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与生活:让你受益一生的88个心理学定律
16121700000031

第31章 构建真正的富足人生(1)

世界上没有天生的富豪,更没有天生的穷光蛋,每个人都有成为富人的可能。但是一个人拥有多少财富,跟他的智慧密不可分。“智由心生”,只要你善于学习和运用“生财之道”,财富就会主动找上门来。从现在开始,着手财富的梦想,让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你的口袋,开始构建真正的富足人生。

王永庆法则:节俭让你更富有

王永庆白手起家,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终于取得了辉煌的成功。他与李嘉诚、陈必新被并称为世界华人最著名的三大财富偶像,并在台湾被誉为“经营之神”。其实,王永庆的成功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源于他给自己所定下的一条法则:节省一元钱等于净赚一元钱。后来,他的这个思想被台塑集团员工奉为经典,也就是国内外企业管理者熟知的“王永庆法则”。

王永庆从小辍学做学徒,16岁时就存够一笔钱开了一家米店,靠勤奋和努力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在获得了第一桶金之后,1954年他筹资创办了台塑公司,从此事业开始蒸蒸日上。台塑公司后来发展成为拥有一百多个企业、4个上市公司的台塑王国,不仅成为台湾地区最大的企业,在世界石化业中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

虽然王永庆已经拥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但他的生活却非常俭朴。他从不在意衣服的新旧和款式,只要大方得体就好;因为嫌长途电话费太贵,除了生意上的必要联系外,他从不跟子女们打电话闲聊,而是常常给子女们写信嘘寒问暖。可以说,他在生活上的俭朴与在工作上的努力一样知名,在台湾企业界无人能及,也因此令人无比钦佩。正是他这种在细节上节约资源的要求,让台塑集团更好的实现了“较低成本提供更好的服务”的原则。就像早年洗肾的费用很贵,做一次约要新台币6500元,而在王永庆看来4000元才是合理价位。于是,为了符合董事长要求,长庚医院自行研发洗肾的透析液,在材料供应上四处研究比较,能够自行开发的就自己做,降低为病人洗肾的费用,最终达到目标,不仅使病人得到了实惠,也增加了自己的财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多看重的只是创造财富,对于节俭并不会太在意,有时甚至认为那是小家子气。殊不知,节俭也是理财的一部分,而且是很关键的一部分。学会了节俭,使资源更好地参与优化配置,也就等于学会了对财富的运用和创造。

沃尔玛连续三年蝉联财富500强榜首。可以说,沃尔玛的成功,离不开它的管理体系,更离不开它的“俭”。沃尔玛把严格控制管理费用,节省成本贯穿于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例如在公司里,从来没有专门用来复印的纸,用的都是废文件的背面;出差的员工所住的地方,只是能够洗澡的普通招待所;沃尔玛的办公室都十分简单,而且空间狭小,即使是城市总部的办公室也是如此;一旦商场进入了销售旺季,所有的管理人员全都站到了销售一线,担当起搬运工、安装工、营业员和收银员等角色,以节约人力成本。

这样的节俭措施在沃尔玛随处可见,而这种理念的发起者山姆·沃尔顿,尽管已是亿万富豪,但他节俭的习惯却从未改变过。他甚至没购置过一所豪宅,经常开着自己的旧货车进出小镇,每次理发都只花5美元,在外出时经常和别人同住在一个房间。

当然,沃尔玛也有“阔气”的时候,那就是兴办公益教育事业上。山姆·沃尔顿曾先后为大学生设立了多项奖学金,而且还向美国的五所大学捐出数亿美元的教育资金。

不管是钱多还是钱少,都要做到“好钢用在刀刃上”,钱要花在关键之处。王永庆是这样,沃尔玛也是如此。事实上,自古以来许多成功人士大都明白勤俭的重要性,并以此要求自己。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官至参知政事,却仍保持着富不忘贫、贵而能俭的品德;明代清官海瑞死后,点其行囊,只有区区“俸金八两,葛布一端,旧衣数件”,其俭素之德,实在令人赞叹;******总理以“简朴”为座右铭,成为令人敬佩的领袖。由此不难看出,节俭不光对企业,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种美德。

马太效应:年轻时要积累必要的资本

在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枚银币,并吩咐他们:“你们拿着银币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来见我。”等到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枚银币,我已用它赚了10枚。”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说:“主人,你给我的一枚银币,我已赚了5枚。”于是国王奖励了他5座城邑。第三个仆人说:“主人,你给我的一枚银币,我一直放在口袋里存着,我怕弄丢,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下令将第三个仆人的银币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去。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这就是所谓的马太效应。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将“马太效应”归纳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并且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换句话说就是好的越好,坏的越坏,多的越多,少的越少。

马太效应普遍存在,特别是在经济领域中。例如在金融投资方面,即使投资回报率相同,一个比别人投资多1倍的人,利润也多1倍。老子的《道德经》中有一句话:“天知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这也是马太效应的一个展现。没有钱的人永远会选择最保守的方法守护住自己的财富,可惜这种做法已经不适用于这个CPI不断上涨的时代了。有钱的人会运用自己手中的钱去赚取更多的财富。于是,富者就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而穷者害怕风险,只能甘于现状。

最后使得富者越富,穷者越穷。

郭涛和肖明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了同一家电脑公司做程序开发员,两人学历一样,收入相同,可理财观念却大相径庭。郭涛的家境不错,基本上没什么后顾之忧,他的理财思路比较灵活大胆。前些年股市红火,郭涛便利用自己懂电脑的优势下载了股票分析软件,天天研究K线,并把平常积攒下来的3万元钱全部投入到了股市中。不到一年,他的股票市值就升到了7万元。后来,他见股指涨幅太大,也预感到了风险的降临,便果断卖出。这时,单位附近正好有一个新开盘的楼盘,由于当时股市红火,所以购房者甚少,最后房产商不得不降价销售,郭涛便用这7万元钱买了一套不错的商业房。几年时间下来,这套房子已经升值到了近30万元。后来,他又将房产出手,将这些钱全部买成了开放式基金,结果一年的时间里又实现了20%的盈利。现在,他的经济状况十分不错,日子过得让人羡慕不已。

而肖明在理财上则十分保守,由于肖明家在农村,下面还有弟弟妹妹在读书,所以有风险的理财项目他从不敢参与。毕业这几年来,他一直把积蓄存入银行,满足于每年坐收利息。他从没有考虑到货币的贬值因素,银行储蓄1年期的年利率为2.25%,当时还在征收20%利息税,那实际存款利率就只有1.8%,如果以年均CPI(2006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指数)为4%来计算,1年期存款的实际利率就为:1.8%—4%=—2.2%,也就是肖明的积蓄在不断“负增长”。所以现在,肖明仍然属于“穷人”,别说买房子,就连买个家用电器都要研究上好几天。

负利率使得不善理财的肖明尽尝通胀带来的苦果,辛辛苦苦积攒的家财不但没有增值反而贬了值。而善于理财的郭涛,则尽享理财果实,从而使自己的财富像滚雪球一样快速增加。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马太效应对于领先者来说犹如一种优势的积累,当你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功之后,那就更容易取得更大的成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强者随着优势不断增加,必将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所以不想被打败的话,就要成为所在的这一领域的领头羊,并且不断壮大自己。

其实,马太效应一直左右着我们的生活,你若不因它受益,就必定会因它受损,而你的情况决定你会因它取胜还是被他摧毁。因为马太效应所暗含的原理就是“赢家通吃”,当你的资源多时,马太效应会为你服务;当你的资源少时,就难免会被这一法则压在下面。

鲶鱼效应:克服懒惰让财富快速增长

挪威人特别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沙丁鱼,所以市场上活沙丁鱼的价格要比死了的沙丁鱼价格高出许多。于是渔民总是想尽各种办法让沙丁鱼活着返回港口,可是虽然经过种种努力,沙丁鱼还是大批大批地在中途因缺氧而死亡。奇怪的是有一条渔船总能让绝大多数的沙丁鱼活着回到港口。

对于这点,船长一直严格保守着秘密。直到船长去世之后,谜底才被揭开。原来是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木桶里放进了一条以沙丁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木桶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害怕,乱冲乱撞,四处逃窜,加速游动,这样一来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从中我们可以知道,沙丁鱼若是没有鲶鱼的刺激,必将很快死亡。其实,人也同样。一个人如果没有外界的刺激,就会逐渐失去斗志,养成惰性,甘于现状,不愿去努力积累财富。因此,只有把自己置身于竞争之中,从而引发应激心理,使精神处在高度紧张、亢奋的状态中,才能激发出内在的潜能。

罗素·康威尔曾说:成功的秘诀无他,不过是凡事都自我要求达到极致而已。事实上,达到极致的最佳方法就是让自己适度地紧张。所以,那些在生活中总是保持适度紧张的人,不仅可以生活得更加充实,也可以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宁浩最开始时只是一名普通的推销员,刚入行时并没有多出色的成绩,每个月的工资勉强够自己的生活费。为了将自己的业绩做得更好,他每天都虚心地向那些出色的推销员学习。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与努力,他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推销秘诀并拿到了推销业绩的第一名。以下便是他的经验之谈:

无论在向什么样的客户推销,推销前都要准备好可能用到的一切资料及预测客户可能提出的问题,然后他将这些问题的答案一一罗列出来,防患于未然。

见到客户后,他在认真介绍自己产品的同时,还会认真地倾听客户的问题、观点、意见等,并时刻注意客户言谈举止中的每一个细节。

推销结束后,无论是否成功,他都会总结推销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然后把推销过程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以及客户拒绝的原因纷纷列出来,并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这样在下次推销的时候就会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

最后,也是宁浩取得成功的最关键一步:使自己相信还有其他更加优秀的推销员正在与自己同时争取这个客户。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假想敌,才使得宁浩时刻让自己处在不断的努力之中,从来不敢松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获得成功的机会都是相同的。绝大部分人之所以平庸,主要的原因就是周围的环境带来了太多的安逸,使他们过于固守平庸,甘于现状。

而那些有着杰出贡献的人,他们时时刻刻都会使自己处在一个适度紧张、忙碌、带有危机感的状态中,正是因为这样的压力,才激发出了他们内在的能量,最后获得成功。关于这点,医学界也证实过:如果人们时刻处在一个适度忙碌、紧张的氛围中,那他对外来各种信息的刺激就会有高度的敏感性,肾上腺也会因此分泌出大量的激素,使他产生前所未有的能量和爆发力。

适当的紧张虽是个人激发内在能量的有效措施,但是很多人往往不能够正确把握紧张度,不是放松过头,就是紧张过度。究竟我们该如何让自己处于适度的紧张状态中呢?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时要做到细心、全面,凡事多想一点,多做一点;感到疲劳的时候,可以适当地放松自己,但放松的时间要有个限度。同时,也可以为自己找一个竞争对手,这样就能避免产生惰性,让自己投入到竞争的压力中去,使自己身体中的每一根神经快速调整到紧张的状态中。

毛毛虫效应:要学会创新致富思路

法国心理学家约翰·法伯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使其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在花盆周围不远的地方,撒一些毛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毛毛虫就会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的边缘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这些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绕着花盆的边缘在转圈,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死去。

后来,科学家把这种喜欢跟着前面的人走的习惯称之为跟随者习惯,把因跟随而导致失败的现象称为毛毛虫效应。

约翰·法伯在做这个实验前以为毛毛虫很快就会厌倦这种毫无意义的绕圈而转向它们比较爱吃的食物,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毛毛虫并没有这样做。其实,在惋惜之余,若能仔细想想便会发现,我们人类自己又何尝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