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自西兵起,凡五六岁,未尝不在其间,故其议论益精密,而于西事尤习其样。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士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才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凭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师鲁娶张氏,某县君。有兄源,字子渐,亦以文学知名,前一岁卒。师鲁凡十年间,三贬官,丧其父,又丧其兄。有子四人,连丧其三。女一,适人亦卒,而其身终以贬死,一子三岁,四女未嫁,家无余资。客其丧于南阳不能归。平生故人无远迩皆往赙之,然后妻子得以其柩归河南。以某年某月某日,葬于先茔之次。余与师鲁兄弟交,尝铭其父之墓矣,故不复次其世家焉。铭曰:
藏之深,固之密;石可朽,铭不灭。
【译文】
师鲁是河南人,姓尹,名洙。不过天下的人,无论认识与不认识他,都称他为师鲁。这是因为他名气很大。不过当世了解师鲁的人,有的推崇他的文章,有的佩服他的议论,有的赞美他的才能,至于他的忠义节操,在境遇穷困和顺利时,在面临灾祸或幸福时的表现,都不愧于古代有道德的君子,这些方面,天下称赞师鲁的人却未必都能详尽地知道。
师鲁写文章,简洁而有法度。他学问广博,记忆力很强,博古通今,专长于《春秋》。他和别人说话,总是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一定要把道理讲透才罢休。他从来不怕得罪人而畏缩不敢说话,也不随便附和别人,在这方面是很少有人能超过他的。遇到事情,不管难易,都勇于去做。他这些被人称道的品格,也正是招别人嫉恨的原因,所以他最终穷困而死。
师鲁年轻时中进士,做过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由于成绩优良,升任山南东遭掌书记,接着出任伊阳知县。王文康公举荐他的才能,召到朝廷考试,让他担任馆阁校勘,升为大子中允。当天章阁待制范仲淹被贬到饶州时,谏官、御史都不肯为他说话。尹师鲁便向朝廷上书,说:“仲淹是我的老师和朋友,我愿和他一起贬谪。”于是被贬为郢州酒税,后来又调往唐州。碰上他父亲去世,他就离了职。服丧期满后,又重新被起用为太子中允,做河南知县。赵元昊反叛,在陕西进行战争,大将葛怀敏上奏朝廷起用师鲁做经略安抚副使的判官。师鲁虽然由葛怀敏招聘,但更为经略使韩琦所了解。后来,宋军各将领在好水大败,韩琦被降为秦州知州,师鲁也被调为濠州通判。过了很久,韩琦上奏朝廷,将师鲁调为秦州通判,升任泾州知州、渭州知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因水洛筑城的事,尹师鲁与边防大臣发生争执,被调往晋州做知州。又做潞州知州,办理政事对百姓有恩惠,潞州人至今还想念他。师鲁积累功劳升官为起居舍人,担任龙图阁学士。
师鲁在天下太平的时候,惟独喜欢议论军事,写了《叙燕》、《息戍》两篇论文,在世上流传。从与西夏发生战争以来,他前后五六年一直处在前线,所以,他有关军事的议论更加精密,而对于西部边防的事情了解得尤其详细。他写作了《兵制》一文,论述战守胜败的关键,详尽分析当今的各种利害关系。又打算训练乡兵代替守边的士兵,作为抵御敌人的长久之策。但是这些主张都来不及实施,不久西夏元昊向朝廷称臣,西部边防解除战争状态,师鲁也离开了那里,并因事获罪。然而天下称赞师鲁的人,对于他这方面的才能也不一定完全了解啊。
开始时,师鲁在渭州做知州,边将中有人不听他的指挥,师鲁想按照军法处治他而没有办到。后来,这个边将来到京城,上书朝廷控告师鲁将公家的钱借给部下将领,因此师鲁被贬为崇信军节度使,后来又调任监均州酒税。他得了重病,缺医少药,被抬到南阳求医。病危时,他靠着桌子坐着,看见年幼的儿子在前面,也没有露出很怜惜的神色。他和宾客交谈,始终不谈及个人私事,他享年四十六岁便去世了。
师鲁娶妻张氏,封某县县君。师鲁有个哥哥,名叫源,字子渐,也因为文章写得好而著名,在他前一年去世。师鲁在十年间一共三次被贬官,死了父亲,又死了兄长。他有四个儿子,接连死了三个。一个已出嫁的女儿也死了。现在他自己也在贬谪中死去了,留下一个三岁的儿子,四个没出嫁的女儿,家里没有多余的钱,客死于南阳不能回归故乡。师普客死在南阳而不能运回故乡,一生中的老朋友无论远近都送钱给他,这样他的妻子儿女才能够将他的灵柩运回河南。在某年某月某日,安葬在祖坟旁边。我和师鲁是兄弟般的交情,曾经为他父亲的墓写过铭文,所以不再在这里列出他世代的家谱。铭文说:
埋藏得深深的,封闭得密密的;墓石可以朽坏,但刻在上面的铭文不会磨灭。
【赏析】
这篇铭文对于尹师鲁的文学、议论、才能几个方面做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并且认为大节仁义贯穿于这三者之中。他在穷达祸福时的表现,都不愧于古人。这是一篇“事信言文”,不虚美,不溢恶,是非褒贬都比较准确的一篇文章。例如文章说:尹师鲁的文章是“简而有法”,说他的学识是“通知古今”,这都是很高的评价。赞扬其议论的文章是“务穷尽道理”,“不为苟止而妄随”,也是很高的评价。所有这些精确的叙述,表现出欧阳修对于人物的评论的尺度把握得十分恰当,其叙述的语言也是十分传神的。
徂徕先生墓志铭
【作者简介】
作者欧阳修(略)
【原文】
徂徕先生姓石氏,名介,字守道,兖州奉符人也。徂徕鲁东山,而先生非隐者也。其仕尝位于朝矣,鲁之人不称其官而称其德,以为徂徕鲁之望;先生鲁人之所尊,故因其所居山,以配其有德之称。曰:“徂徕先生”者,鲁人之志也。
先生貌厚而气完,学笃而志大。虽在畎亩,不忘天下之忧。以谓时无不可为,为之无不至;不在其位,则行其言。吾言用,功利施于天下,不必出乎己;吾言不用,虽获祸咎,至死而不悔。其遇事发愤,作为文章,极陈古今治乱成败,以指切当世。贤愚善恶,是是非非,无所讳忌,世俗颇骇其言。由是谤议喧然,而小人尤嫉恶之,相与出力必挤之死。先生安然不惑不变,曰:“吾道固如是。吾勇过孟贲矣!”不幸遇疾以卒。既卒,而奸人有欲以奇祸中伤大臣者,犹指先生以起事,谓其诈死而北走契丹矣,请发棺以验。赖天子仁圣,察其诬,得不发棺,而保全其妻子。
先生世为农家,父讳丙,始以仕进,官至太常博士。先生年二十六,举进士甲科,为郓州观察推官,南京留守推官。御史台辟主簿,未至,以上书论赦罢不召。秩满,迁某军节度掌书记,代其父官于蜀,为嘉州军事判官。丁内、外艰去官。垢面跣足,躬耕徂徕之下,葬其五世未葬者七十丧。服除,召入国子监直讲。是时兵讨元昊久无功,海内重困,天子奋然思欲振起威德,而进退二三大臣,增置谏官御史,所以求治之意甚锐。先生跃然喜曰:“此盛事也!雅颂吾职,其可已乎?”乃作《庆历圣德诗》,以褒贬大臣,分别邪正,累数百言。诗出,泰山孙明复曰:“子祸始于此矣!”明复,先生之师友也。其后所谓奸人作奇祸者,乃诗之所斥也。
先生自闲居徂徕,后官于南京,常以经术教授。及在太学,益以师道自居。门人弟子,从之者甚众。太学之兴,自先生始。其所为文章,曰某集者若干卷,曰某集者若干卷。其斥佛、老、时文,则有《怪说》、《中国论》,曰:“去此三者,然后可以有为。”其戒奸臣宦女,则有《唐鉴》,曰:“吾非为一世监也。”其余喜怒哀乐,必见于文。其辞博辨雄伟,而忧思深远。其为言曰:“学者,学为仁义也。惟忠能忘其身,惟笃于自信者,乃可以力行也。”以是行于己,亦以是教于人。所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轲、扬雄、韩愈氏者,未尝一日不诵于口。思与天下之士,皆为周孔之徒,以致其君为尧舜之君,民为尧舜之民,亦未尝一日少忘于心。至其违世惊众,人或笑人,则曰“吾非狂痴者也!”是以君子察其行而信其言,推其用心而哀其志。
先生直讲岁余,杜祁公荐之天子,拜太子中允。今丞相韩公又荐之,乃直集贤院。又岁余,始去太学,通判濮州。方待次于徂徕,以庆历五月七月某日,卒于家,享年四十有一。友人庐陵欧阳修哭之以诗,以谓待彼谤焰熄,然后先生之道明矣。
先生既没,妻子冻馁不自胜。今丞相韩公,与河阳富公,分俸买田以活之。后二十一年,其家始克葬先生于某所。将葬,其子师讷与其门人姜潜、杜默、徐遁等来告曰:“谤焰熄矣,可以发先生之光矣,敢请铭!”某曰:“吾诗不云乎:‘子道自能久’也,何必吾铭?”遁等曰:“虽然,鲁人之欲也!”乃为之铭曰:
徂徕之岩岩,与子之德兮,鲁人之所瞻,汶水之汤汤,与子之道兮,逾远而弥长。道之难行兮,孔孟亦云遑遑,一世之屯兮,万世之光!曰吾不有命兮,安在夫桓魑与臧仓。自古圣贤皆然兮,噫子虽毁其何伤?
【译文】
徂徕先生姓石,名介,字守道,是兖州奉符人。徂徕是古代鲁国的东山,不过先生并非是此山中的隐士。他曾经在朝廷做官,鲁地人不称赞他的官位而赞颂他的品德,认为徂徕是鲁人仰望的名山,而先生是鲁地受尊敬的人物,所以用他所居住过的山,来比喻他的道德,称呼他为“徂徕先生”,这是鲁地人的意愿啊。
徂徕先生相貌忠厚,精神完美,学问深厚,志向远大。虽然身处田野之间,也没有忘记天下的忧患。他认为:没有不能做事的时代,没有办不到的事情;如果没有担任职位,便用语言宣传自己的主张。如果我的言论被当政者采纳了,功效利益就会惠及天下,不一定要自己亲自实施;如果我的言论没有被采纳,即使招来灾祸罪责,我也至死不悔。他遇上大事情便努力写文章,尽力陈述古今治乱成败的情况与原因,以讽劝世人。他谈及贤明、愚笨、善良、丑恶,肯定对的,否定错的,都没有忌讳,世俗之人都很害怕他的话。因此诽谤他的议论很多,而且小人们尤其嫉恨厌恶他,共同出力一定要将他排挤到绝境,先生却处之泰然,不迷惑,也不改变自己,他说:“我做人的原则就是这样,我比勇士孟贲还要勇敢。”不幸他得病死了。他死后,有奸人想利用有人谋反的事情中伤朝廷大臣,而且还借先生的死挑起是非,说他是假死,本人已经逃走到契丹(辽国)去了,要求朝廷开棺验尸。全靠天子仁慈圣明,觉察了他们的诬陷,才没有开棺,得以保全了先生的妻子和儿女。
先生世代为农,父亲叫石丙,从父亲这一代开始做官,石丙的官做到太常博士。先生二十六岁时中进士甲科,任郓州观察推官,南京留守推官。御史台调他当主簿,还没有到任,就因为他上书议论大赦的事而被罢免。南京留守推官任满,石介升为军节度掌书记。又代替他的父亲出任蜀地嘉州军事判官。先生因为父母亲的去世而辞去官职,毫不收拾打扮,亲自在徂徕山下耕种,安葬了他的家族五代以来死去没有安葬的七十位亲友。服丧期满,被召入国子监担任直讲一职。当时,朝廷的军队讨伐元昊,很长的时间也没有成功,全国非常困苦。天子鼓起劲来想振作威风,提拔和撇下了几个大臣,增设了谏官和御史,想治理好国家的心情很迫切。先生高兴地跳起来说:“这是盛事啊,写‘雅’、‘颂’那样的诗歌正是我分内的事,怎么可以不写呢?”于是就写了《庆历圣德诗》来褒贬大臣,区别邪正,共有几百宇。这首诗公开后,泰山孙明复说:“您的祸患从此开始了。”明复,是先生的老师和朋友。后来所谓挑起大祸的奸人便是这首诗中所指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