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与生活:让你受益一生的88个心理学定律
16121700000018

第18章 掌握对方的心理(2)

张唐连忙答道:“武安君英勇善战,南面攻打强大的楚国,北面扬威于燕赵,占领的地方不计其数,功绩显赫。我怎么敢和他相比啊?”

“应侯范雎和文信侯相比,谁更专权独断啊?”甘罗接着问道。应侯是秦国以前的一位丞相,文信侯即吕不韦。

张唐答道:“应侯当然不如文信侯专权独断啦!”

“你真的知道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权吗?”

张唐说道:“当然了。”

甘罗听了笑道:“既然如此,那你为何还推辞不去呢?我听说,应侯想攻打赵国的时候,武安君反对他,武安君离开咸阳七里就被应侯派人赐死。像武安君这样的人尚且不能被应侯所容忍,你想文信侯会容忍你吗?”

张唐听了这话,不由得直冒冷汗。甘罗见状又说:“如果你愿意去燕国的话,我愿意替你先到赵国去一趟。”

张唐连忙称谢答应了。

甘罗是怎么说动张唐的?为什么相国吕不韦都办不到的事情,少年甘罗的只言片语就办到了呢?通过甘罗和张唐的谈话,我们就可以发现这其中的缘由。其实,甘罗正是巧妙地应用了“反暗示效应”。甘罗找准了张唐的心理弱点,以此为突破口,借用“文信侯和武安君”的历史事实,刻意地夸大了“张唐如果不出使燕国”的后果,这实际上是给了张唐一种心理上的反暗示,正好击中了张唐的心理要害。在这种情况下,张唐意识到了自己的危险处境,他不得不答应请求,心甘情愿出使燕国。这就是“反暗示效应”的神奇之处。

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巧妙地利用一下“反暗示效应”,也可以轻松地管理别人了。

当然,“反暗示效应”的应用也不能太盲目,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不到万不得已,最好不要使用这种方法;第二,要看对象,如果对方是那种“天不怕地不怕”的人,暗示的结果对对方构不成威胁的话,最好也不要使用这种方法;第三,要想好一旦“反暗示效应”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时的补救措施。

恩威并重,最有效的管人手腕

“恩威并重”的本意是指赏善为恩,罚恶为威,即“安抚与强制一起施行”。封建时代的统治者极力推崇恩威并重的领导艺术,对臣子下属一方面施以恩惠,笼络人心,使他们知恩图报、誓死效忠;另一方面又极为严格地要求下属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稍有不符,就当面呵斥,使自己的威严得以维护并更具威慑力。

提到“恩威并重”,很多人就会立刻把它与“统治”和“管理”联想到一起,认为这是只有统治者和管理者才能使用的“管人策略”。其实,并非如此。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不管面对什么人,如果我们能适当地用一用“恩威并重”的策略,也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管人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对之施以“恩”,我们就能从心里感动对方,笼络对方的“心”,从而让对方对我们知恩图报,在我们需要对方的时候,对方就会挺身相助;而在施以“恩”的同时,再对之施以“威”,能从心灵上震撼对方,让对方知道我们是有原则的,对方会从心底对我们产生一份由衷的尊敬。

清朝的大商人胡雪岩是一个非常懂得管理之道的人。对于下属,他从来都是恩威并重,从而让他们心甘情愿地跟随自己。

有一次,胡雪岩遇到一个外号叫做“小和尚”的人。这个人非常聪明,凡事一学就会。当时胡雪岩正想涉足蚕丝生意,非常缺少助手,对于这个“小和尚”,胡雪岩非常喜欢,想让他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不过,他听说这个人吃喝嫖赌样样都做,可不是一个老实人。于是,胡雪岩把“小和尚”叫到身边,对他说:“王有龄巡抚是我的好朋友,你跟我干,将来一定错不了,到时候我会帮你成家,并且让你做出一番成绩。”接着,胡雪岩给了“小和尚”不少银子,让他先拿着花。

对于“小和尚”这么一个混混来说,能够跟着胡雪岩这样的“财神”自然是好事,更何况胡雪岩在朝中有人,在江湖中也很有名气。于是,他马上就答应了。胡雪岩接着说:“你跟我干,我一定不会亏待你,但是我把你领进门,修行还要看你自己,如果你自己不争气,我也无法留你。”“小和尚”是一个聪明人,知道胡雪岩非常在意自己的那些缺点,便向胡雪岩发誓,以后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吃喝嫖赌了。果然,“小和尚”说到做到,他改掉了以前的那些毛病,一心一意地辅佐胡雪岩,成为胡雪岩生意场上的好帮手。

从上面的事例可以看出,胡雪岩对“小和尚”就是恩威并重,他先许诺不会亏待对方,然后又警示对方:如果你还像以前一样,我会把你驱逐出去。这让“小和尚”既看到了希望,又受到了警示,把以前的那些缺点都改掉了,一心一意地辅佐他。同样,在生活中,要想管好别人,让他一心一意地跟随你,也要像胡雪岩一样,恩威并重。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恩威并重”呢?这其实并不难,那就是先读懂对方的心,然后再提出警示,让对方有所顾忌。我们想要驾驭一个人,就要知道对方在想什么,有什么愿望和追求。当我们知道这些之后,就能够投其所好,达到让对方感恩戴德的目的。当然,在投其所好的同时,还要让对方有所顾忌,如果仅仅施恩,对方不一定会服从你,甚至还会做出“以怨报德”的事情来。所以,在给对方好处的同时,也要让他心存顾忌,彻底地服从你、追随你。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施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方的心理感受,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心甘情愿地屈服于别人。只有对方对我们施以的“威”心服口服了,他才会真正接受。另外,施威的时候要给对方留足面子,尽量不要在第三者面前施威。

此外,“恩威并重”策略的应用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不管是对别人“施恩”还是“施威”,都要“施”得恰到好处。否则,“施恩”太多,就会让对方对我们行为的本质产生怀疑,从而达不到“施恩”的效果;“施威”太多,又会让对方从心里对我们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仇恨心理”,这当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结果。所以,不管是“施恩”还是“施威”,都要掌握好火候,做得恰到好处,不露声色,这样才能做到“管人于无形之中”。

能以德服人,才能让人心悦而诚服

《孟子·公孙丑上》中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意思就是说,采用强力去压服别人,不能让别人心悦诚服,别人只是力量不够而已;运用仁德去使别人自愿归顺的,别人就会心悦诚服地追随你。这就是以德服人的力量,古往今来的大智慧者都能以德服人。

大凡取得大成就的人,都懂得“未曾做事,先要做人”的道理。而做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德,治国安民要有一身正气,奉公尽职应无半点私心,与人交际要做到以心交心,待人接物务必至诚至真……这样才能民心所向,这样也才能让人“心悦而诚服”。那些只会以暴力作恶者虽能逞凶一时,但是却不能长存于世间,终为世人所唾弃,注定会被历史所淘汰。那些真正能够以德服人的人不仅能够服自己周围的人,更能服天下之人,服古今之人,也才能真正名垂青史。

我们来看这样一个小故事:

陈献章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曾任职翰林院。陈献章博学厚德,闻名遐迩,主张端坐澄心,静中悟道。他的弟子非常多,世称“白沙先生”,有“广东第一大儒”的美誉。当然,更值得一提的是,陈献章的品德修养非常高,为人耿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深受老百姓的爱戴。陈献章也经常接济穷困老百姓,是很多老百姓心里的“陈恩人”。

有一次,陈献章从京城回家乡,与亲友们同乘一条船。他们的船到了广东的阳江以后,遇到了一伙强盗,众强盗把船上旅客的财物一抢而空。

这时,陈献章坐于船尾,正在静心静修。他见强盗们纷纷乱乱地抢走了别人的财物,便开口喊道:“我这里也有行李,还是把我的行李也一起拿去吧!”

强盗们听了这话,大吃一惊,心想:“世界上还有这种人?真是奇了怪了。”其中有一个强盗头目就问:“你是谁?”“我是陈献章。”陈献章回答说。这个强盗头目早闻陈献章的德望高名,连忙合手作揖行礼说:“我等小人不知情,惊动了君子,请不要怪罪!船上的人,也算是先生的朋友了,我等不好意思贪图他们的财物。”于是,这个强盗头目就吩咐众强盗,把抢到手的财物又都送还到船上,走了。

古代圣人说:“人生有三不朽,叫做立德、立功、立言。”这三条之中,立功要看风云之机,立言要根据适当环境,只有立德没有局限性,更没有大小的区分,而且人人可做,个个可行。做人要想不失去自己的为人之道,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只有在人的本质上下工夫才能做到。品德之所以是驭人服众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更表现在它不管面对什么人都能很快见效。古语云:“遇欺诈之人,以诚心感动之;遇暴戾之人,以和气熏蒸之;遇倾邪私曲之人,以名义气节激励之;天下无不入我陶冶矣。”意思就是说,遇到狡猾欺诈的人,要用赤诚之心来感动他;遇到性情狂暴乖戾的人,要用温和的态度来感化他;遇到行为不正自私自利的人,要用大义气节来激励他——这都是以德服人的行为典范。假如我们都能做到,“驭人服人”还有什么难的?

当然,以德服人不管到什么时候都应该以“与人为善”为最基本的原则,用真心、诚心、爱心善待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与人为善”还要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小恶虽小不以为然,酿成大恶就悔之晚矣,所以不能因其小而为之;相反,小善也是善,积小成大,积少成多,小善就会变大善,所以虽小善也要为之。另外,对他人的所作所为能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之,从情感教育入手,从诚意出发,促使其自觉改掉小恶,完善自己的形象,这也是与人为善的美德。

总而言之,世上的人千人千面,千变万化,每个人都面临适应人生、适应社会的问题。所谓以不变应万变,就是要在面对大千世界的时候,始终抱定以诚待人、以德服人的态度来适应人们个性的不同;就是对冥顽不化的人,也要以诚相待使他受到感化。

欲擒可先“纵”,练好“忍”字功

欲擒故纵的本意是:想要擒住对方,不妨故意先放开对方,以使对方放松戒备,充分暴露其弱点,然后以其弱点为突破口把对方捉住。欲擒故纵中的“擒”和“纵”,是一对矛盾。军事上,“擒”是目的,“纵”是方法。

欲擒故纵是一种智慧,一种做人的智慧,一种处事的智慧,如果运用得好,它能帮助我们轻松地驭人服众、实现目标。

一个刚退休的老人回到老家—一个小城,买了一座房住了下来,想在那儿安静地度过自己的晚年,写些回忆录。

刚开始的几个星期,一切都很好。安静的环境对老人的精神和写作很有益。但有一天,三个半大不小的男孩子放学后开始来这里玩,他们把几只破垃圾桶踢来踢去,玩得不亦乐乎。

老人受不了这些噪声,于是出去跟男孩子谈判。“你们玩得真开心,”他说,“我很喜欢看你们年轻人踢桶玩。如果你们每天来玩,我给你们三人每人一块钱。”

三个男孩子很高兴,更加起劲儿地表演他们的足下功夫。过了三天,老人忧愁地说:“通货膨胀使我的收入减少了一半,从明天起,我只能给你们5毛钱。”

三个男孩子很不开心,但还是答应了这个条件。每天下午放学后,继续去进行表演。一个星期后,老人愁眉苦脸地对他们说:“最近我没有收到养老金汇款,对不起,每天只能给两毛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