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新妈妈早教必读8堂课
16269800000022

第22章 留意宝宝的“运动发育迟缓”

宝宝的动作发展呈现这样的规律,即先会抬头,然后会坐,会扶物站立、移步,再独走,这些动作的出现通常与月龄密切相关。如果婴幼儿的运动能力达标的时间比正常同龄儿童晚4~5个月,则预示着宝宝可能存在运动发育迟缓的问题。

儿童运动发育迟缓常见于婴儿期,比如3个月了头不能竖起来,6个月了仍不能翻身,不会用手抓东西。此时期的单纯运动发育迟缓经过及时的诊治和康复训练,预后可以是正常的,但如果是脑瘫、智力低下等疾病导致的运动发育迟缓则很难从根本上改善其运动能力。婴儿期出现明显的运动异常,如四肢僵硬、某个肢体不会动或到了幼儿期运动发育迟缓仍无明显改善,可能会存在终生运动异常。

疾病造成的动作发育落后

先天性的脑发育不全、肌肉疾病、脊髓疾病、周围神经疾病等都会影响到婴幼儿的动作发育。如果宝宝在满3个月时双手手指不能松开取物;满4个月时尚不能俯卧抬头;满8个月时尚不能独坐,在排除了平时缺乏训练因素之后,要考虑疾病因素。以下5种宝宝的运动发育异常表现可作为判断宝宝患有疾病的重要依据:

1.身体发软可能是肌肉疾病。

正常的宝宝出生后在仰卧时四肢应该是屈曲的,而患有先天性肌肉疾病、先天性重症肌无力等症的宝宝,出生后却表现为四肢松软,好像“平瘫”在床上。患病的宝宝不仅肢体活动少、活动幅度小,他学会抬头的时间也明显过晚。

2.踢蹬动作明显少要考虑脑瘫。

一般来说,宝宝在出生后常常会做踢蹬动作,并且两腿交替进行,而脑瘫患儿在3~4个月时踢蹬动作明显少于正常宝宝,而且很少出现交替动作。患病的宝宝的上肢常常因肌张力突然增高而往后伸直,也不会伸手向前取物,宝宝会坐、会走的时间明显落后于同龄宝宝。良性先天性肌迟缓症患儿虽然会坐的时间不延迟,但会走的时间却相当晚。

3.行走时步态异常可能是髋关节脱位。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虽然不会使宝宝学会走路的时间延缓,但他在行走时会表现出异常的步态,走起路来会左右摇摆。

4.两侧运动不对称显示肢体有问题。

身体两侧运动明显不对称,常常提示宝宝的运动功能异常。正常的宝宝在6个月时,如果用一块深色手帕蒙住他的脸,他会用手抓掉手帕,当压住一侧上肢时,也会用另一只手去抓。分别按住宝宝的两侧上肢,如果有一侧总是不能将手帕抓掉,提示这一侧上肢有瘫痪的可能。分别挠宝宝的两侧脚心,如果一侧总是活动度小或不活动,则表示该侧下肢有瘫痪的可能。

5.不会准确抓握眼前的玩具要警惕智力障碍。

一般4~5个月的宝宝已经会用手抓玩具,7个月时还会将玩具从一只手换到另一只手。如果宝宝一直不会准确抓握眼前的玩具,提示可能有运动障碍,但也可能与智力发育落后及视觉障碍有关。

对于出生6个月以内的宝宝,不论出现以上哪一种问题,都应引起爸爸妈妈足够的重视,需尽快到医院就诊,请有经验的儿科医师诊断,并尽早接受儿童康复医师的训练指导。

营养不良影响大脑与肌肉发育

营养摄入是否充足会直接影响婴幼儿大脑与肌肉的发育。轻度的营养不良会让宝宝看起来偏瘦,肌肉不发达,运动能力较弱;严重的营养不良会直接影响脑和肌肉的发育,造成肌肉无力导致动作发育迟缓。造成营养不良的原因有很多:一是摄入不足,即营养供给不足,如饮食结构不合理、偏食、喂养过程中零食、饮料占据了正餐的地位等;二是消化不良,如宝宝常发生生理性腹泻,或因过敏等因素影响食物正常的消化吸收;三是吸收不良,宝宝虽然吃进了足够的食物,但在营养吸收上有障碍;四是消耗过大,如宝宝平时吃得少、睡眠少,但活动量大,营养吸收赶不上消耗的速度。

出现这种情况父母应及时找出原因,对症下药的给宝宝制定加强营养的若干计划。宝贝1周岁之前应以母乳或奶粉为主要食物,要保证奶量充足并及时合理的添加辅食。断奶之后也要培养宝宝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到不偏食,不挑食,少吃零食,尤其在餐前1~2小时不吃糖果或喝饮料,保持较好的食欲。宝宝食欲好并且膳食平衡才能为身体提供足够的营养成分。

缺乏训练造成动作发育延迟

动作的发育与平时的训练也有很大关系。婴幼儿期爸爸妈妈对宝宝的过度保护和限制容易使他缺少自主活动,大小动作能力都会出现因平时训练不足而发育迟缓的现象。比如整天把宝宝抱在手中,他能够自己抬头、翻身的时间就会错后。

此外,家庭训练固然重要,但也要遵循宝宝的发育进程有序进行,过分或超前的训练都可能造成骨骼的畸形。例如坐得太早会造成脊柱后突,站立太早会出现“O”型或“X”型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