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读易经有学问
15868100000006

第6章 迷茫时要看到希望已经到来

君子先迷后得利(卦二·坤)

“迷”指迷茫,“利”指利益。“君子先迷后得利”,就是说人往往先苦后甜,迷茫时要看到希望。韩信老大不小了还整日在街上厮混,迷茫之极,不知道该干什么。直到一天,有人让他饱尝胯下之辱。

案例

据《史记》记载,韩信少年时家中贫穷。又没有能力去做官做生意,只好东一家西一家混饭吃,迷茫无所依。有一天,有个杀猪匠侮辱他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又经常舞刀弄枪,但不过是个胆小鬼。”又说:“你如果有勇气敢死,就刺我一剑;没勇气就从我胯下钻过去。”满街的人都跟着瞎起哄。韩信受此大辱。恨不能一剑刺死杀猪匠,但知道敌不过对方,只好忍气吞声,受此胯下之辱。从这以后,韩信奋发图强,先后投于项羽、刘邦帐中,最终与张良一起辅佐刘邦打下了汉朝江山。

易理

(1)任何人都会经历一段漫长的迷茫时期。这是人类成长的规律,对此不必自怨自艾。任何人只有经历迷茫后,才会清醒。

(2)任何人都会受辱于别人,能忍辱负重的人日后才会一日千里,有所作为。

易理应用

1.人如何走出迷茫_?

只有迷茫到底,才会走出迷茫。当迷茫本身也觉得迷茫时,我们就自然不会再迷茫了。

韩信在家乡混日子时,毫无出路,乞食于人而不能自立,连“潜龙”都不是,只是条没成形的龙。

但当他一混到底时,时间自然使他这条龙成形了。只要我们输得起时间,一切自然会有转机。世界上绝对没有永久的迷茫,迷茫期之后必有清醒期。

这是人自身的清醒,当然也有赖于外界的催化。

《史记》中记载了韩信的三次屈辱,这也就是他的三次清醒。

屈辱让人清醒。

这是个简单道理,对个人来说是如此,对一个家族、一个企业、一个国家来说,莫不如此。

2.人如何面对屈辱?

人应该直面屈辱。躲避屈辱只会受到更大屈辱。

韩信三次受辱于家乡人,这三次受辱他都扛过去了,最终决定离开家乡,去外面打世界。这三次屈辱是:

第一次受辱于亭长之妻。长期混饭于朋友家,终于有一天,人家不给饭吃了。这次屈辱给韩信的教训是:求食于人,必有断食之日。嗟来之食,食之不甘,长。

第二次受辱于漂母。漂母给韩信管饭吃几十天,韩信说要报答她,谁知漂母大怒,说:“谁要你报答,我是可怜你!”这次屈辱给韩信的教训是:别人帮助我有时是可怜我,当我还没有能力回报对方时千万不可轻言报答。否则会被施舍者耻笑!

第三次即受辱于杀猪匠。胯下之辱对一个热血男儿来说是不可忍的,但韩信居然忍了,可见绝非池中之物。

张良被黄石公考验了三次,得到兵书;韩信三次被乡人欺辱,得到了更为深刻的教训:

(1)不要老是求别人。

(2)人一旦没有能力就会受胯下之辱。

(3)从此以后,我要做强人。

韩信的这一“忍功”之深不亚于周文王、张良与勾践,所以后来取得同样巨大的成功。

但韩信忍得不长,不能像周文王忍商纣王一样忍到老死,所以后来韩信反叛了刘邦,被刘邦所杀,这也证明了必须“一忍到底”的“潜龙勿用”规律确实不容怀疑。“忍功”的背后是“苦功”。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对于韩信这条飞龙来说,所谓的大人就是那个让他饱受胯下之辱的杀猪匠。

人只有被打才会清醒。

图解

“先迷后镘利”的要义有两点:

(1)人只有经过迷茫后,才会清醒。

(2)人只有被打,才会清醒。

刚陷入迷茫时,人就会迷茫。当迷茫已久,迷茫本身也迷茫时,人就不再迷茫。这正像当梦只是梦时,人就会做梦。而当梦也发觉自己在做梦时,梦就会醒来。

这种清醒是自觉的,也是被外界打醒的。

君子先迷后得利。——《易经》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增广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