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把是非曲直摆出来
“论”就是议论、论证,“辩”就是辩解、辩驳。辩论是指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争论,也就是参与对话的双方,站在相互对立的立场上,就同一问题进行针锋相对的论争,以求明辨是非,分清曲直。
大到解决世界性问题的联合国大会上的辩论,小到家庭夫妻间因教育孩子的方法之争,辩论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必然产物,想回避或不承认它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一见到或听到辩论就敬而远之,或采取回避的态度。
社会上的事物错综复杂。认定一件事物的本质属性,需要有一个比较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思辩。或肯定,或扬弃,都要通过思辩。离开了辩论,事物的是非、美丑、优劣就难以区别。有人说:“论辩是真理之源”,这话确有道理。“理不辩不明”,更是妇孺皆知的道理。
辩论通常表现为“舌战”,但目的显然是为了说服,即通过合乎逻辑的立论来阐明真理,分清是非,使对方信服,论辩的目的性对辩论语言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符合辩论要求的语言才能有效地说服对方。从语言、思维、言语环境来看,论辩语言有压服性、逻辑性、目的性、健康性等特点,下面分类说明。
一、压服性
辩论者应具有多种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是辩论者必须首先具有的良好心理素质。辩论时,自信我方必胜,对方必败,有战胜对方的勇气,才能用语言的力量征服对方。
试举一例:
我国学者彭倚云,是世界最著名的行为治疗专家阿加尔教授的博士研究生。这个令人羡慕的学位正是彭倚云借助语言的力量取得的。在面试时,师生激烈争论了两个小时。
阿加尔教授咆哮如雷:“……你认为你可以说服我吗?”“当然不一定,因为我还没有出生时,你已经是心理医生了。”彭倚云毫不示弱,响亮地答道:“只有实验本身能说服你或者我,但是如果没有人来做这些实验,那就永远不会有人知道我与你谁对谁错。”
“就凭你那个实验方案?我马上可以指出它不下十处的错误。”
到这时,双方的争论火药味十足,看来很难继续下去。彭倚云接着说:
“这只能表明实验方案还不成熟。要是你接受我当你的学生,你自己可以把这个方案改得尽善尽美。”
“你想让我指导一个反对我的理论的研究生吗?”
“我是这样想的。”彭倚云笑了起来,“可是经过这两个小时的争吵,我知道牛津大学是不会录取我了。”
“最后我问你,”阿加尔教授在倔强自信的中国小姐面前渐渐让步了,“为什么你要选择行为治疗这一科目?为什么要选择我做你的导师?”
“因为你在那本书里曾写道:‘行为治疗的目的是为了给予在心灵上备受痛苦的人一个能回到正常生活的机会,从而享受正常人应有的幸福和权利’。老实说,你书里的其他话我不一定赞成,可这句话我能给予全心全意的赞同。”
“为什么?”
“因为我知道不能做正常人的痛苦,也曾看见许多人失去了正常生活的权利而痛不欲生。我觉得行为治疗能让心灵畸形的人重新做正常的人,不再忍受精神折磨。在这一方面,我完全赞同你的看法,也许咱们的分歧只在于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这种治疗。”
最后,这位四五年才收一名研究生的教授被彭倚云小姐的自信、雄辩征服了,而彭倚云正是靠着自己的见解和辩才做了阿加尔的学生。
上例中双方的辩论气氛紧张,都试图压服对方。彭倚云凭自己高超的说话水平和坚强的自信,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令倔强暴躁的阿加尔教授认同和接受了自己。
二、逻辑性
理由充足、富有逻辑力量的辩论语言才能使对方心悦诚服。正如斯大林描绘列宁那样:“当时使我佩服的是列宁演说中那种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这种逻辑力量虽然有些枯躁,但是它能够紧紧地抓住听众,一步步地感动听众,然后就把听众俘虏得一个不剩。我记得当时有很多代表说:‘列宁演说中的逻辑好像万能的触角,用钳子从各方面把你钳住,使你无法脱身;不是投降,就是完全失败。’”是列宁语言中那种强大的逻辑力量,让斯大林折服。
辩论的语言符合逻辑,就要避免语无伦次、似是而非、矛盾百出等现象出现。诸葛亮就是巧借逻辑的雄辩力量“舌战群儒”而使吴主孙权主战的。
诸葛亮先用刘备“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曹仁之辈心惊胆裂”的战绩作反驳论据,驳斥了江南“第一谋士”张昭所谓“曹兵一出,弃甲抛戈”的虚假论据,接着列举汉高祖刘邦出身卑微,然而击败了秦国许多名将,围歼了“霸王”项羽,“终有天下”,驳倒了儒生陆绩的“织席贩履之夫”刘备不足与相国后裔曹操抗衡的论题。最后,诸葛亮用“必有一假”的矛盾律,指出了匡扶宇宙之才“必按经典办事”论题的虚伪性,使得那些主降的“江东才俊”,或是“默默无语”,或是“满面惭愧”,或是“低头丧气而不能对”,从而揭开了“赤壁大战”的序幕。
诸葛亮的才能不只表现在带兵打仗,定国安邦上,他的说话水平更为众人所佩服和称道。正因为他语言中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才在这场敌众我寡的论战中,力挫江东群儒,说服了吴主孙权出兵抗曹。
三、目的性
辩论是辩明是非曲直的激烈角逐,针对对方的漏洞、谬误,有的放矢地驾驭有声语言,方能击败对方,使己方论点得以确立。在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代表们针对有关人大代表的作用问题展开反思、争辩。
一位女代表说:“上一届我也是代表,每年开会都是听领导讲,总是觉得国家的大政方针咱不懂,应该好好学习,回去好好贯彻执行。这一次开会。大家你说我说,我脑子都乱了。”
一位男代表提出异议:“我认为国家意志应是人民意志的最高体现。人民代表如果不主动反映他所代表的那个社会阶层民众的意见和呼声,那么国家意志的形成就缺了一个重要环节。”
女代表有自己的观点:“可是你所代表的只是小部分,国家都是代表绝大多数的。我认为自己不比国家高明。”
男代表立即回答道:“人民代表不是一个人的概念,我承认我的代表性还不足以反映我所代表的那个社会阶层群众的意愿,但每个人大代表都认为自己只是‘自己’,放弃代表人民的权利,那么,国家何以能代表大多数?”
这场发生在休息厅里的争论,针对性强,民主气氛浓厚,谁胜谁负,不言自明。男代表谈话中具有明显的针对性,虽只有短短几句,却有的放矢阐明了正确的观点。
四、健康性
辩论是一种有益的理智的口头交流活动,而不是庸俗无聊的“斗嘴”。
鲁迅曾说过:“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可是,有些人在辩论中容易冲动,出言不逊,甚至开口骂人,污言秽语不堪入耳。因此,遵守健康性的语言原则显得尤为重要。脱离了健康性的辩论只会流于粗俗的人身攻击。
罗蒙诺索夫是18世纪俄罗斯博学多才的伟大学者。有一次,他和宫廷贵族舒瓦洛夫伯爵,为一个问题争论起来。“你简直是个大傻瓜!”舒瓦洛夫伯爵理屈词穷,气急败坏地嚷着。“阁下,有人说,在俄国大臣下面当一个傻瓜是最荣幸的,即使是这样,我也不愿意。”罗蒙诺索夫平静地笑道。
“我要把你开除出科学院!”伯爵大人叫得更凶了。
罗蒙诺索夫神情坦然地说道:“请原谅,任你怎么说,也无法把科学从我身上开除出去!”
在这场激烈的辩论中,罗蒙诺索夫始终保持学者风度,贵族老爷“金刚怒目”,他却镇静自若,贵族老爷破口大骂,他却风趣机敏,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有力反衬出伯爵的粗暴和无知。
辩论中,我们应掌握辩论语言的压服性、逻辑性、目的性和健康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到“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深刻含义,才能在辩论中所向披靡,既能善辩明理,又能保持风度翩翩。
第二节把心理状态探出来
要想在辩论中取胜并充分表现自己的说话水平,还应进一步了解辩论的心理特点。
一、不相容心理
心理学家认为辩论是在双方“心理不相容”的基础上,注重以“辩争”为主的语言交锋形式。我们看到,大自联合国论坛,小至村妇口角,辩论时双方的“心理”总是不相容的(由辩理而至争吵,乃至发生冲突,则是辩论双方“心理不相容”的不同程度的表现形式,而一旦双方“心理相容”,辩论也就自行结束了)。
美国菲德尔费电气公司的约瑟夫·S·韦普先生去宾夕法尼亚州与一位富有的农场主洽谈用电业务。他来到这所整洁而堂皇的别墅前叫门。户主布朗肯·布拉德老太太从门内向外探出头来,当她得知来人是电气公司的业务洽谈人,猛然把门关闭了。韦普先生再次敲门。过了好久她才又将门打开,仅仅是勉强开一条小缝,而且还未等对方开口说话,她就毫不客气地破口大骂。
虽然一开始就十分不顺,但精明的韦普先生却没有因此而气馁,决心以退为进,碰碰运气。
韦普先生:“布拉德太太,很对不起你,打扰你了。我访问你并非为了电气公司之事,只是向你买一点鸡蛋。”
听到这话,老太太的态度稍微缓和了一些,门也开大了一点。
韦普先生一看机会来了,接着说:“你家的鸡长得真好,看它们的羽毛多漂亮,这些鸡大概是多明屋克种吧?能不能卖给我一些鸡蛋?”
这时,门开得更大了。
布拉德太太:“你怎么知道是多明屋克种的鸡呢?”韦普先生知道自己的话与老太太建立了共鸣,便趁热打铁,接着说:“我也养了一些鸡。像你所养这么好的鸡,我还是头一次见到的。而且我饲养的来亨鸡,只会生白蛋。夫人,你知道吧,做蛋糕时,用黄褐色的蛋比白色的蛋好。我太太今天要做蛋糕,所以我就跑到您这儿来了……”
老太太一听,乐了,眉毛飞扬,由屋里跑到门廊来。韦普先生利用这短暂的时间,瞄了一下环境,发现他们拥有整套的奶酪设备。
于是韦普先生继续说道:“夫人,我敢打赌,你养鸡赚钱一定比你先生养乳牛赚的钱还多。”
这句话简直说得老太太心花怒放。因为长期以来,她总想把这得意之事告诉别人。“茫茫人海,知音难觅。”她立即把韦普先生带进来,让他参观鸡舍。在参观过程中,韦普先生不时发出由衷的赞叹,还交流了养鸡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就这样,他们彼此变得亲近,几乎无话不谈。
最后,布拉德太太向他请教用电的好处,韦普先生实事求是地向她介绍了用电的优越性。两星期后,韦普先生所在公司收到老太太交来的用电申请书,其后,这个村的用电订单又源源不断地来到。
从上例中,我们明显地看出双方心理由不相容到相容的转变过程。
二、平等或不平等心理
我们这里所说的“平等”,并非简单指客观条件(地位、身份、资历等)的一律平等,是指双方的主观意识、感觉方面的平等,即心理平等。无论是在辩论,还是在交谈中,双方在客观条件方面的不平等(如供求双方之间、上下级之间、师生之间)是不可改变的。只是,在辩论中,双方一般都不主动去淡化这种差别,相反,有时其中某一方或双方还有意识地运用语言,甚至权势、武力等手段来突出、强化这种差别(如外交等方面的大国沙文主义表现等)。
三、得理不让人心理
辩论的相争特点要求双方都奉行“得理不让人”的原则(或是“明让暗不让”),力争以理征服对方,即使难以使对方心悦诚服,也要努力从理论上迫使对方哑口无言,使己方论点成立,而对方不情愿,也得承认失败。
抗战时期,陈毅与国民党的代表在赣州谈判,国民党某师政治部主任阴阳怪气地说:“所谓国共合作,这种说法在英美不习惯。”
陈毅当即予以痛斥:“你代表谁?代表英美吗?你若代表英美就没有资格和我谈判。我们的部队要下山,你挡不住!进赣州,你挡不住!中国有共产党,英美也挡不住!形势变了,你的脑袋也得变!”
陈毅胆识超群,铿锵激昂,再狡诈顽固的对手也不得不先从心理上输了几分。
在这种敌我矛盾的场合,不能对敌手姑息迁就,必须得理不让人,因为一时的软弱也会给对手以可趁之机。
四、服人心理
在辩论的时候,应当注意自己的态度。许多人常常因为辩论,把平心静气的讨论,变成了怒目相向。因为意见不同,常使好朋友变做仇敌。因此,头脑必须放得很冷静,态度很沉着。心平气和,这是应该把握的秘诀。成功的人,常在暗中克服他人的意见,而决不与人涨红了面孔来大声争辩,因为这样做于事无补,却往往会把局面搞乱。
在一些问题上,美国总统威尔逊常被赫斯将军的意志所左右。赫斯说:
“我改变他的意志的妙诀,就是把新的意志,在不知不觉中注入对方的脑海中,让他不知不觉中感到兴趣。”这方法是值得效法的,你跟别人辩论,能够使别人的意志为你所引导,那么你就取得了胜利。不过,这种引导,必须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使对方虽然在跟你辩论,但已在无形中屈服于你的理论之中。
在辩论时,注意永远躲避正面冲突,这并不是胆小怕事,而是真正的明智之举。假使你辩论胜了对方,把他的意见指摘得全无是处,并证明了他是神经错乱,然后怎样?自然你觉得很高兴。但是对方如何呢?你使他觉得卑下,你伤了他的尊严,他会嫉恨你的,这有什么必要呢。你胜利了,代价是多了一个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