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学温州人,发财凭眼光
传说中“阿里巴巴山洞”里有无数的金银财宝,而在温州人所到的地方,到处都有“阿里巴巴山洞”。温州人善于在别人看不到生意的地方看到生意,在满目荒凉的地方也能找到发财的秘诀,在他们眼里,到处都是“阿里巴巴山洞”,而且无不富得流油。别人浑然不觉的商机和秘诀,但凡有了温州人,一切便盎然而生,一切便因人而活。温州人手里仿佛掌握着打开“阿里巴巴山洞”的金钥匙。
商机不一定要在大背景下才能发掘,身边的生活小事往往也蕴含着巨大的机会。被列宁誉为“红色资本家”的哈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有一天,哈默抱怨说市场上买不到优质牛排,一名助手就建议说可以买一头牛来杀了吃。哈默感到这主意不错,就出钱让他去买。不料,买来的竟然是一头怀孕的母牛。哈默认为自己还没有馋到要杀怀孕母牛吃肉的地步,就把这头幸运的母牛养在自己的庄园里。正好他的邻居是养牛专家,专门养一种叫安格斯的良种牛,他被哈默的行动感动了,不仅主动替哈默的母牛接产,还让这头母牛与自己的公牛交配,产下了具有安格斯良种牛优良品质的小牛。哈默感激之余,对养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哈默本来就是一个酿酒专家,酿酒的废料可以养牛,这真是天赐商机。哈默迅速行动,筹建了一家大牧场,专门繁殖种牛。他花费10万美元买下了20世纪世界上最好的一头公牛“埃里克公子”。
仅仅3年,单靠“埃里克公子”就繁殖了1000头牛犊,哈默也赚到了200多万美元。从此,哈默的头上又多了一顶帽子——“养牛业领袖”。
温州人王麟权的创业史更让人感叹温州商人独特的投资眼光。几年前,这位壮实的汉子悄悄辞别已被兼并的南山陶器厂,成了一位下岗工人。在家呆久了,呆得有些烦。一天,家里的厕所堵了,排泄物下不去,更惹得他心烦。可就是这一“堵”,“堵”开了王麟权的茅塞。温州人对商业的敏感性也就在这里。王麟权觉得自己真要是搞出个专门疏通厕所堵塞的什么东西来,销路一定很好。于是他一头扎进自己的小屋,经过多少个日日夜夜后,只有初中文化的王麟权竟然研制成功了专门用于厕所除垢、下水道疏通的化学制剂“洁厕精”和“塞通”。这项发明属国内首创,还获得了技术专利。王麟权用自己的房间号为产品申报了商标“406”。
向妻子借来几万元私房钱,招了6名打工仔,一家像模像样的生产“洁厕精”和“塞通”的公司就算开张了。这些产品少有厂家关注,但千家万户却都离不了,销路自然不成问题,产品常常供不应求。王麟权得意地笑称自己是“厕所里淘黄金的人”。
眼光要准,出手要快,这是经商的准则。如果看着有希望,却不敢行动,那么结果就是机遇消失,成功无望。1998年,王均瑶在家乡温州以平均每辆70万元的价格拍得了上百辆出租车的经营权。这个价格完全出乎人们的料想,但是,在王均瑶眼里,让每个到温州的人先见到“均瑶”的品牌,就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2001年,王均瑶又以平均每辆80万元价格拍卖了百辆温州出租车经营权。因为,此时的王均瑶明确了发展主业——航空+乳业。在别人未进的时候进,在别人跟着进的时候退出,这就是温州商人独特的投资眼光。
17岁的温州商人王招富从乐清芙蓉中学毕业后,就进入了乐清白龙山林场工作,两年后,王招富开始外出打工做生意。王招富做过养蜂生意,但是,刚开始的创业并不是那么容易。1986年,王招富和妻子在郑州振兴商场租了一个柜台,决定经营服装生意。夫妻俩每天忙碌地干活,但是,第一年却亏损了。王招富没有泄气,他们决定采用自产自销的方式,于是,他们自办了服装加工厂,第二年,生意开始好转,并有了利润。后来,他们又瞄准舞蹈市场,独家经营舞蹈鞋,就这样,他们的生意越来越红火。
1994年,王招富发现敦睦路一带尽管商业基础很差,没有商店,但是,这一块的人流量却非常巨大,他认为,这一带的市场发展潜力很大,于是,就大胆租用了这些地,合资建起了几间店面,总面积约400平方米。店面建成后,王招富还是经营服装。不久,这一带的商业氛围越来越浓厚,竟然发展成了郑州最大的服装市场,服装生意也扩展到了周边的省份。王招富的公司也越来越大,仅拥有的房地产就有商城大厦5楼和天然商厦4楼约2500平方米。
王招富的成功在于他有独到的眼光。他说,眼光要准,看准了就要大胆去做。这也是大部分温州商人的特征。
温州人之所以总是成功,是因为首先是他们的眼光准,也就是在茫茫商海中能准确地发现既适合自己去做,又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门路;第二是眼光投放得远,也就是不总盯着一门一行,不把眼睛放在眼前利益之上,而是在变幻莫测中看准的大方向,心中有“定盘星”,这样,经营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
敏锐的目光助你明察秋毫
任何风险都会有预兆,任何灾难都是由小到大的过程,要想方设法将灾难和危险抑制在萌芽状态,防微杜渐,早做防范。设法避免可能发生的灾难,是成功者应该具备的眼光和预警力。
我国历史上的齐国曾经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当时齐国国君齐桓公尊贤礼士而不计私仇,在鲍叔牙的说服下,拜管仲为相国,隆以父兄之礼。管仲竭忠尽智,修理国政,立纲陈纪,省刑罚,薄税敛,销山为钱,煮海为盐,屯田练兵,不几年就把齐国治理得民富兵强。齐桓公豁达大度,用贤不疑,内尊工师,外攘四夷,在各国诸侯中树立了威信,渐有称霸中原之图。然而卫国的国君却并不肯听从齐国号令,反复无常多次毁约败盟。齐桓公和相国管仲共谋攻打卫国,打算小示惩戒,让卫侯从此臣服齐国。退朝后,回到寝宫休息,他的一个叫卫姬的妃子,看了桓公的脸色后,忽然退到堂下,伏地向桓公拜倒,焦虑地询问桓公,到底为了什么要去攻打卫国。
桓公一惊,心想:“明明是极机密的事,她怎么会知道呢?”于是扶起卫姬,问她怎么会得知此事。卫姬说:“您退朝回宫时,意气高扬,威仪凌人,脸上有一股杀伐之气自然流露出来。但一见到妾,态度就变温和了,好像有几分怕妾的样子:依齐国今日威望,挟天子以令诸侯,您谁都不怕,惟独怕妾,肯定是念及卫国是我的父母之邦,有些不忍心罢了。所以,妾因而猜想您一定是想伐卫了。”桓公平时最宠卫姬,见她道破心机,愈佩服她的聪明,经不起美人儿的苦苦哀求,终于放弃了伐卫的念头。
第二天上朝,桓公见到管仲,正为怎样向相国解释而犹豫不决时,管仲微微一笑说:“主公不打算攻打卫国了,是吗?”桓公又是一惊,问道:“寡人尚未开口,相国怎么就知道我改变主意了?”管仲说:“今日上朝,君臣相见,主公抢先向臣打拱作揖,执意让我先行,这与平日待臣的礼仪大不相同。对话之间,您又吞吞吐吐,似有难言之隐,我想主公肯定是为取消昨日伐卫计划为难,恐臣对舍卫不满。”桓公见管仲同样道破他的心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齐国有这样聪明机智的相国、王妃,真是寡人之幸啊!”接着,他又恭敬地问管仲,“寡人确实变了主意,相国何不教我一个既舍卫又可使卫侯臣服之策?”管仲写了一封国书,令使者送给卫侯,晓以大义,诉之利害。卫侯观后亲至齐国谢罪,从此成为听命齐桓公的盟国。
卫姬能洞察细微,见微知著,想方设法使齐桓公伐卫的想法泯灭在雏形,免除了战争的灾难。管仲亦能洞察君意,替齐桓公想出了劝服的计策。这都说明了一个人所具有敏锐的目光,对于他判断事物发展,做出符合实际的决策有多么的重要。
见其长而蔽其短
古代晏子曾说:“国有三不祥: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
一个国家有了贤才而不知道,发现不了人才,发现了人才却又不用,尽管用了人才,却又不委以重任,当然是“不祥”喽,国家如此,又怎能兴旺发达,繁荣富强呢?
其实,从大的方面来说,对一个国家是这样,从小的方面来说,一个公司、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学校,任何一个正式的组织不也是这样吗?这里面就涉及到管理者如何凭借眼力识人用人的问题。
俗话说:“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管理者应善于发现千里马,善于利用千里马,善为伯乐。
管理者应善于全方位看人。人总有自己的毛病,毛病或缺点与优点或长处作为一对矛盾也是对立存在的,找到缺点的同时也就会发现优点,只不过是有时我们不自觉地否认了罢了。管理者却应该注意克服这种不是习惯的习惯,转而应该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应当扬人所长,忘人所短。
有平原便有高山,有陆地便有大海,我们不能求全责备,希望找到完美无缺的人。一个人没有短处也就必然没有长处。这是符合辩证法的,正如没有乌云遮住太阳,也就不会有降雨现象的发生,只有有所短,才可能有所长。管理者应当学会看到别人的长处,而忘掉别人的短处,懂得“瑕不掩瑜”的道理。
长处和短处都是相对而言的,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二者又是会相互转化的。比如在举重、拔河等比赛时,胖子显然有优势,可是在跳高赛跑等比赛中,胖子却又明显处于劣势。所以说,管理者不能顽固或机械地认定某人有何长处或有何短处,不能绝对化。要针对不同的情况,发现并利用不同人的不同优点和长处。
《老子》中有一句名言:“知不知,尚矣。”意思是说,明明知道,却又装作不知,这是很高明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也曾说过“难得糊涂”,尽管其本意与我们现在理解得有些出入,但管理者又确实难得糊涂。
我们所说的“忘其所短”的“忘”也正是这样一层涵义。真正意义上的“忘”,是不可能的,一旦你发现一个人的缺点后,就很难将它从你的记忆中抹去。我们说的“忘”也就是适当地装装糊涂。
有人曾经做过实验,如果一个人一出生,便让周围的人说他笨,说他傻,时间久了,他长大以后就真的很笨、很傻。这说明一个人若总是被人指责这不是那不是,便会在精神上颓废、萎靡,对自己失去自信,做起事来便会畏首畏尾,本应能做好的也会因为自卑而弄糟。所以说,管理者不要总是指责别人的缺点。
我们说装糊涂,绝非是袒护或包庇下属的短处,任其为所欲为。
如果他的缺点无关大局,无伤大体,不会造成恶劣影响,那么,糊涂糊涂也无妨。但如果他的缺点性质恶劣,不但将破坏大事,而且会造成极坏影响,则应遏制。但应注意方法,所谓“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不能举棒高喝,一棍子打死,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心平气和地与他谈,推心置腹,摆清利弊,使他明白孰是孰非,真正从心理上接受并自己调整。
管理者仅仅“扬人所长,忘其所短”还不够,还要广开言路,博采众议,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有的管理者以为自己居于高位,别人都不如自己,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或建议。其实这种闭目塞听的做法是极为错误的,古人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再愚钝的人也能想出一个好办法,人无论有何等聪慧机智也难免有失误之处。我们并不是要讥笑智者百思以后仍然不能避免的“一失”,而是在提醒大家,应当注意愚者的“一得”,不能随随便便地认为某某人蠢笨,不会想出什么妙招,并因此而瞧不起别人。其实,任何人都有自己思维的独到之处,作为领导者要善于看到这一点。
管理者如果在识人用人问题上,不是亲自看,亲自了解,而闭目塞听,自以为是,无异于闭门造车,就判断不出一个人是人才还是庸才。
而要让人尽其才,领导者要善于用眼光分辨出人的优劣之处,并善于判定哪一方面是主要的予以详查,最后做出结论,这样的结果就不会出现大才因小疵而被弃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