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青春计划书:青春的十大优势心态设计
16687300000017

第17章 努力学习——让你天天向上(2)

除此之外,中国还有个词语叫作“勤学好问”。将它拆开,就变成了“勤学”和“好问”。这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勤学的结果必然会产生诸多疑问,这时候,我们便可以将周围所有的人都当成问的对象,不论是老者还是孩童,他们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老师。

对于真正的教师来说更是如此,解惑是他们的天职,如果学生没有问题,往往会令老师感到无所适从。因此,有许多教师都说:他们最怕的就是课堂上的“鸦雀无声”,恨不得所有的学生都踊跃提问。

所有的进步都离不开问问题。青少年在学习阶段心里有问题却不问,或者是根本就没有问题可问,这是很可悲的。如果是有问题却不问,结果只能是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就又来了,问题越积越多,最终就会拖累自己的成绩。所以,青少年应该做到多问问题,不懂就问,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只有这样,以后的问题才会越来越少,以后的道路才会越走越顺。

一个人的学习和成长总是和问题离不开的,在问问题中,我们可以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对于青少年来说,有了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自己才能真正地成长起来。因此,青少年要想有一番真正的作为,就应该从问题中不断地探索,去寻觅真正的答案,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成就。

学习真谛: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青少年时代不仅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学习时代,也是人生中真正起步的时代。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作为青少年,如果想使自己将来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获得成功,除了要掌握丰富的知识以外,还要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那种生搬硬套、死记硬背的做法,一定要摒弃掉。

青少年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学会冲破以往的思维定式,思考问题时也应该有另外一种全新的角度,要敢于冒风险,从常规常理中钻出来。

青少年如果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也就真正懂得了学习的真谛。牛顿正是由于能够在学习中做到触类旁通,才有了后来的万有引力的发现;瓦特也正是由于能够在学习中学会举一反三,才有了后来的蒸汽机的发明。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唯有学会把自己所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够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对于青少年来说,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一直以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青少年进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和方式,能够帮助青少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8世纪60年代初,英国北部卡都布莱克本地区住着一个名叫哈格里沃斯的人。他和妻子一个织布,一个纺纱,以此度日。

一天,妻子在织布的时候,不小心把纺车给碰倒了。但令他们感到十分奇怪的是,纺车上的纺锤从水平变成垂直,立了起来,但仍然骨碌碌地转动着。

哈格里沃斯看到这里,并没有按照常人的思维去把纺车给扶起来,而是在想:原来纺锤立着也能够转动。既然这样,那么,如果我在一个框框中并排立着几个纺锤,用同一个纺轮带动它们,不就可以同时纺好几根纱了吗?

想到这里,他感到非常高兴,就马上动手做了一个立式纺锤的纺车,在一个框框上并排安置了八个纺锤,这样一来,他们的工作效率一下子比平时提高了八倍。

后来,哈格里沃斯用女儿珍妮的名字为之命名,这就是“珍妮纺纱机”的由来。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样一个发明,竟然成了“震撼旧世纪基础”的杠杆,孕育了一场震撼整个世界的新的工业革命。

哈格里沃斯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他能够触类旁通地从一件小事情上想到另外一种可能。作为青少年,若想成功,就一定不要被学习中的条条框框所束缚,一定要勇敢地张开思想的双翼,向左、向右、向上、向下,不断地飞翔。因为总会有一个绝佳的方法在某个角落等待你去发现,只要你善于思考,敢于打破常规,你就会有新的发现。

我国古人常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说。《论语·述而》中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学会了骑自行车,有助于学骑摩托车;学会了俄语,有助于学英语;学会了滑冰,有助于学滑雪。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举一反三”的灵活运用。

大家知道现代医生的听诊器是怎么来的吗?我们一起看看下面的故事。

有一天,法国医生雷纳克为一位姑娘看病,由于姑娘很胖,要听心跳得贴在胸脯上,可是这样做又很失礼。正当他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他忽然想到有一次他看到几个孩子在玩跷跷板的情景。

当时,孩子们并没有像平常那样坐着跷跷板玩,而是一个孩子在这头用鞋摩擦木板,另一个孩子则把耳朵贴在木板的另一头听传来的声音。想到这一情景,雷纳克马上获得了启发。他将一个笔记本卷成筒状,一头贴在姑娘的胸脯上,一头对着自己的耳朵——他清楚地听到了传来的心跳声。

后来,他又对此加以改进,取一根木棒,中间穿一小孔,并将贴在病人胸脯上的那一头做成漏斗状,这样听起来效果更好。这就是听诊器的前身。雷纳克戏称它为“指挥棒”。后来人们逐渐改进这一发明,使其变成了今天医学上普遍使用的听诊器。

听诊器的发明正是由于雷纳克的举一反三,这使我们不禁想到,原来举一反三就是这么简单。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对关键概念、关键句子的理解,要准确、深刻、透彻,不要囫囵吞枣,要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知识点之所以不同,就是因为它们具有各自的特点。通过认真观察,你会发现其中细微的差别,这样你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就可以从一个问题想到另一个问题,从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比如说你遇到一道数学题,在做完这一道题的时候,不要仅仅满足于获得了答案,还要多想想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来解答这一道题目,也许,适当地改变一下思路,你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常言道,“学以致用”,青少年正处于长知识的重要阶段,要知道学习绝不是简单地将信息塞入头脑中,而是要能够灵活运用,要学会独辟蹊径,独具一格。这就要求我们青少年在想问题、办事情时有自己的想法,不要怕失败,不要守旧,要敢想、敢做,这样才能让学习变得简单起来。

刻不容缓:善于挖掘学习潜能

潜能,是人先天固有的一种禀赋条件和内在特质。人的潜能是可以开发的。我们青少年正处于开发潜能的最佳阶段,因此不能忽视潜能的重要性。当今社会正处于科技飞速发展的时期,挖掘自身的潜能是每个青少年在学习的过程中刻不容缓的事情。

古今中外,那些被世人铭记于心的成功人士,他们的灵感、直觉、预知力等都是潜在能力的具体表现。他们就是因为开发了自身的潜能,才有了辉煌的成就。

一般来说,人的潜能是以往日常生活中遗留、沉淀、储备下来的能量。比如,小孩在很小的时候就要学会走路,成长时期每天都在走路,到了成年的时候,他用脚走路的潜能就与小时候走路所沉淀下来的能量息息相关。曾有人报道,有一个人为了逃命,跨过了宽达4米的悬崖。所以说在某种环境下,在某种压力下,人们的潜能就会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创造出不可预知的奇迹。

曾有这么一个报道:有一位年仅14岁的少年,对开车非常着迷,但是还不够资格考驾照,于是他的父亲教他如何驾驶。父亲在前面注视着一辆轻型卡车快速地开过他的身旁,但是刚学开车的儿子由于技术不过硬,突然间将车开到路边的河里去了。

父亲看到这一幕后大为惊慌,急忙飞奔到河边,他看到自己的儿子已被车压在下面,而且已经快被河水淹没了,只留下头的一部分在外面。父亲看起来并不高大有力,他仅有1.7米,70千克,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跳入河中,将车子一下子抬高,但被压在下面的儿子不能动弹,只能等到有人来帮忙,而父亲也一直抬着车边,直到有人把自己的儿子救出来。

很快,当地医生赶过来了。医生给男孩做了一个全面检查,说只是有一点皮外伤,并无大碍。

此时,父亲开始觉得奇怪起来,刚才下河抬起车子前,他根本就没想过自己能不能抬起来。带着好奇,他再次试着去抬车子,结果那辆车子纹丝不动。很多人说这是奇迹,但根据医学研究来看,这可能是身体应对紧急状况而产生的超出平常水平的巨大能量。

人的心智是发挥巨大潜能的动力。许多成功的人物之所以能够实现他们的梦想,主要是因为他们有渴望成功的心智。有人曾也说:“我们一切的表现,完全是思想的结果。”可见心智具有决定命运、结局的力量。

对于青少年来说,学习是发掘自身潜能以及促使潜能发挥的最佳方法。因为知识丰富必然联想丰富,而智力水平正是取决于神经元之间信息联结的面的大小和信息量的多少。

在信息时代,新的想法、动向和观念每日影响着周围的一切,我们青少年正处于掌握知识的最佳阶段,只要把握好这一时机,充分出发挥潜能,相信我们终究会有所作为。

因此,青少年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应该学着逼迫自己多动脑,要有渴望知识、渴望成功的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自身的潜在能力,去产生新的发明、新的见解、新的科学定论。很多的潜在能力都是靠自己挖掘出来的,那些优秀的人更懂得如何发掘自己的潜能。

青少年不要小瞧自己的能力,不要自己限制自身的发展,更不要有一点小小的成就就认为自己已达到最高点,这只会白白浪费了自己的才能,错过成就自我的机会。

英国一位小说家曾说过:“人生实在奇妙,如果你坚持只要最好的,往往都能如愿。”做事保持一颗恒心,不屈不挠,终会梦想成真。现今,我们所使用的千百种发明不都是人发挥潜在意识,经过充分的想象才得出的成果吗?所以我们应该时刻提高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