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汉魏六朝诗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6711800000079

第79章 咏荆轲[1]

【原文】燕丹善养士[2],志在报强赢[3]。招集百夫良[4],岁暮得荆卿[5]。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6],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7],宋意唱高声[6]。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9]。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人秦庭[10]。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11],豪主正怔营[12]。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殁,千载有馀情。

【鉴赏】

陶渊明

该诗作者取材于荆轲刺秦王的历史典故,表现了诗人铲除强暴的愿望,反映陶渊明真淳、恬淡之外的“金刚怒目”的另一面。

[1]本篇咏史,歌颂荆轲的侠义,惋惜他的失败。荆轲为燕太子丹复雠,以匕首逼秦王,不成被杀。事迹见《史记·刺客列传》。[2]燕丹:战国燕王喜太子名丹。

[3]强赢:指秦国。秦为赢姓。[4]百夫良:能匹敌百人的良士。春秋时秦国子车氏的三子,国人称之为三良,《诗经·黄鸟》称之为“百夫之特”。[5]荆卿:即荆轲,燕国人谓之荆卿。[6]素骥:白马。《史记》说荆轲从燕出发时燕太子丹及宾客着白衣冠(丧服)相送易水上。作者本此翻创为白马送行。[7]渐离:人名,姓高。筑:乐器名,似筝,十三弦,颈细而曲。[8]宋意:燕国的勇士。[9]商、羽:各为五音之一。[10]盖:车篷。飞盖:似谓车行如飞,极言其迅速。一说“飞”字形容其高,就是“飞阁”、“飞檐”的飞。[11]图穷:荆轲献秦王督亢地图,中藏匕首。秦王展图,图穷而匕首现。荆轲取匕首刺秦王。“事”,即指行刺。[12]豪主:指秦王。怔营:惶惧。

这是一首借史咏怀、托古言志的咏史诗。诗中借对荆轲的歌颂,表现了诗人对强暴势力的憎恶和铲强除暴的愿望。

该诗最大的成功,就是诗中塑造了一个气贯长虹,慷慨就义的英雄形象——荆轲。诗中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独特。诗中没有人物的语言,对人物的动作描写,也只是简单的勾勒。“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两句,“提剑”是人物的动作,形象、传神,一个动作就勾勒出荆轲知遇图报、痛快豪爽的性格,把荆轲挥剑欲试的神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诗中对荆轲进行正面描写较少,集中笔墨进行侧面渲染烘托,是本文独到之处。首先,开篇前四句即为荆轲出场做铺垫。“从善养士”的燕太子单的角度,点明他是个千中选一、可担重任的豪侠之士,可谓未曾出场就已先声夺人了。其次通过易水送别的场面来加以烘托。白马悲鸣,增加送别气氛的悲壮;群情激奋,怒发冲冠,猛气冲缨,从送别者的愤怒之态,激昂之情,自然烘托出主人公横眉怒目,英勇赴义的神气,揭示出荆轲嫉恶如仇、壮怀激烈的内在精神。再次,以乐声和景物环境来进行渲染送别的悲壮气氛。高渐离击筑,宋意高歌,营造出悲壮的气氛,再用易水寒波和萧萧哀风把气氛推向高潮,主人公慷慨赴难,为除强暴而不怕牺牲的精神全部显现出来。这样极少的正面描写和极多的侧面烘托渲染结合在一起,把主人公高大的英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除了在形象的塑造上具有极大的成功外,该诗在剪裁和叙事的繁简详略以及运用语言等方面,无不体现了作者极为深厚的文学功底。朱熹说:“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