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四川文艺年鉴
1645900000044

第44章 美术、书法、摄影(10)

11月4日,由五彩基金、深圳美术馆、邦德教育以及深圳市教育局、市文体旅游局、市残联、深圳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心·路”大型公益画展在深圳美术馆拉开帷幕。本次展览是五彩基金继今年6月在今日美术馆举办“心·语”展之后的第二站,共展出了由100多位接受五彩基金帮扶的残疾孩子所创作的250多幅作品。深圳市相关领导、五彩基金发起人、国际著名艺术家周春芽以及邦德教育CEO周宝林出席了展览开幕式。

当日,深圳美术馆偌大的展厅里,布置着五彩学员的架上油画、装置和雕塑作品,以及都江堰友爱学校绘画兴趣班30多名中小学生充满童趣的水粉画、剪纸画、彩铅画等。在场的观众都惊叹于这些高水平的艺术作品都来自于残疾青少年画家的手笔,而且,作为嘉宾到场的著名批评家鲁虹在接受记者采访之时,断言这批孩子中一定会诞生出艺术大师。

14.瞳镜——瞿榕个展暨S·O艺术空间新展厅开幕展

11月26日,“瞳镜——瞿榕作品展”在上海M50艺术创业园区S·O空间开幕。此次展览是瞿榕在上海的首个个展,也是上海S·O空间乔迁新址后的首个展览。此次展览邀请嘉宾中,从拍卖投资公司到汽车等实业行业不等,一半以上都为艺术收藏爱好者。展览展出了瞿榕近作20余幅,备受到藏家们的青睐。

这次的展出是瞿榕作品的第一次集体亮相,在几年的创作中,她的风格没有大起大落的频繁转换,而是稳中求进,不断深入。

15.“花椒欲望——管窥四川摄影30年”摄影艺术展

12月30日,经过一年多的筹备,由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主办的,主题为“‘花椒欲望——管窥四川摄影30年’摄影艺术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本次展览展出了30位四川摄影家的108幅作品,他们都是四川最具代表性的摄影家所拍摄的历史风貌和人文景观。展览的目的是为增进中国摄影的交流与发展,展示四川摄影家多年来摄影探索与创作的成果。

四川摄影人活跃的创造力和不断扩展的影响力是该影展的初衷,四川摄影在全国的地位和重要性显著。在新的历史时期,四川摄影更需要一个细致的梳理和总结,站在更高的高度,给自己一个全新的起点。这个展览有回顾、有自我反省,是一个总结,更是一个新的开始。展览最终以“当代”(29幅),“风光”的(29幅),“纪实”的(50幅)三类形式呈现。展览不仅展出的是摄影人的态度、行走、观看,更可以把四川摄影作为中国摄影一个相对独特的地域化样本,在行家分析、研究中不可或缺。

著名摄影评论家刘树勇、李树峰、巩志明、藏策、那日松,文艺评论家王久辛,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副研究员何吉贤以及吴砚华等的精彩撰文,都不约而同地站在了国际化的视野或个体研究,或总体评述,有肯定、有褒扬、有批评、有期望,文字冷静、从容、客观、中肯,每篇都很精彩。所有文章皆被收录在了由中国图书出版社出版的《花椒欲望——管窥四川摄影30年》大型礼品画册中,其文本和史料价值将在中国摄影史上产生重大影响。

(四)2011年成都双年展

1.主题:

物色·绵延:2011年成都双年展

2.展览介绍:

作为成都着力打造“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背景下举办的一个综合性(艺术、设计、建筑等)展览,2011年成都双年展将主题确立为“物色·绵延”,意在向人们表明:我们的世界是由心物构成的可见世界,我们提倡的现代田园城市是使这个世界朝着更加符合自然规律和人类要求发展的社会环境,“绵延”意味着人类文明在延续中的演变,更是对这个环境起着根本性作用的文化与艺术层面的提示与建设。

2011年成都双年展,立足成都背景和中国特色,邀请了欧洲、美洲、亚洲的十多个国家及地区的130余名中外艺术家参展,涉及美术、设计、建筑、戏剧、民间艺术等多方面领域。根据市场经济背景下现有文艺体制的特点,2011年成都双年展采用“政府主导,专业机构与市场运作”的模式,坚持学术性和影响力的有机结合及互相促进,为之后的成都双年展的举办奠定了高水准的基础。

3.策展理念

3.1物色: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写道:“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婉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随物婉转”、“与心徘徊”是在揭示创造中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物质与精神的相互补充和相互配合。

3.2绵延:

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提出的通过直觉体验到的时间,即“心理时间”,是相对于用钟表度量的“空间时间”而言。绵延作为真正的时间,柏格森认为唯有在不断积累的记忆中方有可能存在,其要义在于不断地流动和变化。

3.3物色·绵延:

2011年成都双年展是在成都着力打造“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背景下举办的一个现代性展览。“田园城市”首先指向了两个相互关联的层面:一个物质层面,一个精神层面。英国人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1850—1928年)在《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一书中提到:“我们是否能够建立一种社会,使人人享有艺术和文化,并以某些伟大的精神目标支配着人类的生活?”

“田园城市”并非只是一个城市形式,还被希望有一个城市精神与之相匹配。这也完全符合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刘勰在《文心雕龙》的《物色》篇中提出“随物婉转”、“与心徘徊”,就是物质与精神的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田园城市”要求我们,不能只看到城市在时间中的空间变化,还应看到观念之间就如同物质对象之间一样也存在着同样明确的区别,这样把思想同化为物体其实就是把不占空间的存在作为空间来理解。并且,两种空间“具体绵延的各种因素是相互渗透的”(柏格森)。在后现代文化理论中,绵延在不可见层面上的变化比在可见层面上的变化更为惊人。

2011年成都双年展的主题定为“物色·绵延”,正是意在向人们表明:田园城市是可见的空间变化,绵延正是对这一空间起着根本性作用的文化、艺术等空间的不可见层面的提示。“物色·绵延”之“物色”即是在人类意识中对“田园城市”的呼应,这里的“绵延”意指传统的过去性以及当下性的存在。“物色”借中国词汇,与建筑展的“物我之境”以及设计展的“谋断有道”相契合;“绵延”在现代艺术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此与艺术展之“溪山清远”的古今之思相暗合。同时,“物色”与“绵延”中西合璧、古今相交、巧妙互渗,作为成都举办的双年展主题,又共同构成了对成都打造“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真实而有力的注解与呼应。

4.展览组织

主办单位:2011年成都双年展组委会

承办单位:成都当代美术馆群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策展团队:

总策展人吕澎(艺术史家、艺术评论家、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

艺术展策展人吕澎(艺术史家、艺术评论家、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

设计展策展人欧宁(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Benesse大奖评委)

建筑展策展人支文军(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5.展览内容

5.1主题展

A、溪山清远:当代艺术展

策展理念

“溪山清远”,呼应2011年成都双年展的主题——“物色·绵延”,一方面,强调人类生存中心与物的关系,为身处城市而寻求田园的心灵提供平衡;一方面,展览传达出的对古意与气质的思考本质上诉说着人类在心理时间层面的积淀。中国人自古重自然,诸种文论画论也要求我们既要有自然的方式生活,又要有人的方式生活。人们往往认为山水滋养着我们的身体,文化滋养着我们的精神,而实际上,在潜意识深处,影响着我们意识层面的存在远远大于意识层面,而这些存在又多半源出于山水。我们对自然的力量感到神秘,其实就是潜意识里对自然的信赖。2011成都双年展当代艺术展以“溪山清远”为题,借其古意,言说的不是一个观念,而是一种文化生态与视角。矛盾的时空维度本易使人陷入迷乱而不自知,对传统文脉的喜尚却于此时显示出其独有的和谐:在高楼林立的今天,被各种现代因素包裹的人们为何对古意潜心守护?活跃于现代艺术语言间的人们,为何选择阐释传统题材?“溪山清远”探讨的是人类传统意识的现时性,亦是对人类生存当下性的描述与启发。

“溪山清远:当代艺术展”是在成都市全力打造“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背景下举办的具有专题性、国际性的当代艺术展,主要思考并呈现中国当代艺术中传统意识的现时性、中国当代艺术解读中的潜在认同以及中国当代艺术理论与批评中新的阐释方式。

作品形式:油画、水墨、雕塑、装置、影像

展览板块

“溪清”:流动的丰富,顺应的灵活柔性

“山远”:亘古的沉重,距离的限制与角度

“路歧”:人为的努力,交流与出入

这三个板块无论是从物质自然上、绘画作品上,还是思想境界上来说,都是山水这个命题最主要的要素。它们出于山水自然而非先入为主的强加,但所指却是心境与气质,静动、虚实、轻重、柔刚都在其中。归结点为一款刻有“溪山清远”的朱文印章。竖向为“溪山清远”,横向为“溪清”、“山远”,其间则为“路歧”。

展前及展间活动:学术研讨会、系列演讲与对话、雅集(现场书画创作、画理画论的交流、小型曲艺表演,如评弹等)

策展人:吕澎

展览时间:2011年9月29日-11月06日

展览地点:成都东区音乐公园

B、谋断有道:国际设计展

策展理念

自工业革命以来,设计一直被认为是服务于委托人的一种专业,在它赖于发展的资本主义体系里,这种雇佣关系的限定一直使它的主体性和独立性无法彰显。而在另一个社会模型例如社会主义体制中,它则被认为受雇于更加庞大的国家机器,从而沦为生产和宣传系统的构件,主体性和独立性更无从谈起。设计到底是什么?它的自由何在?就算是包豪斯这样在现代主义运动中狂飙突进的设计智库和教学机构,亦因为这个专业本身的功能性限制而无法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型的社会运动风起云涌,设计也一直在找寻它更激进的社会角色。自旧金山兴起的迷幻视觉设计在药物和音乐的混合效果中找寻到一种新的视觉美学,它的自发性体现在对时代叛逆气质的塑造;伦敦的Archigram建筑小组则努力挣脱传统建筑业的雇佣关系,在众多纸上实验建筑项目中构建他们激进的乌托邦,偶有机会也会以粗砺的清水混凝土风格冲击华丽的商业建筑;而时装设计师们多数走上街头,从亚文化中吸纳养分,设计了大量无用但充满了尖锐思想的服装;在产品领域或者是日趋发达的科技领域,设计师们和科学家们携手合作,结出许多打破传统设计分类的硕果。设计一直在寻找……

在试图建立主体性和独立性的同时,设计渴望能进一步超越它一直受限的物质层面,从而进入社会工程(Social Engineering)的高度——它的终极功能,是从社会营运、精神构建、制度创新等多个维度参与社会运动,带领社会进步,而不再仅仅是应对日常生活的细琐需求。社会工程在著名艺术家波依斯那里被表述为“社会雕塑”,它不再只停留于坚硬的物质世界,而是介入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的“软体”。这种趋向在互联网诞生之后更加壮大。在当代的复杂语境中,设计就是对日趋紧迫的社会问题的谋断和解决,它在一种崇高的精神原则(这里,我们姑且用一个古老中文词“道”来指称它)的开掘中最终会寻得设计的真正自主和独立。

“谋断有道:国际设计展”是2011年成都双年展“物色·绵延”这一大主题框架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主要探讨设计如何回应急遽变化的社会现实的大型国际设计展览。它由大声展创办人,曾是2009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总策展人的欧宁担任策展人,邀请来自产品、建筑、时装、视觉和新媒体五大设计领域的国内外约30位参展人,利用设计创作对展览主题做出实验和回应,同时还举办了一个有众多国际知名设计思想家、评论家和设计机构主持人参与的主题学术讨论会以及一系列的艺术家和设计师见面会,和公众一起讨论设计如何为社会服务。在这个展览中,欧宁发挥其一贯的策展风格,除了在展场的实体空间带来可入驻人们的记忆、延长心理时间停留的作品外,更通过强大的互联网工具,形成线上纪录、评论和分享空间,创造一种灵活的、具亲和力的互动展览模式。

作品形式:产品,家具,时装,临时建筑,平面设计,录像,新媒体装置,档案

展览板块

六个板块——产品设计、时装设计、平面设计、建筑设计、新媒体设计、特别项目。

产品设计:主要呈现生活用品、家具和工业设计的内容,把当代国际设计中这类具前瞻性的作品收入展览。

时装设计:以国内外的时装设计为主,目标锁定在一些实验性、非量产型的时装或时尚类产品的设计。

平面设计:主要包括书刊印刷设计、海报、产品包装、视觉形像、电视片头、移动影像的设计。

建筑设计:与“物我之境”建筑展不同的是,国际设计展邀请的建筑师均不以实践类作品或研究类作品为主,而是以实验性临时建筑、大型装置或其他项目为主。

新媒体设计:这个版块强调以最新的科技为出发点的设计,它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极强,兼有未来感。

特别项目:是一些跨越上述设计分类甚至涉及其他领域(例如艺术、社会学、农业研究等专业)的特殊计划。

展前及展间活动:专题研讨会、Artist Talk

策展人:欧宁

展览时间:2011年9月29日-11月06日

展览地点:成都东区音乐公园

C、物我之境:国际建筑展

策展理念

2010年上海世博会首次把城市作为主题,关注未来和谐城市的建设,探索“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人与人的社会和谐、历史与未来的发展和谐”的可能之路。2009年底,成都提出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而“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核心思想是“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

成都“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内涵是:世界级国际化城市,西部地区现代化特大中心城市,人与自然和谐相融、城乡一体的田园城市。这就提出了在城市空间和建筑设计上,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注重环境生态的保护、资源的集约利用等要求。在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发展计划背景下,这次国际建筑展旨在于学术层面上对不同定义的“田园城市”中的建筑现实进行一次探索性、批判性的尝试;在实践层面上推进建筑业界、城市管理者乃至社会大众进一步的思考,并对成都城市建设的未来给予建设性的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