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镝的性格与妹妹不同,他平时不太爱讲话,尤其在生人面前,显得格外腼腆,只会憨厚地一笑。因此,许多人初次与他见面竟然以为他是女孩。
比他小两岁的妹妹恰恰相反,妹妹在幼儿园时就能绘声绘色地复述出老师讲的故事;家里来了客人,她都主动打招呼,给客人拿糖送茶;假如两个人一起上街或办事,总是妹妹讲得细致,叙述得生动;就是两个人吵起架来,妹妹的小嘴像连珠炮似的说个不停,哥哥总是说不过妹妹。
然而尽管卜镝不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但他的内心世界却是非常丰富的,他更长于用形象表达小小心灵的爱。
卜镝7岁时爸爸带他看了罗马尼亚影片《波隆贝斯库》,影片的结尾是年轻的音乐家被疾病、宗教分歧摧残致死,卜镝难过地哭了。
回家后他画了一幅大部分以重墨为线条的画,题为《献给波隆贝斯库的一束花》:一扇巨大的黑色窗子,窗前一架黑色的钢琴,波隆贝斯库身穿黑衣望着窗外,一束金色的阳光透过大窗射进屋子。画面的左下方有个小孩子,手擎一束鲜红的花。
原电影中的孩子是个身穿纱裙的小姑娘,卜镝在这幅画里却画了个小男孩。也许这就是卜镝自己吧?记者袁莉莉在介绍卜镝创作的文中写道:“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都立刻为小作者深情的笔调所感动,他是那样地同情这位早逝的天才音乐家。”
卜镝8岁时爸爸又带他看了印度电影《流浪者》,主人公拉兹在少年时曾一度误入歧途,当他认识了美丽善良的少女丽达时,便弃暗投明,一心踏上真正的人生,但那不公平的社会又使他美好的追求一个一个地破灭,经历了种种痛苦的遭遇……卜镝边看边流泪,回家后,他的美术日记不是简单记述影片中的自然情节或某些段落,而是反映了小作者强烈的爱和憎,他画了一幅体现拉兹和丽达理想追求和美好愿望的《拉兹的梦》。画面上云雾缭绕,琼楼玉宇,到处都是鲜花,一对幸福的恋人——拉兹和丽达并肩挽手奔向那闪光的未来。
电视剧《响铃公主》讲的是王爷的女儿响铃公主爱上了自幼青梅竹马的青年猎人刘刚,由于门第悬殊,狠毒的王爷设计害死了刘刚,痴情的公主最后以死殉情。
卜镝边看电视,边画人物速写,边流泪。为什么好人总要死呢?不,我要让他们活下去,活在我的画中。
这次他用了一张长方形的纸,在一边画了美丽的响铃公主,另一边画了勇敢的猎人刘刚,周围用几组小画表现了他们儿时欢乐嬉戏的场面和他们之间纯真的爱情。画的下面写道:“响铃公主和刘刚叔叔,狠心的王爷把你们杀害了,但我永远让你们活在我的画上。”
人类最能震撼心灵的是感情,感情的表露是任何方式中最有力的因素。
感情是艺术创作之母,有生活火花的点燃和炽烈感情的触发,才会产生具有感人力量的艺术作品。
三、父母帮助孩子学习一定要讲究方法
做任何事都要讲究方法,教育孩子当然也不例外。方法是人们在过去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善于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才能在指导、帮助孩子学习中彰显奇效。
1.“用功学习”不是靠父母命令出来的
家长告诫孩子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要用功学习。”
“要用功学习”,这句话对不用功的孩子来说,是特别感到不愉快的命令之一。如果经常再三地这样催促,孩子就会感到厌烦而产生对抗命令的逆反心理,不久,连老老实实地坐到书桌前都办不到了。
讨厌被家长反复催促学习的孩子,渐渐地从坐下来到开始学习的时间拉长了。特别是当受到训斥而坐到书桌前的时候,由于不是出于自愿,所以学也根本不像学的样子。
作为家长总以为,不管怎样,只要叫孩子坐在书桌前,就放心地完事大吉了,其实反倒把孩子的心搅乱了。尽管从表面看成功了,但实际效果恰恰相反。
“要用功学习!”这句话最初的意思只不过稍微提醒孩子注意而已。可是每天这样说,久而久之,无形之中就使孩子心里感到有压力,产生反抗心理,从而由提醒注意的含义变成了命令,而又变成严厉的训斥,完全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结果是,“要用功学习”这句话造就了不用功的孩子。
在某一个家庭里,夫妻俩从孩子小的时候起,3个人围坐在一张桌子上,教孩子画画儿和识字,养成了一起愉快游戏的习惯。生了第二个孩子以后,这个习惯仍然保持着,老大读书时,小二就学画画儿。不久,又生了第三个孩子。小三在桌上学画画儿时,老大就到另一张桌子上去独自学习。
小二见老大每天独自一人学习的样子,没过多久,一吃过晚饭,他也找了一张自己专用的桌子,养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这样一来,很快小三想跟两个哥哥学,也找了一张自己专用的桌子,开始独自学习起来。
年幼时养成的生活习惯,不论是好是坏都是很顽固的。不管是让人喜欢还是讨厌,都认为这种行动是理所当然的。
最好的是,为孩子着想,家长要静下心来多花费些时间,和孩子们一起围坐在桌前娱乐一番。每天这样做,不久就会使孩子养成平心静气伏案学习的自觉性了。
2.帮助孩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以往的知识主要靠积累而成,今后知识的获得将更多来自自己的领悟,这就要求我们的下一代具有更灵敏与活跃的思维能力。要在瞬息万变的社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就必须具有极强的自我充实能力。一个人如果仅限于背会教科书上的知识,不会举一反三,不会顺势开拓,不掌握接受再教育的基础能力,在学校时即使成绩优秀,出了校门也很难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说,在学校学习知识的同时,必须学会和掌握进一步学习的方法,也就是学会怎样学习,学会不断地充实自己。
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和训练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读书、写字的姿势,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按时完成作业等习惯。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顺理成章,对以后的学习大有裨益。反之,若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以后要改变就十分困难。一开始,首先要训练孩子能够“坐得住”、“静下心”、“学得进”。这些都是相互连在一起的,坐得住了,才能学得进;孩子能学进去了,有了收获,感觉有趣味,也就坐得住了。让孩子学习,一般性督促不够,训斥强制会适得其反。这需要家长耐心、细心地诱导与具体地指点。
帮助孩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包括如何用心听课,及时复习,以及记忆、思考、阅读、演算等方法。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正是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学生如果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又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小学课程中规定的一些教学内容是不难完成的。
可是,现在许多家长,包括一些教师,并不明白在小学阶段,教孩子掌握学习方法是首要任务,而是只盯着那点知识,抓住几百个汉字,几道加减乘除的算术题,让孩子反反复复抄呀写呀,写错了一道还要罚抄多少遍,弄得孩子成天趴在桌子上,头昏脑涨地应付,实在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一些老师强调家长检查孩子作业,家长也多半主动积极陪读,盯着孩子做作业,紧逼不舍,孩子一出错便急躁埋怨,甚至训斥。这种“督促帮助”难免会破坏孩子的心境,影响孩子的情绪,使之心慌意乱而降低学习效率。
当孩子做完作业后,应当把第一次修改权交给孩子自己,鼓励他独立地使用字典纠正错字,用验算法检查数学习题。总之,要调动孩子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让孩子树立起“学习是自己的事”的责任感,并掌握独立完成学业的能力。若是由家长又是“助教”,又是“助学”地“紧忙乎”,效果往往是事与愿违,越帮越忙,越助越糟。
这并不是说,孩子不需要帮助,问题是怎样帮法。帮助孩子学习,就是要帮孩子通过作业,学会遇到问题能理出头绪,抓住突破口,展开思维活动,进行分析,找出答案。最重要的是这个过程,而并不是答案本身。要帮助孩子学会自己思考,而不是帮他应付差使。
一般对孩子的问题,不要直接回答是什么,或是多少。最好是作一些提示、反问,启发孩子自己思考。否则帮助成了代替,效果必然不好。例如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把5+3=?这道题的答案写成了7。这时你不要直接指责他,你怎么把8写成了7。而是可以反问他5+2=多少?这时他就会发现自己原来的答案不对了。因为5+2是7,那么5+3就是8而不是7了。这样比你把答案直接告诉他效果要好,因为是通过他自己的脑子纠正的,而且不仅把5+3=8更明确了,顺便5+2=7也复习了。
3.怎样让孩子自觉主动地去用功
再温驯的牛,如果它不口渴,就算把它带到河边,也不会自动去喝水。对待孩子也是一样,催促孩子读书,或强迫他打开书本,若是他根本不想吸收阅读的内容,一切都是枉然。
如果您的孩子对“用功”二字望而生厌,您不妨利用其他与用功无关的事,将孩子的反感转移到其他处。如只让孩子自己安排游戏时间而不安排读书时间,他也许会觉得没有读书时间而不安;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母亲不但没有训斥,而是让孩子去玩,孩子不但没有去玩,反而很快回到了书桌前,开始用功读书。
为了消除孩子对读书的排斥感,要尽量抹去他们心中用功是件苦差事的印象。可以用给孩子分散心理压力的方法,如100页的家庭作业,在暑假的30天里,1天只要做3页就够了;也不妨利用游戏竞争的原理,对孩子说:“在妈妈清理好厨房之前,你能不能把功课做完?”
给孩子一些刺激。
(1)让孩子明白读书具体可以得到什么好处
现在的孩子,对自己的未来只有一些平凡的想像。对这样的孩子说只要用功读书考进好学校,以后便能出人头地,一点效果也没有。他们在心里想得最多的是怎样才能不费吹灰之力地过着舒适的生活。因此,如何让孩子具体地发现,读书到底可以得到什么益处,也许说服力会大得多。
(2)顺着孩子的心理逆疗
记得有一部电影,说的是一个上班族的家庭,家中有个不喜欢读书的孩子。这位注重教育的母亲,请了一位大学生做孩子的家庭教师。一般的家庭教师都是和孩子一起做功课,但影片中的这位老师却不同,不但不教功课,反倒成天和孩子打棒球。打从担任家庭教师的第一天开始,他总是带着手套和球,边和孩子开心地交谈,边做投球和接球的动作。每次总在汗流浃背之后,丢下一句“我明天再来!”就这么过了1天、2天、3天。这位母亲感到惊讶不已,当初就是为了让孩子能够好好读书,才花钱请家教,没想到这位家教老师却带着孩子玩。于是她便向家教表达了不满,而这位大学生似乎没什么反应。终于有一天,师生两人在玩球时,孩子突然说出了“我想读书”的话来。
为什么不喜欢读书的孩子突然表示他想要用功读书?原因可能是他在和原本有亲近感的书隔离后,反而加强了他的读书欲望。换句话说,孩子原本就有对用功读书的自我实现欲望,但也存在厌烦心理,游戏使他远离书本而深感不安,从而刺激他表现出读书的欲望。此种逆疗对于让孩子主动用功也颇具效果。
(3)利用人原本的反抗心理,也许更能刺激他
孩子成绩不好,读书情绪低落,大部分的父母往往会用“你已经尽力了!”或“没关系,下次加油!”之类的话来安慰孩子。问题是有的孩子会因为安慰而产生依赖心理,反而影响了孩子再度奋起。这种情况,应该利用人原本的反抗心,告诉孩子:“我早就看透你了,不是块读书的料!”日本着名的小提琴家铃木先生,最喜欢用这种方法刺激学生。当他的学生不太想练习或是学习进度迟滞,铃木便会用:“这首曲子对你可能有些困难!”或“你大概不喜欢小提琴吧!”之类的话来刺激学生,从而巧妙地引发了学生自动自觉想学习的干劲。
(4)更换书桌的位置会使孩子产生亲近书本的念头
长期在一个毫无变化的环境中工作,很容易使思想僵化。更换办公桌的位置,能以轻松的心情工作,也常有新“点子”。此种方法,也可以运用在孩子的书房中。比如说,偶尔变动一下书桌的位置。就算不做什么大的改变,将书架上的书本换个位置,书桌上的小摆设左右更换,也能让孩子感觉到书房空气的新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