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现代儿童教育缺少什么
16441800000027

第27章 儿童性教育——孩子渴望、父母口难张(5)

儿童早期性教育必须严格遵循儿童年龄、心理发展规律来进行,否则将适得其反。应采取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生动活泼的方式,而不能采取教条的、强迫的、粗俗的方式。切忌对儿童灌输性神秘、性龌龊、性恐怖等思想。家庭成员的言谈举止对儿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应该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丰富儿童生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防止淫秽书刊、影视给儿童带来的不良影响。父母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寻欢作乐或进行性行为。

注意纠正儿童不良习惯,如喜欢抱住妈妈的枕头、内衣睡觉,裸露阴部,玩弄生殖器,看异性洗澡等。这些行为一旦形成,对儿童健康成长很不利。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两三岁时父母要和孩子分床,对于儿童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的形成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对他们的提问和某些行为,如摆弄外生殖器、窥视他人性器官等,应当自然坦率、实事求是地予以解答和引导,正确进行性启蒙教育,以消除其疑问;倘若大人含糊、搪塞、羞于启齿、一味训斥,反而会使孩子产生种种奇怪的联想,乃至造成日后的性压抑、性自卑。

婴儿期性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家长,主要是母亲对孩子的抚育和喂养。母亲与儿童身体的接触,孩子神经系统的敏感性得到增加,促进孩子大脑的分化发育。与成人身体接触不足的儿童,其智力、性敏感性都将受到程度不等的损害。美国动物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让离开母亲的两只幼猴由不同的母亲喂养,一个是“棉布毛巾妈妈”,外包毛巾被的人工雌猴,胸前有奶瓶,一个是“金属刺妈妈”,浑身长满金属刺的有奶瓶的人工做的雌性猴子。吃金属猴妈妈奶长大的幼猴,成年以后不会进行性活动,而且行为退缩,不合群。所以,婴儿期的教育特点是在满足婴儿食欲的同时,还要满足婴儿皮肤触觉的发育需求。这一时期通常不超过3岁。此时母子同被而眠对儿童的发育是非常有好处的。

幼儿期性教育开始让孩子认识自己的性别,并初步进入性别角色。例如鼓励男孩子要勇敢坚强,鼓励女孩子要温柔甜美、爱清洁,等等。另外,男孩子应该穿男孩子的衣服,女孩子应该有女孩子的服饰。有些父母男孩女养或女孩男育的做法是极为有害的,因为这或许正是孩子日后发生同性恋的原因之一,或许会成为孩子未来的家庭不和的诱因。这个时候应该同时开始灌输初步的性道德观念,如让男孩爱护尊重女性。学会基本的性卫生知识,如大小便以前要洗手,不可把小棍等物塞入小便的孔窍中。

为了便于关照幼儿,父母亲应该和孩子同床而卧,但要分被而眠。这一阶段是从断奶起到6岁,即孩子夜间会自己起夜时为止。

如果孩子独立能力强,什么时候能自己起夜,就应该什么时候分床。

儿童期性教育从6岁起到10岁左右。这时儿童已经进入学校学习,社会知识和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一切有条件的家庭均应和孩子分房而居。这个时期的孩子性意识进一步增强,出现了不愿意和异性同桌、同行,为自己的性别而骄傲、自豪。此时不应该粗暴干涉孩子的这一心理现象,反而应该给予肯定。如果发现孩子厌恶自己的性别角色,应该及时纠正,以防发生日后的性别角色倒错现象。此时教给孩子性卫生的基本知识,学会保持性器官的卫生。同时应该教会孩子知道如何保护自己,鼓励孩子的独立倾向,要求孩子男女有别,教育男孩子要尊重女性特别重要。

教给孩子男女交往的一般道德规则,要孩子自尊、自爱。

性教育专家认为利用生活中的“黄金机会”和“可教时刻”

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做法,远胜于等着对孩子进行一次“严肃的性谈话”所起的作用。你可以寻找那些很容易提出问题的机会。

在给灌输孩子正确性教育前,自己得先有纯正的思想,而后才能教导孩子纯正观念,依照孩子年龄,提供适当的性教育,使孩子在很自然的情况下吸收性知识。幼儿性教育工作做好了,才能让孩子的人生有个健康、美好的开始。

八、不分性别教育法

强强妈妈认为俊俏、文静、略带几分羞怯的女孩更招人喜欢,用各种手段装饰孩子,才能显示出母亲的才能和审美情趣。

所以,她的儿子强强,从小就与裙子、脂粉、辫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强强一直很听话,还经常得到“漂亮”、“文静”的赞美之词,妈妈也欣然接受。没想到,强强长大后却迟迟不进入恋爱状态,在父母的催促和介绍下,他才和几个女孩接触,却均以失败告终。他仅钟情于同单位里的一个男性,无论对方打他还是骂他,他都不离开,他还给人家买烟买酒。做妈妈的急了,可强强却陷在同性恋的倾向里难以自拔。同性恋的形成固然原因复杂,但父母在孩子性别认同方面营造的认识障碍,可以作为其中的一个原因。大人导演的是“假”戏,孩子却是“真”做。时间长了,孩子从外表到内心世界都融进异性角色。

胎儿3个月就已经出现了性别差异,婴儿出生时一眼就可辨出男女,这是生物学上的差别;到3~4岁时,大部分儿童已能够正确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性别,这种“心理”确认自己是男还是女,称为“性自认”或“性识别”。这个时期如果处理或引导不当,就会导致“性识别障碍”一一自身发育明明是个正常的男性或女性,却强烈固执地认为自己是异性,并接受异性的动作、气质、习惯及服饰,有的人甚至发展成性心理障碍。所以,从婴儿呱呱坠地开始,父母就负有培养孩子“性角色”的责任。在这个过程中,容不得半点的扭曲和造作,是男孩就要让他进入男孩的天地,喜男性之所喜,为男性之所为,女孩也是如此。

想要让孩子真正地发挥才能和资质,首先,作为父母得从最简单也最容易被视为理所当然的错误观念“性别意识”中抽离,才可能帮助孩子找到真正的自己。

大部分父母对于性别都有既定的观念,像女孩子不可随意大动肝火,男孩子不可任意悲伤哭泣,但这些情绪却是谁都会有的。因而,一旦孩子有这些负面情绪出现,要让孩子知道“这只是难过的事,不需勃然大怒”,而该发泄的情绪,不让孩子以他真正的性向方式适度发泄,让孩子一味地按性别印象来克制情绪,只会造成孩子内心的痛苦。

总之,有能表现出怒气的妈妈和表现出悲伤的爸爸,对孩子而言,比传统家庭(男女区分)中的孩子容易与朋友相处,压力也较小。其他结果显示,有抑制情感倾向的人,未来得成人病的几率也普遍较高。

女儿喜欢拿刀玩、儿子喜欢玩洋娃娃,性向上是不是会有问题?家长们可能太多虑了,并非让男孩子学插花,他就会变得有同性恋倾向。通常父母给予孩子的游戏种类变化,不但少而且刻板,男孩学跆拳道,女孩就学芭蕾。

在美国有研究表明,女孩因性向喜好去参加足球队或学跆拳道、柔道等,在社会适应力上也较为优秀。假如只为了社会的既定认知而限制了孩子原本有兴趣的活动,就限制了孩子未来发展的多样性。这种观念上的偏差不得不去认清。

要找出孩子的气质。人们通常把男性是“威武的、活泼的”,女性是“软弱的、服从的”这种二分法来替两性做刻板定义。但是男性之中也有“虽然活泼却又胆怯的人”,女性之中同样有“坚强又具行动力,但也有一颗柔软心的人”。布罗迪教授在研究男孩和女孩的情感表现时分析,男女基本上因生理而在性向上有所不同,但“不分性别”的部分也同时占有很大的比例,在了解男孩和女孩的特征之后,用UNISEX来培育。培养具有攻击性的女孩及感情丰富的男孩!只以“男生是攻击性的、女孩是情感丰富的”二分法来解读孩子的行为,会有失准的时候。这是因为除了性别特征,孩子还会根据其内在感觉和行动状况,而有不同的反应表现,常常由于被刻板的性别表现要求,而没有表现出来,而实际上这种基本人性是男孩、女孩都有的。

女孩也会动怒——这里指的动怒,是指对周遭事物能积极反应的情绪。从来因为女孩子被要求要“含蓄”,所以很多情感表现方式都被设限。虽说男孩比较容易动怒,但实际上只要抛开女孩的束缚,女孩子对自身的事物,同样会以积极的情绪来反应。

男孩也有情感表现。其实,男孩也有自己感受到的感觉,会清楚地表现在脸上或用言语来表达,只是和女孩比起来,会让人感到喜怒不形于色。

女孩也具攻击性。一般说来,男孩在性向上比女孩子更常用身体行动来做攻击性反应,然而女孩们偶尔也会有激烈的行为出现。女孩在两三岁时,没被贴上“女孩子”标签的孩子,比已被贴上“女孩子”标签的孩子,较易有攻击性行为出现。所以,当孩子没有被刻意指出“你是女孩子”时,也会出现充分的攻击性是可以理解的,而女孩们只是在被社会性的性别认知下,所出现的自我行为归属。

让孩子自由表达情感。如何培养优秀的孩子呢?母亲从现在开始抛弃既有观念,孩子最初接触的照顾者通常是母亲,所以性别意识的观念启蒙也是来自于母亲。一般说来,母亲会觉得女儿和自己比较亲,不仅是性向特质相似,行动上也更亲密,还有自己想表达的情感,通常女儿比儿子更能理解。但不能因为这个而忽略儿子在情感上的表达方式之机会,母亲本身不先去设限孩子性别,才有可能给予最适当的教养。

不去强调刻板的角色扮演。“你是男孩所以要勇敢”、“你是女孩所以要文静”,在要求孩子时不要加注“性别”的说法才会中肯,孩子要文静还是勇敢,只是对作为一个人在气质上的要求,无关于性别。因此,与其说“你是男孩所以……”或“你是女孩所以……”不如强调“我是我”的观念。

制造爸爸和孩子共处的时间。由于男性拥有对人的情感敏感度较女性低的特质,却意外地最适合与孩子相处。根据调查显示,常和爸爸相处的孩子,女孩要比其他孩子更具竞争意识或采取主动出击的表现方式,而情绪上的反应也会相对减少。儿子则比其他孩子在情绪的表现上更为丰富,在攻击性上也会减弱。因为爸爸的男性开放特质,能让孩子自由地表达出本能地反映出来的情感。

特别是男孩子需要有情感表达的范本,因而需要和爸爸共处的时间。妈妈对两性特质较敏感,抚育的孩子较容易出现“女孩子更女性化”,而“男孩子更男性化”的倾向。由于爸爸不去特别强调性别的教育方式的这个特性,最好在一天当中至少有一个小时能单独与子女共处。

给孩子多样性的游戏经验,不能因为“觉得”男孩喜欢汽车,女孩喜欢洋娃娃,毫不考虑就以此标准购买玩具给孩子,这是不当的做法。与其以性别来区分玩具或游戏方式,不如用性格及本身性向兴趣来决定,并增加多元性。

如果不强调性别,孩子前途会更宽广。人的潜力往往会被局限在预设立场而无法发挥,若能去除心理障碍,事实上什么可能性都会出现。男孩女孩都能“文武双全”或者“理性与感性兼具”。

假如过去父母自己曾受到传统的性别局限之苦,而无法自由施展自己的才能、喜好,那么就不要继续限制自己的子女了。

有一天,如果女儿跑来对你说“我要去打球”,你该高兴女儿有旺盛的体力和健康的体格,儿子突然提到“我想学插花”,那么更该高兴他具有柔软的心与审美意识。

只要父母本身不设限,那么你会发现不论是生男孩还是女孩,差别都不大,因为他和她一样都能积极竞争又情感丰富。

九、了解儿童性心理生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人体各部的发育和成熟过程中,人的性生理发育和成熟相对较晚。学前儿童的性生理还远没有发展起来。那么,学前儿童到底有没有性心理或行为呢?有人认为,婴幼儿有对性的关心、探求和疑问,但是没有性意识的基础,纯粹是对知识,就像对“天为什么要下雨”、“鸟儿为什么会在天上飞”等现象的好奇一样,是求知欲和好奇心的表现。也有人认为幼儿有性行为。性学研究至今没有证实婴幼儿有性意识,从心理上说,婴幼儿还没有形成性意识;但从行为和发展来看,婴幼儿期是存在性心理问题的。

专家认为婴幼儿的性心理和行为现象是比较普遍存在的,所以,性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性别角色认同的关键时期是学前期。正常儿童3岁左右出现性别意识,即识别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并喜欢与同性幼儿一起玩,同时行为上表现出了性别差异。大部分孩子在这一年龄段都能进行正确的性别角色认同,同时在家庭和周围环境中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性别角色。如果在3岁时性别认知紊乱,即形成性别角色认同障碍,以后就极难纠正。

在幼儿园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3岁左右的儿童就开始对异性有爱恋的意识和行为。马丁森认为,男孩和女孩在3~8岁,会发生下面各种行为:相互拥抱、接吻等;把对方抱起来;喜欢小伙伴,和小伙伴在一起很惬意,排斥其他孩子,二人一分别就悲伤;赠给小伙伴礼物;为了小伙伴,克制自己,宁愿不要自己想要的东西和不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小伙伴与其他孩子成为朋友就会嫉妒。

据日本名古屋市青少年问题协会对290名儿童的调查,幼儿园的孩子从裙子下面窥视、窥视厕所、摆弄性器官、摸小伙伴的性器官或乳房等行为的发生频率很高。其中有201人做掀裙子动作,而在成人眼皮底下停止掀裙子的儿童占70%,窥视厕所者167人,摆弄性器官者108人。上面谈到的现象在幼儿园确实是经常发生的,幼儿园教师经常要面临和解决来自幼儿的告状,例如,老师,他亲我,她摸我,他抱我……但千万不能把这些现象和孩子的道德品质联系在一起。

孩子们特别喜欢玩婚礼游戏就是幼儿对异性好奇的朦胧的表现,并主动去挑选新郎或新娘,他们会很高兴地让自己喜欢的男孩或女孩当自己的“新郎”或“新娘”。孩子们还喜欢玩过家家游戏,男、女各自扮演爸爸、妈妈的角色,手里抱着一个布娃娃当小孩,并有拥抱、接吻等模仿夫妻的行为等。这些既有模仿的成分,也可能有对异性关心、感兴趣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