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不可思议的可怕现象
15996400000035

第35章 人类自身的无尽秘密(1)

人类依靠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但是人类还没有进入一个完全有能力认识自身的阶段。许多自身的秘密,包括生命共有的某些现象,还有个体上的种种特殊现象,都还没有能够全部认识它,这也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更多的知识,来关注自身。

是什么对大脑的暗示

大脑统治世界,反过来,是什么控制了大脑?遗憾的是,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对于大脑,我们仍然所知不多。

大脑不仅是人体中最复杂的部分,也是宇宙中已知的最为复杂的组织结构。当代人的脑重虽然不到1.5公斤,但却是由140亿个神经细胞组成,这一巨大的数量和复杂的结构给科学带来了难题。时至今日,每天都在冥思苦想的人们仍然无法确切地了解大脑是如何思考的。20世纪末,美、欧、日纷纷制定脑科学研究的长远计划,并宣布21世纪是“脑科学时代”。

本世纪初的短短几年,各国科学家相继发现不少有关大脑的奥秘。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发现不仅饶有趣味,而且与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你是下一个牛顿吗?

300多年前,牛顿坐在一棵苹果树下,一个不知是熟透了还是被虫子咬了的苹果从天而降,不偏不倚地砸在了他的头上,让他如梦方醒,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科学史上,像这样在电光火石的刹那悟出惊世发现的传奇故事不胜枚举,这使得一些人对于“灵感”的推崇无以复加。然而,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顿悟”有其独特机制,它是右大脑某一部位的特有思维方式。

研究人员让18名参与实验的人玩一种字谜游戏,内容是找出一个英文单词,使它能与列出的其他3个不同单词搭配,组合成3个有意义的新词。例如给出fence(篱笆)、card(卡片)和master(主人)3个单词,需要找出与其搭配的另一个词可以人类大脑结构与容量是post(邮政),组成的新词为fencepost(篱笆桩)、postcard(明信片)和postmaster(邮政局长)。这些问题经过精心设计,部分需要有条理的思考,另一些则要靠顿悟得出答案。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和脑电图技术对研究对象大脑活动和脑电波的监测显示,顿悟的出现与大脑右半球颞叶中的前上颞脑回区域有密切关系:当研究对象顿悟出答案时,这一区域活动明显增强,并在顿悟前0.3秒左右突然产生出高频脑电波。研究人员相信,这一脑区会将零碎的信息集中,当所有信息能构成完整答案时,就会下意识地变得活跃,产生瞬间领悟。

哈佛大学教授认为,这一研究结果有助于消除笼罩在人类创造性思维过程上的神秘色彩。那么,它是否意味着普通人也有可能借助顿悟成为下一个牛顿或阿基米德呢?我们不妨如此假设:如果顿悟是一个纯偶然事件,那么我们每个人都还有机会。可惜的是,科学家们只是观察到顿悟时前上颞脑回区域非常活跃,却不能告诉我们如何控制这个区域,让它始终处于活跃之中,要不,大批的牛顿即将诞生。

你经常头脑发热吗?

不过,前人告诉我们,人类对于捕捉灵感也并非全然无能为力。耳熟能详的一个说法是,灵感只会降临到那些有备而来的头脑里,为此,必须勤于学习,善于思考。

现在,和道德学家的建议不同,科学家依据其发现给我们指出了另一条道路。

俄罗斯科学院大脑研究所通过多次实验研究发现,人在大喜大悲之时最容易出灵感,强烈的情感刺激能够激发大脑的创造力,影响创作的过程。科研人员对15名年龄从17岁到26岁的自愿者进行了实验,方法是向他们提供多对单词,比如干燥/沙子、爱情/雪、接吻/帽子、灭亡/牙膏等,要求他们用每一对单词中后面的一个解释前面的一个。脑波记录器记录的大脑皮层反应表明,干燥/沙子不能引起大脑特别的兴奋,参与实验者要费许多周折才能想起一些非同寻常的解释,而爱情/雪、接吻/帽子、灭亡/牙膏这些积极和消极的刺激却容易引起大脑兴奋,人们比较容易找到一些独特的解释方法或者定义。研究发现,一方面,积极或消极的情感都能促使大脑选择单词的速度和人类大脑模型数量增大;另一方面,情感的爆发也影响人的一个灵感向下一个灵感的过渡。至于哪一种情感刺激带来的效果更好、时间更长,目前尚不清楚。

人们经常批评其他人“头脑发热”,指的是做事草率不计后果,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头脑发热”是思维活跃的表现。在遭遇大喜大悲之时,人的头脑肯定会发热。这么看来,经常头脑发热的人容易产生灵感,而那些整日内心波澜不惊面无表情者估计创造力不强。当然,这里说的强烈情感刺激必须是生活变故带来的自然反应,否则,就算你整天刻意地号啕大哭或者狂笑不止都无济于事。

一些著名作家早就在实践中发现冥冥中暗示力量,称其为人自身的“科学现象”。例如,普希金在创作过程中,总是在自己状态平平时把文章的基本部分写好,而剩下的一些重要情景,则留待灵感降临时奋笔疾书。

心与心的相通

通常,当我们感觉某个朋友在想我们的时候,就会给他打电话;当我们感觉有人在看我们的时候,就会回过头去,那人果然在那里。这不是偶然,也不是异常现象。英国生物化学家鲁珀特·谢尔德雷克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延伸的思想”。

有科学家幻想,到了2103年,移动电话已经销声匿迹,电子邮件变成了一种怀旧方式。22世纪的世界是建立在思想能力上的,人们已经学会只用思想力量来分享信息。在千年之交,科学家开始努力研究改善神经功能的药物和芯片,另外一些人则致力于研究人类思想中鲜为人知的领域,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发现心灵感应实验或唤醒人脑中不同寻常的潜在能力。由此,被旧科学视为欺骗活动的心灵感应和超感觉等现象变成了生物上和物理上的真实。22世纪的人类学会了运用思想来跨越时空与远方的同类互相交流,他们甚至能清醒地预见未来。

很多人以为上述假想可能是好莱坞的又一个科幻大片,然而也许其中某些事情距离现实并不遥远。人类的思想可以达到何种程度呢?即使思想的能力是有限的,目前科学家仍不能确定它的界限在哪里,甚至连人脑这个汇集了所有智慧的、创造性的、有感情的活动的器官都还不愿将它的秘密完全显示出来。被视为DNA之父和神经研究大家的克里克承认,“我们对于人脑不同部位的认识仍处于初级阶段”。

一些从事思想开发的科学家目前正行进在不同的研究道路上。在意识形态研究上独树一帜、颇受争议的英国生物化学家鲁珀特·谢尔德雷克20年来一直在进行科学实验,以证明人类思想能力的强大远远超过人们所想象,心灵感应和预感等现象可以从生物角度得到解释,它们是正常的动物行为,经过了数百万年的演变,是为适应生存的需要而形成的。他说:“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了这些技巧,对这些技巧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动物、人类、尤其是思想的本质。”

是什么促使生物界的革命者作出上述结论呢?谢尔德雷克认为,思想不是头脑的同义词,它不是关闭在脑子里的,而是“延伸到我们周围的世界,与我们所看到的一切相连接”。此外,正如现代物理所证明的,思想不是被动的关系,而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觉,意味着两者之间的互动”。也就是说,人类的思想是受外部环境影响的,但它同时也在周围环境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这个被称为“延伸的思想”的理论认为,与电磁场的存在一样,思想也有自己的场域,或曰形态发生场,形态场里流动着各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想法、愿望和意见。根据该理论,人的各种想法甚至记忆会在这些“信息高速公路”上行进,“因为每当出现一种新的行为方式,例如一项体育技术或电脑游戏,就会产生一个涉及很多人的经验”。各种思想的大人对自身的错觉范围参与使新技巧进入流通,从而产生自己新的独特的形态场。“我相信这个形态场使其他人在后来学习技巧时更容易。”也许关于这个问题有其他社会学解释,但根据今天孩子对电脑操作的熟练程度来看,谢尔德雷克的理论至少有点道理。

显然,并非所有的思想和行为都是相同的,因此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形态发生场。就像基因突变一样,形态场里的思想会经历自然选择。“一个可以适用其他人的好主意,会被模仿、传播,变得很普遍。思想观念越常见,成为潜意识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最后文化的总体标准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从这个过程得出的一个可能结论是,本能实际上是对祖先行为的一种回忆。谢尔德雷克说:“本能依靠的是物种的集体记忆,是世代积累而成的。例如,一只从来没见过羊的牧羊犬,即使之前没有受过训练,通常也会自觉地将羊群集中起来。有许多影响我们所有人的无意识习惯都是通过集体记忆形成的。”

自己的想法和意识正在空气中游荡,并可能被任何人捕捉,这也许会让许多人感到不安。不要担心,因为根据谢尔德雷克对数千种经验的观察显示,无论何种技巧,总有一部分人比另一部分人对它更敏感,此外,心灵感应只在互相了解很深的人之间发生,并决定于人的感情和社会联系。

意愿在思想传播中是非常重要的。当一个人决定干某件事情,例如打电话或回家,就会向事情对象,如接电话的人或家里的人反映他的意愿。谢尔德雷克认为,某些人或动物能够捕捉到这种意识。事实上,最近对脑电波的分析证明,某个行动的意愿可以使神经网络在事件发生之前先行运作起来。美国人的一项实验偶然发现了第六感或心灵感应存在的证据。研究者们在一个视觉感应实验中惊奇地发现,三分之一的实验参与者能够在眼睛看到之前提前几秒钟预先感到照片的变化效果。谢尔德雷克在自己的著作中对自己在1970年至1993年间关于心理间谍可能性的实验做了介绍。用思想来传播图像的准确度远远高于信口而说的预言。不过谢尔德雷克理论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他把思想的影响力与时间相联系。他说:“我的意愿可以影响将来……其他人的意愿也可以影响我的意愿。”某些研究可以使我们对这一理论有个大概了解。美国心理学会公布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如果父母相信自己的子女酒量很大,那么孩子真的会喝很多酒,仿佛在执行长辈的计划一般。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如果教师认为自己的学生能够取得好成绩,那么他们真的可以成功。当然这些现象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是正常的交流不仅有正常渠道的信息传播,也包括心灵感应(形态场)的信息传播,两者并不排斥。

也许有人对此感到无法理解。如果有人在18世纪描述出一个使用手机、卫星向全球发送信息的未来,可能会被视为疯子。谢尔德雷克在20世纪80年代推出自己的理论时,也有科学家把他的理论视为胡言乱语。对此,谢尔德雷克认为:“许多科学家之所以害怕和排斥心灵感应是因为它不符合唯物主义理论。在科学史上,当旧有典范改变,更加广泛的模式取代原先范围有限的模式时,革命也随之发生。”而某些量子学科学家则接受了另一个与物质世界并行的精神世界的存在,他们从科学上相信形态发生场,甚至时间旅行。

古人常说“心心相印”,现代科学也不排除心灵相通的可能,只不过过去的人们或许还沉睡在“神秘论”的怀抱,而现在科学家们则运用理性为人心指明了方向。

记忆“魔术面包”

还记得《机器猫》里面的记忆面包吗?吃一片就能把一页书完全记忆下来。现在,我们不用光是羡慕了,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在不久的未来,我们也将会获得记忆面包。

神经生物学家埃里克·坎德尔,由于在研究记忆形成的分子机制上取得的成就,获200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许多人认为,这些成果是发明记忆加强药的关键。如今快10年了,这一领域有什么新进展吗?人类真的可以依靠吃药提高记忆力吗?

几乎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变得更聪明,如果这世上真有一种聪明药的话,相信全世界的人都会趋之若鹜。

评价聪明与否的指标虽然有很多,但良好的记忆能力无疑是聪明的先决条件,因此,把提高记忆力的药称为聪明药一点也不为过。有了这种药,学生可以学得更轻松,中年人可以更容易获得提升,老年人可以避免记忆衰退的折磨。

目前市场上的情况是,除了一些效果并不确定的药物之外,还没有一种药片可以明显提高记忆力。不过有好几家小的生物公司正在利用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着这方面研究。其中有几搞得一团糟的人需要唤醒记忆种药已经进入了临床试验初期阶段。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的坎德尔说:“如果一切顺利,这种药两年后就可以完成。”

研究能到达今天这个阶段,经历了一段艰辛的历程。科学家现在知道了,大脑前额叶皮质区短期记忆信息,接下来大脑会从其中选择一部分内容,通过海马体形成长期记忆,而由神经递质连接起来的化学作用是大脑记忆的关键。这些已经写进教科书的基本知识,在30年前却是根本无法想像的。

1953年,一位27岁的病人为神经科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他患有癫痫,这种难以治愈的疾病经常发作,最后他吃任何药都没有效果,不得不把大脑中的一部分切除了。失去了海马体以后,他虽然可以毫不困难地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代,但却丧失了形成新记忆的能力,他不能辨认他在术后认识的朋友或邻居。虽然他能说出自己的生日,却讲不出自己的确切年龄,他的意识总是停留在现在。

对于这位病人来说是个不幸,但它同时也是科学上的一个突破。这个案例清楚地指出,海马体在记忆形成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但是尽管如此,要想在拥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的人脑中研究记忆的形成依然难上加难。在这以后的多年中,研究人员还是没有弄清楚其中的原因。

对动物进行实验

坎德尔说:“生物学中关于记忆储存这一块就像一个黑洞,在25年前我们对它几乎一无所知。”聪明的坎德尔独辟蹊径,他选择了只有2万个神经细胞的海兔作为自己的试验对象。这种海洋生物的神经细胞相当大,研究人员不需借助显微镜,用肉眼即可观察到。坎德尔想用简单生物来解决复杂问题的做法遭到了许多人怀疑,与坎德尔共事多年的一位同事说:“这在当时是个很大胆的工作,因为大多数人都还在研究很基本的问题。”

大胆的目标往往会导致科学上的创新,坎德尔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