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会说话,有的人做出了巨大的成绩,有的人获得了不朽的名声,有的人获得了令人羡慕的职位。反之,由于不会说话,有的人人缘关系不好,有的人得不到朋友,有的人无法与人共事。其实,会说与不会说,全在于方法的得当与否。方法得当,人们就高兴,奖赏你;方法失当,人们就愤怒,诅咒你。语言真是个神奇的东西!
看清说话的对象
与人交谈要善于观察,尽可能地用眼睛捕捉一些与对方深入谈话的信息与灵感。如果有机会到陌生朋友家里去做客,就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细心观察对方的有关情况,加强对对方的了解。比如,我们从对方家庭的日常生活用品及布置设计中,就可以判断出对方的经济状况、生活情趣、艺术修养格调等等;从对方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及衣着表情,就可以窥探出对方的性格、品德以及为人处事与待人接物方面怎样;从对方家中案头放的书籍、墙上挂的艺术作品,就可以了解到对方的个人爱好、学习兴趣、审美情趣等。有了以上这些对对方的了解我们容易轻松自如地与对方进行交谈。
具体地说,对知识高深的人说话,应充分显示出个人博学多才、多作抽象推理、致力各种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对文化低浅的人说话,由于对方听不懂高深的理论,应多举明显的事例;对刚愎自用的人说话,不宜循循善诱时,可以用激将法;对爱好夸大的人说话,不能用表里如一的话使他接受,不妨用诱兵之计;对脾气急躁的人说话,由于对方讨厌喋喋不休的长篇说理,用语应简要直接;对性格沉默的人说话,要多挑他发言,不然你将在云里雾中;对思想顽固的人说话,对他硬攻,容易形成僵局,造成顶牛之势,应看准对方最感兴趣之点,进行转化。
注意对方的心理
了解听者的心理,是掌握说话技巧的基础。我们只有在了解听者心理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选择在某个场合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哪些话能够打动听众的心坎,能使听众产生共鸣,真正使谈话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
人的心理捉摸不定、较难把握,但是,在有些场合,人内心的东西又常通过各种方式而外露。善于观察听者的一举一动,并能据此加以分析和推测,那么,基本上可以掌握听众的心理和情感。譬如,在讲话时,听者发出唏嘘声,说明听众不喜欢那些话;如果听者两眼注视,说明说话的内容非常吸引人;如果听者左顾右盼,思想不集中,说明他心里可能很着急,但又出于尊敬而不愿离开……当然,有许多人善于抑制自己的感情,不让它外露,即使这样,也会露出蛛丝马迹。
战国时,魏文侯和一班士大夫在闲谈。文侯问他们:“你们看我是怎样的一位国君?”许多人都答道:“您是仁厚的国君。”可一位叫翟黄的人却回答说:“你不是仁厚的国君。”文侯追问:“何以见得?”翟黄有根有据地答道:“你攻下了中山之后,不拿来分封给兄弟,却封给了自己的长子,显然出于自私的目的,所以我说你并不仁厚。”一席话说得文侯恼羞成怒,立刻令翟黄滚出去,翟黄若无其事地昂然离去。文侯仍不甘心,他又接着问任痤:“我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国君?”任痤答道:“您的确是位仁厚之君。”文侯更加疑惑了,任痤说:“我听说过,凡是一位仁厚的国君,其臣子一定刚直,敢说真话,刚才翟黄的一番话说得很直,而不是阿谀奉承之词,因此,我知道他的君主是位宽厚的人。”文侯听了,觉得言之有理,连声说:“不错,不错。”立即让人把翟黄请了回来,而且拜他为上卿。
在这则故事中,我们不但能看出任痤的人品高尚,救助同事;而且能看出他机巧聪明,善于抓住魏文侯愿意被人尊为仁厚之君这种心理,从同一事件中巧妙地引出了有利的结论,化解了文侯和翟黄之间的矛盾。
注意对方的身份
几乎没有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不考虑到彼此的身份。不分对象,不看对方的身份,都用一样的口气说话,是一种幼稚无知的表现。虽然身份不同不会妨碍人际交流,比如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学生对老师、普通人对于有名气地位的人等等,不必表现得屈从、逢迎,但在言谈举止上有必要表现得更加尊重一些。在不是十分严肃隆重的场合,身份较高的人对身份较低的人说话越随和风趣越好,而身份较低的人对身份较高的人说话则不宜太过随便,尤其在公众场合,说话要恰如其分地把握好自己与听者的身份差别。
1953年6月28日,毛主席到了北京市郊区鱼池村视察,他走访的第一家,主人名叫张振。走进院里,毛主席就问寒问暖,他摸着院子里晾的一床露棉花的破被套问,冬天盖这样的被子薄不薄?又走进屋里问,冬天烧不烧炕?还问家里几口人?都叫什么名字?多大年纪?小孩子上学没有?庄稼长得好不好?当问到粮食够吃不够吃时,张振如实回答:“过去吃野菜,现在有吃的啦,不过还不大好,荒月还要吃些白菜团子。”毛主席点点头,安慰他说:“不用急,生活会一天天好起来的。”
与乡亲拉家常,毛主席对不同的人擅长说不同的话,讲究话语的形式与自己和对方的身份相符,既得体又恰当,更把自己与乡亲的距离拉近了。
注意对方的地位
地位,是个人在团体组织中担负的职位和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个人的社会地位不同,就会有不同的人生经历、社会职责和交际目的,对口才表达也会产生不同的需求。
美国军队中规定,凡是军人不能蓄长发。而黑格尔将军在担任北约部队的总司令时,却蓄着一头长发。有一名留长发的士兵看到画报上登载着一头长发的黑格尔将军的照片,就把它撕下来,贴在不允许他留长发的连长办公室门上。为了表示抗议,他还画了个箭头,并在旁边配了一行小字:“请看他的头发!”连长看了这份别出心裁的抗议书后,并没有立即把这个愤愤不平的士兵叫来训斥,而是将那箭头延长到总司令的肩章处,并也加了一行小字:“请看他的军衔!”
这个士兵只想和黑格尔攀比头发,因而愤愤不平,却没想到两者的身份和地位的悬殊差异,连长则不失时机地提醒了他。
清朝乾隆皇帝有一次到镇江金山游览。当地的方丈派了一个能说会道的小和尚做向导。当乾隆皇帝上山时,小和尚边走边说:“万岁爷步步高升。”乾隆听了很高兴。一会儿,下山了。乾隆皇帝有意试试小和尚的口才,便问:“你在上山时说我步步高升,现在你看我怎样?”小和尚不假思索,立即答道:“万岁爷后步更比前步高!”——下山时后面的脚当然比前一只脚要高,所以也暗含着“步步高升”的意思。这个小和尚能注意说话对象的身份地位恰当用语,体现了他随机应变的智慧。
注意对方的性格特征
性格,又称性子或脾气,是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一个人的性格特征通过自身的言谈举止、表情等流露出来,如:那些快言快语、举止简捷、眼神锋利、情绪易冲动的人,往往是性格急躁的人;那些直率热情,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喜欢交往的人,往往是性格开朗的人;那些表情细腻,眼神稳定,说话慢条斯理,举止注意分寸的人,往往是性格稳重的人;那些口出狂言,自吹自擂,好为人师的人,往往是性格骄傲自负的人;那些懂礼貌、讲信义,实事求是、心平气和、尊重别人的人,往往是性格谦虚谨慎的人。
对于这些不同性格的人,和他们说话时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如他喜欢婉转的,就说流利的话;他喜欢亢直的,就说激切的话;他喜欢学问的,就说高远的话;他喜欢家常的,就说浅近的话;他喜欢诚恳的,就说朴实的话。说话方式与对方性格相符,自能一拍即合。
罗斯福是一个说话能手。他未成名之前曾参加过一个宴会,他看见席间坐着许多不认识的人,这些人是认得罗斯福的,不过因为他们和罗斯福的地位不同,所以虽然认识罗斯福,也只是冷冷地认识而已,并不因罗斯福地位高而表示殷勤。那时罗斯福刚从非洲回来,正在预备1912年选举的第一次旅行。罗斯福看见这些人对他没有表示友好的意思,立刻想出一个办法,故意拿出几个简单的问题,去问那些不相识者。
陆思瓦特博士是筵席上的主人,那时,正坐在罗斯福的身边,罗斯福凑近他轻轻地说:“请把坐在我对面那些客人的情形告诉我一些!”陆思瓦特把每个人的性情特点都大略告诉了他。罗斯福了解到每个人的性情以后,立刻就有了适宜的谈话资料。
在接下来的交谈中,罗斯福充分运用自己的口才与人交谈,迅速地赢得了众人的好感。
区别对方的知识水平
与人说话要区别听话人的文化知识水平。知识水平与人的经历、职业、文化教养等等是紧密相关的。孔子周游列国时,马跑脱吃了庄稼,庄稼的主人很生气,扣留了马。孔子弟子子贡能言善辩,主动前去说情,可是他费尽口舌,农夫仍不放马。孔子说:“你拿人家听不懂的大道理去说服人,就好像是用马牛羊三牲去祭奠野兽,用悦耳的音乐去娱乐飞鸟,怎能行得通呢?”孔子派马夫去对农夫说:“你不在东海种地,我不往西海旅行,我的马哪能一点也不碰你的庄稼呢?”农夫便接上了茬,两人谈得很高兴,也放了马。子贡“对牛弹琴”,结果事与愿违。孔子圣明,人尽其用,使马夫成子贡不成之事。
江苏省语言学会成立之时,蒋礼鹤教授受浙江省语言学会的委托向大会表示祝贺。他是这样说的:“今天我受浙江省语言学会的委托,到这里来祝贺。浙江是兄弟之邦。从龚自珍和段玉裁来说,江苏还是浙江的‘外公’,我来向‘外公’祝贺。现在祝贺‘外公’健康长寿!”
这几句话中,蒋礼鹤引用了有关的历史名人。段玉裁是清代著名文学家,龚自珍是段玉裁的外孙,也是个著名的文学家。由于在座的都是语言学工作者,对于段玉裁和龚自珍的这层关系都是了解的。所以,蒋礼鹤这几句就对方的知识水平而说的话,说得十分得体。
考虑对方的语言习惯
说话要考虑感情、褒贬、民族、时代、地域等问题,不可大意。我们说某人“壮得像头牛”,英语则说“壮得像匹马”,就是语言习惯的问题。有个牧师,想翻译《圣经》给非洲居民读,可是译到“你们的罪恶虽然是深红的,但也可以变成像雪一样的自”的时候,难题就出现了。因为热带的土人,根本不知道雪是什么东西,雪的颜色和煤的颜色有什么不同。后来,牧师从椰子得到启发,把这句话改译成“你们的罪恶虽然是深红的,但也可以变成像椰子肉一样的白”,这样,非洲居民就懂了。
把“罪恶可以变成像雪一样的白”译成“罪恶可以变成像椰子一样的白”,这正是考虑到了对方的语言习惯。
顾及对方的情绪反应
说话所引起的反应,可有几种,第一种是有隽永之味,第二种是有甜蜜之味,第三种是有辛辣之味,第四种是有爽脆之味,第五种是有新奇之味,第六种是有苦涩之味,第七种是有寒酸之味,而最坏的反应,是伤痛之味!言谈之中,令人回味,对方能产生隽永的反应;热情洋溢,句句打入心坎,对方自会产生甜蜜的反应;激昂慷慨,言人所不敢言,对方自产生辛辣的反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方自产生爽脆的反应;“以反人为实”,“好为无端涯之言”,对方自产生新奇的反应;陈义晦涩,言辞拙讷,对方自产生苦涩的反应;一味诉苦,到处乞怜,对方自产生寒酸的反应;好放冷箭,伤人为快,伤人越甚,越以为快,对方自产生伤痛的反应。能得隽永反应者为上,能得甜蜜反应者为次,能得爽脆反应者又次,能得辛辣反应者更次,得到新奇的反应、苦涩的反应、寒酸的反应的话都是下等,而得到伤痛反应的话,更是大反人情!说话不能不顾虑别人的反应。
著名书画大师唐伯虎,他十分看不起住在他家对门的一户人家,因为那家人并不是世代书香门第,只是在半途上发迹的。这户人家有一位母亲和5个儿子。有一天,这5个儿子为向母亲庆贺生日,亲朋好友聚集,热闹非凡,只因不是书香人家,在这祝福之中,少有文墨的点缀,未免是美中不足,这时候,大家想起了对门的唐伯虎是一位人才,如果能够有他在这里书赠一些礼品,那一定增光不少。
正在这家人祈求的时候,唐伯虎居然备了一些薄礼,前来祝寿。这户人家的主人,自然是十分高兴,就是许多亲朋好友,也十分高兴。席间,大家请他题诗,唐伯虎毫不推辞,立即拿起笔来,第一句是“对门老妪不是人”,第二句尚未写下,主人亲朋个个都怒目而视,因为今天祝福生日,大家应该高兴,说吉利话才对。现在,唐伯虎的题诗,竟骂起人来,这怎么不叫人愤怒呢?因为他是有名望的才子,所以大家只是怒目而视,不敢以非礼对待他。唐伯虎这时感觉到大家的怒火立刻要爆炸了,因此,他又写道:“天上神仙来下凡”,这一来,把大家的情绪缓和了下来。大家都觉得这真是一位才子,用看似骂人的口吻,写出了一首极好的祝福诗。
这家人哪里知道,唐伯虎并不是真心来祝他所看不起的老妪的寿,他是要来骂一下那位寿婆,这才是他的真心。可是,他看了周围环境,知道骂了人不会有好处,所以虽然脱口骂了出来,还是立刻改变了口吻,使已经骂出的话也成为不是骂人的话,这灵敏的手腕,便是顾虑别人的反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