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障碍或干扰其目的实现不了,需求欲望不能满足时的消极心理状态,被称为挫折;进行克服个体需求未满足时消极的心理的教育是不一样的,被称为挫折教育。挫折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是一种提高孩子克服困难的恒心、信心,增强孩子对挫折的承受力、克服力、应变力,培养其完善人格的心理素质教育。
近年来,整个社会普遍感受到,孩子承受、克服挫折的勇气及能力越来越弱,挫折反应相当强烈。如有的学生在升学失败后,冷漠退让,放弃人生追求,更有甚者还出现轻生的极端行为;也有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成效不显著,就对自己丧失信心、悲观失望,从而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兴趣,错误地转移目标;还有的学生遇到同学问人际关系的障碍时,内心产生焦虑,但不是采取积极的态度调节情绪、解决问题,反而是一味地苦恼;还有一些学生在受到挫折后,自叹、自怨、自恨、自责。诸如此类的现象不胜枚举。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家庭的,也有来自社会的。
其一,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家长的过分溺爱造成了孩子任性的性格。他们受到挫折所产生的消极心理就是因为对其个体需求欲望满足过多,要月亮,不能给星星。其二,来自这个社会。我国的教育传统与国外的教育有别。如中国的教育传统是“三思而后行”,而日本教育很注意对孩子的意志的磨炼;中国传统教育则是喂孩子吃鱼,日本教育是要孩子学会捕鱼。两者相比,即可看出这也是造成中国孩子抗挫折能力弱的因素之一。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除应教育孩子正确对待挫折外,更重要的是应该教给孩子一些对待挫折的方法,教育他们在遇到挫折时,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进行自我解脱,把情感和精力全部转移到有益的活动和学习中。要鼓励孩子,面对挫折应百折不挠、坚韧不拔、充满信心地战胜它,从而成为生活的强者。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经受挫折的比率在不断增大。想把孩子培养成为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强者,培养成为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人才,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是不可回避的。让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共识,不能只是在口头上,更重要的是要在实际行动上关心和重视挫折教育。’
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这样的教育称为挫折教育,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
在正常的教育活动中,对受教育者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许多到达光辉顶点的人并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那些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的人,原因是那些自认为聪明的人往往会选择走一些所谓的“捷径”,这些所谓的“捷径”往往会丧失一些非常有意义的锻炼机会;而那些生活在逆境中饱经风霜的人,才能深刻地理解什么叫成功。因此,在教学中,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是锻炼提高孩子潜能的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1.挫折教育的作用
(1)挫折教育能够使孩子真正享受成功的喜悦。如果一个难题是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的,那种喜悦是不言而喻的,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那要比从师长和书本里学到知识更让其感到欣喜。因为从师长或书本里得来的知识,已经被别人整理好了,没有什么趣味性与探究性,学生只是枯燥无味的识记,而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与探究掌握的知识才是对自己更有意义的学习。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挫折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在正常的现实生活中,人总有一种潜能未被激发,这种潜能只有在一些非常的情况下才能被激发出来。对于孩子而言,只有当其遭受挫折时,这种潜能才容易被激发出来,越不容易找到答案,就越能激发孩子的潜能和探究精神,从而进行研究性学习,切实掌握知识。
(3)要想让孩子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离不开挫折教育。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不遭受挫折是不可能的。如果孩子在学校中没有遭受挫折的洗礼,没有正确的思想对待挫折,就好像温室里的花朵,很好地适应社会是不可能的。而只有孩子在学校中就遭受许多挫折,掌握了应付挫折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4)挫折教育能够有效地打击孩子的骄傲情绪。有些孩子由于受到年龄、经历、学识等的影响,常常会产生一些不应当有的错误,如粗心大意、骄傲自满等。遇到这样的孩子,人为地设置一些挫折让其遭受,以打击其骄傲情绪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这种挫折应当有一定的限度,应当在事后给孩子说明,并且不是以真正打击孩子为目的,而只能是通过这种人为设置的挫折,让孩子受到教育,使其明确挫折对自己的作用,并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自己的骄傲情绪得到排除,戒骄戒躁,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
2.挫折教育的方法
(1)要正视挫折。指导孩子学会正视挫折,关键是对待挫折的态度。如果遇到挫折便心灰意懒,根本没有生活下去的勇气,那么,你的一生将会一无所成。所以,每个人都应当树立这样的思想:挫折使我们又多学到了一些在通常情况下无法学到的知识,是能够让我们更加倾向成熟的一种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不怕挫折,才会更加正确地对待挫折。
(2)避开挫折。在某些情况下,避开挫折是我们的一条较为理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达到目的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但避开挫折是需要一定的智力思考和技巧的,一般不动脑筋的人是不能够做到的。
(3)克服挫折。有了正确的思想,还要有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遭到挫折以后,便要想方设法去克服它。这不仅是让孩子能够掌握一个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孩子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在解决问题后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是在其他任何情况下都无法做到的。
(4)人为地制造挫折。有些比较聪明的孩子,加上家庭条件较好诸多因素的影响,遭受挫折的机会可能很少。在顺境中这种学生能应对自如,但一旦遭到挫折,便一蹶不振,对生活失去信心。对于这样的学生,应人为地设置障碍制造挫折,以训练其对逆境的忍受能力,以求更好地适应生活。可以在考试中出一些比较难的题目让学生去做,学生可能费了好大的劲却无法得出正确的答案,人为地让其遭受挫折,学生在遭受挫折的同时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对培养学生忍受挫折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5)要向学生贯彻遭受挫折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不遭受挫折的,没有知识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会处处碰壁的。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贯彻遭受挫折的思想,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至于遭到挫折就颓丧。教师要教育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有敢于面对现实的勇气,在逆境中也能够顺利走出来,要满怀激情拥抱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讲解那些身处逆境仍然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人的人生经历。例如,在一个漆黑的山洞中,在没有任何亮光可以凭借的情况下,意志顽强的人是怎么走出这个山洞的;在地震过后的废墟中,缺乏氧气,没有水,无助且坚强的人是怎样坚持直到获救的,等等,这些对于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是有好处的,并且让学生终生受益。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的探究精神,达到提高其适应社会能力的目的。
(6)吃一堑,长一智,从挫折中学到知识。人不应当两次在同一个地方跌倒。对于在生活中遭受的挫折,我们必须善于总结,以便从中学到一些经验,从而内化为我们的知识,为我们以后使用,提醒我们不要在同一个地方再跌倒,这才是我们要做到的,也是挫折带给我们的礼物。只有做到这些,我们才可以说我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对待挫折的正确方法,才‘能够对我们的人生有一定的帮助。
3.需要注意的地方
(1)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这种情况下,家长不要嫌孩子拖拉时间而包办下来,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探索,问题解决后,引导孩子去总结自己的成功之处在哪里,再次面对挑战或挫折时,孩子就会主动积极地去面对。
(2)不要给孩子设置无端的挫折,尤其不要随便否定孩子这个人。就事论事,在解决方法上多下工夫。
(3)控制好奖励。不要孩子取得一点点进步,就给予过多的物质奖励或过分的赞美之词,要给孩子更多的心灵奖励让其去享受。过多的物质奖励,将会扭曲孩子的成功体验,甚至为了得到物质奖励而努力,这样我们就大错而特错了。
(4)当孩子自愿挑战而遇到挫折时,家长要从方法上给孩子以点到为止的启发和指导,尽可能让孩子自己来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让孩子体验到成就感及父母对自己的关怀。
七、社会不接受不懂得与人合作的人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摇来又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抬到蚁洞里……为什么“三个和尚”就“没水喝”,而“三只蚂蚁”却能“轻轻抬到蚁洞里”?那三个和尚真的不如蚂蚁吗?的确是这样,因为三个和尚都怕吃亏、自己顾自己、不合作、不负责任、互相推诿,当然就没水喝了。而三只蚂蚁能“轻轻抬到蚁洞里”,是它们团结合作的结果。
可见,合作是极为普遍又极有必要的。有了合作,世界才能发展到今天;自然界中有了合作,大自然才能欣欣向荣……当今社会,科技高速发展,社会分工精细,而每个人的思维、知识面却都是有限的。古代孟子有句话说得好:“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曾有过这样一则报道:在一个国际学生夏令营的一次活动比赛中,中国学生几乎包揽了单项比赛的冠军,而在合作项目中,中国学生的成绩就远远落后了。
因此我们应该牢记教训,从小树立合作意识,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要增强与同伴的合作意识。众人拾柴火焰高。
有人曾对日本的一位小学校长提出这样的问题:“您办学最注重什么?”这位校长回答说:“教孩子理解别人。在现代社会,如果不能同上下相互理解和合作,知识再多也没用。”
众所周知,现代社会不但要求人们进行激烈竞争,同时还需要加强广泛的多方面的合作,这两点其实并不矛盾。比如一个厂家要和另一个厂家展开激烈的竞争,它就必须和它的原料供应单位、新技术科研开发单位、销售单位等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
所以说广泛意义的竞争恰恰需要密切的合作为后盾。在生物学里,单细胞的生存率是非常低的,多种细胞在一起,才能进行营养的互相渗透,稳定、有规律地进行新陈代谢。人类社会也一样,如果缺乏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与能力,那么他不但在事业上不会有所建树,就连适应社会都会非常困难。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乔治·赫华斯博士根据多年的研究成果认为,人品的优劣决定了事业的成败,他把“与同事真诚合作”列为成功的九大要素之一,把“言行孤僻,不善与人合作”列为失败的九大要素之首。心理学的研究还显示,合作对儿童的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如情绪的成熟,顺应良好的社会关系,参与社会活动积极,对他人和社会基本信任的态度,乐观主义的精神等。因而心理健康是一项基本的指标,是个人建立和保持与他人的合作关系的能力。
可见,明智的、有远见的家长,总是从孩子懂事起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如果你也希望成为这样的家长,你就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让孩子学会悦纳别人。所谓悦纳别人,是指从自己内心深处真正地愿意接受别人。从实质上来说,合作是双方长处的珠联璧合,也是双方短处的相互遏制。所以,只有相互认识到了对方的长处,欣赏对方的长处,合作才会有真正的动力基础。所以家长要常和孩子讲“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能因为他人有这个缺点或那个毛病,就嫌弃他、疏远他。所以,家长要教育孩子多去发现和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真真实实并诚心诚意地加以赞美,而不是采取一种“不承认主义”。
教孩子学会分享。假若孩子凡事都斤斤计较、自私自利,那么他想与别人友好相处是很难的,更谈不上进行合作活动了。所以,家长有必要让孩子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慷慨大方,体会一下分享的快乐。这里面有些原则和技巧问题值得家长们去注意。比如,要让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分享他们所喜爱的玩具,切忌对他进行强迫,也没有必要向他讲一些空洞的大道理,而是不妨这样跟他说:“你玩一会儿,让他也玩一会儿,你们俩都高兴高兴,不是很好吗?”适当地对孩子进行引导,让他感到分享对他不是一种剥夺,而是增添更多更新的乐趣的机会。当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不妨就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分享训练”:孩子手中拿着画册,父母拿着一个玩具,然后温柔地、慢慢地把玩具递给他,并从其手中取走画册。这样通过反复训练,孩子就会学会互惠与信任。
让孩子多参加有利于产生合作关系的活动。多伊奇是一位社会心理学家,他提出了一种理论,当一个活动的目标和手段是参与者积极地相互依赖时,合作关系最可能产生。为此他做了一个实验,他把学习心理学概念课程的孩子分为5人一组,共10组,给每个组提出两个要解决的问题。其中5个组是合作组,他们是作为一个组来评分的,即每人分数一样,这样一来,这个组的成员有着共同的目标;相反,另外5个组是竞争组,他们每个人的分数都是按个人的成绩分别评分的。结果表明,合作组成员表现出更大的相互依赖感,能更密切合作,表现得协调一致。为此,家长可以让孩子玩一些诸如共同搭积木、拼板等需要彼此协作的活动。许多体育和游戏活动,如篮球、足球、排球、跳绳、跳皮筋等,不但有两团体之间的对抗与竞争,更有团体内部的协调与一致,所以对培养参与者的合作精神是非常有利的。
让孩子了解一些合作的规则与技巧。处于合作关系的双方,事实上就是一个对立统一体。家长一方面要给孩子讲统一,比如不能唯我独尊,只顾自己的需求,而是应充分顾及他人的需求,必要时必须牺牲点自己的利益,作出些让步,降低些要求;另一方面要给孩子讲对立,与别人建立合作关系时,必然需要迁就别人的需要,持比较随和的态度,但这是有限度的。因为随和不是放弃原则。否则就会失去自己的个性,得不到同伴的信任与尊重,合作关系反而难以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