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思路决定出路(第三册)
16703000000006

第6章 学会积累资本

你赚我赚大家赚

一般来说,成功的商人都敢舍敢得,先舍后得、得得非得、不得为得。而且,提得起,放得下,钻进去,出得来。输就是输,赢就是赢,敢于当机立断,悬崖撒手。特别是“利益均沾原则”,是那些成功商人做人经商发财的黄金定律。

在精明的商人看来,生意人应该“利益均沾”,这样才能保持久远的合作关系。相反,光顾一己利益,而无视对方的权益,只能是一锤子买卖,慢慢将生意做断做绝。

追求合理利润是商人的共性,己方没有合理利润,生意将难以为继;对方没有合理利润,生意就滞塞不畅。所以,大商人赚该赚的钱,也让别人得应得之利,虽然放弃了暴发的可能,却可以做长久的生意。这样生意就如长江之水,生生不息,做长了自然做大了。

正是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那些成功商人的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强,越做越稳健。

“利益均沾原则”不仅在中国的商人中被视为经商的法宝,也是全世界的大商人坚持不懈的做法。

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提倡“自来水经营法”,他认为,企业的使命是:不断努力生产,使产品像自来水一样丰富价廉,惠及全人类。

但是,松下幸之助只追求合理的廉价,也就是说,在努力降低成本的基础上达到降低价格的目的。松下幸之助定价有一条牢不可破的原则,即合理成本加上合理利润,定出合理价格。在这条原则中,合理利润是前提,一切以此为准。

松下幸之助把“利益均沾原则”的内涵进一步丰富了。

有一年,松下电器公司研制出“乐声”牌收音机,松下幸之助邀请各地经销商参加新产品展示会,进行销售总动员。

在展示会上,经销商们都对这款新产品的价格提出异议,他们认为,“乐声”收音机刚刚上市,尚未得到消费者认可,价格却比名牌产品还贵,是不合情理的。

松下幸之助认为,这一价格是依照合理成本与合理利润制定的,属正常价格。他说:“价格定得太高或太低,都是违背经济规律的,从商业道德角度看是一种罪恶,势必造成市场混乱,不利于产业的发展。”

松下幸之助还说:“我比你们中的每一位都更希望降低价格。我并没有忘记我们一贯奉行的质优价廉的原则。要知道,我们的价廉是建立在批量生产基础上的,批量大,成本势必低,售价自然低于其他制造商。然而现在,我们还没有这个能力投入大批量生产……我相信诸位一定不会强求我们亏本贱卖。”

最后,经销商们终于接受了松下的定价,并保证努力促销。“乐声”牌收音机上市后,虽然价格偏高,但质优物美,很快畅销起来。随着产量加大,生产成本降低,售价比刚上市时降低了一半。

这时,一些经销商看到“乐声”收音机很受消费者欢迎,即使价格高一点也不影响销售,他们就调高价格,不按松下的定价卖。松下幸之助认为,为了多赚钱追求不合理利润是不行的,这对供销双方的长远发展都不利,所以,他发起一个“正价销售”运动。所谓“正价”,就是统一价格的意思,即所有经销商都按松下公司定出的合理价格销售,既保证各方面的合理利润,也保证消费者的合理权益,即要符合“利益均沾原则”。

后来,“正价销售”成了松下电器公司的基本经营政策。

怎样才能挣到更多的钱是每一个经商的人最关心的问题,挣钱的关键是产品销售状况。李嘉诚说:“人要去求生意,生意就难做,生意跑来找你,你就容易做。那如何才能让生意来找你?那就要靠朋友。如何结交朋友?那就要善待他人,充分考虑到对方的利益。”李嘉诚深深地懂得,只有让他人得到相应的利益,他人才会为自己带来财富。他说:“如果一单生意只有自己赚,而对方一点不赚,这样的生意绝对不能干。”他说:“重要的是首先得顾及对方的利益,不可为自己斤斤计较。对方无利,自己就无利。要舍得让利,使对方得利。这样,最终会为自己带来较大的利益。”

现实生活中,有些商人片面强调自己这方面的利润,只要有机会就不惜损害对方的利益,这不是一流商人的境界。所谓合理利润,意味着要在合作各方的利益分配中寻求平衡。一方得到不合理的高利,即意味着另一方只得到不合理的低利。这种合作是无法持久的。生意场上,“我好你也要好”,让大家一起赚钱,自己就能够不断地赚钱了。

智慧之源

穷人:赚钱是硬道理,能多赚一点是一点。

富人:我有利你无利生意不成,我小利你大利生意不干,我大利你小利生意不长,我大利你大利生意不败。

财自道生,利缘义取

真正做出大成就的成功的商人都知道,商业运作是最要讲信义、信誉、信用,最要讲诚实、敬业、勤勉的,一句话,就是要于正途上“勤勤恳恳去巴结”,生意才会长久,所得才是该得。

马需要夜草催肥有道理,但人必须有横财才能富起来,却实在说不通。事实证明,依赖横财可以富得一时,但要富得长久却并不多见。

经商要有强烈的致富欲望和获利动机,中国商人从来不掩饰他们经商求利的目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不为利,谁愿早起”,无论做贾行商都是为了图一个“利”字,“寄迹尘市,日为锱铢”,“奔走江湖,希觅微利”。因此做商人就必须精于计算,“人情一匹马,买卖挣分厘”,“无雀六燕,铢两相悉”,“酒中不语真君子,财上分明大丈夫”。

这些格言虽然充满了锱铢必较的商业气息,但难能可贵的是,中国商人在赚钱求利的商业动机中一直坚持义利并重,要求这个“利”必须来得正当,手段必须合理,要符合“义”的规范,靠正当的手段发财,“财自道生,利缘义取”。为此就必须讲求“诚”和“信”,“利从诚中出,誉从信中来”,“平则人易客,信则公道著”,“生意全凭公道导,货真价实莫欺人”,“人生在世信为先,心口如何有两般?买卖只求安分利,经营休挣哄人钱”。这样做了就是走正道,就是诚商正贾,就能够取得“有道财恒足,乘时货自腾”、“上以济人,下以利己”的经营效果。否则,靠坑蒙拐骗、缺斤少量、以假充好、欺行霸市来获利,虽能获得短期效益,却不能支持长久,此为诚商正贾所不齿。

贯穿中国传统观念的基本线索,是从出世到入世,从无为到有为,从做人到做事,先义后利,以义取利。以人为本,义利相通,是它们共同的基本思想,只不过侧重点有所不同,是一个从义到利,从虚到实的逐步递进过程。市场经济同中国传统观念的基本思想不是排斥的,而是要吸收它们的基本养料,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我国清朝的大商人经商从来不违背下面几条原则:

第一,可以为了钱“去刀头上舔血”,但决不在朝廷律令明白规定不能走的道上赚黑心钱;

第二,可以捡便宜赚钱,但决不去贪图于别人不利的便宜,决不为了自己赚钱而去敲碎别人的饭碗;

第三,可以借助朋友的力量赚钱,但决不为了赚钱去做对不起朋友的事情;

第四,可以寻机取巧,但决不背信弃义靠坑蒙拐骗赚昧心钱;

第五,可以将如何赚钱放在日常所有事务之首,但该施财行善、掷金买乐时也决不吝啬,决不做守财奴。

从某种意义上说,商道其实也就是人道。经商之道,首先是做人、待人之道。如果一跤跌进钱眼里,心中只有钱而没有人,为了钱坑蒙拐骗,伤天害理,便是奸商。奸商与奸诈无耻等值,这种人钱再多,也等于没钱。

智慧之源

穷人: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

富人:仁中取利真君子,义内求财大丈夫。

太主动反而做不成买卖

按常理,人们把客户都当成“上帝”,并且,一旦了解到一点信息,人们都会抓紧时间、跑断腿,采取各种手段,甚至冒险违纪都想拉上关系。

但精明的商人不会。有一个在商场上很成功的朋友讲了一个道理,他说:

“两个人谈恋爱的时候,谁先动了心,谁就先输了。先动心者,必是采取主动的人。假如你爱他,还是要保持距离的好,要有点矜持。喜欢可以,在心里,别太表面化,男人是要去征服的,不给他征服的机会,不输就怪了。”

精明的人做生意,从不死皮赖脸地强买强卖,如果他非要卖给你,他一定要给你说你买了以后会得到什么好处。硬拉死拽一个人让人家和你合作,往往会吓跑对方。

一次,与一位浙江的商人朋友聊天,他说:“我确实想把生意做大,但我做生意从来不勉强谁,而是用我们专业的业务水平,优厚的条件去吸引,让对方主动找你,自然谈判,合作条件都会主动很多。”

山东商人王伦说:“只要有好产品,就会有大市场!有好产品,代理商会自动找上门,生意就好做。”

一个商人的成功有很多因素,有一个好的产品绝对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时下不少公司在产品认识上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以为“酒香不怕巷子深”,只重视“闭门造车”,在产品研发、设计和生产中偏执于追求产品本身的完美、卓越和先进,却对其受众目标一无所知,忽视产品的适用性,结果只会遭市场抛弃。二是产品设计、功能、消费理念过于超前,产品确实也有一定的潜在市场,但有的企业往往因此盲目乐观,夸大了潜在市场的规模,甚至把潜在市场当做目前的市场容量。然而,市场的开发和培育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在进行了大量资源投入,丰收在望时自己却可能率先变成了先烈,成了行业的垫脚石。

真正的好产品通常涵盖质量好、适销对路和服务周到诸方面。

所以,想做成生意,一定要用自己优越的条件,用过硬的产品去吸引对方,要抱着“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精神而急于求成往往会坏大事。对于刚接触生意的人来说,急躁情绪是很难避免的,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过于急躁适得其反。

记住这句话:“上赶子不是买卖。”商人一定不要急于求成。

智慧之源

穷人:尽快让顾客买我的东西,否则顾客就可能跑了。现金最保险,落袋为安。

富人:要在稳中求发展,当做得好时,别人会主动找上门来,这生意就好做了。

好处不能占绝,好事不能吃干抹净

经商的人,好处不能占绝,好事不能吃干抹净。做事要留有余地,不要把事情做绝。有钱大家赚,利润大家分享,这样才会有人愿意合作。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只拿9%的股份,就会财源滚滚来。有远见的商人,从来都不是绞尽脑汁考虑如何吃独食,而是想方设法与合作者双赢。事实证明,他们总能笑到最后。

早在先秦时期,商家就懂得了“好处不能占绝,要撒一点给别人”的做法。比如范蠡,他的经营策略及探索创新的精神,对今天的企业家和投资家来说,仍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从商的19年中,范蠡曾经“三掷千金”——半道上三次散尽家财,又三次重新发家。就是放在今天这个时代,这也算得上是一个奇迹!古人有“为富不仁,为仁不富”的说法,但范蠡能算得上既富且仁了。

这是古代商人对赚钱不要赚过头的理解,那么到了现代,新时代的商人们又是怎样理解和去做的呢?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不到50岁就成为亿万富翁。他的助手说:“你的财富像雪球般,愈滚愈大。你必须赶紧撒掉它,否则它不但会毁了您,也会毁了您的子孙。”

洛克菲勒告诉助手:“你说得很对,我也非常了解。请求捐助的人实在太多了,但我一定要先弄清楚人们的用途才肯捐钱。我既无时间也无精力去处理此事,请你赶快成立一个办事处,负责调查事宜。我根据你的调查报告采取行动。”

这样在1901年,设立了“洛克菲勒医药研究所”;1903年,成立了“教育普及会”;1913年,设立了“洛克菲勒基金会”;1918年,成立了“洛克菲勒夫人纪念基金会”。

哲学家史威夫特说过:“金钱就是自由,但是大量的财富却是桎梏。”洛克菲勒深谙这个道理,这一生之中共捐了5.5亿美元,他的捐助,不是为了虚荣,而是出自至诚;不是出于骄傲,而是出自谦卑。

他一生不做钱财的奴隶,喜爱滑冰、骑自行车与打高尔夫球。到了90岁,依旧身心健康,耳聪目明,日子过得很愉快。

洛克菲勒逝世于1937年,享年98岁。他死时,只剩下一张标准石油公司的股票,因为那是第一号,其他的产业都在生前捐掉或分赠给继承者了。

有些人目光短浅,只贪图眼前利益,做生意时只想着自己独吞,结果往往是一时赚得小利,而失去了长远的利益,真可谓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智慧之源

穷人:能赚多少就赚多少,从不考虑他人的利益。

富人:做生意,千万不能太贪心,能赚10元赚7元就够了。赚到的7元也不能全装到自己腰包里,撒落掉一点后才能赚到更多的钱。

援助别人是为自己积德,也是为自己的事业作投资

美国哲人爱默生说:“人生最美好的一项补偿就是——凡事诚心诚意帮助别人,最终自己也一定会受益。”

下岗潮起之初,纺织厂的一位大姐下岗了。因为没有别的技能手艺,就做泡菜沿街叫卖。泡菜味道不错,每天还能赚些钱,这激起了她生活的热情。她用自己的姓挂牌为“金记泡菜”,踩着三轮车在大街叫卖。

省报的一位记者接到报社任务,采访下岗工人的生活和再就业情况。当他发现“金记泡菜”的“品牌”后,决定跟踪采访,然而一见面竟发现金大姐是他以前的救命恩人。原来数年前他骑车上班时被车所撞,车跑了,过路的大姐送他上了医院,那人就是金大姐。

没得说,记者连夜赶写了5000字的文章,补加照片,在头版上刊出。对记者来讲,于公于私,他都是应该的;对报社来讲,这也是时代的呼声;对金大姐来讲,却是意外之喜。从那时起,她名声鹊起,“金记泡菜”供不应求,金大姐摇身一变,由个体户变成了“金记泡菜公司”的经理。

经商的人,援助别人是为自己积德,也是为自己的事业作投资。在关键的时候帮别人一把,在另外一个关键时刻,别人又帮你一把,或者得到更高额的回报。这就是“送人成仙,自己上天”的道理。但是否出手援助,则要分清对象,区别对待,这需要投资者的眼光和多方面的考虑。

对于无损财力的小忙,没什么风险可言,经商之人自然应该大度地给人以援手,说不定在将来的某个时候,他人就将给予回报,就算没有回报,从彰显商誉的角度看,也就是完全值得做的事。

但如果是大笔的资助,那就算得上是商业风险了,得综合各种情况,分析一下对方的品性、为人、实力与背景等,通过风险与受益的比较,来决定是否帮对方这个忙。

一位经济学家说:“中国商人的人文精神,体现的就是‘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不被他人伤害’。在企业竞争中学会运用‘梯子哲学’,也就是你帮我,我帮你。”

竞争对手之间互相帮助的“梯子哲学”,在浙商中间体现得淋漓尽致。

1981年之前,吴志泽担任董事长的浙江纳士制衣有限公司,一直在生产“纳士”牌服装,发展到1996年,公司总资产已经上到了2000万元的平台。

就在这一年,纳士公司联合浙江报喜鸟制衣有限公司、浙江奥斯特制衣有限公司和另外10多家业务协作企业,注销了原来的公司,重新注册组建了报喜鸟集团有限公司。

新的公司组建后,虽然吴志泽及其家族在报喜鸟集团所持有的股份下降到了20%,可是吴志泽并没有后悔。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呢?那就是合伙做生意需要互相体谅,互相帮助,平衡利益,合作的原则是双赢。能赚钱的人总是最能与人合作,与人分享,互相帮助。帮助别人的时候,也是在帮助自己。

浙江商人的视野非常宽广,因为他们盯的是更大的市场,而不是像有些地方说财富就是一缸水,我喝一口你就少一口。浙江人不是这种概念,他们认为大家一起联合起来,可以将市场做得更大,做得更好,走得更远。

商人在经济交往及交易中,只有保持一团和气,本着与盟友求合作、图互利的和谐精神,才能产生财富。

智慧之源

穷人:在有人要求他付出一些时,他总是会紧捂口袋,装作埋头于自己的事。从不想付出,也从不伸出援助之手,把自己的爱心和同情心包藏得严严实实。

富人: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帮助别人,别以为只有富翁才可以这样做,不管你现在是谁,你都可以有这个能力。你的付出,将给你带来一个个泉水之眼,那将是无穷的回馈。

做生意要尊重商业惯例

中国古代刑法、民法不分,没有专门处理经济问题的法律,商人所遵循的市场规范,除了各行各业所规定的行规,更多的是道德约束,由此形成了一种传统——道德的约束比法律约束更为强烈。

生意场上的潜规则丰富、复杂,但对于一个想要获取成功的生意人来说又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生意人做人、做事的学问既深不可测,也不可尽数,但是总有一些秘密值得去探询、挖掘和运用。

一个真正成功的商人,一定懂得有规有矩、守法常安的道理,也一定会始终严格遵循这些规则,并且把它上升到关系人品名声的高度,作为人的内在品质来保持。惟有做到守法守规,才能在经营中求得安全,违法违规则会自食其果,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按行规办事,遵守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信誉,从而赢得更多的利润。

规矩存在的意义,不在于约束,而在于凝聚。将每个成员各自独立的个人倾向规范引导,能量集中,小流束之成大川,因而能铸就较强的战斗力。为人处事,规矩自立,如此,便可处乱而不惊,应变自如。

从生意人本身的角度说,照规矩做生意还有两个重要的作用:

第一是求得安全。比如犯法的生意不做,做了就没照规矩来,就保不齐会给自己带来灾祸;再比如即使关系再好的朋友或合作伙伴,生意上的合同该订该签就一定得订得签,该怎样订怎样签,就得按规矩去订去签。因为只有按规矩签订的具有法律效用的合同,才可以有效地约束合作者双方,才能有效地保护各自的利益。生意场上是不能用感情代替规矩、规则的。

第二是建立信誉。一个经营者良好信誉的建立,与经营者能够坚持按规矩办事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我们常说,经营者的信誉是靠货真价实的公平交易、童叟无欺的老实诚信、实实在在的依约而行建立起来的。说到底,这些能够帮助建立信誉的举措实际就是照规矩办,只有严格按照大家都知道的,也是大家应该遵守的规矩办事,才能使人信服,也才能建立起信誉。没有人会相信做事不顾章法、不守规矩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文化,在“情理法”上是“情”字当先,但中国传统文化带有很深的农耕文化的烙印,这和现代商业文化有很多地方不相容。朋友固然重要,但现实中,往往朋友也最容易不讲规则。因为是朋友,碍于情面,很多规范也都简化了、省略了,人情代替了一切;一旦出问题,利益摆到桌面上的时候,说不清道不明,生意没做好,朋友也没得做了。所以,“亲兄弟,明算账”,“先小人,后君子”,越是朋友,越要将规则定在前面。

“一定要照规矩”的做法,从商人求利的角度看也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建立了照规矩办事的良好声誉,即便一笔生意失败了,也有东山再起的希望。而违背了这一游戏规则,必将遭人唾弃。一旦失败往往一败涂地,名利双失,不可收拾。所以,遵守游戏规则,凡事照规矩来,是成功商人坚守的信念。

最后要强调的一点是,永远不要用黑白道的规矩去解决商业上的冲突。商业永远是商业,而商业是有商业自身的游戏规则在的,所以哪怕你确实是黑道人物,也不能随便利用黑道规矩去解决商业冲突。同样,即便你有很好的白道背景与资源,你也不能轻易利用这些资源来解决你在商业中的冲突!既然选择了商人,那你必须遵守商业中的一切游戏规则,入一个行当,守一份规矩!

经商就是要赚钱,可是如若你不遵守“行规行道”,就不一定能赚钱!俗话说,“一行服一行”、“隔行如隔山”,找到各个行业的潜规则,然后去适应它,按规则办事,这对商人更为重要。如果你想做大生意,而又不懂行,不按规矩办事,终究会吃亏的。

智慧之源

穷人:别人有别人的规矩,我有我的规矩。我不犯人,人也莫犯我。

富人:无论做什么都要懂行,按规矩办事,否则别人就不愿意与你合作,到最后吃亏的是自己。

不挡别人的财路

生意人自己赚钱的同时,还要注意不挡别人的财路,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久远的合作关系。

挡人财路,别人就要挡你财路,夺你财路。与其挡对方财路,不如自己另辟财路。

王磊与王伦同一个镇上的。他们各自都有一个工厂,相隔很近。最近,又同时开发一个项目,但由于王伦的技术力量雄厚,他的项目比王磊早一个月出市。王磊感到很窝火,没想到让王伦抢了先机。于是王磊匿名向质检部门写了一封检举信,检举王伦的产品有质量问题。

结果弄得王伦的工厂停产一个月接受检查,损失惨重。王伦知情后也愤怒地把王磊告上了质检部门,还花重金买到了王磊厂子的独家资料。正当王磊为挡了王伦的财路而沾沾自喜时,也接到了质检部门的检查通知,这股风竟然刮到了他自己的头上。王磊最终因产品不合格而不得不停产。王磊真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挡人财路最终害人害己。

挡人财路的原因和手段有很多,但后果都只有一个,就是会引起对方的怀恨。有的立即做出反扑的动作,有的则“君子报分,十年不晚”,至少你和对方已有了嫌隙。

经商做生意是门大学问,三年学徒学不完,读完哈佛MBA也学不完。盖因生意场上既有一进一出的赚与赔,也讲究一进一退的人情练达。只考虑一味地赚钱,说不准什么地方就触到谁埋下的地雷。尤其同行之间,有竞争,有合作,但是千万不要作对,在自己赚钱的同时别挡了别人的财路。我们说暗借之术,就是在不知不觉中借力生财不遭同行之妒,实则借到同行开给你的生财通行证。

给别人机会就是给自己机会,不要把生意做绝。掌握这个原则,让别人适当分割利益,让自己的生意做大做远。

智慧之源

穷人:我赚我的钱,谁有本事谁就赚得多,是不是阻碍别人赚钱了我不管。

富人:自己赚钱的同时千万不要挡了别人的财路,只考虑一味地赚钱,说不准什么地方就触到谁埋下的地雷。

吃亏换大利益

人常说,吃亏是福。商人要想使自己的生意有大的发展,也要宁吃亏而不失义,必须讲商业道德,以德为本。韩国现代企业集团的总经理郑周永正是这样,宁输老本,也不输信誉,才使生意越做越兴隆。

郑周永是世界闻名的大财阀,但当初他的创业经历也并非一帆风顺。正当他事业有了起色之时,意外的打击无情地降临到他的头上。

那是1953年,郑周永的现代土建社承包了一座大桥的修建工程。由于战时物价上涨,开工不到两年,工程费总额竟比签约承包时高出了7倍。在这严峻的时刻,有人好心地劝阻郑周永,赶紧停止施工,以免遭受进一步的损失。但郑周永另有一番想法:金钱损失事小,维护信誉事大。于是鼓起勇气,毅然决定按时把工程拿下来。结果,现代土建社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终于按时完工,保质保量地按时交付使用。

郑周永虽然吃了这回大亏,以致濒临破产,但也因此树起了恪守信用的形象,赢得了人们的信任,生意一个接一个地找上门来。

商事活动中,人际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往往表现为金钱关系、物质利益关系,而许多时候确实不能仅仅从金钱上算自己的赚赔进出账,仅仅在自己的赚赔进出账上打“小九九”,有时也许能凭着精细的算计获得一些收益,但却很难有大的成就。相反,有时在钱财的赚赔上洒脱些,大气些,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往往是更大更长远的利益,给你带来更多更大的成功。这才是吃小亏、占大便宜的大商人的大气度和大手笔。

再让我们看看日本著名企业家岛村芳雄的事迹吧!

岛村芳雄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无疑是艰难的,资金问题就一直困扰着他。最后他决心硬着头皮向银行贷款。但是,有谁会愿意将钱贷给一个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穷光蛋呢?结果,岛村拜访了多家银行,得到的只是嘲笑和白眼。但岛村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选定一家银行作为目标,一次又一次地提出贷款申请,希望人家大发善心。

苍天不负苦心人。前后经过3个月,到了第101次时,对方终于被他那百折不挠的精神所感动,答应贷给他100万日元。当亲朋好友知道他获得100万日元银行贷款时,也纷纷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最后,岛村芳雄总共获得了200万日元的借款。于是他辞去店员的工作,成立“丸芳商会”,开始了贩卖绳索业务。

在借钱期间,岛村芳雄发现了一个秘密,要借钱的人肯定都是钱不够或不多的人,但这些人明明也没什么钱却能顺利地借到钱,原因是人缘好、口碑好,他认为一个人只要口碑好了,那借钱赚钱的机会就会随之而来,岛村芳雄是个执著的人,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妙法,并希望这个妙法会给他带来日后的商机。

首先,他前往麻产地冈山找到麻绳厂商,以单价0.5日元的价钱大量买进45厘米长的麻绳,然后按原价卖给东京一带的纸袋加工厂。这样做,不但无利,反而损失了若干运费和业务费。但这并不是他缺乏经营头脑,而是他在运用欲擒故纵、由小而大之计。

亏本生意做了一年之后,“岛村芳雄的绳索确实便宜”的名声远播,订货单从各地像雪片一样纷纷飞来。

于是,岛村芳雄按部就班地采取下一步行动。他拿进货单据到订货客户处诉苦:“到现在为止,我是一毛钱也没赚你们的。如果让我继续为你们这么服务的话,我便只有破产这条路可走了。”

客户被他的诚实做法深深感动,心甘情愿地把每条麻绳的订货价格提高为0.55日元。然后,他又到冈山找麻绳厂商商量:“您卖给我一条绳索0.5日元,我一直照原价卖给别人的,因此才得到现在这么多的订单,如果这种无利而且赔本的生意继续做下去的话,我的公司只有关门倒闭了。”

冈山的麻绳生产商一看他开给客户的收据存根,也都大吃一惊,这样甘愿不赚钱做生意的人,他们生平还是头一次遇见,于是不假思索,一口答应将单价降到每条0.45日元。

这样,一条绳索可赚0.10日元,按当时他每天的交货量1000万条算,一天的利润就有100万日元,比他以前当店员时5年的薪金总和还要多。

岛村芳雄做生意还真是有一套,他可算是把“吃亏换大利益”的商业原则用到了极点。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客户与自己合作,以便把生意做开。路子打开了,财源自然随之滚滚而来。

智慧之源

穷人:放着钱不赚,真是天底下最大的傻瓜!

富人:有时看似一件很吃亏的事,往往会变成非常有利的事。

同行不是冤家

为了各自的利益,同行间互相妒忌,似乎也是常情。由妒忌到倾轧,竞争似乎成了同行间的常事,所谓“同行是冤家”的俗语,讲的正是这个道理。在竞争中或者一方取胜,另一方被迫称臣;或者两败俱伤,“鹬蚌相争”而被第三方“渔翁得利”;或者一时难分胜负,双方维持现状,酝酿新的一轮竞争,这似乎是我们都能理解的,也似乎是被所有商家都能认可的市场规律。

那么,在这种循环中有没有既不触动对方利益,己方又能得利的第三条变通之路可走呢?有!这就是不把同行当冤家,这样才能实现“双赢”。与其相互结怨因争斗而导致双方受损,倒不如化解矛盾彼此相安共存。

主张“不把同行当冤家”,这倒不是看轻你的实力,而是为了现实的需要。

1986年8月,《每周财经动向》总编林鸿筹先生在《与李嘉诚谈成功之道》一文中谈道:“最近有人向李氏提问:‘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必须在与强劲的对手竞赛时才可创下骄人的成绩。环顾今日香港商界,似乎只有包玉刚爵士一位配做阁下强劲的对手,您可有以包先生为对手的想法吗?’”

一般人自然会认为李氏是以包氏为竞争的对手,因为他们有相同的社会地位,在过去又有极类似的活动,例如李氏从英资手中收购和黄、港灯,包氏则收购九龙仓、会德丰;两人先后出任汇丰银行的副主席,又同时出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李氏捐赠汕头大学,包氏捐赠宁波大学等。

“但李氏答复这个问题时,只说他朝着个人定下的目标向前一步一步推进,从来没有居心与任何人比拼。并且,在多个场合,李嘉诚还是这样说:‘我与包先生有真诚愉快的合作。’”

李嘉诚是何等的聪明!

除非对手是个软弱角色,否则你在与对方进行争斗的过程当中,必然会付出很大的心力和成本,而当你打倒对方获得胜利时,你大概也已心力交瘁了,甚至所得还不足以偿付你的损失。

在人类社会里,你不可能将对方绝对毁灭,因此你如果把同行当冤家,必将引起对方的仇恨,成为你潜在的危机,从此陷入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里。

所以,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那种“你死我活”的争斗在实质利益、长远利益上来看都是不利的,因此你应该活用“双赢”的策略,彼此相依相存。

在商业利益上,讲求“有钱大家赚”,这次你赚,下次他赚;这回他多赚,下回你多赚,何必贪心呢!对于商人来说,“不把对手当冤家”是适合现代社会的良性竞争结果。

义乌新光集团老总周晓光就很懂得这个道理,他不但不把同行当冤家,还把他们当朋友。2000年第一次去香港参展归来后,他立刻在行业协会广而告之,和盘托出所有的商业信息。此后每次从国外回来,他都会召集同行通报情况,交流信息。

如果你多与同行进行交流,多多了解同行的情况,你在经营方面必须能够学到许多经验,避免出现低级的错误,在经商的道路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要从同行嘴里获得相关的信息也不是那么容易,对方必然会对相关商业信息做好保密工作。因此,如何与同行相处也是非常有技巧的。

首先,你不要把同行当成冤家,而是要当成战略伙伴,在必要的时候联合在一起,维护好市场秩序。在市场竞争方面,争取以质量、服务取胜,避免相互诋毁、竞相降价等不必要的恶性竞争的出现。

其次,你要让你的同行多得到好处,有时候,哪怕牺牲一点自己的利益,都要搞好与同行的关系,避免同行背后捅你一刀的情况出现。不管你与谁谈判,不管生意是否成功,经验老到的人总是会面带微笑地说:“希望下次有合作的机会!”遇到同行缺货时,可以大方地为对方提供相关的货物,而不要趁机抬高价格,大赚一笔。

有位商界老手说:“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朋友。”也许,今天两个商业对手为了利益分配不均而争吵,或者为了争夺一单生意而两败俱伤,但是,说不定明天两方就会携手共进,结为联盟。

智慧之源

穷人:同行没同利,同行就是竞争对手,是与我分享利益的,是敌人。因此,对于同行往往是正眼不瞧一下,老死不相往来。

富人:多多与同行沟通、交往对于商人的商业活动并没有什么坏处,反而会有许多好处。分享不是慷慨,对生意人来说,分享是一种明智。

和和气气生财旺

孟子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排出了天时、地利、人和三种因素的主次关系,强调了“人和”位居第一。而荀子讲的“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强调的是三种因素必须同时具备。

其实两种说法并不矛盾,都主张“顺天时,占地利,得人和”,才可百事振兴。光有“客观”的优越条件,而无“主观”的积极努力能行吗?反之,只凭“主观”的一厢情愿,而不考虎“客观”环境,岂不和“无头苍蝇”一样,毫无头绪了。

做生意,必须从管理内部开始,让大家有一个和和气气的挣钱气氛,避免强烈的矛盾冲突。俗话说和气生财,把人际关系理得顺顺当当,从而让自己的生意兴旺起来。

经商做生意,就要与人打交道。做生意的对象也是人,学会与人相处至关重要。如何相处呢?生意场上学会相处,就是能够让双方心平气和,坐下来好好交谈——总不能脸红脖子粗地谈买卖吧!所以说,和气生财,就是这个道理。

“和”的精神含蕴传之于中国,却在日本企业体现得最为完整。

日本人与“和”结下了不解之缘,日本人传统服装称为“和服”,日本的民族精神也被称为“和魂”。日本企业协调合作的团队精神也是其管理的一大特征。

日本企业经营效率极高,在世界市场一直保持经久不衰的竞争力,这得益于他们具有“和”的团队精神,这种特殊的团队精神一直被认为是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核心内容是和谐、团结和合作。

在“天—地—人”中,“人”具有最高的地位;同样,在“时—利—和”中,“和”具有最高的价值。只要组织内部和谐,上下齐心合力,就能无往而不胜。

当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并不把“和气”放在心上。美国华人中流传一种比喻:用“下围棋”形容日本人的做事方式,用“打桥牌”形容美国人的风格,用“打麻将”形容某些中国人的作风。“下围棋”是从全局出发,为了整体的利益和最终胜利可以牺牲局部的某些棋子。日本的公司或个人在对外时常常表现出团结一致的劲头,日本人去海外旅游也要找日本人开的旅馆去住,尽管有时更贵或交通不便。“打桥牌”风格则是与对方紧密合作,针对另外两家组成的联盟激烈竞争。“打麻将”则是孤军作战,“看住上家,防住下家,自己和不了,也不让别人和”。这种作风显然是不好的,尤其是“自己出不了成绩,也不让别人出成绩”,更是严重影响发展。当然这类人是极少的,但既然有“打麻将”这类比喻,就该值得我们反省吧!

商品即人品,商道即和道;小生意做事,中生意做市,大生意做和。“和”为至高境界。于世、于人、于商,“和”蕴含五千年炎黄文化之精髓。和则生聚,散则消亡;和则兴旺,散则衰萎。从商之道,和为上;为人之道,和为贵,义利相生,取和乎上。为商如烹鲜,百料调和,百味聚生,功夫亦在商外。凡事得天时、地利、人和者方可谋势作局,否极泰来,此为古训。

智慧之源

穷人:阻碍我赚钱的人,与我意见不同的人都是我的敌人。

富人:和为上策,和气生财。试着去爱你不喜欢的人,试着与你不喜欢的人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