义”,其中有一条就是“不计较”。这都体现了“放得下”的心理素质。

在现实生活中,“放不下”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奥运会上,有许多运动员患得患失放不下,本来挺有能力夺冠,结果反倒丧失了机遇。而有些人一切都放得下,原本没有能力夺冠,反倒发挥超常,一举夺冠。

生活中,有些人总想什么都得到,凡事都非常的放不下,结果越是放不下,越得不到。而有些人凡事都随遇而安,不但可以绝处逢生,而且能够抓住机遇,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就。

还有比如子女升学啦,家长的心就首先放不下,又比如老公升上去或者发财啦,老婆也会忐忑不安放不下心,怕男人有钱变坏了;再如遇到挫折、失落或者因说错话、做错事受到上级和同事指责,以及好心被人误解受到委屈,于是心里总有个结解不开,放不下等等,等等。总之有些朋友就是这也放不下,那也放不下,想这想那,愁这愁那,心事不断,愁肠百结。

我们可以躲开一只大象,却躲不开一只苍蝇。使许多人不快乐的,常是一些芝麻小事。

文革期间有位从部队调到地方工作的师级干部,他因不服“四人帮”横行,而被打成“老右派”。当时批判他的大字报辅天盖地。但这位干部也真绝,在大热天居然披着棉大衣去看大字报。别人以为他“发寒热”,他却幽默地说:“这就叫心定自然凉。”有位著名演员在受审查的“牛棚”里,不但说笑如常,而且还自编了一套“牛棚健身法”,直到如今,他还在用此法锻炼身体,年过八旬照样到戏曲沙龙引吭高歌。这是多么的放得下啊!这些都是特殊情况下特殊人物的特殊放得下。

有的人为什么活得轻松,而有的人为什么活得沉重。前者是拿得起,放得下;而后者是拿得起,却放不下。

一个人在处世中,拿得起是一种勇气,放得下是一种肚量。

对于人生道路上的鲜花、掌声,有处世经验的人大都能等闲视之,屡经风雨的人更有自知之明。但对于坎坷与泥泞,能以平常心视之,就非容易。大的挫折与大的灾难,能不为之所动,能坦然承受之,这就是一种肚量。

佛家以大肚能容天下之事为乐事,这便是一种极高的境界。既来之,则安之,便是一种超脱。

生活有时会逼迫你,不得不交出权力,不得不放走机遇,甚至不得不抛弃爱情。你不可能什么都得到,所以,生活中应该学会放弃。什么也不愿放弃的人,常会失去更珍贵的东西。

今天的放弃,是为了明天的得到。干大事业者不会计较一时的得失。他们都知道放弃,放弃些什么,如何放弃。放弃,你就可以轻装前进。放弃,你就可以摆脱烦恼和纠缠,整个身心沉浸在轻松悠闲的宁静中去。

放弃还会改善你的形象,使你显得豁达豪爽;放弃会使你赢得众人的信赖;放弃会使你变得更精明,更能干,更有力量。

学会放弃!放弃失恋的痛楚,放弃屈辱留下的仇恨,放弃心中所有难言的负荷,放弃费尽精力的争吵,放弃对权力的角逐,放弃对虚名的争夺……凡是次要的,枝节的,多余的,该放弃的都要放弃。

拿得起,实为可贵;放得下,才是人生处世之真谛。

只有放得下,才能将该拿得起的东西更好地把握住。

李白在《将进酒》诗中写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如能在这方面放得下,那可称是非常潇洒的“放”。

人世间最说不清道不明的就是一个情字。凡是陷入感情纠葛的人,往往会理智失控,剪不断,理还乱。若能在情方面放得下,可称是理智的“放”。

争强好胜,对名看得较重,有的甚至爱“名”如命,累得死去活来。倘然能对“名”放得下,就称得上是超脱的“放”。

狄更斯说:“苦苦地去做根本就办不到的事情,会带来混乱和苦恼。”

11、做一个随喜的人

何谓随喜?随是随顺。随事随理,随权随实。喜是喜庆。随喜主要是指见他人行善、修行有所成就或者离苦得乐,心中升起欢喜心。随喜不需要出资出力就可完成,是一种彻底的修心的方法,但口头上的随喜很容易做到,心中无伪的随喜还是需要长期训练才可以做到的。

随喜是对治嫉妒心之修法,也是增长福德与上进心的方便。嫉妒心在《俱舍论》中有细微分类,范围也较广,不仅仅是指平常人所理解的"吃醋"心理。对末法时代的修行者来说,这种烦恼非常严重。一些人见到其他修行人某方面功德超胜,心里便发烫,甚至作出各种行为来贬低他,有一些人经常于口头上说“随喜、随喜”,但在内心一点诚意也没有,这种不能算是真正的随喜。在《入行论》大讲义中,随喜定义为身口意三门随喜,即从内心真正发出清净的欣悦赞同,语言上赞颂其功德,行为上表现出随同感动等。恰美仁波切说:“若闻他人行善时,断除嫉妒之恶心,心意真诚作随喜,佛言彼得同等福。”

我们都知道,人是有嫉妒心的,只不过有些人嫉妒心很强,表现的很明显,有些人稍微弱一些,表现的不明显,但只要是凡夫,你就一定会有嫉妒心,偶尔升起的随喜心就不可能是完全清净如法的。换句话说,修习随喜可以很好的对治我们的嫉妒心。

也许我们会认为嫉妒心没有多大的危害,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果不及时的遏制嫉妒心,任其发展的话,将来一定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因为在强烈的嫉妒心差遣下,人极易形成变态的心理,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曾经在江城接连发生时髦女青年臀部被刀划伤流氓伤害案。作案者是一位嫉妒心理变态者,他的童年、少年时代是灰色调的,成年后几次谈恋爱都告吹。所谓“变态心理”,一般认为是指人格畸形发展,离开正常范围,以致不能适应正常社会生活的心理和异常行为表现。当嫉妒心理超出心理层次,在向前发展时,即进入变态嫉妒心理层次中。进入这一层次的嫉妒心理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嫉妒者更加猖狂地向被嫉妒者进行攻击,表现出种种损人利己的卑劣行为。另一种嫉妒者则是变成一种无事不嫉妒的人,甚至于本不该嫉妒的事也要嫉妒。

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嫉妒心,会发现嫉妒心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首先是以自我为中心,只要别人比我好、比我强,都会产生嫉妒心理。第二是具有对抗性,甚至会产生憎恨心。第三,嫉妒心是普遍存在的。第四,嫉妒心是具有很强的可发展性,持续的嫉妒是会升级的。

如果我们要根治嫉妒心这个坏毛病,用佛法佛法中的随喜修法是最有效的,因为嫉妒的根源来自于自己内心的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心理还是来源于对自我的执着,如果你是一个三宝弟子,你已经知道了嫉妒的危害,但是又不可能马上证悟空性达到无我的境界,那么一点一点的练习随喜的方法是很重要的,如理如法的随喜,我们应该要做到:

第一、当别人的生活境遇比你好的时候,你应该升起随喜心,因为我们修行就是为了众生离苦得乐,即使他得到的只是暂时的安乐,我们也应该欢喜。要防止升起诸如“他人比我过得好,上天对我不公平”一般的嫉妒心理。

第二、当别人行善事时,应该升起随喜心,因为任何能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的行为皆是诸佛菩萨欢喜赞叹的,我们既然以佛为师、菩萨为榜样,那么我们也应该学习他们对这些善行赞叹随喜。要防止升起诸如“他们行善是做秀、是为了争名争利的虚伪行为”一般的嫉妒心理。

第三、当同修道友修行有所成就之时,应该升起随喜心。因为众生皆有佛性,今日的师兄道友在将来都会成佛证果,他们有所成就,也就说明他们离成佛更进一步了,赞叹随喜他们也就是赞叹随喜未来佛。要防止升起诸如“这点成就有什么了不起的,我比他强多了”一般的嫉妒心理。

第四、当其他宗派的高僧大德弘扬佛法时应该随喜赞叹。因为佛门的宗派是为了对治不同根基的众生才产生的,不过是站在不同的角度阐述同样的道理而已,因此各个宗派都是佛陀教法的护持者和所有者,赞叹自宗毁谤他宗皆是毁谤三宝。要防止升起诸如“我是某某宗派的弟子,我只学我们宗派讲解的经典,其他宗派讲的法没必要去听闻”一般的嫉妒心理。

如果能如理如法的随喜,你是可以得到很大的功德的,祈竹仁波切曾经开示:如果随喜的对像境界比自己高,你可以在随喜时得他这善行之一半功德;如果二者境界一样,随喜者可得同等功德;如果随喜者境界比作善者更高,则甚至可得他所作的这项善行之一倍功德!我们世间上有不少人的善行值得随喜,历史上有更多佛陀、菩萨、圣者、高僧及祖师等之悲心与事业可以供我们去修随喜,所以这随喜是最易修的法门。

由上可见,修习随喜对我们今生的修行是最方便、最有利的修行之一,而且不受金钱、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要你想修,随时随地都可以完成,长期的修持可以清净我们染污的心灵。

12、做一个有阳光心理的人

拥有阳光心理,即一份好心情,饭也吃得香,觉也睡得着;工作起来,思路清晰,效率高;就连生了病,也好得快。相反,心情不好,吃不香,睡不甜;工作不顺心,经常出错,领导批评,群众不满;免疫力低下,经常生病等,总之,一切烦恼接踵而来。

要想有好心情,就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自觉地进行自我调适。目前,许多人已开始注重运动保健和食物保健。然而对于心理保健却普遍重视不够。实际上。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竞争的激烈,人际关系已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需要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重压之下,不少人便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其中,由于有些人的生理特征和生活环境与大众群体有差別,更容易出现心理障碍,所以他们需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由于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还远远不够,所以人们的心理保健意识普遍不强,对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严重性、危害性往往缺乏足够的认识。生活中。不少人对不健康的行为习惯、思想意识,明知不对却听之任之;一些人对困境的应对策略过于简单,难以解决各类矛盾,使自己长期陷于困境而不得解脱;有的人对某些心理障碍的“苗头”不予重视,对自己的心理状态不能及早察觉。需要就诊时问题早已成堆等等。要提请注意的是,心理健康与不健康的划分标准只能是相对的。其”常态”与“病态”、“正常”与“异常 “之间并没有一个绝对明确的分界线,心理健康水平是一个从健康到不健康的连续过程,二者只有程度的差异,并无确定的界限。如果不保持警觉,不及时解决,本来是小小的心理问题却会酿成人的心理疾病,原来简单的极易解决的心理问题就会成为棘手的十分复杂的心理疾病,心理健康会不知不觉地向不健康方向转移。

心理保健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工作,需要健康适宜的社会氛围,也需要提高个人素质和健康意识。在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应该多些理解和宽容,强调合作与互助。作为社会的每一个成员,要有明确的健康意识,即使在生命的某一阶段、生活的某些方面受到挫折和困难,也不要回避、否认,不能任由消极和悲观的情绪控制自己,要注意改变不良行为习惯,提倡高质量的生活,避免或积极化解危害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大多数心理问题都是暂时的,是可以通过自我调适或心理咨询等途径顺利化解的,关键是正视问题的存在,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确实非常需要增加应付新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也非常需要拥有关爱和保护心灵的能力。

生活中,只要你稍加用心,就能找到并学会适合自己的心理保健方式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