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思路决定出路(第三册)
16703000000010

第10章 危险和机遇并存

机遇在于胆识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去尝一尝。这其实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不行动永远不会有结果。弱者之所以弱,很多时候不是因为没有梦想,而是没有去把梦想变成现实。

弱者也有紧迫感,也很想尽快改变自己的弱者形象。他有积极性,但又总是有恐惧感,因为他从来没有独立把握过自己的命运,也没有商业运作的经验,就像一个从来没用过电脑的人,生怕一用力就把键盘敲坏了,或者一上网就会遭遇病毒。

事情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对于恐惧电脑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插上电源,开机!而对于想成就一番事业的弱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干起来再说!

弱者往往是胆小谨慎的,这就像一个怪圈,越弱越怕,越怕越弱,直到最后被逼无奈,才敢迈出一步,尝试去过新的生活。而这时,很多机会已经被先行的人占去了,而自己的本事也在长久的等待中萎缩,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谈何容易。

所以,弱者只有认识到“出路在行动,晚动不如早动”的道理,才有可能成为强者。

1991年春节前,王均瑶和一些温州老乡一起从湖南包大巴车回家过年。在翻山越岭的1200公里的漫长路程中,王均瑶说了一句汽车太慢了。那时,一位老乡开玩笑说:“飞机快,你坐飞机回去好了。”没想到这样一句玩笑,竟然激起了王均瑶的“野心”,他想:是啊,我为什么不能包飞机呢?

他想到就去做。王均瑶随后做了详细的客源调查,并向湖南民航局递交了一份构思严密、数据可靠的可行性报告,表示自己要承包长沙至温州的航线。

民航局的人对此十分诧异,认为王均瑶有点异想天开。

但是,王均瑶却坚定地对民航局的工作人员说:“你们考虑的核心问题是经营风险,这个险我来冒。我先把几十万块钱押给你们,等于每次先付钱,后开飞。我不押钱就不飞,这样你们就‘旱涝保收’了。”

王均瑶的提议终于打动了湖南民航局的人,然后,双方就“先付钱,后开飞”开始洽谈,并达成了共识。为此,王均瑶跑了无数个部门,盖了无数个章。

1991年7月,长沙至温州的航线终于开通了。

一架“安24”型民航客机从长沙起飞,平稳地降落在温州机场。这是国内第一条私人承包的包机航线,王均瑶被誉为“胆大包天”第一人。

谈起包飞机,王均瑶说:“那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我的个人形象、人生道路都改变了!如果说人生是个大舞台,那一天,作为一名演员,我面试合格,被允许登场。”王均瑶在面对记者采访时这么评价自己的包机创举。

为了包机,王均瑶还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营包机公司——温州天龙包机有限公司。1992年,天龙包机公司总共开通了50多条包机航线。

2002年8月18日,王均瑶的均瑶集团参股中国东方航空武汉有限责任公司。这是国内首家民营企业参股国有航空运输业,时年35岁的王均瑶也被称为“民营资本进入航空业第一人”。2003年,均瑶集团被批准购买宜昌机场,均瑶集团投资6个亿用于购买和改造宜昌机场,这是中国首次批准民营企业购买机场。

能成功的人从来都不缺乏胆识,他们敢做敢为,因此他们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上海磁悬浮首列列车冠名权拍卖时,浙江民企新湖房地产集团和上海大众集团成为竞拍的对手。

与上海大众集团相比,新湖集团的实力远远不敌上海大众。上海大众的净资产有20多亿元,每年有2亿多元利润;而新湖集团的净资产只有1.6亿元,只是人家的十几分之一还不到,然而面对强大的对手,新湖人没有胆怯,反而是更加放得开,结果,新湖集团以2090万元的天价竞得了冠名权。

由此可见,经商要谨慎,但也需要一定的胆识。

如果两个对手狭路相逢,胜负有以下几种情形:如果两者都是谋士,那么,必然是勇者胜利;如果两者都是勇者,那么必然有勇无谋者输;如果两者都是有勇有谋的人,那么,就有可能出现“既生瑜,何生亮”的局面了。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习惯于在别人成功之后,不无遗憾地说:“其实我也想到了,只可惜我没有像他那样去做,要不,我也会成功的。”这说明,你看到了机遇,就应该立即行动,没有行动,只能证明你缺乏胆识,而胆识正是经商的第一关键,缺乏胆识也就选择了与成功擦肩而过,留下的是终身的遗憾。

智慧之源

穷人:没人干过这种事,没有先例可循,万一砸了怎么办?

富人:没人干过怕什么?别人不敢做,才没人跟你抢,统吃整块蛋糕,市场才大嘛!

风险大,做的人少,说明商机很大

我国的浙商,被称为东方的犹太人。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尝试解读浙商的财富“密码”:没有靠山,没有资金支持,全靠白手起家,节俭、勤劳、精于算计等等。其实,除了上述“秘密”外,不怕风险,勇敢的冒险精神,也是浙商创富的基因。

浙商郭广昌曾经感慨道:“一个人不在于他一定做成什么,而在于找到一样事情,虽然风险大,但是你做得有价值,它值得你去冒风险,这是最重要的。”

大连百年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云前斡旋商业地产领域就是一个非常冒险的决策,但是,这个决策却让他成功了。

在大连,商业地产曾一度成为大连各行各业投资的热点,业内人士在评价大连商业地产风险太大,没人敢涉足的时候,浙商吴云前勇敢地投身到了这个新的行业中来。

在大连最繁华、商业竞争最激烈的青泥洼桥,吴云前开始了第一个商业地产的项目——百年城。

“当我看到很多世界顶级品牌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落脚点,将专卖店开到富丽华和香格里拉时,我看到了机会。”投资百年城成功后的吴云前认为他清楚自己应该把目光瞄准那些最具有消费能力的消费者,于是他决定再冒一次险。

时隔不久,百年城集团在二七广场建成了温州城,这次,吴云前把目光瞄准了普通老百姓。老百姓绝对是一个最大的消费群体,但是由于他们的消费过于分散,不好掌握,投资风险大,因此很多商家苦于无处下手。然而吴云前却巧妙地将大部分的普通群众消费者集中起来,温州城达到了很好的吸引消费者的目的。

事实证明,吴云前的决策是正确的,这两个项目都获得了成功,成为大连为数不多的商业地产行业的赢家之一。

可以说,是吴云前的敢作敢为作风,勇于寻找商机的精神铸就了他的辉煌。

很少有人能靠它赚钱,这就会是大生意;很多人都能靠它赚钱,这就肯定不是大生意。无险不成商,越是风险大、风险多,其中包含的商机也必然多,赚钱的可能性也越大。风险与机遇是成正比的。

财从险中来,作为商人,不能畏首畏尾,财运总是偏爱有冒险精神的商人。但冒险不等于盲从,商人在决定冒险之前一定要谨慎地考虑好是不是值得冒险,否则会后悔莫及。

智慧之源

穷人:要赚钱,就要保证万无一失,否则,宁愿一直等下去。

富人:这个世界上没有万无一失的钱等着你去赚。风险和商机成正比,风险越大,敢于投资的人就越少,而其中的商机必然也就越大。

做生意最大的冒险就是不去冒险

商业从来不是平静的港口,那些不敢冒险、不善于冒险的人,是上天给了他们成为富翁的机会,但是他们没有接受。这也是他们缺乏商业素质的表现。敢于冒险是一个成功的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冒险是上帝对勇士的最高嘉奖,不敢冒险的人就没有福气接受上帝恩赐给人的财富。

美国谚语:“勇敢里面有天才、勇气和魔法。”“勇气喜欢跟利益联姻。”由此可以看到美国人的冒险精神。美国人崇尚“风险越大收益的绝对值越大”的经济学原理,在商业经营中喜欢冒险获取利润。没有冒险,巨大的成功来得总是太慢,利润越高风险越大。大凡成功者都有某种程度的赌性,“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他们创造机会的最佳写照。

犹太大亨们个个都经历过各种各样的风险,他们在风险的惊涛骇浪中自由地活动,做了一场又一场风险的游戏。他们认为,只要值得,就要去冒险。冒险意味着在任何时候都是主动出击,不让自己陷入被动的局面。他们投机屡屡成功,这要归功于他们高度灵敏的嗅觉。

这就是坐而言商不若起而行动,有行动才有事物的转变。犹太人当年饱受欺凌,如果只是默默地苟延残喘而不变通生存方式,恐怕早就灭绝了。犹太人正是敢于正视现实,雄视险恶,心存目标,埋头苦干,终于突破现状,立足并扬眉于国际商界。

犹太人认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必须去冒险,并且每次在尝试一种事物时都要冒三方面的风险。

(1)自身行为上冒险——这是指他们的言行;

(2)自身思维上冒险——接受新的思路;

(3)想像上冒险——要展开新的想像。

犹太商人非常留意生意场上的每一个细节,善于下赌注,把运气变成财气。

曾经有一家犹太人经营的服装公司——“列瓦伊·斯特劳斯公司”,靠运气促成服装业的一场革命——牛仔裤的风行。

1946年,列瓦伊·斯特劳斯公司决定出清其他一切库存物品,不管合算不合算,把公司的全部资金用于生产牛仔布料,这种由10股3号棉纱织成的布料,已获得专利,专门为列瓦伊·斯特劳斯公司生产。

公司的经营者既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有意识地想改变公众的趣味或穿着习惯,也未曾预见到这个决定会引发一场社会革命。他只是作出了一项经营决策,更准确地说,他只是想“博”一下,输赢在此一举,看新布料能否取胜。运气临门,他赢了,而且是极大的成功。

用新布料生产的牛仔裤特别有助于显示出人的体形,充满青春气息,出来后就大受欢迎。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更大行其道。一则因为60年代正值二战结束后出生的一代踏上社会,这一代素称“婴儿炸弹”,即人口出生高峰,一时间给整个美国社会带入了一股青春文化的气息,他们也成了消费市场的大头,洋溢着青春气息的牛仔裤自然极有市场。二则60年代正好是个反叛的时代,传统规范和价值观念受到怀疑、抨击和唾弃,而牛仔裤以其不拘形式这一最明显的特点,成了最能体现时代潮流的服装。第一个原因使牛仔裤成了青年一代的制服,也成了一切想“混迹于”年轻人中的人所热衷的服装。而第二个原因则使一切不想让自己显得保守古板的人穿上牛仔裤,终至被一位总统穿进白宫去。

这场服装革命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它从不同方向使服装不再能显示穿着者的身份。如果说,原先批量生产的服装使一个公司的推销员穿得像总经理一样,则牛仔裤却使总经理穿得像推销员一样,而且牛仔裤不分性别,男人女人穿得完全一样。牛仔裤也没有新旧之分,甚至旧的更好。这本来是因为布料容易旧,但公众由于过于喜爱牛仔裤而把它的缺点一起喜爱上了。服装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生产旧裤子,甚至破裤子”的工厂,那经过磨损、褪色和打过补丁的牛仔裤,一副破相,却更好销,价格也更高。

斯特劳斯公司一炮打响,虽然多少靠的是运气,但如果没有高度的冒险精神,也不可能孤注一掷地把全部资金都押在新型布料这一宝上。服装行业本身是个风险行业,除了那些生产传统服装的老牌企业之外,凡生产时装的,每年春秋两季就是两次大冒险。注下对了,抓住了时机,就成功了。

由此看来,愈是依赖安全的人愈是避免冒险,避免冒险也就是避过机会,因为机会的代价便是冒险,你不可能一面憎恨冒险,一面又热爱自由。进步的主要因素便是冒险,你必须学会正视冒险的正面意义,并视它为致富的重要一步。某个公司的股票对于一位老成持重的人而言简直是项投机,可是对于一位善于冒险的青年来讲。很可能是一项很健全的投资。

让不成熟的行动走在万全的思想之前,才是上上之策。行动尽管不完全成熟,但可以收到实效。只有产生实效的行动才可能给思想提供依据,有依据的思想才会有巧妙之处。坚实的行动与非凡的思想相结合,事业才能获取大成功。

当然,在决策之前,一定要仔细分析一下自己的胜算有多大,问问自已是否输得起。谨防因一次失误而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冒险不大,利润也不会大。卖茶叶蛋,风险不大,但你能几毛钱几毛钱的攒吗?犹太商人的生意经鼓励人们“只要值得,就要去冒险”,这种大胆地在风险中淘金的做法,是犹太商人非常令人佩服的一种赚钱术。

智慧之源

穷人:对没有人看好的事情,还没有人去做的事情,因为不知道深浅,失败的可能性就大,所以不要冒险去做。

富人:有时候,不被人看好是种福气,正因为没人看好,大家都没有杀进来。

事后控制不如事前控制

迈克尔·戴尔说:“我有的时候半夜会醒,一想起事情就害怕,考虑哪些事情还有隐患。但如果不这样的话,那么你很快就会被别人干掉。”

管理学家们说:“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数人均未能体会到这一点,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寻求弥补。而往往是即使请来了名气很大的“空降兵”,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扁鹊的医术,所以结果往往是于事无补。

所以,生意人要有事前控制的眼力和能力,从而力避可能出现的危机,“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

摩托罗拉是做收音机起家的,它的创始人高尔文有着超常的创新能力,同时保持着敏锐的防患未然的预感力,使企业安然渡过一个又一个的危机,最终成为全球手机一霸。

1937年底,美国经济发生了大滑坡,而此前,即使是销售旺季,一些其他型号的收音机也开始纷纷降价出售。

经验使高尔文有一种预感,这种预感有时十分强烈。1932年,高尔文凭着一些经济滑坡征兆,在银行倒闭的前一周,取走了公司的现金。这笔不大不小的现金保证了公司的正常运转,从而安然渡过了那场危机。而今,他又一次预感到可能要发生什么事,他要及时采取行动来“躲灾避祸”。

高尔文审时度势,立即下定决心,全力削减他的存货。他分别打电报给经销商,约请他们三五成群地到他的办公室召开一系列的会议。会上,他对经销商发布了强硬的命令:“现在,赶快努力出售你们的存货!”

许多推销商开始时并不相信高尔文的预感。但高尔文不容置疑地对他们说:“大风暴即将到来,现在适时地削价,会使我们从现在起在60天到90天的大清算中得救。”

大多数经销商虽然半信半疑,但还是照高尔文的吩咐去做了,这使摩托罗拉在1937年的销售额达到了700万美元。

事实很快证明了高尔文超人的预见力。第二年,全美的收音机行业陷入了危机,许多企业几乎是一夜间倒闭,摩托罗拉的销售额也一下子锐减到450万美元,而且被迫解雇了1000名雇员中的2/3,剩下的人每周也只能工作3天。尽管公司遭到了这样巨大的打击,但高尔文的超常预见力和防患于未然的果断行动,使公司终于躲过了灭顶之灾。

事前控制不仅仅是指风险控制,还包括成本控制、管理控制、渠道控制等等,事前控制可以力避各种不确定因素可能带来的麻烦,从而把经营风险降到最低。成功的事前控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它要求经营者不断地收集相关信息,并从各种信息中挑选出有用的部分,然后形成判断,如果发现问题就果断行动,采取措施。这样才能减少风险,防患于未然。

智慧之源

穷人:谁能预料到未来发生什么呢?所以,只有事情发生以后我们才知道该采取怎样的措施。

富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市场是瞬息万变的,要时刻准备着。对未来的事情要有先见之明,必须从长远考虑,防患于未然。

有危机是常态,没有危机才是异常

做生意的时候,遭遇危机的情况越来越多。这些危机有政府关系的,有媒介关系的,更多的是有关公众情绪的。生意人应意识到有危机是常态。就像新东方俞敏洪说的:挫折是常态。不做事就是最大的失败,只要做事,面临的就会有挫折。

纵观当今世界,企业间更新、淘汰的速度越来越快,呈现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景象。当一些著名大企业江河日下、难挽颓势之时,一大批中小企业却如旭日初升,光华显现。美国每年创立的四五十万家新企业中,约有一半以上五年之内就会倒闭。企业要想保持昔日辉煌,越来越难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竞争是一场不进则退、永无止境的竞赛。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保持高层次的危机意识是一个优秀领导者应具有的素质。

美国管理大师约翰·科特说:“没有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的商人,不是一个卓越的商人。”商人最危险的意识是认为在完全胜任的领域可以放松一下。

比如,公司在同行业或本地区占有40%的市场份额,而最强的竞争对手只占10%。这时人的本性会使你因竞争差距大而感到自满,并且轻视任何一个敢于向你的领先地位发起挑战的“暴发户”。但正是这些不值一提的竞争者可以把你毁掉。

赫伯特·曼利的故事便能说明这个道理。赫伯特·曼利是美国业余高尔夫球顶尖高手之一。他曾经参加过一场美国业余锦标赛,对手是一个15岁的男孩,男孩被父母和邻居们簇拥着。比赛中,当曼利领先男孩4杆时,男孩竟在众目睽睽之下放声大哭。曼利感到他让男孩在父母面前丢脸,他非常内疚。因此接下来的比赛他打得很糟,最终输给了男孩。曼利向他的教练、一个著名的职业高尔夫球手描述了这件事。职业高尔夫球手说:“你不应被男孩的哭声所动,在赛场上,你只能想到让对手没有任何喘息的机会,并且打翻他,碾碎他。”

所以,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时不应放松。对于一个不能居安思危的商人来说,真正的危机来得比他想像得快。任何公司都有一种危险的倾向:业务顺利时便洋洋自得,成功好像是想当然的。还有一种更危险的倾向:有些人固执地反对任何形式的改变,他们坚信“水来土掩”的信条。顺境时他们很难想像逆境是什么样子,会以为现在的成功不会结束,或他们可以不断地重复成功。其实,他们没有认识到,领先地位总有被改变的时候。

这种“成功会带来成功”的错误推理忽略了一个关键因素:竞争对手。他们会打断你的好梦,并且办法很多。比如:其一,提高产品质量,削减你的市场份额。其二,降低产品价格,减少你的利润额。其三,发明新的产品,把你挤出市场。因此,当你正设计不受外界干扰的稳定增长曲线时,肯定有人在想方设法抹去它或替代它。

在竞技场上,今天胜利而明天就可能落败,所以,商人应该不断地提醒自己“变化比计划快”,督促自己远离“成功导致成功”的错误想法。

商人最大的危机和挑战往往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内部;不是来自竞争对手,而是来自自我。商人只有不断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才能使自己的经营活动有所突破;商人只有不断奋进,不断创新,才能使企业得到拓展。一个商人,只要时刻都有一种危机感,那么他就不会被时代所抛弃,就会永远处于发展的前列。

智慧之源

穷人:业务顺利时洋洋自得,成功是想当然的。而危机是一种不正常的情况,有了危机就说明大势已去。

富人:危机很正常,不要害怕危机。危机来的时候,大家都倒下了,我站着就是胜利;如果大家都卧着,我跪着就是胜利。

在危机中寻找商机

世界上任何危机都蕴含着商机,且危机愈重商机愈大,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商业真理。

危机常在,而巧渡危机的智慧并不是每一个企业和经营者都具备的。作为一个优秀的生意人,不但要善于应对危机,化险为夷,还要在危机中寻找商机,趁“危”夺“机”。

中美撞机事件发生后,新闻媒体大量的专题报道,进一步引发了读者对军事类图书的热切关注。一些出版社和书社纷纷抓住这一商机,巧打军事牌。光明日报出版社很快推出《中美俄新型尖端武器》一书,因其含有包括美EP—03E侦察机在内的各种飞机的图片和较为详细的装备性能介绍,为广大读者看好。海洋出版社《美国海上力量——由海到陆》、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的《世界海军武器装备》亦很畅销。一些书商大量订购军事图书而欲大享其利。

商机就是顾客,商机就是市场,商机就是利润。是否善于把握商机、是否可以赢得商机,是对一个人经营才智、管理经验最为关键的考验。

1976年,瑞士的科技人员研制出石英电子表,这为世界钟表王国提供了大展雄风的机遇。可是机遇摆在眼前,瑞士的钟表商却视而不见,没有去大力开发。而日本的有关厂商却看到这是一个有广阔市场的机遇,于是当机立断,迅速生产出大批优质石英电子钟表并推向国际市场。这种不用上弦、价格便宜、计时准确的钟表,很快风靡全球。日本人看到了机遇,且又抓住了机遇,瑞士人视机遇而不见,在两国钟表之间的激烈竞争中,仅在20世纪70年代的后5年里,瑞士手表厂就被挤垮178家。

1992年上海发行“股票认购证”。当时,在炒股者已经赢利,新股发行供不应求之时,为避免排队购买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政府决定无限额发行“认购证”,每证收费30元,发行结束后,摇奖决定有效认购证及其所购股票品种。有意思的是,绝大多数居民对此都不热心,总共才发行了200多万张,而结果中签率高达50%以上,每张有效认购证所购的股票在“正常”的行情范围内,轻易便可以赚至数千元,高的甚至达万元以上,有一个叫范晋的人就看出了发财的机遇,他一下子买了几百张认购证,狠狠地赚了一笔。

许多市民在这个过程中之所以会错失机遇,就在于他们对“认购证”的中签率作了过于消极的界定。确实,每张认购证赢利再高,也挡不住中签率下降带来的冲击。但也恰恰因为他们害怕中签率低而不敢购买,才反过来大大提高了中签率。

他们的成功源于,在激烈的竞争中,一些在别人看来无足轻重的事物,他们却往往会从中看到巨大的商机。

既然大脑赋予了我们神奇的力量,我们就应该学会开发它,而它也不会因为被塞得满满的而无法工作。聪明的商人会在第一时间察觉到潜在的商机。他们会时不时地给自己的思维充电,所以,他们不但会发现正在孕育着的商机,同样也会寻觅到商机,把握住商机。

智慧之源

穷人:危机带给我的只有灾难,我不会在危机中得到任何好处。

富人:做任何事情,必须深谋远虑,具备近乎神人的坚忍性,能够在逆境中屹立不摇,在混沌隐暗之中找出真正的答案。

最具有诱惑力的时候要沉住气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为人们提供许多发展的机会,机会多诱惑就多,诱惑多了,心就容易乱,心乱表现在行为上的忙碌失措。

股神巴菲特有一句名言:“在别人贪婪的时候谨慎一些,在别人恐惧的时候大胆一些。”他还说:“如果你没有持有一种股票十年的准备,那么连十分钟都不要持有。”说起来容易,可是有几个人能够做到?我们做不到,可能会把原因归结为中国股市的中国特色,在这样一个不成熟的市场里,想持股十年,不是有病?!

其实,中国股市的毛病,并非只有中国才有,美国一样有“安然事件”,一样有“网络泡沫”,投资者一样套得很惨。做了一辈子股票的巴菲特,并不是随时都在买卖股票。最近十年直至“9·11”之前,美国股市走牛,一片莺歌燕舞,多少人大把大把地买,大把大把地赚,巴菲特却不为所动,以至于被一些人视为“过气股神”。然而,当一连串的打击把美国股市推入深渊,不少人血本无归时,巴菲特却以他的稳健投资避免了损失,在别人哭天喊地的时候,他还在稳稳当当赚钱。

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为了蝇头小利而放弃固有原则,不能因为一时得失而打乱全局,要学会综合衡量利益的大小、远近,切勿因小失大。

这就需要在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商场中,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慎重考虑,也就是能够“沉住气”。

面对唾手可得的利益时需要沉住气,冷静计算得到该利益需要付出的代价,确实有利可图的,要周密决策,谨慎行事,确保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

局势混沌不清时,即使面前有巨大的利益,也不可草率做出决策,而要以非凡的耐性稳定情绪,等待形势进一步变化,认清发展趋势,待一切明朗,非常有把握时果断出手,这样才能避免因贪图一时之利而满盘皆输。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不久,松下接手了一家濒临倒闭的缝纫机公司。起初,他觉得有办法使该企业起死回生,但由于不擅长此方面的业务,而且竞争对手林立,自感无法抗衡,便立即退了出来。当然,已经费了一番功夫,财力、物力、人力都会有些损失,但总比继续毫无希望地硬撑下去合算。

松下还有一次更大的“撤退”。1964年,松下在大型电脑制造方面投注了十几亿日元的资金,并且已经研制了样机,达到了实用化的程度。当时,日本有包括松下的7家公司在从事大型电脑的科研开发,而市场却远不那么乐观,继续下去,势必形成恶性竞争的局面。松下认为,与其恶性竞争而两败俱伤,还不如早些退出来为好,于是他毅然退出竞争。后来的事实证明,松下撤退这步棋走得很正确。直到今天,家用、小型电脑长足发展了,大型电脑却比较冷清。

要做到进退有方,就必须戒贪,见到利益不能一味恋战。

比如,犹太民族虽然是个爱钱的民族,但他们却只赚自己渴望得到的钱,而不去贪图不属于自己的钱。他们在金钱的诱惑面前,总能保持足够的定力。

利益两个字极其诱人。事实上犹太人提倡一种静若止水的心态,需要收放结合的达观理念。因此,他们总是在享受金钱的快乐时,而不惟利是图。

智慧之源

穷人:有赚钱的好事就不能拒绝,有扩大市场份额的机会就不能放弃。

富人:商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贪恋利益,不知进退之道,最终遭到市场的惩罚。

大势好未必你好,大势不好未必你不好

经过对中国经济的研究后不难发现,中国的大多数公司都是在对市场的混沌认识之下发展起来的。

在互联网刚刚被大家认识的时候,搜狐、新浪这些公司的创业者们也不知道网站到底怎样做才好,甚至走了一些弯路,最后才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那时候,互联网还没有形成规模,还不被大多数人了解和看好。在大势不好的情况下,张朝阳等人用自己的智慧成就了互联网的繁荣时代。公司规模迅速扩张,并成功上市。

但物极必反,随之而来的是被业界称之为的“互联网的冬天”。但就是在这个冬天里,另一家公司却实现了事业的强势转折。阿里巴巴的马云甚至扬言:“让互联网的冬天更长一些吧。”

著名企业家王伦说:“当行业热潮渐退的时候,业界开始流传冬天来临的说法,那么如果说真的是冬天的话,这个冬天到底是谁的冬天?”

王伦分析大势不好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种:

(1)盲目追捧和投资。许多人只是听说某行业很赚钱,就盲目跟风,导致到最后市场不但饱和,而且都把产品做烂了,所以死了一大批公司。

(2)业界的浮躁,导致一种新理念兴起而盲目跟风,最后导致垮掉。打个比方,一个城市突然冒出上万家××店,而且卖的东西都大同小异,严重供过于求,到最后,能不死掉一批吗?

大势不好,一大批公司死掉,不但不是冬天的来临,反而有利于行业的良性发展。因为正是这些公司的死掉,给众多盲目的人们敲响了警钟,使公司能够更清楚更透彻地看待这个问题,正是这些公司的死掉,结束了行业浮夸成风、鱼龙混杂的局面,目前活下来的都是比较有实力的,市场秩序更好一些。

智慧之源

穷人:从宏观推向微观,根据这个国家甚至国际经济走势一定能预测出来一些创业方向。

富人:大形势不好也许对我更有利,别人都撤退了,竞争者就少了,这样我才有更长的时间去准备。

勇于对机会说“NO”

在经商过程中,许多事情是需要用直觉来判断的,而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市场机会,仅仅凭借商人的直觉判断的失误率也是相当高的。

在商业活动中,机会无处不在,别人告诉我们的或是自己发现的等等很多,它们给我们提供了许多选择的可能,我们要从中做出选择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原因有很多,客观的或是主观的,最根本的是我们无从知晓眼前的机会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当然也从来没有人知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复杂心理让我们不忍放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我们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事,因为它关系到我们前进的方向。

在商业活动中,面对如此多的事情,决策失误是经常有的现象。红蜻蜓集团董事长钱金波就曾经因为没有对机会说“NO”而走了弯路。

20世纪90年代初,初尝多元化经营甜头的汪力成经不住各种赚钱机会的诱惑,将大把资金投向了12个行业,包括房地产、食品饮料等。汪力成认为这是一个赚大钱的好机会。

1995年,分散投资、盲目立项、管理失控等后果开始暴露出来,子公司之间的债务、担保搅成一团乱麻。

面对众多的市场机会,谁都可能选择错误道路。聪明的商人在犯了错误后会及时领悟到,并及时回头。

到了90年代中期,敏锐的汪力成已经觉察到自己的决策失误。他立即对华立的发展战略做出了重新定位,坚决将原来华立在12个行业的23家企业收缩为3个优势产业的4家公司,并将精力集中在华立的优势产业——电能表。

果然,两年后,随着中国“两网”改造的开展,电表的销售量大增,公司效益一下子就增长了不少。

事后,汪力成这样总结自己的得失成败:“机会太多,总是容易让自己乱了阵脚,但是对商人来说,乱了阵脚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及时地反应过来。一个没有犯过错误的人,不能算是个成熟的人;一个没有犯过错误的企业家,不能算是一个真正成熟的企业家。要敢于对机会说‘NO’。”

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教授说:“改革开放那么多年来,浙商能一路比较顺利地走过来,我认为与他们的敢于对机会说‘NO’的精神有关。”

一个想赚大钱,成就大事业的人,一定要沉稳、干练,面对多如牛毛的商机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敢于做出适当抉择,选择适合自己的。

智慧之源

穷人:抓住每一个机会,不放过每一个机会。所有对自己有利的、能赚钱的事情我们都做。

富人:面对多如牛毛的机会时,不要慌乱,要瞄准最适合自己的一个,敢于对其他的机会说“NO”。CEO的主要任务不是寻找机会而是对机会说NO。机会太多,只能抓一个,抓多了,什么都会丢掉。

不冒进,做生意不是你想多快就能多快的

深圳万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石说:“万科之所以能走到今天,就是因为有稳定的心态,一步一个脚印。在这个社会上,有很多事情是没法超越的,不是你想多快就能多快。”

一个富翁教儿子开车,富翁说:“你看到我怎么开了吧,你不要管这车是什么牌子,值多少钱,这和开车没关系,你只要记得住,遇到状况,就踩刹车。”

5分钟后,儿子成功地把一辆豪华的奔驰撞到了路牌上,吓得一句话不敢说,富翁也利用这机会说了一段非常有说服力的话:“你看到了吧,不刹车就会失控,而失控是最坏的情况,因为没有人知道失控以后会发生什么,开车是这样,做生意也是这样,在不清楚周围情况的时候就要刹车,随时刹车!”随时刹车,就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在哪里,让我们知道做的事情是对还是错,可以让我们不过于情绪化进而客观地分析问题,可以随时调整。

当小公司发展顺利,取得一些成就后,生意人这时候进取心也较强,很容易犯好大喜功、急于求成的冒进错误。正是由于公司的规模较小,通常都急切地盼望进人大型公司的行列。

但是,我们不得不提醒的是,过于雄心勃勃的发展计划往往使公司在财务上陷入困难的境地,这是很多公司破产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很多公司的经营者在获得成功之前,都有过一段艰苦创业的历史,他们在困难面前能够保持乐观情绪和坚强信心。但是在公司进入发展阶段后,其中一些人往往头脑发热,忘乎所以,以至主观决策,盲目求快求大,使公司受到重大经济损失。

艾某是一家经营得十分出色的机电设备制造公司的总经理,他聪明能干而又精力旺盛。一次,他的一位债权人怂恿他将股票上市,筹集资金兼并另外两家工厂,并建议他将这三家私营公司组成“艾氏实业集团”。不幸的是,艾某本人以及他的管理班子都没有对经营新公司做好充分准备,也没有掌握新收购公司的专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结果,这两家公司都陷入困境,最后停业清理。

还有些公司获得成功的原因纯粹是赶上了好机遇。例如,当时的市场条件有利,或者竞争对手不多。这时,有的经营者和他的管理班子成员往往错误地将成就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且还毫无根据地得出可以把任何规模的公司办好的结论。在这种假说下,他们一心想把私营公司“做大”,这样,当然要冒极大的风险。

为防范这样的经营风险,应做到:

(1)对公司实力和经营者的能力以及外部市场环境做出正确的科学的估价,获取能否“做大”的主客观方面的结论。

(2)切忌急功近利,被眼前利益牵着鼻子走,注意积蓄力量,做好扩张或高速发展的准备。

(3)在投入一种扩张行动之前,必须仔细规划总的方针和策略。

(4)充分注意计划的实施和专有技术以及其他方面的细节。

智慧之源

穷人:发展到一定规模,就应该继续扩张,做大做强。

富人:要随时准备停下来,尽管有时候决定不做比决定要做更难,放弃比抓住更需要决心。

时变我变,掌握主动

战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因此,选择作战方向、制定作战方针以及实施作战计划都必须随变化而变化。纸上谈兵、墨守成规、按图索骥,只能被战争的汪洋大海所淹没。

市场竞争是一场没有炮火硝烟的战争,“商情”同样是瞬息万变的。

时变我变,关键在于一个“先”字,必须抢在周围的环境再次“变化”之前,改变已经“过时”的计划,掌握主动权,先发制人。

1949年初,包玉刚与父亲一起携着数十万元的积蓄,到香港另闯天下。包玉刚一心迷上了航运,他千方百计地说服父亲,并在朋友的协助下,筹集了70多万美元,专程到英国买回一艘旧货船,正式打出了环球航运公司的牌子。

包玉刚买了船后自己并不经营,而是转租给了日本一家航运公司。他有自己的想法,这样做虽然利润少点,但可以不冒航运价格起伏较大的风险而稳收租金,同时又弥补了自己不熟悉船务和航运业务的不足,岂不是一举两得吗?这是包玉刚的一贯作风,既敢闯又稳重。

环球航运公司成立后,在经营上一直采取稳扎稳打的方针,包玉刚把船长期租给运输公司,固然得不到暴利,但是极为稳妥,即使航运价格猛跌,他的利润也不会受到什么影响。谨慎稳重,是包玉刚在经营上的一个重要特点。但仅靠稳重是远远不够的,包玉刚深知信誉在生意上的重要性,因此他特别注意树立良好的信誉。

包玉刚把船租定得很低,而且船租出去之后还要配上最佳服务。这样。他的客户越来越多,他的事业也就发展得越来越快。他由一条船起家,几年时间,靠租船的收入就发展到了7条船的规模。

20世纪60年代中期,包玉刚敏锐地认识到,随着中东地区大油田的全面开发,石油运输将在全球航运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于是他迅速投资建造大型油轮。

当1971年市况不振时,他还是订造了6艘船,总吨位达到150万吨;1972年,他又订了7艘船,总吨位110万吨。不到20年时间,包玉刚已跃升为世界级的船王。1980年,他的环球航运公司昌盛时,旗下船队达200多艘,总吨位达2100万吨,相当于苏联全国的商船总吨位。

同其他行业一样,航运业也存在极大的风险。包玉刚在登上船王宝座之后,并没有被成功冲昏头脑,而是从兴旺的表象背后看出了隐患。他预计20世纪80年代初期航运业会出现衰退。于是他选择“弃舟登陆”,他卖掉了手中的大部分船只,转向在陆地发展。

不到两三年的时间里,包玉刚的环球航运公司卖掉了大部分的船只,并用拥有的大量资金和李嘉诚合作收购了九龙仓,从而成功地完成了弃舟登陆战略。

事实证明,他的这一决策是非常明智的。由于他快人一步地转移投资,从而得以逃脱航运业衰退带来的厄运。而在世界上,不少航运公司如香港的东方海外和华光航业等,都深深陷入了泥潭而不可自拔。处于困境中的航运公司无不钦佩包玉刚“防患未然”的远虑。

正所谓顺势者昌,逆势者亡。自然变化的规律、人生动态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规律,这些规律只能顺从不能违背,顺从就能大通顺。识时务的商人,当情况有所改变时,能知变从权,顺应大势而为。

社会也总是处于变革之中,一个优秀的商人总是能根据时局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该发展时发展,该收缩时收缩。审时度势,处变不惊。这是一种大商人的素质,有了这种素质,必有大的作为。

智慧之源

穷人:只顾埋头做事,不看形势,即使看到了未来发展的形势也无动于衷。

富人:从细微处看到来来的发展方向,在商业直觉和决策理性的平衡点上把握准大方向。

在没有机会的地方创造机会,

在有机会的地方抓住机会

很多富豪很小就走出家门来到全国各地,在别人还没有市场意识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在各地的市场上努力打拼了。而当其他人开始参与市场时,他们早已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和充足的市场经验。他们努力抓住每一个发展机遇,往往能从“没有市场”处创造出市场,从鲜为人知的经济夹缝中杀出一条生路。

从“没有市场”处找出市场,在有机会的地方能抓住机会是很多人发财致富、掘到第一桶金的重要方式。

1995年的一个中午,商人罗云远和一大帮朋友一起吃饭。当时,罗云远随便问一位在电力系统工作的朋友,下一步有什么动作。那位朋友说,湖北省电网马上要开始改造。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正是这句不经意的话,让罗云远获得了商机。

罗云远心想:改造电网,必定离不开电表、电线、电缆之类产品的需求。每家每户都需要电表,这可是一块大“肥肉”呀!

于是,罗云远立刻赶回浙江老家,找到一家中外合资的五金厂,签到了该厂电表在湖北地区的独家代理权。当时,许多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个商机呢,因此,罗云远的谈判不费一点周折。

当电网改造的消息正式传开的时候,罗云远手上的优质产品已成为湖北地区的畅销产品,其他人再想要去浙江进货的时候,独家代理权已经被罗云远签走了。

在湖北电网改造的5年当中,罗云远的销售额达两三千万元。

成功的商人总是善于洞察市场的变化,研究市场发展的规律,准确地把握目标和发展方向,从而引领市场潮流,并占据市场制高点,使自己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智慧之源

穷人:机会都让别人抓去了,这里不会有机会了,努力也没有用。

富人:积极并善于寻找和发现市场空隙,然后见缝插针,这样才能先于别人开拓新市场,引领市场潮流。

危机意识,什么时候都不能丢

危机能把一个公司击倒,当把危机看作一个机会的时候,它又能使倒下的公司站起来,私营公司的做强做大是一项充满风险的事业。在生产经营做强做大的过程中,事事如意、样样顺心的情况是罕见的。事实上,逆境多于顺境,失败、挫折、打击和危机,常常伴随着公司的成长。总经理常常只对公司的主要指标感兴趣,而忽视了指标掩盖下的许多问题,表面上公司欣欣向荣,不断发展壮大,其实内部已经暗流涌动,危机四伏了。

风险意识、危机意识,什么时候都不能丢。

怎样避免危机的发生?最重要的方法是进行危机管理。也就说,在危机发生之前,先做好预防和准备工作,尽量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而当危机发生时,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控制和解决危机,操纵整个局势而不是让局势左右公司,从而使危机变为机会。

面对危机,从公共关系的角度来看,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预防。即在思想上做到防患于未然和居安思危。

(2)准备。即成立一个由公司最高领导(总经理)、人事部经理、业务部经理和公共关系部经理组成的危机管理小组,全面负责拟定危机沟通计划和危机的处理。

(3)行动。即危机一旦发生,应该采取的措施和做的主要工作。

危机初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现象是各种消息模糊不清、谣言四起、前后矛盾,造成社会公众对公司的误解、偏见,甚至敌视。而在这一时期,总经理及公共关系人员还没有介入具体的危机抢救工作,只是刚刚开展危机沟通计划的程序。

危机稳定期。进入这一时期后,危机的真相基本上公诸于众,企业和社会公众都比较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而且,公司也已经开始采取一定行动,总经理及公共关系人员已将相关资料分发给新闻媒介,各种谣言不攻自破,消息渐趋稳定。

危机抢救期。这是危机发展到顶峰的时期,也是公共关系人员采取行动进行抢救的关键时期。此时,总经理应指挥公共关系人员设立“单一信息发布中心”,及时向新闻媒介和社会公众发布危机抢救工作的最新消息。在发布各种消息时,一定要坚持“公开事实真相”的原则,以避免新闻媒介和社会公众的猜疑。

危机的末期。危机抢救工作即将结束,公司总经理及最高管理层和公共关系人员,还需要开展一些具体的工作,妥善处理危机后事和安抚人心。同时,公共关系人员还应对危机发生的原因进行调查,写出详细的调查报告,并提出防止危机重演的计划与具体措施。

智慧之源

穷人:我现在发展得很好,绝对不会出事情。

富人:比尔·盖茨说: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