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轩辕:星座名,《晋书·天文志》:”轩辕十七星在七星北。轩辕,黄帝之神,黄龙之体也。一曰东陵,一曰权星,主雷雨之神。“华布:像花一样排列分布。华,同花。摄提:星名。属亢宿,共六星。位于大角星两侧,左三星曰左摄提,右三星曰右摄提。鼎跱:如鼎足并立。
[14]征瑞:祥瑞。
[15]薄蚀:指日月相掩食。薄,靠近。
[16]晕:即日晕、月晕,指太阳或月亮周围的一圈光气。珥(ěr):用珠玉做的耳饰。这里指日珥与月珥。赤气在日旁,即太阳表面上红色火焰状的炽热气体曰日珥,云气在月旁曰月珥。
[17]流逆:指星运行逆向流动。犯历:侵犯了其他星经过的道路。
[18]谴悟:上天谴责使人醒悟。象事:谓想象事情。《周易·系辞下》:”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来。“韩康伯注:”观其象事则知制器之方。“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上下文变换虚字例》:”变化有为,故象事知器;吉事有祥,故占事知来。“
[19]蓬容:蓬星,凶星。《晋书·天文志》中《妖星》:”十八曰蓬星,大如二斗器,色白,一名王星,状如夜火之光,多至四五,少一二。一曰蓬星在西南,长数丈,左右兑,出而易处。星见,不出三年,有乱臣戮死。又曰,所出大水大旱,五谷不收,人相食。“著:明示,显现。
[20]老人:老人星,即南极星,也称寿星。《史记·天官书》:”狼比地有大星,曰南极老人。“形:出现,显示。主:主持,掌管。
[21]天矢:即天矢阴,矛神的异名。《河图纬·龙鱼河图》:”矛神,名天矢阴。“矛古代指招摇星。《史记·天官书》:”杓端有两星:一内为矛,招摇;一外为盾,天锋。“
[22]彗孛(bèi):指彗星和孛星。彗星,绕太阳运行的一种星体。后曳长尾,呈云雾状,俗称扫帚星。旧谓彗星主除旧布新,其出现又为重大灾难的预兆。孛星是彗星的一种。
尔乃旁观四极[1],俯察地理。川渎浩汗而分流[2],山岳磊落而罗峙[3]。沧海沆渀而四周[4],悬圃隆崇而特起[5]。昆吾嘉于南极[6],烛龙曜于北址[7]。扶桑高于万仞[8],寻木长于千里[9]。昆仑镇于阴隅[10],赤县据于辰巳[11]。于是八十一域[12],区分方别[13];风乖俗异[14],险断阻绝。万国罗布[15],九州并列[16]。青冀白壤[17],荆衡涂泥[18];海岱赤埴[19],华梁青黎[20];兖带河洛[21],扬有江淮[22]。辩方正土,经略建邦[23]。王圻九服[24],列国一同[25]。连城比邑[26],深池高墉[27]。康衢交路[28],四达五通。东至旸谷[29],西极泰蒙[30];南暨丹炮[31],北尽空同[32]。遐方外区[33],绝域殊邻[34]。人首蛇躯,鸟翼龙身;衣毛被羽,或介或鳞;栖林浮水,若兽若人;居于大荒之外,处于巨海之滨[35]。
[1]四极:四方。
[2]渎(dú):沟渠。浩汗:水势盛大。
[3]磊落:山高大的样子。罗峙:环绕屹立。
[4]沆(hàng)渀(bēn):水面辽阔无际的样子。四周:四面环绕。
[5]悬圃:传说在昆仑山顶,有金台、玉楼,为神仙所居,也称玄圃,后泛指仙境。隆崇:高耸。特起:突出。
[6]昆吾:古丘名。传说太阳正午所经之处。嘉:美好。南极:最南边,南方。
[7]烛龙:神名。《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暝乃晦,其视乃明……是烛九阴,是谓烛龙。“谓烛龙闭目时天就黑,睁眼时就照得天亮。曜:照耀。北址:指北方。
[8]扶桑:神木名,传说日出其下。《淮南子·天文训》:”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万仞:极言其高。仞:古代长度单位,七尺为一仞。一说,八尺为一仞。
[9]寻木:大木。《山海经·海外北经》:”寻木长千里,在拘缨南,生河上西北。“
[10]昆仑:山名。《山海经·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阴隅:西北方。
[11]赤县:赤县神州的省称,指中国。辰巳:东南方。”巳“原作”已“,据张溥辑《成公子安集》改。
[12]八十一域:传说普天之下分为八十一区域。
[13]区分方别:地区方位,分别不同。
[14]乖:差异,不同。
[15]罗布:罗列分布。
[16]九州:古代分中国为九州,说法不一。《尚书·禹贡》作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尔雅·释地》有幽、营州而无青、梁州。《周礼·夏官·职方》有幽、并州而无徐、梁州。后以”九州“泛指天下,全中国。有时也指大九州,中国仅其中之一州。《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邹衍分天下为九州,”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是谓《禹贡》之外,另有大九州。
[17]此句意为青州、冀州是白色土壤。
[18]此句意为荆州、衡山一带为泥涂低湿之处。涂:泥。
[19]此句意为渤海与泰山之间为红色黏土。埴:黏土。原作”植“,误。据上下文意改。
[20]此句意为华山梁州一带土色青黑。黎:黑色。
[21]此句意为兖州有黄河、洛水为带。带:动词,以……为带。
[22]此句意为扬州有长江、淮河流过。
[23]辩方正土:指治理国土疆域。经略:谋划。
[24]王圻:犹王畿,古指王城周围千里的地域。九服:王畿以外的九等地区。方千里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叫侯服,又其外依次为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夷服、镇服、藩服。见《周礼·职方氏》。后以九服泛指全国各地区。
[25]一同:指统一于天子的统治。
[26]比:并列。
[27]墉:城墙。
[28]康衢:四通八达的大路。
[29]旸(yáng)谷:古称日出之处。《淮南子·天文训》:”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
[30]极:到、至。泰蒙:即蒙汜,古称太阳没入之处。
[31]暨:到。丹炮:地名,具体不详。
[32]空同:山名,又作崆(kōng)峒(tóng),空桐。在今甘肃平凉市西,相传是黄帝问道于广成子之所。《庄子·在宥》:”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西至于空桐,登鸡头。“
[33]遐方:远方。
[34]绝域:与外界隔绝之地。殊邻:指相邻之地,风俗不同。
[35]”人首“以下八句:神话传说中记载关于大荒之外巨海之滨的奇人异事。那些地方的人,或人头蛇身,或生鸟一样的翅膀,或有龙一样的身体,或身上长着兽一样的长毛,或披着鸟一样的羽毛,或身上有甲,或身上有鳞,有的住在树上,有的漂在水上,他们又像兽,又像人。被:同”披“。大荒:荒远的地方。《山海经·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日月所入……是谓大荒之野。“
于是六合混一而同宅,宇宙结体而括囊[1]。浑元运流而无穷[2],阴阳循度而率常[3]。回动纠纷而乾乾[4],天道不息而自强[5]。统群生而载育,人托命于所系[6]。尊太一于上皇,奉万神于五帝[7]。故万物之所宗[8],必敬天而事地。
若乃共工赫怒,天柱摧折。东南俄其既倾,西北豁而中裂[9]。断鳌足而续毁,炼玉石而补缺[10]。岂斯事之有征[11],将言者之虚设?何阴阳之难测,伟二仪之奓阔[12]。
坤厚德以载物,乾资始而至大[13]。俯尽鉴于有形,仰蔽视于所盖[14]。游万物而极思,故一言于天外[15]。
(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卷五九,中华书局,1958年)
[1]六合:指天地四方;整个宇宙的巨大空间。混一:混而为一,统一。同宅:如同住在一个房间之内。
[2]元:哲学概念,道家所谓的道,指天地万物的本源。《鹖冠子·王NFDB5》:”天始于元。“
[3]率常:遵循常规。
[4]回动:循环,回环运动。纠纷:交错。乾乾:自强不息。
[5]天道:这里指自然界的变化规律。
[6]群生:指天地间的万物。载育:生长,养育。
[7]太一:天神名。《史记·封禅书》:”天神贵者太一。“上皇:天帝。五帝:古代所谓五方天帝。《周礼·春官·小宗伯》:”兆五帝于四郊。“郑玄注:”五帝,苍曰灵威仰,太昊食焉;赤曰赤熛怒,炎帝食焉;黄曰含枢纽,黄帝食焉;白曰白招拒,少昊食焉;黑曰汁光纪,颛顼食焉。“
[8]宗:根本。
[9]”若乃共工“四句:《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共工:古代传说中的天神。《淮南子·地形训》:”共工,景风之所生也。“高诱注:”共工,天神也。人面蛇身,离为景风。“赫怒:大怒,盛怒。天柱:支撑上天的柱子,指不周山。俄:倾侧,歪斜。豁:露出缺口。
[10]”断鳌“二句:指关于女娲的传说。女娲是中国神话传说中人类的始祖,传说她与伏羲由兄妹而结为夫妇,产生人类。又传说她曾用黄土造人,炼五色石补天,断鳌足支撑四极,平治洪水,驱杀猛兽,使人民得以安居。鳌:神话传说中的大龟。
[11]征:征信,证据。
[12]二仪:指天地。奓(chǐ)阔:辽阔,宽广。
[13]坤:指地。乾:指天。资始:借以发生、开始。《周易·乾》:”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孔颖达疏:”以万象之物,皆资取乾元而各得始生,不失其宜,所以称大也。“
[14]鉴:照察,审辨。
[15]极思:竭尽心思,缜密思考。
评
这是一篇赞美天地的咏物赋。作者在赋前小序中提出了自己的赋学观念:”赋者,贵能分赋物理,敷演无方“。赋的体物功能无限广大,能写一切事物的一切方面。天地”至丽“以至”难以辞赞“,因此他要作至丽之赋,这是他作本赋的缘由。
天地之大,万物之多,从何处着笔?作者从四个层次进行了描写。第一层,自”惟自然之初载兮“到”伟造化之至神“,写天地的形成。先从自然太素、元一茫昧,写到清浊剖分、天地形成,再到日月星辰天地万物的产生。第二层从”若夫悬象成文“到”彗孛发而世所忌“,写天文之悬象列宿、祥瑞灾异,反映了当时人对天相的认识。第三层从”尔乃旁观四极“到”处于巨海之滨“,写地理划分:昆仑之悬圃,九州列国,奇人异事,使人耳目一新。最后一层归纳到六合同宅、敬天事地,借对神话传说的怀疑与否定,进一步赞颂了天道不息,宇宙的无穷,大自然的伟大。全赋大而不空,想象丰富,立意高远,境界开阔。因此本赋在作者生前就广收盛誉,并因之得到张华的举荐。
本赋集中体现了作者”至丽“的赋学思想,主要以技巧和辞采取胜,重在客观描述,无兴托讽喻,作家主观感情、人情世事较少,代表了西晋以后作家重模仿、重辞采的风尚。
(延娟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