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感悟父爱故事(青少年阅读故事书系)
16689500000010

第10章 父爱如山(9)

父亲去世的前几年,我因为工作忙,很少回老家。因为老家在铁路线上,有时外出开会,散会后,中途下车,回家看看老父亲。我记得在家住的最长的一次是1987年的中秋节,总共在家住了36个小时,那年父亲已经74岁,刚患过肝炎从医院出来。过去父亲住的楼房没有暖气,是弟弟自己装的土暖气,烧不太热,在房间里穿着棉衣棉鞋还缩手缩脚。这次回去,经过弟弟的努力,父亲的单位照顾他年老体弱,又刚刚病好,给他调了有暖气的楼房。外面冰雪覆盖,室内却温暖如春,爸爸只穿件薄毛衣,舒坦得很。我很为爸爸终于住上了暖融融的房子而高兴。

但看到刚出院的爸爸,脸色惨白,弱不禁风,酒也戒了,烟也不抽了,心里放不下,想多住一两天,又怕耽误了工作。爸爸看出我的为难,笑着对我说:“回去吧,我这不是挺好吗?回去千工作去。”第二天,我走了,弟弟替我提着提包。爸爸也穿好了衣服要去送我。我说什么也不同意,外面冰天雪地,寒风凛冽,万一着了凉怎么办?劝阻再三,爸爸同意不去送我。我和弟弟刚登上站台,还没有放下提包,爸爸便走了过来。他倒背着手,朝我和弟弟微笑着,那得意的样子,仿佛在说:“怎么样,不比你们走得慢吧?”呵,你知道我当时是什么心情吗?我顿时想起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想起了《背影》中父亲的形象。普天下的父母对儿女都是这样的忘我,都是这样的挚爱无边啊。那是父亲最后一次送我。几个月后,他就又一次住院,终于没能从医院出来。

在我手里还保存着父亲的另一件遗物。这是一个图书馆的借阅证。6年来,每当我看到这个借阅证时,惭愧、不安和内疚一齐奔来。那个借阅证已经很旧,借还日期栏里密密麻麻、一行接一行,几乎快写满了。细看借还时间,多半是今天借明天还,最长的间隔是三天。这不就是说几乎天天跑图书馆吗?这不就是说每天读一本书吗?而在这个借阅证上记载的最后一次还书时间恰恰是生病住院前几天,一个七十几岁的垂老之人,竟每天奔走于家与图书馆之间,我怎能不惭愧?

除了惭愧,我还有一种负疚感。爸爸是出奇地爱读书。60岁离休之后,《英语900句》在中国出版,他得到一本,整天不离身,诵读、默念,像一个中学生那样用心。随后,又开始学朝鲜语,让我吃惊不小。一次看到他枕边有一本《朝鲜语读本》,很奇怪,问他这样大年纪了,为什么还学朝鲜语?他笑笑,说:“可以帮助理解日语。”记得我在大学读书时,偶然得到一本欧·根室的《非洲内幕》,爸爸爱不释手,几次对我说,这样的书看了视野开阔。书前的目录没有了,书后也缺了几面。爸爸先是按照书的页码、书中的标题自己编了一份目录,粘在书前,后来又托人从长春借来一本完整的《非洲内幕》,将缺的几页用稿纸抄下来,又把稿纸裁成书页一样大小,补在书后。我到了新的工作岗位,是做图书出版的管理工作,爸爸并不很高兴,唯一的嘱咐是:以后有好看的书寄点来。我因为忙于杂务,很少给父亲寄书。最近翻检父亲给我的书信,先前几乎每封信都说,如有,寄点可看的书来。后来,说得就很少了。我想:一来是因为我每次写信都说自己忙、时间紧,没时间写信,请父亲原谅;二来,我又确实没寄过几次书。今天想想,这是父亲向我提出的唯一的要求,而又是我这个人唯一有条件满足父亲的一件事,但我却没能去做。现在,我手头有那么多父亲爱看的书,装帧都是那么漂亮,再不是缺页少篇的残书了,可我也再没办法让爸爸看到了。

我最不能原谅自己的是父亲病重住院的事情。一想到这件事,内心就不能平静。父亲病重,一躺40天。我和在北京工作的姐姐利用“五一”假期回去看他。他十分高兴。我们回去前,他吞咽困难,一天吃不下一碗稀饭,体重只剩70多斤。我们回去后,陪伴着他,和他聊我们的工作、生活、家庭、孩子,父亲居然缓了过来,渐渐地一顿饭可以吃一小碗馄饨,或者一小碗片儿汤了,但病情还是不见好转。40天过去了,当地的医院已经没有办法治疗了,我和弟弟设法给他转院。父亲没有提任何要求,一任我们安排,实际上他是希望跟着我到北京的,也许是为了治病,也许是为了在离开我们之前,能和我在一起住一段日子。但当时我考虑得非常实际。我实在为难了,北京的医院我人生地不熟,到了北京我有能力让父亲立即住进医院吗?我住的是平房,没有卫生间,不论刮风下雨上厕所都要到胡同里的公厕。当时父亲体重只剩下70多斤,每天需要点滴葡萄糖,不要说一个月住不进医院,就是一周,怎么办呢?这时朋友鼎力相助,为我在长春市联系到一家医院。权衡利弊,我下决心把父亲送到长春的医院。我因为急着回单位上班,没有送父亲去医院,朋友从医院请来救护车把父亲接走。那一天,我看着远去的汽车,怎么会想到这是和父亲最后的一别呢?父亲去世后,每想到住院的情景,我都心如刀割。我虽然用种种解释为自己辩自,但我从来没有安定过,尤其想到父亲把自己的愿望存在心里,想到父亲怕儿子为难,宁可委屈自己,心里更加沉重。现在,我终于明白了,我之所以不安,是因为自己一直没有勇气把内心如实托出,一直为自己开脱。实际上我是不肯承认自己怕辛苦,不敢承认怕父亲来北京自己要东奔西走,托人情、找医院。今天,当我这样想,这样请父亲宽恕时,我心里终于好受一些了。

接到姐姐告急的电话,去火车站买票。因为是电话,你说病危没有根据,不卖;想买一张站台票,进了站再说,但没有当日的票,不卖;到航空售票处,当日的票早售完了,最早也要一周之后……呜呼!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老父已在弥留之际,我却还在千里之外,不知如何上路!幸而朋友聪明,买了一张去西北的退票,用这张当日票买了张站台票,这才得以混入站内,踏上了北去归家的路。但这时已经太晚了,父亲在我登上车厢不久,已经等不及我了。

6年过去了,6年的痛苦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的一生并不就是一件事,并不只是工作,人生还有那么多真挚的东西,那么多动人的感情,这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是能够让我们活得好、工作得更好的动力。父亲的一生没有壮烈的场面,也没有多少得意的时刻,任何地方也留不下他的名字,但父亲的去世,却最后给我留下了一笔遗产。这就是让我悟出了一个人生的道理:珍惜一切美好的东西,不要等到无法弥补的时候。

我们总是习惯于在自己拥有的时候不懂得珍惜,在错过以后才知道珍贵。惰性的力量,让我们失去了许多美好的事物,在这其中亲情或许占据着巨大的比重。

珍惜一切美好的东西,不要等到无法弥补的时候,才想到补偿。多关心一下我们的父亲,莫让孤独沉默的灵魂遭受生命的凄凉吧!

父爱深深

有歌唱道“世上只有妈妈好”,没人反对。如果唱道“世上只有爸爸好”,恐怕就不会那么消停了,不仅做母亲的人要群起而攻之,做父亲的人也不答应,因为他要为自己的母亲讨个公道,妇联也可能会出面要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就算平日里没人找他的麻烦,那么到了“三·八”节,为让广大劳动妇女能有那么个“开心一刻”,就是再传统的男人也会同意把那个倒霉的词作者“贡献”出去,让妇女们过个好节。由此可见,这位词作者虽然有失公道,但不失聪明。

这并不是说男人个个宽仁大度,女人大都小肚鸡肠,而是说很少有人像读懂母爱那样读懂父爱,即使当了父亲的人。像朱自清那样能从父亲的背影中感受到父亲的艰辛和父爱深挚的人委实不多,就是感受到了大多也是“一念之恩”,转瞬即逝,与那一提起母亲来就眼泪汪汪的恒久的母爱是没法比的。俗话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看来百分之九十指的是“母恩”,“十月怀胎,一朝分娩”,那都是母恩,与父亲毫无干系。父亲犹如人体的阑尾,纯属多余。有一次同学聚会,一位女同学介绍自己家庭现状时说道:“我有两个儿子,长子在某厂工作,次子在幼儿园。”说得大家目瞪口呆,这个年龄的人都一个孩子,她怎么就两个呢?再说她不过30来岁,儿子怎么就能上班了呢?蓦然大家恍然大悟,她说的长子就是她的丈夫。我有一位同学,他的妻子是一个弃婴,她没出产院就被母亲抛弃了。36年过去了,她还在四处寻找自己的母亲,为此她宁可不买电视、冰箱,省下钱来买车票,一趟趟地从黑龙江往她出生地——上海跑。如果儿女被父亲抛弃了,那就大不一样了,找上门来大多是为了算账或继承财产。

我从小对母亲的感情就远远超过父亲,总觉得父亲给我的爱太少了。父亲给我的最深印象便是有一次他骑自行车带我上学。那天刚下过雨,路很泥泞,我坐在车子的大粱上,父亲的鼻息吹拂着我的头发,他身上特有的气味让我感到十分亲切。我默默地注视着自行车的前轮在泥泞中滚动,心里却十分踏实、惬意。上坡时,父亲蹬得非常吃力,有些气喘吁吁。我的目光落到父亲那双紧握车把的手上,手的节骨凸突,血管和青筋毕露。我做父亲的责任感可能就是在那一刻产生的。

时光似箭,日月如梭。当我成了一个女孩的父亲时,父亲早已作古。也许我是师承父亲,是从父亲那儿学的怎样做父亲,所以女儿如同当年我不满意父亲那样不满意我,曾几度说过,想换一个像某某电影里的那样的爱孩子的父亲。对此我很心酸,但也很庆幸,好在父亲是终身制,如果要是选举制或任期制,那我迟早非被女儿炒了鱿鱼不可。

我经常像当年父亲骑车带我一样带女儿。一次,到幼儿园接女儿,我骑车带女儿刚出院门,就和一辆逆道开来的卡车相撞,躲闪不及,自行车的前轮撞在了卡车的后轮上。自行车的车圈当即变了形,卡车却开跑了。我只好将吓得哇哇直哭的女儿哄好,放到了地上,然后将前轮踹巴踹巴,就用那半转不转的车子把女儿推回了家。到家时我的衫衣已经可以拧出水来了。

女儿上学了,是哈尔滨一所最好的小学,但离家很远,一来一去要上几个坡。每次把女儿从学校接回来,我连上楼的力气都没了。有人劝我买一辆摩托,我笑了笑,摇摇头,什么也不说。我倒不在意花钱,也不是像有些人那样把买摩托看成“死得快”,而是觉得当父亲的就应该付出那份辛苦。再说苦中也有乐,骑着车子驮着女儿,边走边聊,也是一种天伦之乐。如果有了摩托,手一扭油门,女儿就到了家,上哪能听到女儿在路上说的那些诸如“我们班的××写的点溜圆溜圆的,就像那马葫芦盖儿(下水道的盖儿)一样圆”的话?做父亲好比登青城山,如乘缆车上去,只要操纵者一按电钮,游人就跑到了山上,许多美景幽径是领略不到的;如坐滑竿上去,不仅可以一饱眼福,而且能看到抬竿人的辛苦,那么多的台阶要一个一个地攀,汗水不知要淋湿多少石阶。当父亲就要像抬竿的人那样来抬儿女。这倒不是说让父亲像抬竿人那样,让乘竿的人记住自己坐了几段,好付钱,而是让儿女知道做父亲的艰辛和责任,知道在生活中每上一个台阶都要有人付出汗水。

今年初冬,哈尔滨下了一场大雪,雪和水积满了马路,骑车十分艰难,平日骑自行车的人大多都改乘巴士了。那天我冒着雪骑车来到学校时,天已经黑了。接了女儿,一出校门就见开来一辆开往我家方向的巴士。伯道滑骑车摔了女儿,我匆匆地给了女儿几角钱,告诉她在终点等我,便把女儿塞进了那拥挤得好像前门再塞一人后门就得掉下一个的车厢。车开动了,我紧跑了几步记下了车号:1172。这是我一生引以为骄傲的记忆,因为我的记忆一向很糟。

车开走了,悔痛渐渐涌了上来,将我的心淹没,女儿在车上会不会被挤坏,在下一站会不会被下车的人挤下去,如挤下去了她再挤不上车怎么办?天这么黑了,离家又这么远,她肯定找不到家的;另外道路滑,车要是上不去坡,抛了锚,别的乘客都走了,只剩下她一个人怎么办?会不会被坏人给拐走?她才九岁呀!我越想心里越空落、越恐慌,于是沿着一条近路,在车的夹缝中,拼命地骑着自行车向那路巴士的下一站奔去。道上冻着一个个冰雪疙瘩,我的车骑得摇摇晃晃,几次险些钻入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