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噫嘻:赞叹之词。成王:指周成王。这里是生时的称呼,而不是死后的谥号。[2]既:已经。昭:明。假(ɡǔ):通“嘏”,告。尔:指农官田郾,后两“尔”字则指农奴。[3]率:带领。时:是,此。[4]厥:其。[5]骏:迅速。发:起。私:为“耜”字之误。耜,古代耕地农具。
[6]终:尽。三十里:指方圆三十里,九百平方里。指公田。[7]服:从事。耕:耕作。[8]十千:一万。维:其。耦:二人各持一耜并肩而耕。
【赏析】
《噫嘻》一诗,其主题和个别字句的解释,古今学者说法众多,分歧也非常大。归纳起来,约有以下几种主要意见:(一)认为此诗为周公、成王“春夏祈谷于上帝也”,《毛诗》及三家诗并主之;(二)认为此诗是成王“戒农官之词”,朱熹《诗集传》主之;(三)认为此诗为“康王春祈谷也”,明何楷《诗经世本古义》、清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主之,陈子展说得更明确:“此盖康王祭告成王祈谷,同时命令田唆农夫耕种之诗。”(《诗经直解》)(四)认为这是成王祈呼上帝之助而作的农诗,成王为生号,清戴震《毛郑诗考正》、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主之,程俊英《诗经译注》说近似;(五)主张此诗写的乃成王籍田之事,是成王的近臣向农官传达再由农官向农奴发令的,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主之,高亨《诗经今注》与这个意思相近。
《噫嘻》一诗有很高的史料价值,郭沫若在《青铜时代》曾经说过:“(这诗把)周初的农业情形表现得异常明白。农业生产的督率是王所躬亲要政之一。土地是国家的所有,作着大规模的耕耘。耕田者的农夫是有王家官吏管率着的。这情形和殷代卜辞里面所见的别无二致。”
这首诗语言高度概括,叙事极其精炼,短短的八行三十二个字,把周初成王亲临籍田率领农奴春耕的场面描写得不仅非常明白而且还很有气势,诗的整体层次的安排也很清楚。
振鹭
振鹭于飞[1],白鹭成群展翅飞翔,于彼西脽[2]。在西边那片大泽上。我客戾止[3],我有贵客喜光临,亦有斯容[4]。穿着高洁的白色衣裳。在彼无恶[5],在他的国家没人说他的坏话,在此无萌[6]。来我国也很受欢迎。庶几夙夜,望您日夜多勤勉,以永终誉[7]。众****誉美名扬。
【注释】
[1]振:群飞的样子。[2]邕:水泽。西邕,《韩诗》以为是周文王在西郊所建的学校辟雍。辟雍四周绕以水泽。诗以鹭之在泽兴客之朝周。[3]客:指宋国诸侯微子。戾:至。止:语助词。[4]斯容:言来客有白鹭般高洁的姿容。斯,指鹭鸟。[5]彼:来客所在之国。恶:厌恶。
[6]此:周王朝。萌:厌弃。[7]终:韩、鲁诗作“众”,盛多。
【赏析】
周武王克商后,封虞舜之后于陈,封夏禹之后于杞,封商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墟,使各奉其先祀,尊为“三恪”,以宾客之礼相待。周成王初年,武庚由于叛乱被诛杀,周王朝改封纣王庶兄微子,建国于宋(今河南商丘)。微子为人比较仁义,殷商余民都很爱戴他,与周王朝的关系也很融洽。《振鹭》,是宋微子朝见周王助祭宗庙时,周人为赞美微子所作的乐歌。
最后两句祝愿来宾更加勖勉,以便将盛美的荣誉永葆千古。其中含有要求其借鉴历史教训,比如说武庚之变的寄托,不过诗人寓规箴于祝愿之中,委婉其辞含而不露罢了。正如姚际恒所说的,“全在意象之间,绝不著迹”(《诗经通论》)。
丰年
丰年多黍多余[1],丰年小米多、大米多,亦有高廪[2],一座座高大的粮仓,万亿及秭[3]。万呀、亿呀、亿亿数也数不完。为酒为醴[4],做清酒、做甜酒,烝畀祖妣[5]。用来献给祖先。以洽百礼[6],有各式各样的礼品,降福孔皆[7]。神呀降的福泽真普遍。
【注释】
[1]黍:糜子,小米。峹(tú):稻谷。[2]亦:语助词。廪:粮仓。[3]亿:周代十万为亿。秭(zǐ):一亿亿。[4]醴:一种甜酒。[5]烝:进献。畀:给予。祖妣:男女祖先。[6]洽:配合。百礼:多种的礼仪。[7]孔:很,甚。皆:普遍。
【赏析】
《丰年》是秋收以后在宗庙祭祀时所唱的乐曲。中国作为农业古国,农业早在西周就已比较发达。
《诗经》中讲到农事的诗篇有不少,较重要的有《风》诗中的《七月》;《雅》诗中的《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颂》诗中的《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十首。这一类农事诗反映了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并且具有相当的艺术性,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价值。对农业生产十分重视的周王,每年春初,祭祀天地,祈祷丰年,这叫做“春祈”;秋收以后,周王又亲率领百官祭祀祖宗和天地百神,答谢神佑,这叫做“秋报”。《郑笺》说:“报者,为尝(秋祭)也,烝(冬祭)也。”《诗序》说:“《丰年》,秋冬报也。”可见,《丰年》诗是在秋天获得大丰收以后祭祖先及神明而唱的颂歌。
《丰年》一章七句。第一、二、三句为第一层,描绘了丰年黍多稻多的丰收景象。四、五、六句为第二层,写酿了酒用百礼祭奠祖先。第三层为第七句,写希望祖先神灵普降福气。
《丰年》是赋体,不分章,诗本身没有韵,语言简练,用词上也非常节省。它没有《载芟》那样的生机勃勃,也没有《良耜》那样的喜气洋洋,但仔细品味,依旧是庄重和典雅的佳作,具有古拙的特色。
有瞽
有瞽有瞽[1],盲乐师啊盲乐师,在周之庭。在大庭上排列宗庙。设业设琚[2],摆好各种钟架鼓架,崇牙树羽[3]。架上钩子彩羽装。应田县鼓[4]悬挂起各种小鼓大鼓,泂磬裎圉[5]。诇磬裎圉列成行。
既备乃奏,乐器齐备就演奏,箫管备举。箫管并吹音绕梁。抻抻厥声[6],众乐一起响起声音洪亮,肃脽和鸣[7],肃穆和谐调悠扬,先祖是听。祖宗神灵来欣赏。我客戾止[8],我也有要光临的贵宾,永观厥成[9]。一曲终了却并不觉得时间长。
【注释】
[1]瞽(ɡǔ):盲人。此指乐官,周代常以盲人充作乐师。[2]业:悬鼓的木架。琚(jù):悬编钟编磬的木架。[3]崇牙:古时乐器架子横木上刻如锯齿状,用以悬挂一排大小不等的钟磬,此锯齿即崇牙。[4]应:小鼓,有四足,也叫足鼓。田:大鼓。一说应、田均为小鼓。县(xuán)鼓,悬挂的鼓。[5]诇(táo):摇鼓。磬(qìnɡ):玉石制板状打击乐器。裎(zhù):乐器名,状如漆桶,中有椎柄连底,以木具击之作声,为开始演奏的信号。圉(yǔ):乐器名,形似伏虎,木制,背上刻作锯齿形,以木具划之作声,作为演奏结束的信号。[6]抻抻:形容乐声洪亮和谐。[7]肃邕:形容乐声徐缓和谐。
[8]戾:至。止:语助词。[9]成:指一曲奏毕。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古代庙堂祭祀时音乐演奏场面的诗。关于此诗的本事,《诗序》曰:“始作乐,而合乎祖也。”《郑笺》:“王者始定,制礼功成,作乐合者,大合诸乐而奏之。”孔颖达进而坐实为周公祭文王之诗:“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一代之乐功成,而合诸乐器于太祖之庙奏之,告神以知善否。诗人述其事而为此歌焉。”其实,在古代宗庙祭祀的时候,需要把各种乐器合在一起演奏。《礼记·月令》:季春之月,“是月之末,择吉日大合乐,天子乃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往祝之。”可见,每年三月朝廷都要给祖先举行盛大的音乐会,君王和群臣也都参加。现在,我们再次学习这首诗,在意的是诗中关于各种乐器的描写而不是在意它是否周公祭文王之作,具有宝贵的艺术史料价值,对于了解古代音乐演奏的盛况,有很重要的认识意义。同时,在表现手法上,也给我们有益的启迪。
全诗一章十三句,正面描写演奏场面的只有四句,以六句写演奏前的准备,三句写演奏后的效果,采取的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叙写完整,而笔致灵活。
《有瞽》还使我们从中了解到古代乐器的发展情况。我国古代乐器按功能可分为三大类:其一是打击乐器,其二为吹奏乐器,或称管乐器,其三为弦乐器。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就可以把石头作为工具,摔打陶土为器皿,劈树枝为柴,劳动生产中的自然发音,原始音乐的序幕就此揭开,所以打击器出现最早,而弦乐器出现最晚。《有瞽》提到的打击乐器最多,却没有提及弦乐器,说明在周代大型音乐演奏时弦乐器尚未被广泛应用,而打击乐器在宗庙祭祀演奏中却占主导地位。在所列举的打击乐器中,以鼓品种最多,计有小鼓、大鼓、悬鼓、摇鼓、四足鼓等等,反映了鼓在周代众乐器中的重要地位。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在商代打击乐器中,铙、磬皆悬,惟鼓不悬。“夏加四足谓之节鼓,商人挂而贯之谓之楹鼓,周人悬而击之,谓之悬鼓。”本篇除说“设业设琚”外,还说“应田悬鼓”,明确指出鼓是悬而击的。在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由节鼓到悬鼓发展的轨迹。
潜
猗与漆沮[1]!啊!清漆水,长沮水!潜有多鱼[2]。不仅水深而且有很多美丽的鱼。有惏有鲔[3],鳇鱼成对,鲔鱼摆尾,鲦惏悭鲤[4]。鲦惏成群,悭鲤逐队。以享以祀,做供品,上祭台,以介景福[5]。祈求祖先降幸福给我们吧。
【注释】
[1]猗与:赞叹词。漆、沮:岐周的二水名。[2]潜:深。一说是放在水中供鱼栖息的柴堆。[3]惏(zhān):鳇鱼。鲔(w ěi):鱼名,即鳝。[4]鲦(tiáo):白条鱼。惏(chànɡ):鱼名。悭(yǎn):即鲇鱼。[5]介:求。景:
大。
【赏析】
古代有各种祭祀活动。有祭天地山川之神者,有祭日月风雨之神者,也有春夏祈谷、秋冬报祭者。《诗序》云:“冬季荐鱼,春献有鲔也。”郑笺曰:“冬,鱼性定;春,鲔新来。荐之者,谓其于宗庙。”孔疑达疏:“冬则众鱼皆所荐,春惟献鲔而已。冬月既寒,鱼不行而肥,故荐之。”所以,《周颂·潜》是一首向祖先献鱼祝祭求福的乐歌。但又据《史记·周本纪》云:“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因此,《潜》诗很有可能是一首周民颂祭公刘时祈求福佑的乐诗。诗题《潜》,一说是深;一说通“裎”
(《说文》),毛诗解为“糁”,韩诗作“涔”,释文则作“裎”。据《小尔雅》,“潜”即积柴水中,令鱼依之止息,因以取之。二说均通。但《潜》是祭歌,而鱼是祭品,水深始有鱼,故似取“深”意为宜。
王国维先生在《观堂集林·说周颂》一文中曾精辟地说过“颂诗”与“风诗”、“雅诗”的最大区别在节奏和速度的徐缓。王氏认为“颂诗”徐缓的造成有三大原因。一是“《风》《雅》有韵,《颂》多无韵。凡乐诗之所以用韵者,以同部之音,间时而作,足以娱人耳也。故其声促者,韵之感人也深;其声缓者,韵之感人也浅……《风》《雅》所以有韵者,其声促也。《颂》之所以多无韵者,其声缓而失韵之用,故不用韵”。二是“《风》《雅》分章,后章句法多叠前章。《颂》则不分章,不叠句。《颂》之所以不分不叠,也正是由于乐曲速度徐缓,分叠不起作用之故”。三是《颂》诗一般均比《风》《雅》较为简短,其因盖由乐曲的声缓节徐造成。《潜》诗也具有王氏所论述的特征。它篇幅短小,行进舒缓,读来雍和平正,朴实浑厚。同时,《潜》诗因为始用曼声长吁的颂词,先声夺人,扣住读者心弦,后又接以献鱼祝祭,最后再接上祈求宏愿大福,没有愚昧的迷信色彩,也没有神灵虚诞的说教,因之不像一般颂诗那样拙实、庄重、肃穆、板滞,而富有活泼、灵活、自然、流转的韵味,近于一首有生活气息、深挚感情、清浅新鲜的小诗。读它的时候都要忘记这是一首颂诗了。
邕
有来邕邕[1],来这儿,安安静静,至止肃肃[2]。到这儿,恭恭敬敬。相维辟公[3],诸侯们在庙堂助祭,天子穆穆。天子的仪态美好、端庄。於荐广牡[4],献上肥大的牛羊,相予肆祀[5]。助我把祭馔来陈上。
假哉皇考[6]!我伟大的父皇啊!绥予孝子。安抚我,叫我远离彷徨。宣哲维人[7],聪明智慧的伟人,文武维后[8]。能文能武的君王。燕及皇天[9],安定了皇家的天下,克昌厥后[10]。使子孙都能够兴旺。绥我眉寿[11],保佑我长寿,介以繁祉[12]。赐给我多种多样的福禄。既右烈考[13],既拜劝我父周文王,亦右文母[14]。也拜劝我的太姒娘。
【注释】
[1]邕邕:和睦的样子。[2]肃肃:肃敬的样子。[3]相:助祭的人。辟公:指诸侯。[4]广牡:大牲。[5]相:助。予:我,武王自称。肆祀:陈列祭品。[6]假:嘉。皇考:对已故父亲的美称,这里指文王。[7]人:臣。[8]后:君。[9]燕:安。[10]昌:昌大。厥后,其后世子孙。[11]绥:赐给。眉寿:长寿。[12]介:佐助。繁祉:多福。[13]右:通“侑”,劝侑。烈考:光明显赫的先父。[14]文母:有文德之母,指太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