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四川文艺年鉴
1645900000089

第89章 文化产业(1)

一、概述

2011年是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继往开来了的一年,既有对以往文化产业改革成果的承继,又有新的开创。四川文化产业的出版、传媒、影视等行业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2011年改革完成,很多集团公司已经成为行业的领导者,对四川文化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探索出来的改革模式成为文化企业改革的范式,也成为具有指导意义的规范方法,而被很多企业所采纳。

2011年四川文化产业最为闪耀的亮点是东区音乐公园的开园。它是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点项目,是四川省唯一的城市工业用地更新与工业遗产保护项目,也是老工业基地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产生的一朵奇葩。它集文化保护和文化发展于一体,为文化遗存的保护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生存样本。

2011年四川文化产业的另一个特点是举办高端论坛逐渐增多。有锦江区举办的“创意改变城市”论坛、“亚洲传媒论坛”、“2011中国(西部)动漫人才培养暨产业发展高端论坛”这些高端论坛的举行,从智力层面有力的推动力四川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川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也在2011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于5月27日由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批准。这就有力的推动了“藏羌文化产业走廊”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川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这一年还呈现出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对人才培养的重视。文化产业是一个智力密集型产业,对于从业者的知识技能要求相当高,因此对从业者的文化培养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中之重。2011年,四川达州与深圳合作,培训文化产业人员,四川大学开办国内首个文化产业系,这些举措都为成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

四川文化产业2011年的重头戏则是《四川省“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的发布。《规划》的发布指明了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期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为四川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为欣欣向荣的四川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有力地政策指引。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这个开局之初,四川文化产业站在已经取得的高度之上,更加大踏步的走向未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1年四川文化产业所取得的成绩尤为耀眼。

二、四川文化产业发展形势

文化产业是指以盈利为目的,以市场为目标,从事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生产、流通、消费和传播等活动的经营性组织的集合。在西方国家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文化产业经历了观念转变、政策调整和向外扩张三个历史时期。中国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自80年代以来也先后经历了兴起、形成和发展三个阶段。文化产业正以其独特的优势和魅力从各国经济的边缘向中心内聚。进入21世纪之后,文化已然成为推动人类进程的重要力量,文化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占据越来重要的地位。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很多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已占到社会从业人口的3-6%。据有关统计,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已占GDP总量的18-25%。

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相对较晚,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才有一定的文化产业。新世纪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十七大以来,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针指导之下,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出现了迅猛的势头。据统计,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1052亿元,占同期GDP的2.75%。过去五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在20%以上,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加,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促进文化发展和繁荣、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但是近年来党和国家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近五年仅文化部就发布了《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文化部关于扶持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局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一文,将我国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分为十大类:新闻出版发行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工艺美术品的生产、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文化用品的生产、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十个大类又分为50个中类、120个小类,它们涵盖了文化产业的各个方面。文化产业是一个以文化为核心,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而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必需的辅助生产活动和作为文化产品实物载体或制作工具的文化用品的生产活动以及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需专用设备的生产等活动在内的生产活动的集合。从全国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率的顺序依次是:出版、广告、娱乐、广播电视、报刊、音像和电影。

四川是一个文化大省,其文化源头肇自远古,历秦、汉,经三国,留下了诸多名胜古迹和故事文本,皆融进了四川文化的血脉之中,造就了四川强大的文化根基。四川自唐代以来,逐渐形成了独具四川地方特色的文化形态,四川逐渐成为中国西南隅的文化大省,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具有文化产业发展不可多得的良好基础。四川省的文化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新世纪之初,四川省委、省政府就站在高瞻远瞩的战略高度,适时发布了《加快建设西部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新世纪四川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石。《意见》不仅从政策高度,提出了四川文化产业发展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深化改革,积极推进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四川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不断增大,促进四川的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见》还提出了四川文化产业5年内需要达到的目标,即“培育‘一个文化中心’,突出‘四大特色文化’,达到‘三个四分之一’,实现‘两个提高’,西部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个文化中心’是:把成都市培育成文化建设整体水平在西部地区名列前茅的重要文化中心。

‘四大特色文化’是:革命传统文化、巴蜀历史及文学艺术文化、少数民族及宗教名胜文化、现代高科技文化。

‘三个四分之一’是:四川文化产业经济总量占西部地区的四分之一,文化从业人员数占西部地区的四分之一,获国家级奖的文化成果数占西部地区的四分之一。

‘两个提高’是:提高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其增速高于全省GDP的增长速度;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全省GDP中所占份额。”在《意见》的思想指导下,四川首先在图书销售行业开始了产业化进程。2003年6月,四川新华发行集团被确立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企业集团。四川新华发行集团开始打破“铁饭碗”开始从事业单位,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的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2005年,以四川新华发行集团作为主发起人,与多家新闻出版产业集团跨地域、跨行业资本联合,组建了全国出版发行业第一家按照上市公司标准组建的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新华文轩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新华文轩集团从一家需要财政拨款单位,开始向四川利税大户迈出了坚实的步伐。2007年,四川新华文轩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成为中国大陆首家在境外上市的出版发行企业。2010年,新华文轩与川内15家出版单位实现资源优化组合,这次整合是中国出版发行史上的首个成功案例,成为中国首个以市场化手段完成本省国有出版发行主要业务资源整合的重要典范。自此四川新华文轩集团更名为“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新华文轩的成功,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此后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四川出版集团、四川党建期刊集团、峨嵋电影集团等先后组建。四川文化产业改革在朝着纵深方向发展。2003年,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率先在全省宣传文化系统全面推进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四川日报集团以全员竞聘上岗为突破口,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向企业改革,通过改革四川日报集团不仅增强了核心竞争力,总资产还从几个亿一跃达到几十亿元。

2004年是四川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一年。同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同时成立了省委副书记陶武先为组长的四川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这一年具有西蜀和三国特色的“锦里”鸣锣开街,这是一条具有开创性的文化旅游街区。它是全国首个由国有事业单位与民间资本合作,不需要政府投入建设的文化旅游项目,并成立了锦里民俗休闲街股份公司由武侯祠博物馆,民间资本各持股40%,武侯祠员工持股20%成立的一家股份制企业。“锦里”是秦、汉、三国时期成都的一条以织锦售锦为主的著名古街,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其历史渊源久远,文化底蕴深厚。成都市文化局和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根据成都市委、市政府“文化强市”的战略部署和“把优势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文化生产力”的具体要求,经过各方专家反复论证,并经国家和省、市相关部门批准,于2002年在三国文化旅游胜地的成都武侯祠红线内非重要文物保护区域里开建了“锦里”古街。历经3年建设,于2004年10月31日正式对外开放。该街占地仅16.4亩,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街道全长也只有340米。“锦里”开放以来先后被文化部等授予了“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十大文化名街”、“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等称号。

自2004年起,中国文化部开始发布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第一批发布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四川省就有:四川自贡中国彩灯文化发展园区、成都武侯祠锦里旅游文化经营管理公司、四川建川实业集团、四川广元市女皇文化园四个文化产业项目。这些基地的命名其示范作用明显,对四川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

2005年11月中国·成都文化产业发展论坛暨首届四川文化项目推介会在成都举行。论坛以“文化创造财富,产业支撑发展”的主题,突出“大集团带大产业、大产业促大发展”的思路。又回顾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历程,对改革发展思路进行战略研讨,促进文化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认真解读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政策;推介四川文化发展环境,推动四川文化资源向资本的迅速转换。展示了四川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大会以来,四川省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展成果。

在21世纪的头十年间,四川文化产业在经历改革攻坚、汶川大地震等诸多困难之后,仍然取得良好的开门红。从2005年到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从116亿元增加到521亿元,翻了两翻多。年均增长35%以上,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122.9亿元,也比2006年翻了一翻;从业人员49.2万人,比2006年增加一倍。尤其是在“十一五”其间,四川省文化产业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掀起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有力地推动了四川地区的文化发展大繁荣。冲破传统体制的束缚,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初步形成了体制创新、事业产业共荣、城市乡村联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顾的文化发展格局。

三、2011年四川文化产业评述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年初四川文化创意产业就迎来了喜讯。四川省与工商银行签订了《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在十二五的五年其间,工商银行将为四川省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文化企业提供100亿元的融资支持。全力支持四川文化企业“走出去”,全面提升四川省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这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合作协议的签署助推四川文化产业的发展。

1月

2011年成都恒风动漫制作有限公司创作的《蔬菜闹新春》登上了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首届动漫春节联欢晚会,亮相时间约4分钟,这也是本届动漫春晚中唯一一部来自西部的动漫节目。成都恒风等动漫公司的成功得益于四川省对动漫产游戏产业的重视。近年来,四川省动漫游戏产业发展迅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作品和人才,特别是在成都市积聚了一批创意人才,形成了以国家动漫游戏产业(四川)振兴基地等为载体的产业园区,产业集聚效益不断显现,在国内同行业内的影响力不断提高。目前,四川省动漫游戏企业约有160多家,涌现出了如逸海情天、梦工厂、锦天科技、盛大(成都)金山(成都)等成为成都动漫的代表企业。创作出了如:《星系宝贝》《巴巴象》《小戒别淘气》,动漫舞台剧《巨人的城堡》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动漫作品和《侠义道》《海天英雄传》《风云》《传说On-Line》等多款“四川造”的网络游戏产品。吸引了约1.8万人从业人员。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25.5亿元。2009年产值比2007年年均增长45%,成为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动漫产业链不断完善,漫画、动画等动漫产品综合开发和动漫衍生产品生产渐入佳境,相关产品在动漫电影制作、漫画图书创作、手机游戏开发、衍生产品开发和品牌宣传等各个方面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