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借箭术
我国古代有很多杰出的军事天才,很善于缴获和利用敌人的武器,达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妙用,取得化害为利,借箭制胜的效果。机智的雄辩家同样聪明,他们也会像草船借箭的诸葛亮一样,善于用雄辩的草船将论敌射来的攻讦利箭一齐收住,再反射回去,夺得论辩的胜利!这就是所谓的借箭术雄辩法。
曾经有一个外国通讯员在报纸上为混入革命阵营中的机会主义分子巴枯宁鸣冤叫屈,并引用了“宁愿和聪明的敌人打交道,也不愿和愚蠢的朋友讲来往”的谚语,恶毒攻击马克思对巴枯宁的严正批判。马克思接过了这支箭,并没有否认它而将其折断,而是肯定它并将它射向了它的发射者。他说:“完全正确,正是‘愚蠢的朋友’才不知道只有意见相反才有争论,只有从相互矛盾的论断中才能得出历史的真实,因而把这当作一种发现而表示大惊小怪。”经马克思的巧手点化,谚语所闪射的智慧之光更为耀眼夺目了:实际上,这位外国通讯员才是真正的革命者的“愚蠢的朋友”!只有他才不懂得,革命者与机会主义者的意见相反和互相争论是正常现象,只有他才为革命的蟊贼打抱不平,为正义的批驳而大惊失色……7.入瓮术
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则天当政时,推行严刑峻法。一次,有人告了周兴,武则天便命来俊臣请来周兴喝酒,假意向他请教审讯的法子。周兴不知是计,醉醺醺地说:“这有何难,只要把犯人装进大坛子里,放在炭火上一烧,便会什么都招认了。”来俊臣依计烧好炭火,备好一只大坛子,然后脸色一变,厉声说:“周兴,有人告了你的状,请你老兄进瓮去吧!”把周兴吓得面为土色,冷汗淋漓。后来,“请君入瓮”便成了成语,比喻用其治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论辩中,“入瓮术”特指诱使论敌自掘陷井,自陷罗网的雄辩方法。论敌中计后,常常有苦难言,无力回天。
请看一例。在审讯冒牌记者乙的时候,审讯员甲是这样设瓮诱敌,戳穿其伪的:
甲:你是干什么的?(开门见山)
乙:×报记者。
甲:你当了很久记者吗?(乘势深入)
乙:当然。
甲:那一定写了不少报道吧?(点火备瓮)
乙:当然。
甲:请指出你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请君入瓮)乙:这……
甲:看来,你是个冒牌货!(揭穿老底)
乙:(汗颜,无言以对)
8.捣虚法
所谓“捣虚术”,就是抓住捏造罪名、兴师问罪的论敌的要害,一举击破的雄辩方法。此法气势强大,不可抵御。
1931年底,进步学生为日兵占据我辽宁与吉林两省而到南京请愿,却遭到镇压。国民党政府在12月18日通电全国各地军政当局文中,给学生加上了“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等一系列吓人的罪名。鲁迅目睹此景,愤怒填膺,起而反驳。但他并没有平均用力,按论敌开列的“罪名”逐一驳去,而是抓住了“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这莫须有的罪名的要害予以痛击!
他列举日寇侵华事实,撕下了“友邦”面纱,还其凶暴残酷真相,猛烈抨击了国民党认敌为友,畏敌残民,放虎入室,闹得“国将不国”的卖国投降政策。
经鲁迅用此“捣虚术”致命一击,正中论敌要害,其欲置学生于死地而后快的论据,也就一一不攻自破了。
还是鲁迅说得精辟:“笔战,就也如别的兵战或拳斗一样,不防伺隙乘虚,以一击制敌人的死命。”
9.抽薪术
抽薪术即“釜底抽薪”。“釜底抽薪”比“扬汤止沸”高明的地方,就在于前者是从锅底下把木柴抽掉,从根本上解决了热源问题,使汤水冷了下来;而后者则是将开水暂时从锅里舀出来然后再倒回去,热源不去,办法不彻底,汤还是会继续滚沸。“抽薪术”即是把论敌的论据驳倒,使其沸沸扬扬、气焰万丈的论证不驳自倒。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迂回的辩论方法。
一家养鸭场向饲料公司购进一批饲料,投放喂养后却造成鸭群大量死亡,于是便起诉饲料公司,索赔五万元。饲料公司辩护律师以卫生部门的检验单和鸭群死因分析单为论据,指出饲料本身并无质量问题,其他鸭场使用后从未发生过类似事故,鸭群的死因是农药中毒,是鸭场无意中在饲料中掺入了有毒茶叶所致,从而驳回了控方的起诉。
法院判决结果是,饲料公司无须赔偿鸭场损失。由此可见,巧用“抽薪术”,是化被动为主动,化理屈为理直的好办法。
10.纳言术
任何伟大的雄辩家,都不可能不说一句错话,不留一个漏洞,而其论敌也不可能不说一句对话,不占一次上风。遇到这种时候,冥顽者则拒不认错,死搅蛮缠,一味反驳,结果引起对方情绪反感,咬住不放,越辩越被动,直至论辩失败,恨恨而返。而聪明的雄辩家却不是这样,他善于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他不会因为良言忠告出自对手之口而横加排斥,陷己于可笑的被动地位,而是笑而纳之,显示出虚怀若谷、闻过即改、不固执己见的大将风度,这就是“纳言术”,也是辩论时常用的一种方法。
1912年竞选美国总统时,罗斯福作为候选人在新泽西州的一个小城市里发表演说。他在论及女人选举权时振振有词,极力赞成妇女参政。这时,听众中忽然有人狂呼:“上校!你五年前不是反对过妇女参政吗?”罗斯福坦然回答道:“是的,我五年前因为学识不足,所以主张错误,现在已有进步了!”其人哑然,而广大听众则对罗斯福勇于自责,诚于纳言的宽广胸怀所感动。后来,罗斯福终于成为美国人民爱戴的总统。
第七节让应变方法活起来
应变能力,在辩论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很多人有“急智”,常常能在“山穷水尽”之际,妙语变通,致使“柳暗花明”。
应变能力也可称之为人的适应能力,这里是指在辩论中根据场上情况,及时采用多种战术以克敌致胜的能力,它与呆板教条、死搬硬套是对立存在的。因为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人们就需要经常调整自己的心态,以适应变化了的局势。特别是辩论的关键时刻,更需要增强自己的应变能力,以应付新情况新问题。再说,在整个辩论过程中,也不能老是一个面孔、一个腔调,而要掌握应付各种变化的本领。这是辩论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下面,就具体怎样灵活应变,举几个例子:
一、攻防结合
辩论方法不但要有攻,而且也要有防。有攻有防,攻防结合,才能克敌制胜。只攻不防,看似骁勇,实则并非善战;疏于防守,弄得通体鳞伤,又怎能养精蓄锐,战胜论敌呢?常言道:“君子避三端:武士之剑端,文士之笔端,辩士之舌端。”就是这个道理。在辩论的时候,遇到于己不利的论题,如果不及时避开,一味纠缠不休,就会为其“舌端”所害。“避锋法”的要则,就是要善于及时避开论敌“舌端”的锐利锋芒,必要时不惜“丢卒保车”,甚至,“丢车保帅”,寻觅新的战机,化险为夷,东山再起,变被动为主动。
例如,律师在为一个实施正当防卫的被告辩护的时候,如果一味与控方律师争辩原告的伤是重是轻,后果是严重还是轻微,只能是被动受责。这时只要及时撇开这一话题,马上转入被告为何要实施正当防卫,以及他若不防卫又会招致何种后果这一关键论题,并予以充分的论证和有力的辩护,才能取得辩论的主动权,维护被告的合法利益。
二、以退为进
在辩论中常常会发生意想不到的问题,由于双方都不肯让步,使辩论陷入僵局。对于这类问题的解决办法,一般是把可能引起争议的问题往后放,待双方把其他问题统一后,再来讨论。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一是确保辩论的顺利进行;二是先易后难,经过几个回合的洽谈,对剩下的问题,双方都能抱着通情达理的态度,尽快使问题达成协议,避免了在少数问题上耗费精力,过分纠缠。
在法国有一家名叫西斯的广告公司拍摄了一部广告片,签订合同时准备付给这部广告片的主角珍妮50万法郎。这部广告片播出后,非常受欢迎,珍妮也一下子成为家喻户晓的广告明星。到了按照合同付给珍妮片酬的时候,公司因为经营出了点问题,资金周转困难,希望用不动产作为酬金付给珍妮。珍妮则坚持要现金,并认为自己这是按合同办事。
谈判陷入僵局。但珍妮意识到如果以法律方式解决,不但自己要耗费大量精力于法庭上,而且还要付昂贵的律师费。那样,即便打赢了,广告公司照样拿不出钱来,还伤了与广告公司的和气,实在是得不偿失。为此,珍妮最后做出了让步,广告公司以每年连本带息的方式为珍妮付酬金,付款时间是三年。
其实,这种让步是以退为进,它对双方都有利。它不但使珍妮得到了酬金,并且等于将钱存入银行,能够生利;而且广告公司也得到了喘息之机,不致濒临破产。俗话说,既不损人,又能利己,何乐而不为呢?
三、反言归谬
辩论之中常常有不必正面反驳或因某种原因不便正面反驳的时候,这时要保持冷静,让对方尽力表现。俗话说言多必失,待对方充分暴露出某一错误论点后,先不急于反驳,而是先肯定对方,顺着他的错误论点推导下去,直到推出一个与对方完全不同的结果或更加荒谬的结论。这种方法,可以称为“反言归谬”。
例如关于科学与世袭问题,普林斯顿大学曾有一场讨论,其中一个说:
“科学有世袭,因为居里夫妇的女儿也是诺贝尔奖获得者。”
“不错,她的确获得过诺贝尔金奖,‘非欧几何’的创始人之一亚·鲍耶的父亲也是著名数学教授,但你不知道居里夫妇的女儿伊伦·居里是很勤奋的,结婚之后还与丈夫在实验室苦干。节假日也不休息。经过刻苦努力,发现了人工放射性,小居里夫妇才双双获奖。他们‘袭’下来的只是父母为科学献身的宝贵精神。亚·鲍耶小时候虽然也得到过父亲的教诲,但他在数学上的见解却与父亲背道而驰,以至写出的论文父亲不予发表,由于学术分歧,导致父子感情破裂,父亲成了他前进路上的绊脚石。亚·鲍耶因贫困交加而英年早逝,死后八年,他的成就才得到世人公认。”
先肯定对方,的确居里夫妇女儿获得过诺贝尔奖,后一步一步揭示出与对方完全不同的结果。针对这个问题,不必正面反驳,也可收到成效。
再如,一次,俄罗斯著名马戏丑角演员杜罗夫在演出后休息时,一个傲慢的观众走到他跟前,讥讽地问道:
“丑角先生,观众对你非常欢迎吧?”
“还好”。
“作为马戏班中的丑角,是不是必须生来有一张愚蠢而又丑怪的脸蛋,就会受到观众的欢迎呢?”
“确实如此。”杜罗夫悠闲地回答,“如果我能生一张像先生您那样的脸蛋的话,我准能拿到双薪!”
这个观众只好灰溜溜地走了。因为他懂得杜罗夫的意思是:如果我不是由于表演艺术得到观众好评,而是由于生有一张愚蠢而且怪的脸,才受到观众欢迎的话,那么你的脸加倍愚蠢和丑怪,就可以拿双倍工资了。
四、自我解围
在交谈中,当对方有意无意地触犯了你,把你置身于尴尬境地时,借助自我解嘲的办法摆脱窘境,不失为一种恰当的选择。别人不但不会看重你的缺点,反而会被你的自信所折服。
上世纪50年代初,美国总统杜鲁门会见十分傲慢的麦克阿瑟将军。会见中,麦克阿瑟拿出烟斗,装上烟丝,把烟斗叼在嘴里。当他准备划燃火柴时,才停下来,对杜鲁门说:“抽烟,你不会介意吧?”显然,这不是真心征求意见,在他已经做好抽烟准备的情况下,如果对方说他介意,那就会显得粗鲁。这种缺少礼貌的傲慢言行使杜鲁门有些难堪。然而,他看了麦克阿瑟一眼,自嘲道:“抽吧,将军。别人喷到我脸上的烟雾,要比喷在任何一个美国人脸上的烟雾都多。”
由此可见,当令人难堪的现实已经发生,运用自嘲,能使你的自尊心通过自我排解的方式受到保护,并且,还能体现出说者的大度胸怀。人们在有些时候因某些事不尽如人意而烦恼苦闷,说出去必会惹人笑话,运用自嘲,既可宽慰自己,又能避免别人笑话,可谓一举两得。置身于难堪境地时,如果过分掩饰自己的失态,反而会弄巧成拙,使自己越发尴尬,而以漫不经心、自我解嘲的口吻说几句取悦于人的话,却可以活跃气氛,消除尴尬。
美国作家杰斯塔尔东是个大胖子,行动起来,是“路也走不动,山也不能够爬”,他却不以胖为耻。有次他对朋友自嘲说:“我是个比别人亲切三倍的男人,每当我在车上让座给妇人时,我的一个座位足可以让三个妇人坐下。”
自嘲运用得好,可以使辩论平添风采。如果用不好,会使对方反感,造成交谈障碍。因此自嘲要审时度势,相机而用,不宜到处乱用。比如,对话答辩、座谈讨论、调查访问等,就不宜使用自嘲。此外,自嘲要避免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积极的自嘲,包含着自嘲者强烈的自尊心、自爱,自嘲不过是他采取的一种貌似消极、实为积极的促使交涉谈话向好的方向转化的手段而已。它从另一个角度,把不利化为有利,摆脱了不利于自己的心理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