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军相争的战场上,迂——绕远,这意味着花费的时间多;直——近,这意味着花费的时间要少。但是,军事对抗的双方都在绞尽脑汁地破坏对方计划的实现,如果一味地求“直”图“快”,反而会适得其反。所以,在某种情况下,表面上看来,走的是迂回曲折的道路,而实际上却为更直接、更有效、更迅速地获取成功创造了条件。
以迂为直、以退为进的谋略运用到经营管理中,就是以一时的退让或利益受损获得客户的信任,维护企业的信誉,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社交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句话,道破了“以迂为直”的真谛!
2.兵不厌诈,出奇制胜
从大量血的教训中,古代兵家得出“兵者诡道”、“兵以诈立”、“无阴谋无以成功”的结论,极力主张以奇用兵。凡有斗争,就需要出奇制胜的策略。
原文: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
译文:
作战争胜,首先要以诡诈之术隐蔽自己的用兵意图,从而立稳脚跟;其次,完全根据利害关系而决定自己的行动;然后根据情况需要,把分散和集中兵力的战略战术作为变化使用部队的作战基本手段。
解读:
兵不厌诈是历代兵家所惯用的一种用兵谋略。在《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计篇》中,孙子已明确提出了“兵者,诡道也”的论点。孙子不但不排斥它,反而一口气介绍了十二种运用诡道的战法,人们习惯地称之为“诡道十二法”。
“诡道十二法”的前四法是:能打却装作不能打(“能而示之不能”)、要用兵却装作不用兵(“用而示之不用”)、要向近处用兵却故意装作要向远处用兵(“近而示之远”)、要向远处用兵却故意装作要向近处用兵(“远而示之近”),这是公开采用欺骗和伪装的手法,造成一种假象,麻痹敌人,以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
“诡道十二法”的后八法是针对八种不同的敌情而采取的不同迎敌之法,即:引诱贪利的敌人,攻击混乱的敌人,防备力量充实的敌人,避开强大的敌人,激怒易怒的敌人,逗引骄傲的敌人,疲困休整好的敌人,离间内部团结的敌人——归根结底,还是一个“诈”字!
陈友谅占据江州后,他一直把朱元璋视为心腹之患,于是率所有兵力顺流而下,攻打朱元璋,元顺帝正二十年攻占采石(今安徽省马鞍山市长江东岸)和太平(今安徽当涂),自立为帝,国号为汉。紧接着,陈友谅又率领“江海鳌”、“混江龙”、“塞断江”、“撞倒山”等巨舰,进逼应天(今江苏南京)。
此时,大兵压境,朱元璋的部下将士都有些紧张。因为陈友谅的水军是朱元璋的十倍,又善于水上作战。有些人竟主张撤退或投降。朱元璋听取了刘基的建议,决定诱敌深入,打伏击战。
于是,朱元璋把康茂才召来,让他写一封诈降信给陈友谅。原来这康茂才是元朝的降将,原是陈友谅的老友,朱元璋认为他是诈降的最佳人选。
康茂才欣然答应,他说:“陈友谅不讲信义,杀了我的同乡好友徐寿辉,我正要报此大仇……”于是修书一封,信上这样写道:“建议兵分三路进攻应天,茂才所部把守应天城外江东桥,愿为内应,打开城门,直捣帅府,活捉朱元璋……”康茂才派一名陈友谅熟识的老仆去送信,临行之际,康茂才再三叮嘱,以防露出破绽。
读了康茂才的信,陈友谅心中非常高兴,他想,自己大军一路势如破竹,谅他康茂才也不敢诈降。但他还是反复盘问老仆人,老仆应对如流,言辞恳切,陈友谅深信不疑。他当即对老仆人说:“我马上分兵三路取应天,到时以‘老康’为暗号,但不知茂才所守之桥是木桥还是石桥?”老仆回答道:“是木桥。”
第二天,陈友谅就整顿大军,水陆并进。他亲率数百艘战船顺江而下,前哨到大胜港时,遭朱元璋手下将领阻击,无法登岸,又见新河航道狭窄,于是下令直奔江东桥,以便和康茂才里应外合。船到江东桥,陈友谅见是一座石桥,心中起疑。原来,朱元璋为了防备康茂才的假投降变成真投降,已于当天夜里把木桥改造成石桥了。
陈友谅急忙命令部下高喊“老康”,喊了很长时间,也没有人答应。陈友谅知道中计了,急令陈友仁率水军冲向龙湾。几百艘战船聚集于龙湾水面,陈友谅下令一万精兵登陆修筑工事,企图水陆并进,强攻应天城。
这时,只见卢龙山顶上黄旗挥动,战鼓齐鸣,朱元璋的大将徐达、常遇春率军分别从左右杀来,修筑工事的一万精兵顿时被冲得大乱。尽管陈友谅大声呼喝,仍然制止不住,败军逃到江边,蜂拥登船。陈友谅急令开船,哪料想正是江水退潮之际,近百条战船全部搁浅,徐达与常遇春乘势上船追杀,陈友谅溃不成军,只好跳进小船逃跑了。
这样,朱元璋巧施诈降之计,诱敌深入,打败了十倍于自己的敌人,从此改变了敌我力量的对比,争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诈——欺骗,这只是一种手段,欺骗敌人,给敌人一种假象,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使自己能从容地“攻其不备”,“出奇制胜”。
美国大财阀洛克菲勒在密沙比发现了蕴藏丰富的铁矿,但他同时又发现这块土地早已有了主人——他们是梅里特兄弟,德国人。洛克菲勒恨自己来晚了一步,只好耐心地等待时机。
当经济危机席卷全美国时,市面银根紧缩,梅里特兄弟一筹莫展。有一天,梅里特兄弟家中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本地牧师劳埃德。梅里特兄弟热情款待了客人,并与客人友好地交谈起来。言谈中,梅里特兄弟谈到了现实的窘困,劳埃德关切地说:“不就是资金不足吗?我有一个朋友很有钱,看在我的面上,也许,他会帮助你们的。”梅里特兄弟喜出望外,立刻恳请劳埃德助一臂之力。劳埃德一口应允下来。
过了几天后,劳埃德回复梅里特兄弟,说他的朋友答应帮忙,请梅里特兄弟立一张字据以为凭证。这是合情合理的事,梅里特兄弟想也没想,就按照劳埃德的口述写了一张字据:“今有梅里特兄弟借到考尔贷款42万整,利息3厘,空口无凭,特立此为证。”写完后,梅里特兄弟又念了一遍,觉得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就在字据上签了字。
半年后的一天,劳埃德突然来到梅里特兄弟家中,对兄弟二人说:“我的朋友洛克菲勒来了一个电报,要求马上索回那笔贷款。”听到这话,梅里特兄弟慌了,因为那笔巨款早已被他们用到矿产上去了,根本无法立即偿还。于是,兄弟两人被迫走上法庭。
梅里特兄弟的英语不是很熟练,对美国的法律也知道得有限。劳埃德的律师在法庭上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借据上写得十分明确,是考尔贷款。依据美国法律,考尔贷款是贷款人可以随时追回的贷款,借款人要么立即偿还,要么宣布破产。”
在借款之时,梅里特兄弟只想到要付利息,做梦也没想到“考尔”会有这么多的含义。兄弟俩恍然大悟;是劳埃德把他们领入了洛克菲勒设下的陷阱。但是,为时已晚,梅里特兄弟只好含泪宣布破产,把苦心经营的矿产全部卖给洛克菲勒,作价52万元。这样,洛克菲勒用超低价就买下了可创造出数不尽财富的密沙比大铁矿。
“诈术”就是用虚假的言行掩盖事实的真相。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说的正是这个道理。生活中,对付小人我们常常需要运用“诈术”,否则,难以揭示其本来面目。不过,为人处世应把握好“诈”的度,太过,则是小人之举了。
3.纵横捭阖,夺气攻心
战斗的形式是多样的,夺气攻心只是其中一种。夺气攻心,就是从心里上征服对方,以德胜人,以情感人,让对方感受到真城和温暖,从而甘心情愿地听我方指挥。
原文: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译文:
所以,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以打击它的士气;对于敌人的将领,可以动摇他的决心。
解读:
古人所说的“心”,泛指人的思想、意志、品德、情感、决心等等。战争的指挥者是“将”,动摇了“将”的决心,使其作出错误的决定,战争的胜负就可想而知了。
如何才能动摇“将”的决心呢?
张预在为《十一家注孙子》中作注道:“心者,将之所立也。夫治乱勇怯,皆主于心。故善制敌者,挠之而使乱,激之而使惑,迫之而使惧,故彼之心谋可以夺也。”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决心,是将军所赖以指挥战争的支柱。军队的整治、混乱、威勇、怯弱,都取决于将军的决心。善于降服敌人的军队统帅,用计谋阻挠敌人的计划实施,使敌军混乱;激怒敌人,使敌人丧失理智;胁迫敌人,使敌人畏惧。所以,敌军将领的决心是可以动摇的。
动摇敌将的决心是为了彻底消灭敌军或者征服敌军。韩信所设的四面楚歌就是想从心理上瓦解楚军的防御能力,也就是说,给楚军制造一种心理劣势,削弱他们的战斗力,让楚军无心恋战,从而达到夺气攻心的打击效果。
秦末的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后,项羽、刘邦为了争夺天下,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楚汉战争,垓下之战是双方最后的关键之战。
项羽、刘邦同为楚地(今江苏北部)人,同时从苏北起兵,一称楚王,一称沛公,但两人性格迥异:项羽勇猛过人,耿直自大;刘邦老谋深算,善于用人。公元前205年,楚汉两军对峙于荥阳、成皋(今河南省内)一带,项羽自恃强大,而刘邦在正面亲率大军主力坚守荥阳、成皋一线,与项羽周旋;在后方,命萧何镇守关中,做好保障;在北方,命大将韩信逐个歼灭黄河以北的分散势力,从侧后对项羽形成包围之势;在南方,争取九江王英布背楚归汉;在敌人内部,巧用离间计,分化项羽身边的人。
就这样,经过三年的成皋之战,项羽听信谗言,众叛亲离,就连对他一向忠心耿耿的范增也被他赶出军营。而刘邦由弱转强,后方巩固,士兵情绪高昂。特别是北方的韩信凭借个人的军事才能,一路过关斩将,像一把锐利的尖刀直插楚军的腹地,并占领了项羽的老家下相(今江苏宿迁)。
公元前202年,刘邦用计,表面上与项羽谈判,楚汉两军以鸿沟(古代运河,在今河南境内)为界,订立和约罢战休兵。于是,项羽东撤,刘邦西退。但刘邦退兵是假,而追击才是真。他和他的谋士们都认为:楚军东撤之时正是向项羽发起攻击的最佳时机,于是暗中约韩信和彭越一齐向楚军发起最后的围击。刘邦率大军追赶项羽至固陵(今河南淮阳),但韩、彭二人仍按兵不动,刘邦大发雷霆。
项羽被刘邦的背信弃义之举气得暴跳如雷,他骂道:“好呀,你刘邦一次次不讲信用,昨天刚说罢兵,今天就来攻我,我要惩罚你这个小人。”他亲率大军向汉军猛冲过来。项羽有万夫不挡之勇,汉军一看到项羽的大旗在1*9风中飒飒做响,转头就跑,汉军大败,刘邦只好就地组织防守。
失败的刘邦对韩信不听指挥非常气愤,张良献计说:“破楚军非韩信不可,他按兵不动的原因是没有被封为王。”一句话解开了刘邦心中的疙瘩。原来前一段时间,刘邦给身边许多将领又封地又封侯,而忘记了在前线的韩、彭两员主将。刘邦立即给韩、彭加封王位。不久,两人均来会师,刘邦还当面向韩信道歉,并把所有的军队交予韩信指挥。
韩信重新调整部署,决定围歼项羽。项羽看到汉军从四面八方围来,遂率部退向他的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大军行至垓下(今安徽灵璧县),探马来报说:“楚王,大事不好,彭城已为韩信所占。”项羽大惊,只好在垓下就地扎寨。韩信趁机指挥汉军把垓下围得水泄不通。
九月的夜晚,寒气袭人,月色凄冷,项羽和官兵坚守在寨内,夜不能寐。这时,突然从周围的小山上传来一阵阵悲箫伴奏下的楚地歌声:
“九月深秋兮四野飞霜,天高水涸兮寒雁悲怆!最苦守边兮日夜彷徨,披坚执锐兮孤立沙岗。离家十年兮父母生别,妻子何堪兮独守空房……当此永夜兮追思反省,及早散楚兮免死他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四面楚歌”。
楚军听到这熟悉的如泣如诉的旋律,个个泪流满面,以为楚地尽失,项羽军中的战斗力荡然无存。项羽决心趁早突围。他向跟随他的江东子弟作了最后一次动员,其言切切可想而知,楚军在一片哭声中拿起武器,向汉军冲去。项羽带头杀出一条血路,直奔乌江而去。
到达乌江,项羽收拢残兵,身边仅存800人。乌江太守早已备船等候,劝项羽立即上船,并说:“江东地盘虽小,但地也千里,人口10万,还可以卷土重来,请大王快快上船,汉军将至。”
项羽尽可能让他的八百子弟上船,他望着悠悠的江水,想到起兵时,有10万江东人相随,而如今只有身边这些伤兵败将,又想到在鸿门宴上放过刘邦,自己不听范增的劝说,一错再错,真是后悔莫及。他对天长啸:
“难道这是天要亡我吗?!纵然江东父老还要我项羽,我也无脸再见他们了。”他突然拔剑自刎,一代豪杰就这样离开了人间。
一曲楚歌击败了项羽,汉王朝也由此开始了。
夺气攻心这种从心理上的瓦解远胜于武力上的威慑,更容易达到兵家所言的“胜于易胜”的效果。
兵战中,“夺心”有妙计;为人处事中,“夺心”亦有良方。首先,欲夺其心,必须掌握对方心理的变化;其次“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