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与生活:让你受益一生的88个心理学定律
16121700000033

第33章 构建真正的富足人生(3)

在一个缺乏健全体制和良好秩序的环境里,稗子战胜水稻,劣币驱逐良币,带给社会的会是什么呢?这是个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的问题。

羊群效应:你是理性投资者吗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如果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个位置时,仍然会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它是指由于对信息缺乏了解,投资者很难对市场做出合理的预期,往往是通过观察周围人群的行为而获得信息,在这样的信息传递过程中,许多人得到的信息将大致相同且彼此强化,从而产生从众行为。

在资本市场上,羊群效应是一种盲目的非理性行为。投资者往往会因为不明状况,而盲目地模仿他人,或者过度依赖舆论,而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

高伟在股市中混迹多年,总是赔得多、赚得少,对此他很是不解。

“从前,我比较相信自己的选股眼光,我挑选的一般都是那种行业龙头股票,觉得这样的股票比较稳健、安全。可是稳归稳,要想让这样的股票迅速拉升、大赚,并不容易。看到别人买的股票迅速盈利,我也按捺不住了。每次单位的投资高手们提到自己最近投资了哪些股票时,我都会牢牢记在心里,回到家就把这些股票加入到‘自选股’里,第二天就猛‘杀’进场。我所信奉的原则就是‘宁可犯错,也不能错过’。不过,让我不能理解的是,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明明是涨得不错的股票,怎么我一买进就开始板块轮动,下跌调整了呢?”

股市可谓是羊群效应的多发地。暴涨暴跌的股市,让很多人以为那里遍地是黄金,其实如果你不能时刻保持清醒、不够理性的话,那里充满了风险。有一些人盲目地崇拜理财高手,随后就模仿他们。但事实上对于处在市场劣势的散户来说,要想成功跑赢机构和大盘并不那么简单。很多在公开场合吹嘘自己的投资如何成功的人,往往截取的只是自己一部分成功投资的“亮点”在大家面前炫耀。因此,如果当你遇到这样的情况,切勿因为这些所谓投资高手的只言片语就觉得别人总是赚钱比自己多,赚钱比自己快,而影响了自己的正常心态。

再拿楼市来说,开发商们深谙羊群效应助涨房价之道,因此,他们总会在新楼开盘前雇人排队伪装买房,有些开发商还故意“捂盘”囤积楼盘,制造市场供不应求的假象,还有的开发商通过各类虚假广告、宣传单等不透明信息发布预期上涨的谣言。这些开发商们刻意营造紧张气氛,在消费者中传递房价即将上涨的信息,使得人们在羊群效应作用下出手买进。如此的消费者群体性购买行为加上开发商顺势的涨价行为,便又进一步加剧了还在犹豫者的“不买还要涨”的恐慌心理。随后,人们不愿意看到的事发生了:房价开始不断飙升。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心理效应往往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行为。那么如何使我们保持清醒,尽量避免羊群效应对我们产生不良的影响呢?一般而言,投资人可以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目前所处年龄阶段、家庭经济状况加以综合考虑。所谓“知人者智,知己者明”,投资者只有更全面地了解自身,才能不被投资过程中的心理效应干扰,实现最优化的投资目标。

智猪博弈:守株待兔未必是错的

有一头大猪和一头小猪生活在同一个猪舍里,共用一个食槽。食槽的一头有一个控制猪饲料供应的按钮,只要猪用嘴一拱,食槽的另一侧就会掉下猪饲料。若是小猪去启动按钮,那大猪就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吃光所有的食物;但若是大猪去启动按钮,则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抢一点残羹吃。那么,两只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呢?结果只可能是一种:小猪舒舒服服地趴在食槽边等食物落下来,而大猪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往返于按钮和食槽之间。

为什么大猪会让小猪坐享其成呢?因为对小猪而言,如果自己去启动按钮,结果只有一种一无所得;如果不去,结果就有两种:一是大猪去启动按钮,自己不劳而获;二是大猪也不去,双方耗到底,大家一起饿死,这与小猪自己去启动按钮的结果是一样的。因此,小猪一定不会去启动按钮。

反过来,对大猪而言,如果小猪去启动那是最好不过了,但如果小猪不去启动,那自己就必须去启动,因为大猪的体力消耗比小猪多,如果干耗着肯定耗不过小猪。最终,只能是大猪去启动按钮,并迅速跑回来抢一点残羹吃,至少不会饿死。

这就是博弈论中的智猪博弈理论。在这个理论中,大猪没有占优策略,而小猪有占优策略,所以小猪的最佳选择就是耐心等待大猪去启动按钮。这也反映出了目前社会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搭便车,小猪就是“搭便车者”。

许多人并未读过“智猪博弈”的故事,但在生活中却还是自觉地使用了小猪的策略,也就是成为“搭便车者”。比如股市上等待庄家抬轿的散户们;市场上等待产业中出现具有赢利能力的新产品,继而大举仿制、牟取暴利的游资;公司里不创造效益但却分享成果、不劳而获的人等。

在职场中,智猪博弈的例子也十分常见。在一个企业团队中,利益都是集体的,那么弱者(小猪)即使努力工作所能换来的团队业绩和利益也是有限的,也并不见得会得到别人的认同,那么弱者就会选择等待、浑水摸鱼;而强者(大猪)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同和更多的利益,只能选择努力劳动来提高业绩,而所得的成果又不得不与弱者共同分享。在这种利益均分制度下,难免有人会像例子中的小猪一样,即使偷懒仍然能有东西吃,因为有其他人在努力。虽然这在道德上说不过去,但却是一种理智的行为。

再比如在我们应聘工作时,智猪博弈论的心理策略也会时常发生作用。

有一所知名大学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两名教师,分别负责社会学和新闻学的教学工作。招聘初期,应聘者甚多,竞争异常激烈。最后,在经过笔试、面试、复试的层层筛选后,仅有两名教师甲和乙顺利入围。学校规定,社会学的教师月工资是8000元,而新闻学教师的工资是5000元。而由于两人都有社会学和新闻学的双学位,所以两个人都想当社会学的老师。现在的情况是,甲的社会学教学经验优于乙,笔试的成绩也略高于乙,以正常的情况看,甲肯定会顺理成章地担任社会学教师,甲对此也颇有信心。在和学校交流的时候,甲除了详谈了自己的教学能力之外,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才华,还谈起了自己新闻学的教学经历。而乙在谈完自己社会学的教学工作后,就开始否认自己新闻学的教学能力,甚至还刻意贬低自己在这方面的造诣,并说明自己如果教授新闻学怕是会误人子弟了。就这样,乙顺利地当了社会学老师,而甲只能当新闻学老师。

结果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这就要用智猪博弈论来分析了。由于乙声称自己在新闻学上的能力不足,也就只能让他从事社会学了。甲属于两项都没问题的全才,那么从事新闻学也就无所谓了。这样,甲就在无意当中变成了实力较强的“大猪”,让实力有所欠缺的“小猪”乙得到了便宜。

大猪奔波忙碌,小猪却不劳而获。智猪博弈是一种心理上的谋略,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守株待兔未必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