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针对当年一些人提出的不同观点,尤其是根据改革开放的实际需要,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江泽民这个意见,得到了全党的赞同,也得到了邓小平的肯定,写进了十四大报告。经十四大审议,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一伟大创举,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史上,乃至在人类文明史上,都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根据十四大的精神,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这样,我们的改革开放就由前一段“摸着石头过河”进入到按照明确的目标探索前进的新阶段。到2000年,我们经过艰辛的努力,在克服经济过热和由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紧缩等各种困难的过程中,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是过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所经历的两个阶段。进入21世纪,改革还要继续往前走。因为,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尽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发展中还存在着经济结构不合理、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其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生产力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事实上,在中央提出的新“三步走”战略中,就已经明确:要用10年时间,到201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的时候,使中国的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和定型。然后,再经过30年努力,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三阶段,进一步完善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十六大提出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完善首先是相对于到2000年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言的,是在“初步建立”的基础上向前走,逐步达到“完善”。同时,完善又是同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目标相联系的。因为完善与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完善是相对中的绝对。我们讲的完善,是从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完成这一阶段的体制改革任务。与“完善”相对应的,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全面”。也就是说,我们要通过体制的完善来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进入21世纪以后的头20年,我们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应包括三方面意思:
第一,是目标上的“全面”。这就是十六大讲的,要实现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可持续发展在内的四大战略目标,达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第二,是实现途径上的“全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通过正确的途径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该包括实现途径的“全面”,最重要的就是东中西部能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打好三大战役,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样从区域上的全面推进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很大的战略部署。实现途径的“全面”,还包括社会力量的全面动员和组织,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改革开放过程当中,我们要明确,改革的最深层的动力来源于人民群众。只有人民群众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才能成功。
由于改革是个利益的调整过程,势必有的阶层得到利益多一点,有的阶层得到利益少一点。作为中国共产党来讲,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方针政策来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关系,这样才能建成全面的小康社会。实现途径上的“全面”,同时包括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改革开放需要大量的人才,包括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文明道德素质的普通劳动者,所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构筑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使每一个人的素质都能得到提高,而且思想政治素质、公民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和各方面的业务素质都能提高,使各个岗位上都有合格的人才,都能生产出高质量的物质成果和精神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第三,是制度保障上的“全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有制度上的全面保障。也就是说,我们要根据江泽民提出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以及其他方面的一系列体制改革。为了能够把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都解放出来,把潜在的能量都能够释放出来,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着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推进全面改革。在各方面改革当中,毫无疑问,经济体制改革是居于基础性的和领先的地位。只有当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其他方面的改革才能获得基础和根据。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过20多年的努力正在逐步深化。现在我们已经明确,今后一二十年,只有在“完善”两个字上做出一篇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文章、好文章来,才能保证“全面小康”的实现。所以“完善”和“全面”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完善的经济体制才能保证“全面小康”的实现,而“全面小康”的奋斗历程又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一个大舞台。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做出的历史性贡献,体现了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巨大勇气。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中,我们必须继续高举改革的旗帜,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发展与体制建立
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它继承了党的第一代、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计划和市场关系问题进行长期探索的理论成果,又结合新的实践进行了科学总结,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在这一问题上,我们经历了一个反复探索、不断实践、逐步明确的过程。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这些主要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成为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1993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入宪法。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理论进行了创新和发展,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理论,肯定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底,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新体制的目标基本实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完善,是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重大突破。”到2000年,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格局已经明显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经初步建立,这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经过艰苦的努力,经济体制改革取得若干重大而明显的进展。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微观基础已经发生结构性变化。已经初步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现代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微观经济基础已经形成雏形。
2)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特别是商品市场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市场调节机制已基本覆盖商品市场领域。要素市场正在形成中,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也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其市场化程度也有了明显提高。
3)新型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正在建立。国民收入宏观分配形成新的格局。目前,我国国民总收入在居民、企业和政府间分配的格局大体是:居民所得占67%,企业所得占12%,政府所得占21%左右。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开始结合。个人收入分配调节机制逐步建立。与此同时,根据为市场经济提供“减震器”和“安全网”的总要求,着力推进以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障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创新。
4)以间接调节为主的宏观调控体制初步形成。
5)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建立。
提出社会主义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丰硕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各方面改革。改革要从实际出发,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循序渐进,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二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只有继续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才能解决经济生活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无疑是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因此改革必将贯穿于这个历史过程。
第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题中之意。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以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努力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加厚我们的经济基础。
第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实现小康水平目标的现实选择。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生活水平还比较低,距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有很大的差距。要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必须集中力量抓好经济建设,使我国的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再上一个新台阶;必须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继续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第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举措。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新途径。发展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