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难以想象的天文奇观
16701900000014

第14章 璀璨的星球(5)

有人认为其能源来源于超新星的爆炸,并猜测其体内每天都有超新星爆炸。还有人分析是由于正反物质的湮灭。更有人推测类星体中心有一个巨大的黑洞,吸引并吞噬周围的物质,同时以辐射的形式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单单这一过程已足够提供为解决“能源困难”所需的全部能量。当然,要想拨开类星体的迷雾,还有待于科学家们辛勤探索。

另外,因为在类星体与我们之间的漫长距离上,存在着种种非常稀疏又非常暗弱的物质,所以通常人们是无法观测到它的。但是,这些暗物质会吸收类星体的辐射,使类星体的光谱中出现各种附加的吸收线。研究这些吸收线,就可以反过来推知那些暗物质的情况了。这也是人们对类星体极感兴趣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关于类星体,目前尚有许多争论,焦点就在于其距离究竟是否那么遥远。测定类星体距离的依据正是它们的光谱线红移,星系光谱线红移的原因是它们者卩在有条不紊地彼此远离。换句话说,星系红移的本原乃是光源运动造成的多普勒效应。类星体既是星系级天体,人们便猜想哈勃定律同样也适用于它。于是,只要测出类星体光谱线的红移量,就可以推算出它们的距离。然而问题在于:类星体的红移量异常之大,如果用多普勒效应来解释,则绝大多数类星体必定正在以每秒几万千米、十几万千米,甚至以接近光速的巨大速度退离我们而去。根据哈勃定律算出这类类星体与我们的距离远达数十亿乃至上百亿光年。正是由于类星体既如此遥远又显得相当明亮,才导致了其产能率高得令人吃惊的“能源困难”。这时,有人便转而怀疑:类星体是否果真如此遥远?用多普勒效应来解释类星体的红移是否合理?就这样,“类星体红移本原”成了当代天文学中的一大疑惑。

在探求类星体红移本原时,天文学家有不同的意见,于是出现不少说法,如“宇宙学红移”“非宇宙学红移”“速度红移”等。遵循完全不同的思路,还先后有人用“光子老化”“基本物理常数的变化”等越出传统物理学框架的大胆假说来解释河外天体红移的本原。但是它们迄今尚未得到任何物理实验和天文观测事实的支持。

总的说来,在现阶段,绝大多数天文学家认为类星体红移具有宇宙学本质。例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类星体分类,将某一类类星体当做具有相同绝对光度的“标准烛光”,结果表明,它们大致遵循哈勃定律;又如已在几个星系团内各发现一个类星体,而这些类星体的红移与相关星系团的宇宙学红移相近等。

但有不少天文学家,如美国的阿普认为,类星体红移具有非宇宙学的本质。而美国基特峰天文台台长伯比特则认为,类星体红移既有宇宙学红移,也有非宇宙学红移。

大部分天文学家根据类星体光谱线有较大的红移认为类星体是相当远的天体。但是后来几位天文学家指出,至少有一些类星体距离地球比较近。他们的主要证据是在那里一颗类星体与一个多普勒位移小得多的星系有明显的联系。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的卡里利和他的同事对上述令人颇感兴趣的类星体一星系样本进行过研究。

更令人惊奇的是,类星体的速度居然超过了光的速度。1977年以来的发现证实,还是那颗3C273,它的内部有两个辐射源,并且它们还在相互分离,分离的速度竟高达每秒2880000千米,是光速的9.6倍。不仅如此,继此之后,人们还相继发现了几个“超光速”的类星体。简直不可思议!因为迄今为止人类普遍认为,光速是不能超越的,然而上述发现又是那样的奇特,不能不让人感。

红色的星球——火星

在太阳系中,火星是一颗旋转于地球轨道外侧的行星。它呈现出不寻常的红色光芒,突突如火,给人类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在中国古代,人们将火星称为“荧惑”。很早以前,日本人也曾把火星当成是一颗不吉祥的星,给它取名为“灾难星”和“红焰星”。而古罗马人称它为“马尔斯”(神话中的战神),将它与战争鲜血联系在一起。

的确,火星是一个红色的世界,它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就连它为什么是红色的,人们都研究了数千年。后来,科学家们从发射的火星探测器带回的新资料的分析中才知道,原来,火星的红色与它的表面物质状况是分不开的。火星表面有如同月亮上那样众多的环形山和火山,风化作用产生的大量铁镑使这里几乎到处是红色沙漠,连天空也是红橙色的。火星表面为什么含铁量会如此的丰富呢?这个问题直到现在也没有人能够说明白。

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人类对火星的探测力度最大。从20世纪60年代初至今,美国和前苏联一共向火星发射过20多个探测器。其中探测收效比较好的有:1971年美国发射的“水手9号”;1975年美国发射的“海盗1号”和“海盗2号”;1996年美国发射的“火星环球勘测者号”和“火星探路者号”。其中“海盗1号”和“海盗2号”和“火星探路者号”三个探测器均在火星上软着陆,并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探路者号”还带去了“旅居者号”火星车,实现了可移动性的探测考察,为宇航员登上火星开辟了道路。一系列探测活动使得人类对火星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

我们为什么偏偏对火星情有独钟呢?也许因为它是我们的近邻,也许因为它和地球太相似,所以对我们别具吸引力。

火星素有“小地球”之称。它的半径为3390千米,比地球的半径(6378千米)差不多小了一半。

论体积,在类地行星中,它只是比水星大些,比地球和金星都要小。

相对于地球,火星离太阳的距离远些,它的运行轨道比较长,运行的速度也慢些,因此,它的公转周期是687天。这样一来,地球每隔两年又两个月才能遇上火星。另外,它以24.623小时的周期绕轴自转。

自转周期与地球如此相近的行星,目前尚未发现第二颗。不仅如此,火星的自转轴的倾角方式也和地球非常接近。火星上也有四季交替,只是它的每一季都是地球的两倍长。有趣的是,火星的南、北极白色的隆起部分,会随着季节变化而扩大、缩小,人们把它们叫做“冰冠”“极冠”。从天空中观察火星,还能看见它有稀薄的大气层,有两个“月亮”一火卫一、火卫二围绕着它运行。

这一切都让人感到亲切,它简直就是地球的影子。毫无疑问,“小地球”增强了人类对它作出深人研究的信心,更多的人则是希望拨开层层迷雾,见到期待已久的宇宙同类,哪怕它们是“小绿人”之类的另类生命;也有人希望能通过对火星的研究为地球上日益膨胀的人口开辟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1965年7月,当“水手4号”火星探测器首次飞越火星上空,把拍摄的照片传送到地球时,人们喜悦的心情混杂了些许失望。

火星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原来,火星像月球那样布满了环形山,其中有些大山高度在2万米以上,地球上的最高峰都无法与之相比。另外还有被陨石撞得坑坑洼洼的地表以及深沟宽壑。

火星上稀薄的大气层,密度相当于地球大气层30~40千米高处的密度,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约占95%,此外还有氮占2%~3%,氩占1%-2%,氧的含量很少。火星表面白天最高气温为-13°C,夜间最低气温为-73°C,气温和气压都变化很快。在最冷的地方连二氧化碳都会结冰,它的冰冠至少有一部分是冻结的二氧化碳。在这样的状况下,液态水存在的可能性极小。

虽然人们美好的愿望遭到打击,但对于火星的认识却跨出了重要的一步。如过去人们一直困惑于火星的红色,有人甚至猜测说,火星上生长着大片大片红色的植物,而冰冠的冰雪消融,正好灌溉红色植物。经过火星探测器探测,人们才知道火星上并没有红色植物,它之所以呈现红色光芒,是因为地表风化浮土层富含氧化铁,这种浮土层厚达20米,并有2米厚的氧化硫尘埃。当火星反射太阳光的时候,富含铁的铁镑红便反射了出来。有时火星上狂风大作,黄色尘埃腾空而起,形成所谓“大黄云”,有时能将半个星面盖住。

虽然现在的火星是完全干涸的,但研究显示,火星上曾经有过水。有丰沛的水,又有大量的氧,加上比较充足的阳光,这三条产生生命必备的条件都有了,不禁让人追问:火星上存在过生命吗?如果存在过,它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的呢?

1996年8月,人们在地球南极的冰层下发现一块陨石,随即掀起了一场“火星生命热”。一块重约1.9千克、看起来并不起眼的陨石,一下子变成了稀世珍宝,备受世人瞩目。美国航天局和一些着名大学的科学家宣称,他们发现了来自火星的陨石,这块陨石在南极的冰层下已沉睡了1.3万年,它的内部存在着微生物的化学、化石残留物。

这块陨石被命名为ALH84001,根据推测,它是在大约1600万年前,随着一场意外的爆炸(也许就是未知的卫星撞击火星时)被抛到了火星大气层。偶然的机会让它摆脱了火星的引力,在星际空间流浪了几百万年。约在1.3万年前,它划出美丽的弧光,落在地球南极洁白的冰原上。

天外来客ALH84001受到了极高的礼遇。科学家们围着它整整研究了3年。人们用扫描电子显微技术,对它的内部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