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眼界决定境界
16560000000014

第14章 眼光越敏锐,机会越显见(1)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许多机会,但机会到来时从来没有标明任何记号,没有以任何文字或声音的形式向任何人报告过自己的身份,它来无踪、去无形,似有还无,似无还有,只有凭借极为敏锐的眼光才能发现它,才能识别它,才能捕捉到它。正如生活在自然界里的动物,仿佛天生都有一层自然保护色,以便于自身的隐藏或躲避进攻,如果这时有一只盘旋于空中的苍鹰想在地面上捕捉到猎物,没有一双敏捷而又锐利的慧眼,那是绝不可能轻易发现目标的。同样,在现实生活中,要想捕捉到良好的发展机遇,就必须拥有苍鹰一样的敏锐眼光,拥有苍鹰一样的敏捷动作,这样,当机会到来时,才能发现其盘桓而来的踪影或迹象,从而及时有效地迎接机会和拥抱机会;而对于那些眼光呆滞的人来说,再好的机会对他们也毫无意义。因缺乏敏锐的眼光,即便机遇就在眼前,也只能是隔雾看花,隔山望海,不见真容,不得真机。

敏锐眼光尽在时机把握中

眼光敏锐的人总是眼界开阔,无论在什么时刻,在眼中看到的总是他的事业,一旦发现适合自己发展的机会,就以凌厉的攻势重拳出击,赢取大势。

2008年5月18日晚,央视一号演播大厅举办的“爱的奉献—2008抗震救灾募捐晚会”总共筹资逾15亿元。其中,中国饮料业巨子罐装王老吉以一亿元人民币的国内单笔最高捐款,诠释了这个时代最值得树立的民族企业精神。

祖国内地单笔捐款首现一亿元,如凤凰涅?般的高尚民族情结感动着今时今日的每一个中国人,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道德纯净之旅。

此番王老吉的惊天之举,捐献的不仅仅是爱心,更是营销策略的大手笔。

话说王老吉正要花钱去中央电视台做广告,预计投入广告费最少亿元以上。正待与央视洽谈时,突闻地震传来,嗅觉敏锐的王老吉老总马上意识到,这是个不可多得的机会,中国人素有在大灾面前团结起来的传统。马上通知各位股东董事开会,但几位董事和股东却表示反对,这么大的捐款在咱们公司历史上从来没有,要是判断失误失败怎么办。

以前也有过类似的先例,万一一些职能部门加大对咱们企业的税赋怎么办。老总力排众议,我们现在捐一个亿,政府不但不会加大税赋,以后我们贷款还会优先的,听我的没错并当即拍板,捐给灾区1个亿!

“为什么要捐1个亿?你疯了,有不少人反对,捐几百万吧”“绝对不能捐几百万,宁当鸡头不当凤尾,捐几百万几千万的企业太多了,我们会被淹没在浩瀚的捐款大军中,要捐就捐到最显眼的地方,”在这时候中国人是很心齐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果然以后的事实验证了他当初的这个决策,王老吉饮料销售火暴,在一些地方甚至脱销。企业正连夜加班生产,这时紧张了几天的老总们在会议室都露出会心的微笑。

眼光敏锐者就如在蓝天展翅翱翔的雄鹰,地上的一举一动尽收在眼底,一有猎物行踪便以迅雷之势俯冲擒缚。机会就是财富,抓住了机会,成功便招手在望。

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在抱怨自己机会太少,时运不佳,因而与成功无缘;也不时地看到有人在一味地祈求和等待,祈求时来运转,等待机遇幸临。其实机遇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能否发现机遇全在于你的敏锐的眼光。只有拥有像鹰一样的锐利的眼睛才能攫取成功。

做别人注意不到的生意

做别人注意不到的生意是眼光的新发现,也可能就是一个机遇。

日本东京有家“大都不动产公司”,公司是由渡边正雄创建的。

创立时只不过是一家仅有20平方米的平房,是一家小得不能再小的公司,依靠这家小公司,渡边可能实现不了他把公司做大的愿望,但他却是一个有着敏锐目光的生意人,任何一个信息,一个变化都躲不过他的目光。

一天,有人向渡边推销土地。“那须(地名)有几百万平方米的高原,价钱非常便宜,每平方米只卖60日元。”

事实上,这块山间土地曾对东京都内所有的不动产业者提过,但谁也不感兴趣,因为那须人迹罕至,没有道路,没有自来水,也没有电气等公共设施,不动产价值被认为等于零。可渡边有兴趣,因为他知道,那须与天皇御用地邻接,可能让人感觉到自己是在与天皇做邻居,能满足人的自尊心的需要;城市现在已是人挤人了,渴望大自然,回归大自然,将是不可遏止的潮流。

渡边毫不犹豫地拿出全部财产,又倾其全力大量借债,将这块土地全部买了下来。

订约之后,同行们都嘲笑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大傻瓜”。

渡边把土地细分为道路、公园、农园和建筑用地,并准备先盖100户别墅和大型的出租民房,然后他就开始大做广告,出售别墅和农园用地。

其广告醒目、生动,充分抓住那须青山绿水、白云果树的特色,适应了都市人们厌恶噪声和污染,向往大自然的心理。

结果,订购踊跃之极。不到一年,几百万平方米的土地就卖出了,净赚了20多亿日元,而剩下的30多万平方米土地已增值了数倍。

事实上,如果渡边当时考虑过多,赚大钱的机会也就轮不到他了。

渡边为什么成功?不是因为他有特别的手腕,绝不是。只是因为他看到了机会,而且抓住了这个机会。正所谓“眼快手快,百战不败。”

正像渡边在接受日本一家电视台采访时所说的:“别人认为千万做不得的生意,或是不屑做的生意,重要的是你要看到它未来的价值,而不是眼前,现市的交易是没有巨利的,未来则可增值。这种生意往往隐藏着极大的机会。因为没有人跟你竞争,所以做起来就稳如泰山,钞票就会滚滚而来。重要的是,你要有等待机会和把机会变成财富的眼光;其次你有了信心就不该犹豫,应该有胆量干下去,这样先发制人,自然就可以收到成效。”

敢冒险是因为你看到了风险后面的机遇

一个房产开发商多次投资冒险都以赢而告终,开发商说,他之所以屡屡得手,主要是他敢于冒险。他在选择一个投资项目时,如果别人都说可行,这就不是机会。人都能看见的机会不是机会。他每次选择的都是别人说不行的项目,只有别人还没有发现而你却发现的机会才是黄金机会,尽管这样做冒险,但不冒险就没有赢,只要有50%的希望就值得冒险。

一个人能否获得个人成就,要看他是不是愿意尝试。乐于冒险,喜欢试验,能变通,这些才是获得学习和进步的唯一途径。

在我们的传统民族性格中,对谨慎是十分推崇的。

谨慎,确实是我们办好事情的前提条件。“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有了这种小心谨慎的态度,跌的跤就肯定要少一些。但是,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未来的形势常常不是很明朗,过于强调小心谨慎,以至于处处谨小慎微,就会吓得我们不敢行动。因此,当代人既要有谨慎的性格,也要敢于冒险。

纵观历史,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区域的振兴,一个行业的繁荣,都与某些具有敢干的冒险精神分不开。冒险精神常常更能充分地体现一个民族的创业精神。可以说,没有一大批冒险家从事美国西部地区的开发,就不会有今天的美国。同时,历史经验也表明:如果缩手缩脚,即使有比别人更新的思想,也只能错过机会,成为过时的东西。

对于个人发展来说,冒险则成为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在很多情况下,强者之所以成为强者,就是因为他们敢为别人所不敢为。孙悟空所以被群猴尊为“美猴王”,就是因为他敢于第一个跳进群猴都不敢进的水帘洞,为群猴找到一个理想的栖身之所;诸葛亮敢于在大军压境之际,大摆空城之计,惊退司马懿,虽有计谋在胸,但若无几分冒险精神,也不敢为。当今社会所涌现出来的许多改革家,所面临的不是连年亏损的企业,便是濒临破产的工厂,或者是穷得丁当响的山村。搞不好,非但国家财产付之东流,而且个人声誉也毁于一旦,没有冒险气概谁肯为之?沿着平安坦途走路的人,很少是创立大业的。平庸的人喜欢按部就班,安于无功无过。敢逾常规,敢冒风险的人,才有可能创造出瑰丽的业绩。

敢于冒险,就要坚决摒弃甘居平庸的心理。人生,应当如大海的波涛,既有高高的波峰,又有深深的波谷,在连绵不断的起伏跌宕中谱写激昂的人生之歌。没有风浪,平静如一潭死水的生活,又有多少荡人心魄的力量,有多少可以引起自豪的成分呢。对于强者来说,“无险不足以言勇”。因此,一个真正的强者,厌恶平淡无奇的生活,他们渴望冒险,希望在生活中掀起巨浪,喜欢充满传奇色彩的浪漫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敢不敢冒险,正是区别强者和弱者的标志之一。

要想冒险,就不要害怕失败。愈是称得上冒险的行为,失败的危险性就愈大。那也不要紧,敢于冒险,就是敢冒失败的危险。在改革之年,一大批热血青年踏上了改革之途,他们之中会有成功者,也会有失败者。全国有一批成功的厂长、经理,但却有更多的想成“家”而未能成“家”的行动者,这并不奇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再证明,成功和失败像一对孪生兄弟,如果只许成功降临不许失败诞生,也就等于扼杀了成功。马克思早就指出,如果什么事情都要保险绝对成功才可去做,那么创造历史也就太容易了,天下哪有此等容易的事!所以,一个外国企业家一语中的地说:“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

当然,这里说的冒险并不是像赌徒那样,完全把宝押在“运气”上。

冒险不是靠碰运气,而是靠眼光、靠理智。倘若看不到希望,看不到风险,也就无所谓冒险了,敢于冒险的人是看到了巨大的商业利润、看到了稍有一搏就会取胜的契机,才敢冒此风险的,敢于冒险者有其受利益驱使,歇斯底里的一面,但多的是具备敏锐眼光和头脑的人。

今天就开始行动,冒险总比墨守成规让你更有机会出头。如果你不想被淘汰,你必须竭尽所能获得相关领域的新知,耕耘出一片专属的园地,并使自己成为不可或缺的人物。还记得恐龙是怎样从地球上消失的吗?不要学做现代“恐龙”。

愿意冒险的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你可以从下面这些小事开始做起:态度积极、设定目标、学着说“不”、表达你真正的感受、提出案子、缩短完成期限、选修一门你不熟悉的课等等。也就是说,尽量挑战自我,改变行为。你将会发现结果出乎意外的好,你也会更有信心承受更大风险。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是一种军事上的战术谋略。要运用好这一战术就要求统率人物要把眼光放在长远处。

瑞士巴塞尔市的霍夫曼·拉罗什多年以来一直是世界最大的而且很可能是获利最丰的制药公司的创始人。当人们看见这家公司日进斗金财源滚滚的时候,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为成功足足等待了60年。

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前,霍夫曼·拉罗什公司不过是一家非常不起眼的小公司,作为一个苦苦挣扎的小商品生产商,他经营几种纺织染料。它在一家庞大的德国印染制造商和两三个国内的大型化学公司的夹缝中苟延残喘,处境艰难。

必须要找到新的增长点,否则企业的败亡迟早会到来。霍夫曼·拉罗什把赌注押在了当时新发现的维生素上。这不仅意味着长远的等待,也意味着绝大的风险,因为甚至连当时的科学界还没有完全接受这种新物质的存在,更不用说把这种物质转化为商品进而转化为利润了。

霍夫曼·拉罗什不仅买下了无人问津的维生素专利,还从苏黎世大学高薪聘来了维生素的发现者,报酬是大学教授的最高薪水的好几倍,也是世界从未出现过的高薪水。尔后,他倾其所有竭其所能把借来的钱都投在了这种新物质的生产和推广上。

60年后,所有维生素的专利都到期了,霍夫曼·拉罗什也已经占据了世界近一半的维生素市场。现在,他的年收入达几十亿美元,已远非昔日的“吴下阿蒙”。

在霍夫曼·拉罗什的成功过程中,类似维生素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20世纪30年代,当他进军新的磺胺类药品市场时,当时大多数的科学家都“知道”此类药品不能有效地治愈传染病。而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当他进军镇定剂、利眠宁和安定片市场时,当时也是与“每一个科学家所知道”的相悖,然而却一次又一次地得到了成功。

在日本京都的闹市区,有一家中式的酒楼,近几年生意非常红火,同行人都纷纷投来羡慕的眼光,然而却没有几个人知道这家酒楼的发迹史。

这家酒楼的老板姓马,他最初开的是中药铺,一直经营得非常不错。当他决定改开酒楼时,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许多朋友都劝他放弃这样愚蠢的念头:“舍掉了老本行不说,还偏偏想到竞争如此激烈的酒店业中分一杯羹,简直是不可思议。”

但马老板主意已决,不管别人怎么说,他开始了计划已久的经营。

马老板的酒店的确是与众不同,他以香港式的点心为中心的饮茶方式来经营。这更加引起了亲朋好友们的担心,因为在此之前有两家点心店刚刚关门倒闭。

开张营业后的一年多时间里,酒楼一直在赔钱。这时候,亲戚朋友们都开始嘲笑他,连他的太太也不断地抱怨,更有人干脆说他是个“败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