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与多路起义军首领的不同之处,在于他起义不是为了封侯称王,而是把起义的第一天,视为踏上夺取皇帝宝座征程的起点。所以,当他答应沛县父老做沛公时,便胸有成竹地要取代秦始皇。刘邦令起义军的军旗一律为红色。于是,萧何、曹参、樊哙在沛县四处招收弟子,共得3000人,进攻胡陵、方与,还守丰邑。沛公所率领的这支起义队伍,从此加入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洪流之中。凡事有小就有大,有弱就有强。刘邦从此拉开了角逐天下的序幕。细想起来,刘邦之强并不在势力,而在于掌控人心的工夫。
北宋文学家苏询在他的《心述》中有这样的话:“为将之道,当先治心。”人心向背,是事业成败的关键。高明的人,无论是领导一个团体、指挥一支军队,还是治理一个国家,总是把争取人心放在首位。“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这句著名格言,道出了治国安邦的真理。
三国时期隶属于蜀汉政权的南中地区,包括今天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一带,古称“夷越之地”。由于东汉统治者的“赋敛烦扰”,激起了南中各族人民的反抗,残酷的镇压使得人民掀起更大规模的反抗,而一部分少数民族奴隶主和汉族豪强地主,时刻都在寻机激化矛盾,以便达到他们割据白雄的目的。由于上层分子雍闽、孟获等的造谣和煽动宣传,不少人受骗加入叛军,叛乱几乎遍及整个南中地区。
公元225年3月。经过近两年的“闭关息民”,在把内政外交各方面安排好后,诸葛亮感到出兵平定南中叛乱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亲自统领大军南下平叛。
诸葛亮采用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来平定南中之乱。诸葛亮采取反间计杀了叛乱首领雍闽、朱褒,全歼高定部后,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开始征讨孟获。孟获收雍闽等人的余部,继续与蜀军对峙。作为少数民族的首领孟获在南中为“夷汉所服”,是当地一位很有影响和威望的人物。诸葛亮决定收服孟获,然后使他从心里臣服蜀汉政权,在西南少数民族中造成影响,以便长期稳定南中局势。
孟获在蜀汉大军到来时,聚集三洞元帅讨论,后派三位洞帅各领兵5万,分左、中、右三路来迎战。诸葛亮用激将法,使赵云、魏延两位老将军杀奔敌军营寨,大败蛮兵,斩了敌军中路元帅,左方两路敌军元帅从山路逃跑时被埋伏的蜀军擒获。
诸葛亮命人解去两位洞主元帅的绳索,赐给酒食衣服,让两人各自归去。孟获闻知兵败,大怒,遂率兵进发。诸葛亮使王平诈败,引诱孟获军进入埋伏圈。孟获见蜀军旌旗四起,队伍杂乱,即生轻敌之意,驱兵追击王平。正追杀时,蜀将张嶷、张翼两路兵马突然杀出,截断后路。王平领兵杀回,赵云、魏延从两侧夹击,孟获抵挡不住,被魏延生擒活捉。
诸葛亮让人解去被俘蛮兵的捆绑,安抚说:“你们都是好百姓,不幸被孟获蛊惑。今受惊吓了。我想你们的家人一定倚门而望,我今天全放你们回去,以安各自家人之心。”蛮兵深感其恩,哭着拜谢归家。诸葛亮对孟获不杀不辱,反而加以款待,让他观看蜀军的营垒和阵容。孟获并未服气,声称自己是因为未知虚实而中了埋伏,并说再战必胜。诸葛亮便笑着放他回去,让他整顿军马再来交锋。结果孟获又一次兵败被捉。可是他还是不服气,于是诸葛亮又把他放回去。就这样,一捉一放,前后共七次。孟获第七次被捉住的时候,诸葛亮微笑着说要放他回去,这时孟获终于心悦诚服地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返矣。”这就是历史上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就是一种攻心的战术,他所采取的“不以力制,而取其心服”的策略,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自是终亮之世,夷不复反”。可见,攻心之术在战争中确实有着武力屈服无法比拟的优势。
3.五德皆备方可为将
“人才难得亦难识”。这是古往今来,许多招贤纳士者的感慨,也是人们千辛万苦积累起来的智慧财富。
原文: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译文:
所谓将,是指统率军队的将领是否具备足智多谋、赏罚有信、仁爱部下、勇敢果断、治军严明的素质与能力。
解读:
孙子认为,一个好的将帅必须具备智、信、仁、勇、严这五种品格。智,即智谋,指谋划战争的能力。信,指信实,即说到做到,言而有信,说话算数,赏罚兑现。仁,仁爱,指爱护部下,体恤百姓。勇,勇敢果断,即当机立断,无所畏惧。严,即严格要求,严肃军纪。孙子讲的这五条,确实是将帅必备的品格,古代兵家把这五条称为将之五德,作为识将,选将的基本标准。
纵观历史长河,我们不难看出,不论是中国、外国,选将用将一直都是兵家相争的焦点,是历代君主所格外关注的问题。无数的军事战例雄辩地证明:将帅与战争的胜败是紧密相关的,与国家的安危存亡更为密切。因此,一定要慎重地选拔将帅、使用将帅。
齐国在景公时代(前547—前490年)曾经受到晋国和燕国的讨伐。晋国攻打齐国阿(今山东东阿)、甄等地区,燕国攻打齐国河上地区。一时间,齐国形势危机,齐景公对此深为忧虑。晏婴就向齐景公推荐了田氏家族的一个叫田穰苴的人,并说,田穰苴这人文能安抚众人,武能威慑敌人,是个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希望国君能考验考验他。齐景公听后,立刻召见田穰苴,与他交谈了一些国际国内的形势,以及对即将发生的战争的看法。齐景公在与田穰苴的会见结束后,十分高兴,就任命田穰苴为将军,领兵前去反击来犯的晋国和燕国的军队。
田穰苴在出兵之前对齐景公说:“微臣向来卑贱,地位低下国君您提拔微臣我于军旅之中,位在大夫之上,给了我如此高的荣誉,但是,军队中的士兵并不服从我,百姓也不信任我,我依然是人微权轻,因此,我希望得到一个您所宠信、地位尊贵的人,到军队中做监军,这样,我才可以出兵迎敌。”景公答应了,并派他的宠臣庄贾任监军。田穰苴遂与庄贾约定:第二天中午时分在军营大门相见。
第二天一大早,将军田穰苴早早来到军营,立木表,置水漏,计算时间,等待庄贾的到来。而庄贾依仗景公的宠信,素来骄横,认为带领自己国家的军队,自己又是军队的监军,也就对田穰苴和他的约定不放在心上。
这一天,他即将出任监军,亲戚朋友都来饯行,他就留下来与送行者饮酒话别。田穰苴在军营中等庄贾到中午时分,见时间已过,就命令放倒木表,放出水漏中的水。田穰苴进人军营,召集军队全体官兵集合,申明军队纪律,令行禁止,继续等待监军的到来。到了傍晚,庄贾才姗姗来迟。田穰苴问庄贾:“为什么我们已经约定好了时间,你还来晚了?”庄贾道歉道:“我的亲戚朋友来为我饯行,与他们饮了几杯酒,所以来晚了。”田穰苴却严厉地说:“将军受命的那一天就应当忘掉自己的家庭,到军队中申明纪律则应当忘掉自己的亲人,在战场上手操鼓棰以急促地擂鼓则应当忘掉自己的身家性命。现在敌人的军队已经深入我国的领土,国内骚动,人心不安,士兵已经集结来到前线严阵以待;国君为此睡觉不安稳,吃饭不香甜,百姓的命运安危都操纵在您的手中,您怎么还说来晚了是亲友相送的缘故。”说完,他叫来军法官问道:“军法中规定,军队集合时间已经定下来,而来晚的,应当如何处置?”军法官简洁地回答:“应当杀头。”听到杀头,庄贾害怕了,急忙派亲信飞快地去向景公报告,请求景公救援。亲信飞一般地去了,还没有等庄贾的亲信回来,田穰苴就已经将庄贾的头砍下来并向全军巡行示众。
三军将士见国君的宠臣因为违约而被杀头,上下震惊,深感田穰苴的军纪严明,谁也不敢出一口大气。过了好大一会儿,景公派的使者坐车飞驰闯入军中,手持命令要求赦免庄贾。田穰苴说道:“将军在军队中,国君的命令有时可以不接受。”又问军法官:“在军营中坐车奔驰,应当如何处置?”军法官还是简洁地回答说:“应当杀头。”使者一听,惧怕万分,连忙请罪。穰苴说:“国君的使者不可以轻易杀掉。”遂命令杀死使者的仆从,并将使者的车上左边的立木砍下一段,杀死左边的一匹马,又巡视全军。然后让使者回去向景公复命,并开始指挥军队进发。在行军路上,部队安营住宿、吃饭饮水、生病士兵的病情及吃药情况,田穰苴亲自一一过问。他还命令将官们把自己的粮食拿出来全部分给士兵,他自己也与士兵一样平分食物,往往与最瘦弱的士兵一样多。几天后,再度整顿军队,那些生病的士兵都争着要求奔赴前线,与敌死战。晋国的军队听到这一情况后,连忙退兵。燕国军队也渡过黄河北去。齐国军队乘势追击,遂一举收复了境内失陷的所有土地。
田穰苴治兵严明而有信,关心士兵,待兵如子,赢得了所有士兵的支持,终于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其实,凡是一个优秀的将军,没有一个不是“智、信、仁、勇、严”的,将帅的这五个条件说明了将帅应是战略人才。战略人才是人才中的精英,他们是强人。
孙武认为,智力优势是取胜的根本保证,将帅必须富有才华,即为“智”;将帅必须有自信、无畏的精神,就是“勇”,合起来就是一般所说的智勇双全。在孙武看来,将帅有勇有谋,还远远不够,他应该深孚众望,既拥有由组织中的地位所决定的领导权,又拥有由个人品质和才能所决定的统御权,这就要求具有更多的条件——“信”、“仁”、“严”,即赏罚有信,爱抚士卒、军纪严明等作风。
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将帅人才,是不是战略人才,总离不开一系列的鉴别标准,即衡量战略人才的具体条件,或称为基本素质。战略人才的基本素质包括许多要素,这许多要素集于一身,形成素质结构。
这种素质结构有划分为品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哲学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六类的,也有划分为德和才两类的。“素质”是抽象的东西,“素质结构”是动态结构,“素质”和“素质结构”表现为人的行为。将帅的行为就是“智、信、仁、勇、严”五者的有机结合。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激烈的竞技场。人们愈来愈认识到,政治竞争是以军事为后盾,军事竞争是以经济为基础,经济竞争是以科学技术为条件,科学技术的竞争是受教育所左右。而当代的各种竞争,归根究底,都受人才竞争的主宰。“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本”的思想,已成为当前国际经济生活中新的价值观念。
有一句话说的好“得十良马,不如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意思是说,得到十匹好马,不如得到一个伯乐;得到十支宝剑,不如得到一个欧冶。这两句话都是用来比喻人才的重要性。在生活工作中我们又怎样才能独具慧眼善于发现人才呢?这是每个作为领导者普遍关心的问题。具备识才的“慧眼”,必须有科学的思维方式。一个高明的识才者通常要具备几种思维方式:
(1)要具备唯实的思维方式
识别人才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选拔人才的原则要与人才的客观实际相符。马克思主义认为,原则不是思考的出发点,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酌情况下才是正确的。这就是唯实性思维方式的科学态度。陈云同志说:“不唯书,不唯上,要唯实”,是对这种思维的方式的本质概括。
(2)整体思维方式
这是一个高明酌识才者通常所具有的一种科学思维方式。整体思维方式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从整体的各个部分的联系中把握整体。比如中央关于实现干部队伍的“四化”的要求,就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革命化是前提,年轻化是基础,知识化、专业化是基本要素。
识别干部不能只看一化、两化、四化中少了任何一化,其他三化也就失去了意义,而只有四化的统一,才能体现党在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思想。同整体思维方式相对立的,是片面性的思维方式。片面性的整体思维方式把整体分割开来,孤立地进行研究。因此形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特点,它不是从事的诸方面的内部联系着眼,而是抓住一点尽量夸大,不及其余。由于人才工作的特殊性质以及复杂的历史原因,使一些人才工作者,长期处于一个封闭的工作状态。无限循环往复在这样一个封闭的圈子里。这是造成一些人才工作者片面性思维方式的重要原因。
(3)一分为二的思维方式
毛泽东倡导的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方法,不是简单地像切西瓜那样一刀两掰,而是矛盾运动规律在方法论上的表象。或者说,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主次关系和转化关系在方法论上的反映。用一分为二的思维方式识别人才,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传统方法,也是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
4.谋势用势巧胜敌
势作为一种趋向,在情况发生变化之前,只是具有可能性。这种趋向的强弱往往是互变的,即强势可能变弱,弱势能够变强。针对不同的势,应掌握“应”的时机。对于顺势,宜应在势强之时,所谓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因势利导,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