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国学九家智慧
15834400000044

第44章 农家的四季智慧——做一个安贫乐道的人(2)

这时,主管站起身来,直视他说:“你可以走了。不过,看在你上来三次的份上我可以告诉你,刚才让你做的这些叫‘忍耐极限训练’,因为我们在海上作业,随时会遇到危险,这就要求队员们有极强的忍耐力,忍耐各种危险的考验,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地完成海上作业任务。很可惜,前面三次你都通过了,只差这最后的一点点,你没有喝到你冲的甜咖啡,现在,你可以走了。”

忍耐,大多数时候是痛苦的,因为忍耐压抑了人性。但是,成功往往就是在你忍耐了常人所无法承受的痛苦之后,才出现在你面前的。

等待是一种经历,学会等待才能懂得幸福。

人们天天都在做事,那不过只是为了衣食。对于事业,常常是干的时候少,等待的时候多,须明白事理,等待也是一种争取的方式。

庄子说: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等待时机的人,是因为对各种事情出于不得已;意思是想干一番事业,或者想办成一件事,如果时机不到,就要等待。

古时人们常说,时机不成熟就隐没自己,但隐没不是把自己藏起来,根本不出现,封住自己的口,把思想与语言烂在肚子里,也不是把自己的智慧隐藏起来不发挥,而是说,时候不好,暂时退一步。这是保全自身的办法。

遇上了时运好,能使自己的主张得到行使,使天下安定,使人民幸福,使道德纯厚,使人心公正。这些做了,他便真的隐没了,再不露形迹。

从事一种艺项,或者经营商务也是这样,合于时宜,可以出马者就打鼓开张,让自己的艺项显于众人面前,小则求得衣食,解决生计,大则交结朋友,显扬名声。经商者,将本求利,适时开市,货尽于民众,利益自己,两得方便,小则发财致富,家业兴旺,大则取信于人,信誉远扬。得手了不必张扬,吹嘘自己家底,炫耀自己能于。这样势必危险,不利时,坐以待时,了解这层道理,心气于和,以退为进,这是无所为而已有所为了。

有人曾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用一个简单的实验就可以把他们区分开来。假设给他们同样的一碗小麦,一种人会首先留下一部分用于播种然后再考虑其他问题;而另一种人则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小麦全部磨成面,做成馒头吃掉。

街上有个小贩子叫卖玩具,小孩子便蜂拥而上,围着贩子的玩具挑子,把玩着漂亮的木喇叭,精致的小铃铛,爱不释手。

小贩子看在眼里,心中得意,就把木喇叭、小铃铛的价格从原价—个钱翻到两个钱。

当父亲的从屋里追着孩子,跑了出来,最小的孩子便扯着父亲的衣角,不住地叫买,其他的小孩也眼巴巴地望着当老子的。

老子拗不过儿子,便向小贩子讨价:“一个半钱卖么?”

“不!两个半钱不还价!”小贩子又涨价了。

“两个给三个钱怎么样?”父亲又变个花样还价。最小的孩子已经哭起来了。

“不还价,不还价。”小贩子担起挑子准备走路。

最小的孩子已是又哭又闹了,过路的老婆子说:“刚才在那边,他才卖一个钱一个哩?”

回到家里,父亲便告诉孩子们;“都怪你们自己!越是觉得好,越想要,你们就越说它不好,装作望都不望一眼的样子!”

孩子们似乎一下子明白了——孩子们变聪明了,孩子们也变狡猾了。

人们许多的进步,常是这样!

利益损害了纯朴的心灵,虚伪掩盖了真情。更不要说还要增加浮华粉饰的辞藻,冒出繁多的巧辩学问。结果是虚繁的文词淹没朴素的资质,庞杂的知识扭曲了正常是非。人好像在进步,而扯皮的事却越来越多,对付自己的法制条文也越来越繁复。

因此,人离自己的天然本性也越来越远。但这就是现实。

我们每个人都想做一个成功的人,优秀的人,只不过在馒头的引诱下,我们失去了忍耐的性子。成功是要讲究储备的,仓库里的东西越充足,成功的机会就越大,也才可能走得更远。成功的路是那样的遥远与艰辛,路边倒毙的每一具尸体都曾是一个在起点上充满信心、跃跃欲试的活生生的年轻人,对这路的尽头有无限的憧憬。口袋里的馒头固然可以令他们的启程以后跑得飞快,不过吃了眼前的,恐怕就没法指望下一顿了。馒头中的卡路里有一天会消耗殆尽,没有播种我们就没有支持,没有粮食的保证,我们将过早地凋谢。

天下之人,种种色色,我们可以大致地分为三种:

第一种:只顾己,不顾家,甚至连自己也顾不圆,喝酒赌博搓麻将,毫无生活责任心。对这种人,我们只有摇头,没什么可说的。

第二种:“私其身于一家”,会经营小日子,对家庭安乐具有最大的兴趣,对娇妻稚子有责任心,是好丈夫、好父亲。从生活利益层次上讲,这种人有可取之处,无可厚非。

第三种:很难以一己的物质富裕安乐满足心灵,而因为某种兴趣和志向,努力不懈。这种人,乡土、家庭的安逸日子难以拴住他们。

会过日子的,是第二种人;能干事业的,是第三种人。但是,第二种人日子过好了,什么都不想,可以自足;而第三种人,干得再起劲,也无法自足,因为凡为人谁不恋妻爱子、想过一份安逸日子呢?因此他们需要能“忍”,把人人都有的这一份心情忍下,也就是明朝一个叫耿楚侗的说的:“俗情浓处淡得下,俗情苦恼处耐得下,俗情劳扰处闲得下,俗情牵绊处斩得下,”这样方行。

人的精力有限,放在这头,那头就不能不受影响。所以过去时代,求田问舍的人,难成大事。

刘邦打天下,萧何在后方坐阵,整个行政权力都在他手上,开始刘邦是放心不下的,每次后方来人,他都要问萧何在干什么。萧何很奇怪,前方尽打败仗,自己组织兵力、物资源源不断地补给上去,工作那样负责,为什么还要问我在干什么?后来一个幕僚给他出主意,要他做些求田问舍之事。于是有人向刘邦密告:萧何聚敛家财、侵占民田。刘邦听后,反而一笑了之。因为一个很投入于一己生活的人,别的事就很难有出息了,所以刘邦也就放了心。

这个例子是从反面说的。从正面说,在现代,一个人买房子、装修、家庭现代化……把这一切放在首位,七成的元气都耗在妻子儿女和一己的安适上,事业上就不会有多大作为。

同时,安适的生活不仅耗人精力,而且使人产生惰性。我们自己都有经验:酒足饭饱,浑身就懒洋洋的,一个半天或一个夜晚就做不成多少事。在这个意义上,佛教讲究节食、苦行,以便人潜心向道、精进不息,不是没有道理的。

所以,干事业的人,要有点宗教精神,要能忍。忍,就是吃苦,“吃苦”这两个字,说起来很重,实际上也就是“努力”罢了。青春年华,人尽怀春,花前月下与异性亲近,人人向往,要上进,需能忍;挣钱发家,住得好吃得好,生活有排场,魅力很大,要淡泊,要忍;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把一切熟悉习惯了的抛下重新开创局面,更要忍;甚至一蹬被窝早起床也要忍。能忍,心思上了工作、事业的轨道,也就没有多少忍的痛苦,只要正常的努力就行了。

所谓“世上无难事,只要背登攀。”一个人不管做什么那,只要肯立志,坚决地去做,做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走到哪步算哪一步。换句话说,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事实上就总会有 所收获。相反,凡事太功利主义,还没有开步就问终点何在,利 益何在,期望值太高,大迫切,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结果便很容易画地为牢,自己把自己限定在一个范围内,甚至裹足不前,打退堂鼓了事。

有一对兄弟,大哥决定做宵夜生意,当天就可营利,数现金是件很满足的事。小弟则决定挣明天的钱,他承包了三座山,种了果树,养了鱼和山鸡……十年后,大哥仍是位满身油烟味的厨师,而小弟却是一位闻名全国的企业家、庄园主。

马尔克斯在获得诺贝尔奖的授奖演说里说过:“到那时,爱情将成为千真万确的现实,幸福将成为可能。”

幸福只存在于“那时”,不是此前,不是现在,不是将来,而是“那时”。

人生的成功之路更像一场马拉松赛跑而不是百米冲刺,前100米领先者不一定就能成为全程的优秀者,甚至都不可能跑完全程。在这遥远的征途上,基础的积累将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你自觉先天不足而又已然踏上征程,那就更要格外注意随时给自己补充营养。

不要急功近利,就要耐得住寂寞。有响亮的口号而无扎实的行动,有宏大的规划而无具体的方略,有超前的战略而无有效的战术,有鼓舞人心的理念而无朴实无华的措施,都不能算有斗志。我们需要的是面对挑战不退缩、不胆怯、不服输的勇气和胆略,需要的是面对困难不回避、不掩饰、不推诿的高度责任心和事业心,需要的是面对矛盾不手足无措、不六神无主、不上推下卸的大智大勇。

要沉得住气,好像在大海中航行的战舰遇到巨浪时勇敢而有智慧的船长发出的口令,让大家感到安全、感到有希望、感到有力量。如果我们都像这样的船长,多些这样的声音,多些这样的形象,那么,还有什么样的风浪不能战胜?

要耐得住寂寞,好像一位面对喧嚣和诱惑的学者,又好像面壁修炼的武林大师,甘于吃苦,成竹在胸,让大家感到柔中有刚、静中有动、退中有进。我们汽车企业的老总们如果都能固守根本,追求理想,拒诱惑于千里之外,坐如钟,站如松,专注于自己的功课,那么,还有什么样的难题不能攻克?

这样的斗志虽不轰轰烈烈,但扎扎实实;虽不张扬,但厚积薄发;虽不高昂,但冷峻中蕴含着不可战胜的骨气。

活着是需要一点耐性的。活得久,才能站在小山头上,欣赏自己走过的崎岖路线。

4、做一个友好的人

农家谚语说:“人怕横行,天怕澄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都强调了做人要友好,尤其是对自己身边的人。还说“家有万贯,还有措手不及的时候。”人毕竟是集体的人,不是个体的人,只有大家互相友好,互相帮助,才能使社会和谐。

生存就是共存

有一人和上帝谈论天堂和地狱的问题。

上帝对这个人说:“来吧,我让你看什么是地狱。”他们走进了一个房间,屋里有一群人围着一大锅肉汤。每个人看起来都营养不良,绝望又饥饿。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只可以够得到锅子的汤匙,但汤匙的柄比他们的手臂还要长,自己没法把汤送进嘴里。他们看上去是那样悲苦。

“来吧,我再让你看看什么是天堂”。上帝把这个人领进另一间房。这里的一切和上一个房间没有什么不同,一锅汤,一群人,一样的长柄汤匙,但大家都在快乐地唱歌。

“我不懂,”这个人说,“为什么一样的待遇与条件,而他们快乐,另一个房里的人们却很悲惨?”

上帝微笑着说:“很简单,在这儿他们会喂别人。”

天堂与地狱的差别,就在于对此问题认识上的差别。一念之差,天堂与地狱。助人就是助己,生存就是共存。

现代人的悲哀是失去共享的轻松和喜悦。

郝先生的女儿突然被查出长了肿瘤。为救女儿,心急火燎的郝先生自然想到了身边的有钱人。比如大款张量、老同学李力……可郝先生深知这个年代,是一个不能随便借钱的年代。

郝先生到底还是没有打扰这些有钱的朋友。想来想去,还是准备自己卖掉房子救女儿。

就在郝先生要卖掉房子的时候,医院传来消息,说他的女儿是良性瘤,只要做一个小手术就可以了。手术做得很顺利,女儿很快就出了院。

郝先生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他拿起电话一一找到那些旧日的朋友。现在的郝先生只是高兴,只是想把自己的高兴带给大家,和大家一起分享。

大款张量听到郝先生的声音,寒暄了两句,说他现在贷款两千多万元。要有小忙他还能帮,大忙真的帮不上。郝先生愣住,他并没有说要请谁帮忙啊。房地产朋友李力听到是郝的声音,同样十分警觉,每一句话都很小心。说别看我做房地产,其实我也很困难,现在还背着一身债。郝先生拿着电话,半天不知道说什么了。

郝先生打了几个电话,大家都警觉小心着,惟恐郝先生给他们摆下什么套,敲他们的竹杠。郝先生真是扫兴。他只是一个要与人共享的好心情,向朋友打个招呼,问一声好。然而向郝先生回赠的信息,却都是躲躲闪闪,惟恐有事。

现代人把一切都想得复杂了。当你给一个朋友突然打电话时,对方总会如此小心紧张。总是想你绝不会没有目的地给他打电话。更不会想到,你是要想和他共享什么。反过来,别人给我们打电话时,我们也一样。就是平日,谁对我们多笑一下,话多几句,我们也会警觉起来,小心防范着。

郝先生的悲哀,其实就是我们的悲哀。谁能很轻松,很自然地接听张先生的电话,并从中得到这份分享呢?作为现代人,这大概已经成了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设想一下,当一棵树孤零零地长在沙漠之中,它会生存下去吗?不会。但是当一排树、二排树、几排树……同时长在沙漠之中,情况是否会有些变化呢?在沙漠之中,解决树生存的惟一途径就是多些朋友。

我们人类自己也应如此,走出独守的一方空间,同世事万物沟通,从中学到更多道理,以助自己成功。世界就是一个相互友好的整体,彼此帮助,走出困境,生活才会有希望。人生因为友好,才显其宽容;生活因为友好,才显其博大。

5、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西方有句谚语:所谓幸福,是有一颗感恩的心,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称心的工作,一位深爱你的爱人,一帮信赖的朋友。感恩为幸福之首,是因为不知道感恩的人,永远不会幸福。西方还有一个“感恩节”,在这一天,很多家庭相聚感谢上苍的仁慈和恩惠。中华民族同样具有优良的“感恩”传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动人诗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的经典词句,集中反映了古人对“感恩”的认同和崇尚。有文字专家分析“恩”字结构,“恩”,从心、从因,因从口大,乃就其口而扩大之意,亦含有相赖相亲之意,心之所赖所亲者,彼此必有厚德至谊,即他人给我或我给他人之情谊。

然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感恩情结似乎离人们越来越远。很多人还记得救了19人的重庆开县农民金有树,他救的人中,有的不但不感恩,反而还说救人者是为了得奖金。诸如此类的事件让人们思索,为什么不断出现被救者冷漠绝情的声音?为什么知恩、报恩的声音越来越少?为什么古人感恩的传统得不到发扬光大?为什么不能学习借鉴先进的感恩文化?

感恩是最好的习惯。一个对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心存感激的人,必定会热爱生命、关爱他人;学会感恩,才能收获平和与快乐。感恩,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的正确认识;报恩,则是一种责任感。没有民众间的感恩和报恩,很难想象一个社会能够正常发展下去;一个没有感恩情怀、不知道感恩、报恩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有一次,国王安诺斯奇万在自己王国中旅行,看见一位老人,正满头大汗地干活。国王问他干什么,老人告诉他:"我在种果树。" 国王惊奇地问:"你的年纪已很大了,你为什么要种这些树呢?你既不能观赏到这些树的叶子,也不能坐在树荫下乘凉,更别说吃到树上的果子了。"老人答道:"那些已长成的树,是我们的先人们栽的,使我们现在得以享用;现在,我也栽树,为的是让我们的后人也能从这些树上得到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