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汉魏六朝诗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6711800000068

第68章 乞食[1]

【原文】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2];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副虚期[3]。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4],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5],愧我非韩才。[6]衔戢知何谢,[7]冥报以相贻。[8]【鉴赏】

陶渊明

元嘉三年,陶渊明六十二岁,体弱多病,常饥寒困顿。而又赶上灾年,不得不向人乞食,诗人根据乞食的真实经历,写下该诗。

[1]这篇写作者向人乞贷,其人不但有所赠送,而且殷勤留饮,欢谈终日,因而感激赋诗。[2]“不知”句言行无定向。[3]副:相称。“虚”:指心。这句是说主人有所赠遗,正和心中所期望的相称。[4]知:相亲。新知:就是新交。[5]漂母:漂洗着东西的老妇。韩信贫贱时曾有漂母怜悯他饥饿而给他饭吃。后来韩信为楚王,重报漂母。[6]韩才:象韩信那样的才能。以上二句言主人的恩惠同漂母而自己的才能非韩信之比。[7]衔戢:藏在心里。[8]冥报:死后报答。结尾二句言此惠终身不忘,到死还要图答谢。

该诗可分为三节,第一节为前四句,写诗人在饥饿的煎熬下出门行乞的情形。这四句写得极其生动逼真,饥饿驱使,漫无目的,表现得贴切,符合人物的心境。“叩门拙言辞”更是活灵活现表现出诗人站立门前,进退两难,羞于启齿的尴尬之状。方宗诚赞美其“叩门”句“极善行容”。康发祥也深受其“行行”二句,说是“觉尔时之光景可想”。

“主人解余意”以下六句为第二层,写同主人把酒言欢而乞食如愿的场面。主人明白来意后,即解意授餐,诗人坦然承受,倾杯酣饮之余还即席做诗,流露出诗人真率自然,落落大方的豁达胸襟。

“感子漂母惠”以下为第三层,写深感主人恩德而无以为报的惭愧。诗人说自己不能像韩信一样,受人一饭而以千金相报,只有铭记在心,来世再报了。

该诗文字质朴平淡,感情真挚自然,叙事逼真生动,充分体现陶诗的“真淳”的艺术风格。元好问在《继愚轩和党承旨雪》中称赞陶渊明是“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而“真”“淳”正是陶渊明的“胸中天”。他的这种真率,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质朴自然,非矫励所得”。这种真淳的艺术风格,是陶诗艺术美与人格美的统一,是诗人淳厚磊落的心灵与平淡质朴语言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