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海洋大探秘
16593000000017

第17章 难以想象——海洋奇闻(1)

关岛是如何变成蛇岛的

关岛位于太平洋西部,面积540平方千米,住有10万人,是马来西亚群岛中最大的岛屿,现在为美国所占,关岛原本是一个普通的海岛,并没有多少蛇。可现在岛上蛇的数目却大得惊人。那么,这些蛇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关岛是美国在太平洋上对日作战的重要军事基地,当舰船从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往关岛运送军需物资时,偷藏在货物中的褐色树蛇也被运到关岛。褐色树蛇是一种无毒蛇,最长的有4米长。因为它无毒,人们便不必限制其生长;而关岛的气候又温和湿润,还有大量鸟类可食,褐色树蛇便得以大量繁衍。目前,关岛的树蛇已达到每平方英里6000多条(每平方千米3700多条),有的地区竟多达每平方英里1.2万条(每平方千米7500条左右)。因而,人们惊呼:关岛已成为蛇岛了!

海洋中的“飞碟”由来

空中的“飞碟”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海洋中的“飞碟”却鲜为人知。其实,据统计大海深处的“飞碟”已发现340多个。

海中飞碟与空中飞碟不一样,它是由一种特殊的水组成的。这种水的温度、密度、含盐量及所含化学物质与周围海水不同,因而呈现出一个边缘分明的“独立体”,并且随着海流和漩涡,一边前进,一边高速旋转。最特别的是,它可以长达10年不解体,永不疲倦地转个不停。另外,海中飞碟要比空中飞碟大得多,大西洋发现的一枚飞碟直径达80千米!它在飞速旋转时,“吞进”了难以数计的鱼虾。

据科学家们研究,海中飞碟大多诞生于大江、大河、大湖通海的出口处。

原因很简单:当比重和性质迥然不同的淡水和海水相遇时,常常会出现互不相融的场面,可谓“海水不犯河水”。此外,在远海和大洋的相交处,如地中海与大西洋的汇合处,就有为数不少的飞碟,在肉眼看不到的海洋深处以不同的速度各自旋转着。

救命的海雾

1940年5月24日,德军在法国北部包围了英、法、比利时三国的盟军部队33.8万人。盟军后面有德军的追击,天空有德军飞机的狂轰滥炸,而前面又有波涛汹涌、水流湍急的多佛尔海峡拦住了去路,真到了危在旦夕的地步。

盟军拼凑了800多艘各种船只,决定由敦刻尔克经过多佛尔海峡撤退。

头一天(5月27日)在德军飞机的不断轰炸下,仅撤走了7600多人,德军的坦克又不断逼近,形势相当危急。

但到了5月30日,海上突然树起了“青纱帐”,浓雾笼罩了多佛尔海峡,使德军飞机看不清下面的轰击目标,毫无制胜办法。

盟军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争分夺秒地撤退转移,一天就撤走了5万多人。

浓雾连续了两昼夜之久,等到6月4日,盟军的33.8万人全部逃出了德军的魔掌,转危为安了。

可怕的波浪“杀手”

船在海上航行最怕遇上风暴,好在现代的海洋气象预报已能适时地提醒船只注意风暴的来临,使海难事件大为减少。但海上也偶有突发事件,其中有一种不期而至的巨浪令船员们谈之色变。

这种波浪的特点是,在比较平静的海面会突然传来单个或一组波峰达到15~20米的大浪。这种浪的前峰陡峭,犹如一堵水墙,如果船只行进方向正好与之垂直,则大浪冲过时能把巨轮托起。若浪峰恰巧托在船底中央,会使船的两头悬空;若是船头和船尾分别落在两个巨波的浪头,船的中部就会离开水面,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导致船只从中央部位折断而顷刻沉入海底。如果船只行驶的方向与这种波浪平行,那么巨浪袭来,能把船掀翻。这种波浪来得突然,事先没有任何预兆,所以危害极大,水手们给它起了个吓人的名称——“波浪杀手”。

1973年倒霉的“涅普顿·肯费尔”号集装箱运输船就遭到了波浪杀手的袭击,船头61米处被波浪拦腰折断而沉入海中。由于船长指挥有方,所幸的是大多数船员得以逃到船尾,被直升机救起。

好在这种可怕的波浪并不常见,它们有比较明显的地域性,多发生在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附近。在南半球的冬季,5~10月期间,这种波浪较为常见。

这个季节南大洋咆哮的西风带特别凶猛,风把恶浪推向南非东南海域,而沿南非东岸恰好有一支厄加勒斯海流自北而南流来,被西风驱赶来的波浪正好受到这支海流的阻挡,波高会成倍地增大。这么高的波浪如果再受到壁立石岸的反射,一旦入射波与反射波叠加发生共振,波高就会再次倍增,就可能形成单个或一组高达15~20米的“杀手波”。

在15~16世纪,欧洲开始有许多船只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自那以后,不知有多少船在此遇难。历史上曾发生过整个船队覆没的惨剧。1716年,在一次强风暴中有42艘荷兰舰船在此沉没,船上价值400亿法郎的财宝随船沉入海底。英国在此沉没的财产总值也在3千万英镑以上。这里的海底虽然藏有如此巨量的财富,可至今也没有人敢去打捞。谁敢用自己的生命去冒如此大的风险呢?

当然,除去南非沿岸,在大洋的另一些地方也曾有船只与此类巨浪遭遇过。

例如在爱尔兰与大不列颠岛之间,在英吉利海峡,在智利的合恩角,在北美洲的湾流海域,甚至在某些内海,也时有发生。

现在,南非已有专门的气象台从事预报服务,专门对付波浪杀手,这样,事故就少多了。为了安全起见,在好望角附近航行,尽量离陡峭的岸段远一些为好。

大海上的漂流者——漂流瓶

对于海边漫游者来说,最令人着迷的事情莫过于发现一只从大海漂来的瓶子,瓶子里有卷得好好的文件。

1856年,一艘航行在大西洋比斯开湾的双桅帆船被特大风暴掀起的巨浪打坏,水手们被迫抛锚上岸,他们在海滩上突然发现一个涂着沥青的圆球,剥开一看,原来是个椰子壳,上面有一个小洞,也被沥青封着,凿开一看,里面有一张写满古体字的羊皮纸,原来这是发现美洲新大陆的着名航海家哥伦布在航海途中写给西班牙国王和王后的一份报告,叙述了和他同行的一艘帆船沉没了,另一艘帆船上的船员不服从他的命令,进行反抗。这份报告没能够到达国王手里,而是被海流漂到了这个荒凉的海滩上,待了358年!

1875年,加拿大“伦尼”号轮船上发生的瓶子事件,像一部惊险小说一样曲折动人。当这艘船从西班牙的比斯开湾驶向希腊时,船员发生哗变,船长和大副被杀。当时,只有几名船员没有参加这次哗变,其中有一名比利时籍服务员。

由于这位服务员识字,哗变者推举他驾船。他把船开进了英吉利海峡,在乘人不备时把一只瓶子扔进了大海,瓶子里装有记录哗变事件的文件。瓶子被发现了,这位服务员得到了一笔奖金。

1955年3月19日,在新西兰海岸上发现一个从海上冲上来的瓶子,从瓶子里的文件得知,这个瓶子是德国青年极地探险队1903年在塔斯马尼亚附近扔进大海的。这个瓶子的直线漂浮距离是1700千米,但花了52年的时间。科学家们认为,这个瓶子已经环游地球几圈了。

最近一次在汉堡举办的德国收集到的漂流瓶展览会上,展出的漂流瓶有452个来自北大西洋,102个来自南大西洋,43个来自印度洋,46个来自太平洋。有两个瓶子曾经穿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地中海。最老的一个瓶子可追溯到1864年。当时,海洋观察机构的第一位负责人格奥尔格·诺伊迈尔博士在一艘从墨尔本到伦敦的轮船航行到马尔维纳斯群岛附近海域时,把这个瓶子抛进了大海。

现在,人们往大海里扔瓶子通常是想通过瓶子传播友谊。几年前,一位女舞蹈演员在丹麦度假时把一只装有信件的瓶子扔进了大海,这个瓶子在海上漂流了1600千米后在挪威的斯塔夫被海水抛上岸,一位渔民拾到了这个瓶子。不久后这位女舞蹈演员宣布,她将和那位渔民结婚。一只漂流瓶使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喜结良缘。

见证深海里的生命

“万物生长靠太阳”,有了阳光,植物才能生长,有了植物,才能养活以植物为食的动物。因此,有人把大海深处比作“沙漠”,因为在深海阳光照射不到,水压极强,人们历来认为那里是生物的禁区。

然而这一传统观念在加拉帕戈斯群岛水域却受到了挑战。1977年2月,法国科学家乘坐“阿尔文”号深潜器在太平洋上的加拉帕戈斯群岛水下裂谷附近考察时发现,深海底部竟聚集着一个由大量巨贝、蠕虫、蟹和其他生物组成的群落。可惜的是这次考察没有生物学家参加,也没有带任何水下录像设备。

1979年,科学家们专门邀请了海洋生物学家和摄影师,再次到加拉帕戈斯群岛,在深海底部找到了两年前发现的生物群落。一幅幅活生生的生物景观令人眼花缭乱,流连忘返。据观察,在加拉帕戈斯群岛水下2500米深处,就有5个由生物群落组成的绿洲。

这一个个深海绿洲是怎样形成的呢?海洋生物学家们提出了这样一个假说:

造就深海“绿洲”这一奇迹的是海底裂谷喷涌的热泉。热泉使周围的海水温度从0°升到12~17益,在温热和高压的特殊条件下,喷泉喷涌出的硫酸盐变成了硫化氢,这种带有恶臭气味的物质能成为某些细菌新陈代谢的能源。于是,细菌在喷泉口附近迅速繁殖,大量繁殖的细菌又成了较大型生物得以维持生命的营养,如此造就了一个个深海底部的绿洲。这种解释还只是一个假说而已,要真正解开这个谜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死海“不死”

被称为“世界之洼”的死海,位于巴勒斯坦和约旦之间,南北长约82千米,东西最宽18千米,面积1049平方千米,湖面海拔为-400米,是世界陆地的最低点。

死海虽名为“海”,实际上是一个内陆湖泊。这是一个闻名遐迩的大盐湖,湖水含盐度高达230译~250译,为一般海水的6~7倍,位居世界盐湖之首。

希伯来语称死海为“盐海”。由于湖中含盐量大,湖岸土壤也富含盐分。植物在湖中难以生存,约旦河的鱼一接触到死海的水就会死亡,水中无鱼,以鱼为食的鸟自然也不飞到这里来了,就连四周湖岸上草木也难以生长,因此人们称它为“死海”。

死海还有好几个别称。由于死海位于地势低洼的约旦河谷(又称阿拉伯谷)的尽头,比地中海海面低392米,故死海又称为“阿拉伯湖”。死海附近是地震多发区,每当发生较强地震时,湖水剧烈翻腾,犹如颠倒过来一般,因而得名“颠倒湖”。死海还以先知鲁特及其女达格尔之名分别命名为“鲁特湖”和“达格尔湖”。在古巴比伦时期,亦曾被称为“沥青湖”。

死海的有趣之处和独特之点在于它的5个“400”:它低于海平面400米,是世界陆地上的最低之地,以致当人们乘车从陡峭的山上来到死海岸边时,由于气压骤变,耳朵会发疼,听不清声音,就像飞机降落时一样。死海平均深度146米,而最大深度为400米;死海水中所含矿物质约达400亿吨;水中的含盐量约400万吨;海底盐的沉积层厚约400米。据称,死海盐的蕴藏量多达110亿吨,可供全世界人口食用2000年,可见死海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盐库”。

由于死海含盐量大,湖水的浮力也大。人走进湖里,立刻会感到有力在托浮着自己。到死海游泳的人,无论采取哪种姿势,都休想施展自己的本领。在这里,你只能仰泳而不能伏泳,因为眼睛一沾上水,就会被盐水蜇得泪水盈眶,睁不开眼。这里是“旱鸭子”的乐园,从未游泳的人尽可放心地仰卧在水面上,随波漂浮。风平浪静时,人们可以在水面上仰面捧读,享受在其他江河湖海所不能得到的乐趣。原来,水的含盐量越多,比重也越大,死海湖水比重为1.172~1.227,而人体比重只有1.021~1.09,比死海湖水的比重小,因此人们可以像躺在床上一样仰卧在死海水面上,不会游泳的人也不会淹死。

相传在1900多年前,罗马帝国的军队来到死海附近,统帅狄杜要处决几个俘虏,他命令士兵把俘虏投进死海,但这几个俘虏都没有淹死。他以为是有神灵保佑,就把俘虏释放了。

死海海水清极了,脚下是透明的,可见水底的砾石,捧在手中,滑腻如油。

飘然水面,天空湛蓝,沿岸岩石上裹着碧玉般的厚厚盐层,酷似一群群小型“堡垒”,在阳光下晶莹闪亮,景色美丽异常。四周群山,被众多涸河深深切割,形成了奇异的金字塔形或平顶山形,远远望去,极像古城古堡的废墟。

由于死海盐度大,久浸不宜,每次下水不能超过20分钟,否则盐分渗透皮肤细胞薄膜的壁,人就要腌成咸肉了。

刚上岸的人们,一转眼工夫,头发上便析出了白花花的盐末子,一碰,沙沙直落。黑乎乎的络腮胡子,也成了白花花、亮晶晶的,镶上了一层盐霜。因此必须马上到淡水管子下冲个干干净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