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英国精神
1599500000036

第36章 不爱江山爱美人

画家温斯顿·丘吉尔

温斯顿·丘吉尔在他40多岁时开始迷恋上绘画,当时环境异常恶劣。那是在1915年,任海军大臣的他积极投身于达达尼尔海峡的一场战役中,这场战役本可以缩短那段血雨腥风的世界大战。但由于遭受失败,伤亡惨重,丘吉尔于公于私都付出了代价。他被从海军部调离,实则坐起了冷板凳。

在灾难的折磨下,他携家带口来到萨利郡的一处乡间静居。

在那儿,丘吉尔后来回忆道,“是绘画中的冥思拯救了我!”

一天他在花园散步时,偶然看到他的弟媳在用水彩作画。他观察了几分钟,然后向她借了画笔并一试身手。他的专注仿佛给他施了魔法!

丘吉尔很快就决定试试去画油画。看到他从阴暗的忧思中解脱出来,弟媳非常开心,赶忙去买所有能买到的颜料。

然而,迈出下一步似乎有些困难,因为丘吉尔看到一块新画布的洁白无瑕时感到无所适从和为难。他先从天空画起,后来他描述如何“非常谨慎地在调色板上加入一点儿蓝色调,然后以万分的小心,在这块被蓄意冒犯的雪白的防护板上点上豌豆大的一笔。”

那时,约翰·拉威利是丘吉尔的邻居,也是一位有名的画家,正教丘吉尔学画。后来提及他的这位特殊的学生,拉威利说:“倘若他选择绘画而不是从政,我相信他会是位绘画大师。”

史学家把1929年后的十年,也就是保守党政府垮台而温斯顿下台的时间,称为他的荒凉岁月。政治上,他一直在举步维艰的处境中徘徊,是一个孤独的勇士在努力唤起受到希特勒威胁的国人,但在艺术上他在那荒凉岁月却硕果累累。这些年他经常在法国南部作画。在现存的500多张油画中,大约250张是1930至1939年间的作品。

绘画给丘吉尔带来了乐趣直到他的人生尽头。在他所著的《画中的消遣》里说:“画家其乐融融,因为他们不会孤独。光与色,和平与希望,会始终追随他们。”

他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人。

“虽是国王的臣子,但我首先是神的仆人”

宗教家托马斯·莫尔是《乌托邦》的作者,他当时还是大臣,因为反对亨利八世离婚而被处死,并留下了一句名言:“虽是国王的臣子,但我首先是神的仆人。”

威尔克斯事件

l760年,英国王乔治三世上台后,对于王权受制于议会极为不满。一种恢复专制王权的野心在驱使着他。乔治三世对于执政的辉格党政府早已心怀不满。他终于瞅准一个机会,让辉格党政府倒台,并成立了一个完全由自己的亲信所组成的“国王之友”内阁。政府受到国王的控制,英国正向个人独裁迈进。自由的英国人再也不能沉默了,他们发出了自由的呼声。

首先发难的是一位名叫威尔克斯的议员。l763年4月23日,他在《北不列颠人报》上发表了一篇匿名文章,猛烈攻击内阁大臣,说他们是“专制和腐败制度的工具,在全国播下了不和的种子”。他还预言说:“只要不剥夺他们的权力,这种不和的种子就不会消失。”同时他还指责英国就《巴黎和约》的条款同法国进行了既不体面又不正当的谈判,并认为国王乔治三世就是罪魁祸首之一。

这发炮弹打响以后,乔治三世怒发冲冠,内阁则震惊不已。于是,国务大臣签发了逮捕令,在查封《北不列颠人报》以后,将涉嫌的50多人逮捕入狱。威尔克斯被关进了伦敦塔,他在回答审讯时指出逮捕令不合法,并提出了议员的豁免权问题,全国舆论为之哗然,人们纷纷指责政府侵犯公民权,要求立即还威尔克斯以人身自由。

5月初,法庭开始审理此案。威尔克斯慷慨陈词:“全体贵族和绅士的自由以及全体中下层人民的自由,就要在我的案子里最终决定了。我想历来崇尚自由的国民,此时决不会无动于衷。我希望你们赶快行动起来,为自由而战!”

英国人民果然行动起来了。于是,在伦敦的街头出现了这样一幕:送牛奶的人用牛奶在墙上涂写克伦威尔抨击国会的演说词;乡下人骑马来到伦敦游行,打出“大宪章与权利法案”的标语;不少公共场所贴上了“反对专制,争取自由”的大字报……很明显,人民群众已把威尔克斯事件与自由事业联系起来了。

群众愤怒的呼声促使法官就人身自由、政府权限和言论自由等问题发表了重要声明。威尔克斯由被告转成了原告,他控告那些执行逮捕令的官员。官员们则申辩说,自己只是执行了政府的命令而已。首席大法官卡姆登勋爵驳斥了这个冠冕堂皇而又荒谬的借口,他的话后来成为一句名言:“所谓国政需要的论点或政治罪和其他罪行有别的论点,在习惯法中并无依据,我们的法典中也没有提到这种区别。”结果,闯入威尔克斯家宅并抢走文件的国务大臣助理以及执行逮捕令的官员,因侵犯公民的个人权利而被处以巨额罚款。当然,签发逮捕令的国务大臣本人也难咎其责,被判付给威尔克斯4000镑罚金。威尔克斯案件的最终判决宣告了英国人民自由事业的伟大胜利,这是与人民群众为自由而斗争的热情分不开的。在被监禁期间,威尔克斯失去了公民权。但群众对于他的支持却是空前的,因为他已经成为自由的象征。l768年3月,威尔克斯以绝对多数当选为米德尔塞克斯郡的议员,次年2月,议会下院却取消他的议员资格,进行补缺选举。结果威尔克斯再度以1143票当选,而当局提出的侯选人得票仅为296张。

尽管当局再次宣布选举无效,但首都伦敦的市民却燃起了篝火,为威尔克斯的再次当选而庆贺。经过长期斗争,威尔克斯还荣幸地当上了伦敦市长,并且重新进入了国会。

《牛津条例》

1216年,亨利三世继承英国王位,由于他尚未成年,国家大事的决策权操纵在贵族手中。当亨利三世成年后,他对于贵族参与政事极为不满,并试图建立起个人专政。这样,国王与贵族之间的斗争又激化起来。

亨利三世主持政务以后,野心勃勃,他试图创造出不亚于其祖父的伟大事业,以恢复安茹王朝时国家的版图。然而他野心有余,能力不足。亨利三世的母亲和妻室都是法国人,因此,大批法国亲友时常住在宫中,并与亨利三世一起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宫廷内一片乌烟瘴气,这使得早已心怀妒嫉的贵族们怨气冲天。

在对外方面,亨利三世一味地依赖教皇,英国成为教皇的主要财源。为了讨好教皇,亨利三世不断增加什一税。同时,教皇对英国教会事务的干预也越来越厉害,他往往不顾教士们的反对,把英国教会的官职卖给那些肯出大价钱的人。

1257年,在教皇的唆使下,亨利三世为他的儿子爱德华领受西西里王国,并准备通过武力手段,从盘踞西西里岛的霍亨斯陶芬家族手中夺取该岛。战争迫在眉睫,一切都已具备,惟一缺少的是钱。亨利三世准备召开一次特别会议,以便从贵族那儿募集到足够的军费。

愤怒如火山一般爆发出来。这样,牛津会议实际上变成了一次声讨国王的大会。

出乎亨利三世意料的是,他自己的妹婿孟福尔居然充当了反对派贵族的首领。孟福尔是个年轻有为、桀骜不驯、蔑视王权的贵族,一度得到国王亨利三世的宠幸,因此他被恩准与国王的妹妹伊林娜结了婚。孟福尔继承了莱斯特伯爵的领地,并且在英国属地加斯科涅担任过4年总督。由于孟福尔轻视王权,时常对国王的政策说三道四,亨利三世对他越来越看不惯,两人的关系也急剧恶化。在反对王权的斗争中,孟福尔逐渐得到了大多数封建领主、整个伦敦市所有下层教士乃至全国的支持,并成为英国贵族的领袖人物。

在牛津会议上,孟福尔毫无畏惧地走上讲台,历数了国王的横征暴敛以及侵犯臣民自由权利的行为。他提出人民的力量已经壮大,他们必须参与政权,并监护国王的统治。孟福尔这篇慷慨激昂的演说,得到了与会贵族的一致支持与热烈响应,他们最后通过了一个书面文件,这就是《牛津条例》。该条例规定成立一个由15 名显贵组成的议会,未经这个议会的批准,国王不能作出任何决定。另外选出一个12人委员会,享有立法权,一年召开3次会,与15人会议共商国事。

一位贵族走上前台,得意洋洋地宣读着条例,人群中不时发出欢呼和骚动。亨利三世这才发觉,自己“偷鸡不成反蚀了一把米”,严峻的形势使他别无选择,他终于表示接受条例。一片欢呼声响彻整个会议大厅。

通过《牛津条例》,英国议会的雏形终于建立起来。实际上,我们今天使用的“议会”一词,正是此时流行起来的,它后来成了两个联合起来而又迥然不同的机构的总称。《牛津条例》所确立的民主原则以及王在法下的原则,在当时是以贵族政治的形式出现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它逐渐以大众民主政治表现出来。

我答应你们的条件,但你们要保证不出乱子

1215年6月的一个清晨,一些贵族和教士们陆陆续续聚集到了斯坦斯和温泽之间的伦尼米德草地上。他们在认真商讨着使国王就犯的计划。人越来越多,喧闹的人群中不时发出“嘘!嘘!”的声音。这些人都认识到,臣民们同君主进行面对面的谈判,对于君主来说,肯定是一种耻辱。因此,君主一有机会就会逮捕他们的。这种担心使不少贵族不敢前来赴约,但绝大多数人还是按时来了。为了自己的事业,他们宁可冒一定的生命危险。当然,他们也是有备而来,在不远处,他们的骑兵正来来回回地巡逻,以防有什么不测。

约定的时间快要到了。这些人很快在中间树立了一个帐篷,准备了一个小宝座,拿出了他们在羊皮纸上早已起草好的一份简短的文书。为首的一个贵族向骑兵大声喊道:“保持一定距离,你们的任务是监护大家的安全,但要保持克制和冷静,不要让国王找到武装叛乱的借口。”

话音刚落,在分外耀眼的晨光之下,一小队人马开始隐隐约约地出现了。不一会儿,他们就看清了是国王约翰、教皇使节和坎特伯雷大主教等人。约翰从马背上跳了下来,脸色阴沉地注视着这些贵族和教士们,并下意识地望了望四周。只见这些“叛乱者”们的骑兵队在来回走动,他们手中的长剑以及身上的盔甲在晨曦之下熠熠生辉。约翰顿时有些紧张起来,但他仍尽力克制自己内心中的不安,若无其事地坐到了小宝座上。他时而看着眼前的贵族,时而眺望着远处的骑兵队,面颊在不停地抽搐着。

沉吟了片刻之后,约翰终于首先打破了长时间的沉默,问他们所要求的条件是什么。贵族和教士的两名代表当即走上前来,递上了早已起草好的一份文书。约翰仔细地看着这份文书,它包括71个条款,内容主要有:保障教会的一般自由,尤其是教士们选举主教的自由;除了规定的三种贡金以外,国王不得再向人民索取任何贡金;国王如需征特别税,要经教士和贵族们举行的会议通过;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自由权利等。

看完这份文书,约翰脸色铁青,他回过身去与教皇使节、几位大主教商议了一番,最后终于当众表示:“我答应你们的条件,但你们要保证不出乱子。”贵族与教士们高兴万分,人群顿时欢呼雀跃,远处监护贵族安全的骑兵也相互撞击着刀剑。英国历史上光芒四射的《大宪章》就这样诞生了。在英国历史上,《大宪章》始终放射着永恒的光芒,这是因为《大宪章》对于英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它成为英国争取自由、反对专制的重要里程碑。

不爱江山爱美人

英王爱德华八世为了能与辛普森夫人结婚而放弃了王位,对于他们之间的爱情,温斯顿·邱吉尔写道:“他喜欢同她在一起,并且从她的品质中获得他所需要的幸福,就像他需要空气一样。十分了解他和留心观察他的人们注意到许多特别的习惯以及神经质的烦燥从他身上消失了。他变成了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一个病态和烦恼的人。许多人在青春时代已经有的感受,对他来说是姗姗来迟,因而也就更加珍贵,更加带有强制性;这是一种精神的而不是性的结合,除偶然情况外当然也不是什么耽于声色的结合。”

亲王早在大学时代就结识的老朋友,后来在逊位危机中又成为他最亲近顾问的沃尔特·芒克坦在回忆录中同样写道:“如果不理解国王对辛普森夫人爱情的强度和深度,就不会真正理解国王的生活真谛。对他来说,她是一个完美的人。她坚持任何时候他都应该处于最佳状态和竭尽全力去工作,而他则把她作为鼓舞他的源泉。那种认为他单纯是在肉体意义上同她相爱的想法是大错特错。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理性的交往,性格孤独的他无疑在她身上找到了精神支柱……他感到他和辛普森夫人是互为对方而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除开同她结婚以外,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