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山村布依
16061700000037

第37章 一起去修路1

第十二章一起去修路

我刚记事的时候看过一部乡村题材的电视剧叫《金鸡沟的变迁》,里面讲的就是中国东北一个山村因为修路而发生巨大变化的故事,因为电视剧的背景农村和我生活的地方一样,甚至比我们的山寨还要封闭,所以即使过了很多年我还仍然记得这个电视剧。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很多农村都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逐渐苏醒了,它们就像新生儿一样吸收着外来的知识与想法,也像正在学着走路的小孩童一样正要迈开自己的脚步走向外面的世界,而通向外界最重要的就是路,路就像是山村的两条结实的双腿,可以带着山村走得更远。路,在词典里的解释是,通行往来的地方,也有人把它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大动脉。所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想要发展变化都离不开路,路,就像山村里的血管一样为山村输送着先进的文明,带来丰厚的物资。而国家为了更好的发展山村,让山村走出封闭与愚昧,与外界连通,在很多农村都实施了大开发的修路政策,我们的布依山寨也不例外。那时候,省城里,县城里,小镇上的墙面上见得最多的就是修路的宣传标语,“要致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种树”、“人民公路人民建,建设公路为人民”、“公路便利你我他,出钱修路靠大家”“兴修公路,国富民强”。。。。。。每条标语都道出了通路的好处,道出了通路给人们带来的便利,这些标语也确实激励着人们积极配合政府的修路政策。

其实从我出生后,修路这件事在山寨里也是一直进行着的,但是人们修的多是自己山寨里的街道小路,从最开始的泥巴路变成了泥巴和石头镶嵌的石头小路,再后来就变成了宽敞平坦的水泥街道。而本山寨通向临近山寨的乡村小路,也在人们的不断修整下变得宽敞平坦起来,但是走出山寨再远的路就没有人去修整了。就像山寨通往集市的路依旧是崎岖不平的山路,甚至还有陡峭的悬崖,湍急的河流。当时的贵州在外乡人眼里是“天无三日晴,人无三分银,地无三里平”的落后状况,人们对贵州的印象是气候不好,地里环境差,人也贫穷。这样的地方想要发展,想要致富,路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交通的不便,多数山寨都封闭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他们不出来,外面也很少有外人进去,因此,当时一年来一两回的担货郎成了山寨里的热宠。他们用扁担挑着一些针线,洗锅的竹刷把,铝制的大盆,一些孩子的塑料玩具,还有自己制作的麦芽糖和肉包子,在村寨的小路上边走边敲着手里的锣鼓,听到鼓声的村民都会争先恐后的聚拢来换取自己需要的东西,有时候用米换,有时候用药材换,当然也有用钱买的。我还曾用破凉鞋换过口哨,用大米换过麦芽糖。

我童年时代走的路多是泥泞的小路,从寨子出去的是狭窄的泥土路,寨子中间连通各家的是石头镶嵌着泥土的石子小路,有时候晚上玩耍不小心还会被石头绊倒。而从我们山寨通向外面的也是陡峭狭小的山路,山路蜿蜒盘旋在半山腰上,每次走出山寨都要花上几个小时,因此山寨的人们在村寨前的山顶上挖出了一块平地,每次走到那个山顶都会歇一下,所以大家都叫那里“歇气场”。小时候跟着妈妈赶集,每次走到那里我都是累的用手爬上去,但是对集市的向往使得我会一直坚持走到集市上,哪怕每次都要走上三小时。在陡峭的山路过后,山脚就是湍急的河流,每到夏天,因为雨季的到来,河水总是没过水中的垫脚石,阻碍了山寨里的人们通向外面。上学的时候因为住在乡里的学校,所以即使再大再湍急的河水,我们也要通过,否则就得绕到另一座大山背后,多走两个小时的山路。多年来,为了我和哥哥姐姐们的求学,爸爸没少费心思在送我们过河上,小的时候背着过,大了背不动就牵着过,到更大了就和寨子上的人一起合力在河的两岸拉着绳子让我们过,因为寨子上只有小学,上到中学或者更高的学校都要到镇上或者县里去上的,所以寨子上每年都会有一群为了求学而走在山路上的孩子们,大家都会结伴而行,或者在寨子上大人们的帮助下通过河流。即使这样,这条存在了上百年的山河水还是无情的吞噬了不少稚嫩的生命,我的小命也差点葬送在这条小河里。那是我上六年级的夏天,为了去镇上看考试的成绩,回家路上下起了瓢泼大雨,河水也在几个小时里翻了一番,水流变得混黄湍急。我和另一个小伙伴走到河边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寨子上几个年轻的叔叔正在河两岸拉着绳子让人们过河,可是因为水流太大,我太瘦小,即使拉着绳子,走到河中心的时候还是被冲走了,幸亏寨子上一个叔叔眼疾手快,才在离绳子三、四米远的地方拉住了我,才把我从湍急的河水里拉了回来,而当时的我已经失去知觉,在岸上躺了十几分钟才醒过来。醒过来的我恨极了这座穷山,这条恶水,我多么希望通向山寨的是一条宽敞平坦的马路,多么希望这条河上已经架上了一座高耸的桥梁!而这段惊险的过河经历一直跟随了我多年,有时候会在午夜梦回时惊醒。因此后来,当我到了更好的城市去读书,有机会为自己家乡做宣传的时候,我说的最多就是希望政府能给山寨的人们修一条好的公路,架一座平稳的河桥,而我的这些愿望也在随后的几年得以实现了。

九八年的时候,政府终于要给山寨修路了。修路的政策是“公路便利你我他,出钱修路靠大家”,最初的形式是每家每户出少量的钱,再出一到两个劳力,政府帮着把山上高耸的岩石炸平,山寨的人们配合着去把石头堆好,摆平。即使是这样,山寨的人们都很高兴,修路的热情高涨,大家奔走相告,挤也要挤出这修路的钱来。为了凑钱,有的人家卖了米,有的人家卖了马,有的人家卖了猪,还有的人家卖了牛和鸡,实在没得卖的就跟临近的亲戚借了钱。当时的人们日子过的都不容易,有时候还得面对自然界给的干旱和水涝,家里都没有多余的钱,但即使艰难,大家都积极的配合政府的修路政策。因为他们心里想着:终于可以有一条通向外面的公路了!有了政府的安排,村寨的领导给每个寨子做了明确的分工,每个寨子修一段,男的负责抬石头,女的负责挖平,摆平。所以那时见得最多的就是,炎热的夏天,天刚蒙蒙亮,寨子上就走出一队人,他们肩上扛着木担子,手里拎着一捆绳子,每个人的肩上都戴着半圆形的“垫肩”。女的手里拎着铝制的水壶和干粮,肩上扛着锄头,大家有说有笑的向着要修的路段走去。到了要修的路段,大家配合着一点一点的挖平,铺石头,再压平,使原来狭窄泥泞的小路变成宽敞结实的石头路。大家不辞辛苦的修着路,汗水湿透了他们的上衣,锄头打破了她们的手掌,但是为了山寨更好的发展,大家都在坚持着,都使出了“愚公移山”的精神。中午饿了就吃家里带来的干粮,渴了就和路边山上的泉水。在各个山寨人们的努力下,经过了炎热的夏天,寒冷的冬天,半年过后,山寨终于有了第一条通向集市的石头公路,公路修完那天,整个山寨的人们都聚集到了公路上,大家放响鞭炮,高声欢呼,表达着即将走出山寨的欢乐。虽然只是石头的公路,但它就像一条畅通的血脉一样给山寨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的方便,人们走出山寨不再爬上百米高的山坡而是顺着山脚下的公路走,而山下的河流上也在大家的努力下用混泥土建造了一个宽阔结实的“滚水坝”,湍急的河水经过迂回流转减少了冲击力,人们过河不再那么危险,走出山寨求学的孩子们也不用担心被河水冲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