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态决定状态
16559900000010

第10章 感恩的心态:感谢·回报·奉献(1)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从一降生就一直在享受着别人对我们施予的种种恩惠,这里有父母的养育之恩,亲友的情感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应该说在一个文明的社会里,我们每一个在亲人、社会的关怀下成长起来的人,都应该在内心里牢记这样一个重要的人生责任:感谢、回报和奉献。

1.学会感激,赢得感激

中国是文明古国,向来崇尚“温良恭谦让”。感激,是最好的沟通。如果你对社会长存感激之心,就会努力回报社会和人民;如果你对周围的人们长存感激之心,你就会与他们和睦相处;如果你对老师长存感激之心,你就会成为一个好学生;如果你对丈夫(妻子)长存感激之心,你就会成为一个好妻子(丈夫);如果你对父母长存感激之心,你就会体会到父母的艰辛。

懂得感恩、学会感谢是一种道德良性互动的润滑剂,有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感情。媒体曾报道:有位叫张坤的老同志,印制了部分精制的贺卡,赠送给让座的年轻人,借此表达感激之情,使帮助他的人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鼓励。张老的做法人们不一定效仿,但他对年轻人尊重老年人的行为给予尊重和褒扬的做法是很有道理的。其实,让不让座并没有法律规定,不让座也可能有很多原因,比如:他(她)可能是工作了一天刚刚下班,非常疲惫,需要这个座位暂时休息一下;可能正好是身体不适,无法让座;可能是心情不好;也可能是刚刚出发回来,非常劳累等等。有人讲过这样一件事:

“我在香港乘地铁时感觉头有些发晕,但还是把座位让给一位阿婆。这位阿婆非常细心,看我脸色不好,又起来把座位让给我,还在我到达车站时陪我一起走出车站。”我们每个人都应怀有一颗善良、包容的心去对待一个人或一件事。人生活在社会上,需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和相互尊重。对牺牲自己利益无私帮助他人的人,应当心怀敬意,真诚感谢。

感恩应该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道德。随着现代社会的开放,随着私有形式的出现,我们应改变一种误区,那就是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关系。

比如:过去,特别是为人做事的员工们,他们根本就不认为老板对自己有什么恩惠,相反,他们还认为老板欠他们的呢,他们将自己与老板的关系视之为纯粹的商业交换关系。因此,对老板、对工作环境、对公司、对同事,总是有这样那样的不满和不理解,这也是造成许多公司的老板和员工之间矛盾紧张的原因之一。

的确,雇用和被雇用是一种契约关系,但是这种契约关系的背后,难道就没有一点同情和感恩的成分吗?老板和员工之间并非是对立的,从情感的角度来看,也许有一份亲情和友谊。我们应感谢老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谋取生存、展示自己才能、实现自己价值的舞台和机会,在竞争如此惨烈的社会中,有一个赖以生存之地是多么难得啊!

所以,诸如“谢谢你”、“很感激你”,这些话应该经常挂在嘴边,以特别的方式表达你的感谢之意,付出你的时间和精力,为公司、为老板更加勤奋地工作,比物质的礼物更可贵。当你满怀感激、忠心地为公司、为老板工作时,老板一定会为你设计更辉煌的前景,而作为一个公民,社会为你提供了完善的公益服务,你也要心存感恩之心,以回报社会,知道怀有感恩之心的人是个有修养、品德高尚的人。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建设和谐社会,需要重新叫响这个口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们倡导雷锋精神,也应提倡对助人为乐者以礼相待。《诗经》中讲:“投之以李,报之以桃”。这不仅是做人的一种美德和智慧,也是受益人对奉献者真诚的心灵回报,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学会感恩,为自己已有的而感恩,感谢生活给你的赠予。这样你才会有一个积极的人生观和健康的心态。

2.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人活在世上,与其他人是相依信存的,因此不要总是想着自己,而应学会爱护、帮助别人。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关照了别人的同时,也使自己变得更为强大。这是人类的生存法则。因为人们都有“相互回报”的心理,你对别人的慷慨付出往往也会得到别人的无偿回报。

有一位盲人,在夜晚走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别人看了感到很好奇,就问他:“你自己根本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打着灯笼走路呢?”

盲人回答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我提上灯笼并不是给自己照路的,而是为别人提供光明,帮助别人看清道路。不过,我这样帮助别人的结果,其实也是等于帮助了自己。正是因为我手里提着灯笼,别人就容易看见我,不会撞到我身上,这样就可以保护我自己的安全了。”

这就是生存法则。

1929年发生全球性的经济恐慌时,整个日本经济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萧条之中。许多公司为防止倒闭破产,纷纷裁员。像其他许多公司一样,松下公司的订单锐减,只有以往年份一半的订货量。

面对这种困境,一般公司的做法就是减少产量,相应地当然也要裁减员工。因此,松下公司的幕僚们便向老板提出了裁员50%的建议,以摆脱困境。

可是,松下幸之助却坚决反对。他反问道:“为什么我们不能组织一个工作部门,既能保证公司的生存,同时不裁员也不降低员工的福利呢?”

不久,他找到了答案。他在专门召开的全体员工大会上说:“我们公司和其他公司一样,生产出来的货物有一半卖不出去,只能堆在仓库里。但是,我们公司绝不裁员,员工的福利也绝不削减。但我请求生产部的员工每天只做半天工作,另外半天去帮助销售人员努力推销我们的产品。这样,我们就一定能够共渡难关。”

员工们听完后,不禁欢声雷动,十分高兴,因为他们都不用担心自己会失去工作了。当然,他们必须努力去适应新要求。

为了表示对公司的感激之情,也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员工们更加拼命工作,每天工作达十几个小时。不到三个月,公司就走出了经营困境。

更重要的是,松下公司比以前更有凝聚力了,各位员工对公司有了更多的认同感、归属感。这一点,为松下公司奠定了蓬勃发展的基石,使该公司迅速壮大起来。

其实,人活在世上,不要总是想着自己,而应学会爱护、帮助别人。在一般情况下,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可以使自己变得更强大。

在某些人的固有思维模式中,总是认为帮助别人就意味着自己吃亏,别人得到的东西就是自己失去的东西。其实事情并不全部如此,有时候,帮助别人只是你的举手之劳。

退一步说,即使有时需要你在帮助别人时做出必要的自我牺牲,比如耗费自己的精力、体力,耽误自己的时间,但是,这种牺牲是非常值得的,因为别人肯定给你相应的甚至更多的回报。

不仅如此,帮助别人还能够给自己带来精神上的欢愉和满足。著名精神病学专家亚弗烈德·阿德勒,常对那些患有抑郁症或孤独症的病人说:“只要你按照我这个处方去做,14天内你的孤独抑郁症就一定能够痊愈。这个处方是——每天都想一想,怎样才能使别人快乐?”其中的道理,就在于“与人方便,自己方便”这一法则。

如果你能遵循这一法则为人处世的话,那你不仅能获得心灵的愉悦,而且还会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因祸得福。

3.先栽树,后乘凉

先播种后收获,先栽树后乘凉,都反映着现实中的一种因果关系,而且很具有普遍意义,也就是说,这种关系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能认识这一点,就能很好的理顺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关系。

从现在的社会现实来看,人要进行一项事业,或是做好一件事,离开了必要的人际关系几乎是不可能的。可是,人际关系并不是一日之间可以建立起来的,如果你到了40岁,才想要建立你的人际关系——当然也会有成绩,但要看到成果,必须在一二年,甚至三五年之后!因为人际关系需要长期经营。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好的人际关系需要时间来了解,再从了解进步到信赖,而这个过程短则一年半载,长则七八年,甚至一二十年!三两天就“一拍即合”的人际关系往往是利益上的关系,基础很脆弱,这并不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带给你的有时甚至是反作用的!

所以,我们要的应该是经得起考验的人际关系,而不是速成的人际关系。而要有好的、经得起考验的人际关系,就要有“播种”的心态。

这是要获取期望的前提。虽然有些种子会腐烂,不发芽,但不播种,就绝不会有树长出来!人际关系也是如此,你的用心是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虽然不一定会有好的回应,但没有用心,就不可能有人际关系产生。虽然也有主动来和你建立关系的人,但也要你有“用心”的回应,这关系才会持续下去!你若冷淡以对,他还会来找你吗?

有些种子会在节气到时发芽,但有些却不,像有些干燥的地方,种子可以在土里深埋数十年,但雨水一来,就迅速发芽。人际关系也是如此,你的付出有时很快就会从对方得到回馈,但有时却需要很长时间,至于什么时候才能得到“回馈”,不必花心思去期待,反正种子已种下了,“机缘”一到,它自然会发出芽来!而这发芽的时间,有可能是在你40岁、50岁时,甚至一辈子都没发出芽来,但总是有希望的!

种子发芽后,还需要精心地灌溉、除草、施肥,它才会长大成树,开花结果;人际关系也是如此,你也必须以热心、善心来经营它,它才能长得好,长得茂盛,否则,即使它发芽了,也会因后天的营养缺乏而枯萎。

播的种子越多,发的芽也越多,经过一段时间后,必蔚然成林,那时,收获的果实将令你感到欣慰。人际关系也是如此,年轻时用的心多,交的朋友当然多,纵然有一些“不发芽”的,但长时间累积下来,你的朋友还是很多,那时,这种人际关系就是你的树林,而你必然能享受它所带来绿阴。

你现在的人际关系如何呢?用“播种”的态度来经营吧,而且越早播种越好。什么时候收成呢?第一个目标就放在40岁吧!

人生的意义在于布施,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奉献社会,有智慧的人贡献智慧,没有智慧的人贡献体力,没有体力的人贡献财物,没有财物的人贡献技术,没有技术的人贡献言语,没有言语的人贡献微笑,没有微笑的人贡献祈祷……总之,你奉献了,就会有回报。

4.有舍才有得

人们在生活中的许多抉择都是围绕着舍与得来进行的。舍与得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共同体,从表面上看舍与得,是水火不相容,但在实践上却是非舍不得,非得不舍。多数情况下,它体现的是一种交换,舍与得的各自价值在交换中得到实现。

比如说,就人的交际关系而言,要建立良好、广阔的人际关系,必须运用“舍得”的观念,也就是,有“舍”才有“得”,不“舍”而想“得”,那种人际关系是相当有限的。

为什么要先“舍”呢?

人基本上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任何事都先想到“我”,因此,有时便会想:某人为什么不先对“我”打招呼?某人为什么不请“我”吃饭,而要请别人?某人为什么不寄生日卡给我?某人为什么和我有距离?

你这样想,别人也是这样想。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把“得”放在心上,挂在眼前。如果双方都不愿意先“舍”,那么,这份关系便不可能展开!

既是如此,你为何不主动出击,先去满足对方的自我,为双方关系的建立踏出第一步?

“主动出击”就是“舍”的第一个举措,也就是先“舍”掉你的矜持身份,“舍”掉你的清高和傲慢,向对方展露和平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