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汉魏六朝诗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6711800000287

第287章 经琵琶峡

萧纲

【原文】

由来历山川,此地独迴邅。百岭相纡蔽,千崖共隐天。横峰时碍水,断岸或通川。还瞻已迷向,直去复疑前。夕波照孤月,山枝敛夜烟。此时愁绪密,口口魂九迁。

【鉴赏】

这是一首纪行诗,写作者途经琵琶峡时所见的雄奇景色,着重描写了行船峡中的惊险激烈场面和作者恐惧、紧张的心理。

“由来历山川,此地独迴邅。”起首二句,总领全诗。“迴邅”二字贯穿全诗,是对琵琶峡险恶形势的总的概括。萧纲是游历过名山大川的,他在出守地方为藩王时,曾到过不少地方,饱览奇山异水。第一句即说明这一点。第二句一个“独”字,笔锋一转,说这一次途经琵琶峡,却是他一生中难忘的经历,其惊险壮观远远超过了他以前各次的游历。这二句由泛说到具体,由“山川”引出“此地”,突出了琵琶峡及其地理特征。

从第三句到第十句是全诗的主干,展现了行船峡中的惊险场面。“百岭相纡蔽,千崖共隐天。”“百”“千”

用以形容琵琶峡两岸崇山峭崖之多。“纡”是弯曲的意思。前句说明琵琶峡的两岸不是直线的,而是迂回曲折的。群山沿着河岸逶迤起伏,重重叠叠、互相遮蔽。这是从横的角度言。次句则是从纵的角度写,“隐天”写出两岸山势之高。断壁峭崖,直插云天,遮天蔽日。同时也暗示了两岸之逼窄。人在峡中,翘首仰望,只露出一线青天。这二句描写岸上之景,不仅只是实写,而且起着一种渲染、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一上来就给全诗罩上了一层险恶、愁惨的气氛。

岸上的地形已如此险恶,水上情景更令人惊心动魄。“横峰时碍水,断岸或通川”,这二句从正面描写峡中行船的情景,可说是“迴邅”二字的注脚。这段水路险象环生,但见水流湍急,河床忽宽忽窄,曲折迂回。一会儿有山峰横亘在前挡住去路,水势至此而急转直下;一会儿眼看船将到岸,忽然柳暗花明,眼前突现一条淼淼大川。这二句具体描绘船行时的景象,同上二句相比,可说是动态的描写,写出了一路船行景物的变化,使人领略到峡中行船的惊心动魄。

“还瞻已迷向,直去复疑前。”这二句诗结合着人物的心理感受写琵琶峡的险峻奇特。“还瞻”句写作者在舟中回首顾望时所见所感。在峡中行舟,犹如进入迷宫,景物变化之快,令人目不暇接,才一回头,景色已变,迷失了向来之途径。这说明峡中水势之急,有如风驰电掣。“直去”句则写出了作者往前看时的心理活动。河水奔腾,险象环生,真不知该怎么走才好。一个“疑”字,透露出作者的惊惧疑虑心理。写到这里,作者对琵琶峡湍急的水流、奇丽惊险的风光已作了尽情的描绘,让人紧张得喘不过气来。

接下来的二句,却在奔腾喧嚣、紧张惊险的镜头中突然插入一片静景,“夕波照孤月,山枝敛夜烟。”用以静衬动的手法渲染出琵琶峡的险峻形势。本来黑夜就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何况是在这样一个陌生而充满危险的地方。山间一轮明月孤孤单单地挂在空中,月光下河水起伏奔腾,山间的花草、树木在朦胧的夜色中若隐若现。这里,画面上似乎是一片宁静,但夜色笼罩下琵琶峡的神秘莫测感,却渗透在景物的描写之中了。全诗至此已完成了对“琵琶峡”旅程的描写。

最后,作者以“此时愁绪密,口口魂九迁”(口口是缺字)作结。这是作者直抒胸臆的自白,是对这段艰难航程的内心体验,表现了作者在大自然的暴怒前的恐惧、紧张心理,可说是要言不烦的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