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地理知识大观
16584200000015

第15章 海洋冰川大观(2)

然而,在科学考察中,用抓具、传感器和最新的摄像机对这些超深海渊进行远距离探测,发现了由熟悉和不熟悉的海洋样品组成的一个繁茂的特种动物群落。与海洋平原相比,海沟里动物种群的多样性相对减少,只有少量的海星、海蛇尾以及诸如星虫等其他群体。但是有多种蟹类、其他甲壳类动物、多毛目蠕虫、双壳软体动物和海参。光线无法穿透到这个深度,然而当用人造光照射这些动物时,它们就如其上层水中相对应的动物一样色彩缤纷。

即使在深海中,许多动物看上去比其同类长得更大。在其他地方只能长到几十厘米长的海葵,在地质活动比较活跃的区域中的一些热液排放口周围,可以长到1.2米或1.5米,其触手可长达9米多。而正常情况下只有几十厘米长的多毛虫可长到1.2米长。马里亚纳海沟,也称马里亚纳群岛海沟,是目前人们所知地球上最深的海沟,同时当然也是最接近地心的地方。

海沟地处北太平洋西部,北纬11毅21忆,东经142毅12忆,海沟为两大陆板块辐辏之潜没区,太平洋板块于此潜没于菲律宾板块之下。海沟底部于海平面下之深度,远胜珠穆朗玛峰海平面上的高度。

海沟最大深度为海平面下10911米。若参考其纬度与地球之赤道隆突,此深度位置距地心为6366.4千米。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是查林杰海渊。

1951年,英国“查林杰8号”船发现了这一海沟,当时探测出的深度为10836米。此后,这一数据不断被新的纪录刷新。

1992年,日本海洋科技中心耗资5000万美元,研制出“海沟”号水下机器人。“海沟”号长3米,重5.4吨,它是缆控式水下机器人,装备有复杂的摄像机、声呐和一对采集海底样品的机械手。它的研制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考察查林杰海渊。

经过很多次失败,1995年3月24日,“海沟”号被12000米长的长缆缓缓放向海底,母船操作室内的17个监视器显示出潜水器发回的图像资料。经过三个半小时的行进,“海沟”号到达查林杰海渊底部,这时测深表显示的水深是10903.3米,修正水深为10911.4米。修正水深是根据水压测定的值,通过含盐量、水温资料修正后的深度。于是,这条海沟又深了15米。

此后,“海沟”号还进行了试样采集及拍摄等考察活动,人们从它传回的图像中看到:茶色的海底泥土上,有一些白色的像海参一样的生物在蠕动,旁边还游动着数条小鱼,在此前,人类确认有鱼的最深处水深是8370米。

这条海沟的形成估计已有6000万年,是太平洋西部洋底一系列海沟的一部分。它在亚洲大陆和澳大利亚之间,北起硫黄列岛、西南至雅浦岛附近。其北有阿留申、千岛、日本、小笠原等海沟,南有新不列颠和新赫布里底海沟,全长2550千米。

潜水员曾在千米深的海水中见到过大家熟知的虾、乌贼、章鱼、枪乌贼,还有抹香鲸等大型海兽;在2000~3000米的水深处发现成群的大嘴琵琶鱼;在8000米以下的水层,发现仅18厘米大小的新鱼种。假如人们不是亲眼见到这许多的深海生命,只听传言,会以为这纯粹是天方夜谭。因为,这些看起来十分柔弱的生命,首先要经受数百个大气压力的考验。就拿人们在7000多米的水下看到的小鱼来说,实际上它要承受700多个大气压。这就是说,这条小鱼在我们人类手指甲大小的面积上,时刻都在承受着700千克的压力。这个压力,可以把最坚固的坦克压扁。在万米深的海渊里,人们能够见到几厘米的小鱼和虾,这些小鱼虾,承受的压力接近1吨。这么大的压力,不要说是坦克,就是比坦克更坚硬的东西,也会被压成烂泥。

地中海

1969年5月15日18时左右,西班牙海军的一架“信天翁”式飞机在地中海的阿尔沃兰海域莫名其妙地栽进了大海,机上有8名工作人员,飞行高度很低,驾驶员很可能是想强行水上降落而未成功,机长麦克金莱上尉侥幸还活着,被救起后却说不清飞机出事的原因,出事地点离海岸仅一海里,人们打捞起两名机组人员的尸体,军方派军舰和潜水员仔细搜寻了几天,另外5名人员始终没有找到。

1969年7月29日15时50分左右,西班牙海军的另一架“信天翁”式飞机在同一海域执行反潜警戒任务时又神秘失踪。机长博阿多上尉发出的最后呼叫是:“我们正朝巨大的太阳飞去。”这令人们无法破译。军事当局动用10余架飞机和4艘水面舰船搜寻了广阔的海域,仅仅找到失踪飞机上的两把座椅。

在地中海土伦湾海域,从1964年到1989年的25年里,有6艘潜艇失踪,而这段时间里全世界潜艇遇难事件共有11起。这6艘遇难潜艇有4艘是法国的。土伦海域的海底有许多深沟,被认为是试验深潜器性能的好地方。1968年1月20日,载有52名艇员的法国潜艇“密涅瓦”号在该地试验时突然失踪。

法国军方派出30多艘装有先进声呐仪的海军舰船、侦察机及救生机立即搜寻。

应法国政府要求,美国也派出专门用于海底搜寻工作的船只“海燕”号进行协助。此时“海燕”号也在同一海域搜寻两天前失踪的以色列潜艇“达咯尔”号。经仔细搜寻没有找到任何遗物,“密涅瓦”号和“达咯尔”号永远地从地球上消失了,至今没有任何音讯。

这片神秘的地中海域比大西洋还要古老,它的文明是地球的又一精彩篇章。

地中海,被北面的欧洲大陆,南面的非洲大陆和东面的亚洲大陆包围着。

东西共长约4000千米,南北最宽处大约为1800千米,面积(包括马尔马拉也Marmara页海,但不包括黑海)约为2512000平方千米,是世界最大的陆间海。以亚平宁半岛、西西里岛和突尼斯之间的突尼斯海峡为界,分东、西两部分。平均深度1450米,最深处5092米。盐度较高,最高达39.5译。地中海有记录的最深点是希腊南面的爱奥尼亚海盆,为海平面下5121米。地中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之一,历史比大西洋还要古老。

地中海西部通过直布罗陀海峡与大西洋相接,东部通过土耳其海峡(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和黑海相连。西端通过直布罗陀(Gibraltar)海峡与大西洋沟通,最窄处仅13千米。航道相对较浅。东北部以达达尼尔海峡-马尔马拉海-博斯普鲁斯海峡连接黑海。东南部经19世纪时开通的苏伊士运河与红海沟通。地中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之一,而其附属的大西洋却是年轻的海洋。地中海处在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是世界最强地震带之一。地中海地区有维苏威火山、埃特纳火山。

地中海沿岸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暖湿润,被称作地中海性气候。植被,叶质坚硬,叶面有蜡质,根系深,有适应夏季干热气候的耐旱特征,属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这里光热充足,是欧洲主要的亚热带水果产区,盛产柑橘、无花果和葡萄等,还有木本油料作物油橄榄。

最早犹太人和古希腊人简称之为“海”或“大海”。因古代人们仅知此海位于三大洲之间,故称之为“地中海”。英、法、西、葡、意等语拼写来自拉丁MareMediterraNeum,其中“medi”意为“在……之间”,“terra”意为“陆地”,全名意为“陆地中间之海”。该名称始见于公元3世纪的古籍。公元7世纪时,西班牙作家伊西尔首次将地中海作为地理名称。

地中海曾被认为是以前环绕东半球的特提斯(Tethys)海的残留部分,现在知道它是在结构上较为年轻的盆地。其大陆棚相对较浅,最宽的大陆棚位于突尼西亚东海岸加贝斯(Gabes)湾,长275千米。亚得里亚海海床的大部分亦为大陆棚。地中海海底是石灰、泥和沙构成的沉积物,以下为蓝泥。海岸一般陡峭多岩,成很深的锯齿状。隆河、波河和尼罗河构成了地中海中仅有的几个大三角洲。大西洋表层水的不断注入是地中海海水的主要补充来源。其海水循环的最稳定组成部分为沿北非海岸经直布罗陀海峡注入的海流。整个地中海海盆构造活跃,常有地震发生,是世界上强地震带之一。这里水下地壳破碎,地震、火山频繁,世界着名的维苏威火山、埃特纳火山即分布在本区。

西西里岛与非洲大陆之间有一海岭将地中海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地中海中有三个由海岭隔开的主要海盆。由西向东分别为阿尔沃兰(Alboran)海盆、阿尔及利亚海盆和第勒尼安(Tyrrhenian)海盆。地中海东部为爱奥尼亚海盆(其西北为亚得里亚海)和勒旺(Levantine)海盆(其西北为爱琴海)。地中海中的大岛屿有马霍卡(Majorca)岛、科西嘉岛、萨丁尼亚岛、西西里岛、克里特岛、塞浦路斯岛和罗得岛。海域中的南欧三大半岛及西西里岛、撒丁岛、科西嘉岛等岛屿,将地中海分成若干个小海区:利古利亚海、第勒尼安海、亚得里亚海、伊奥尼亚海、爱琴海等。地中海海底起伏不平,海岭和海盆交错分布,以亚平宁半岛、西西里岛到非洲突尼斯一线为界,把地中海分为东、西两部分。

东地中海要比西地中海大得多,海底地形崎岖不平,深浅悬殊,最浅处只有几十米(如亚得里亚海北部),最深处可达4000米以上(如爱奥尼亚海)。有的地方,一条航行着的船只,船头与船尾之间,水深相差竟有四五百米之多。

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干燥炎热。除其南岸的突尼西亚东部以外,气流经过山脉间隙进入地中海。北非沿岸大部分年降雨量很少超过250毫米,而在克罗埃西亚崎岖的达尔马提亚(Dalmatia)海岸,有些地区年降雨量为2500毫米。

尽管有诸多的河流注入地中海,如尼罗河、罗纳河、埃布罗河等,但由于它处在副热带,蒸发量太大,远远超过了河水和雨水的补给,使地中海的水收入不如支出多,由于海水温差的作用和与大西洋海水所含盐度的不同,使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海水可发生有规律的交换。含盐分较低的大西洋海水,从直布罗陀海峡表层流入地中海,增补被蒸发去的水源,含盐分高的地中海海水下沉,从直布罗陀海峡下层流入大西洋,形成了海水的环流,每秒钟多达7000立方米。要是没有大西洋源源不断地供水,大约在300年后,地中海就会干枯,变成一个巨大的咸凹坑。

北冰洋

北冰洋位于世界的最北部,北美洲和欧亚大陆的大片陆地将它团团包围,是世界四大洋中的最小海洋,仅相当于太平洋面积的1/4,称得上是唯一可以步行通过的大洋,至少在冬季是这样。冰盖的平均厚度有3米,这样就在北美洲和欧洲之间形成了一座坚固的海上“桥梁”。其英文名Arctic源于希腊文“北方的”,也有极寒冷的意思。我国过去有人称它为“北冰海”。

众所周知,北冰洋与南极大陆分别位于地球的两端,一个是世界上最小的洋,一个是被巨厚冰层覆盖的冰雪大陆,看上去似乎是毫不相干。可是,当我们仔细审视北冰洋和南极大陆的地形特征时,将会发现一个饶有趣味的自然之谜——因为在它们之间竟然有着非常微妙的联系。

令人惊异的是,北冰洋和南极洲有着非常相似的面积和形态。北冰洋的面积为1310万平方千米,南极洲则为1400万平方千米,两者相差无几。如果将现今的北极点和南极点重叠在一起,并将南极洲旋转75毅以后叠置于北极地区之上,人们就会看到,偌大的南极洲正好嵌在北冰洋中,而且狭长的南极半岛的弧形尾部,正好落在北冰洋的挪威海与格陵兰海之间。更有趣的是,北冰洋的深度与南极洲的海拔高度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北冰洋有深达4000多米的南森海盆和欧亚海盆,南极洲恰好也有高达4000多米的山峦与之相对应;北冰洋的最深点在南森海盆的得特克海沟内,水深5449米,而南极洲的最高点位于玛丽伯德地的文森山峰,海拔5140米。所有这一切都似乎表明了南极洲就像是从北冰洋里挖出来的一般。

这也许并不是一般的偶然现象。在地球仪上,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看到类似的一个现象:地球仪上任何一个大陆与之相对的相反侧(以地心为中心),几乎全是海洋。做个简单的实验,把你的右手压在地球仪的任何一个大陆上面,然后将左手压在与之相对的地球仪的相反侧,你会发现你的左手压住的地方全是海洋。我们看到南极大陆的背后是北冰洋,非洲大陆的背后是中太平洋,欧亚大陆的背后是南太平洋,北美洲大陆的背后是印度洋,南美洲大陆的背后是西太平洋,澳大利亚大陆的背后则是大西洋。

这些有趣的现象是巧合呢,还是有什么内在的联系?目前人们还搞不清楚。

有人提出了一种“地球四面体”的假说,来解释这种海洋和大陆的奇怪现象。

他们找了一个充满气体的软皮球当做假想地球,然后将皮球中的空气放掉,使皮球逐渐变扁。结果皮球的表面在扁缩之后产生了凹陷,他们把这种凹陷称为四面体凹陷。这四面体的4个面就好比是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大西洋,而4个面的交点而成的4个顶点则好比欧亚大陆、非洲大陆、美洲大陆和南极、澳大利亚大陆。不过这种假说只是从地球表面现象的简单推测而来,所以它们现在还是假说。

假说一般看来都很离奇,但正是在这离奇之中也许闪烁着真理的光辉。几年前有人提出了全球大陆的发源地在北冰洋。也就是说陆地是从大洋中溢出并蔓延到地球的其他位置的。这个“古怪”假说的主人是我国一位年轻的地质学者。

这位年轻学者通过研究发现,陆壳上的主要地质构造多呈弧形,而在典型的洋壳上则几乎不存在弧形构造。他还发现陆壳上所有弧形构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分属于两大系统:一个是弧顶向南凸出的向南弧形构造系统,另一个是弧顶指向太平洋中心的向洋弧形构造系统。

地球表面原来就没有海洋和陆地,后来在一定条件下,地球内部的熔融物质,从现在的北冰洋这个“窗口”中源源不断涌出来,按一定方式沿原始地表自北向南滚滚而去,并逐渐固结为最初的大陆地壳。据他推测,当时的大陆可能是连成一体的,而且面积没有现在这么大;陆地面积越小,它就更靠近北极地区,沿北极周围呈星星状分布,而且越靠近北极,越明显地显出倒三角形的形状,分布在大洋水体上。这不正是地球内部物质由北极而出向南流动的痕迹吗?唯一例外的南极洲则是已经到达终点的陆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