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6712700000080

第80章 钱起

钱起(722-780),字仲文,吴兴(今属浙江湖州)人。天宝十年(751)进士,曾任蓝田尉,终考功郎中。“大历十才子”之一。诗以五言为主,多送别酬赠之作,有关山林诸篇,常流露追慕隐逸之意。其诗作虽与现实相距较远,但有较高的艺术水平,风格清空闲雅,流丽纤秀,尤长于写景,为大历诗风的杰出代表,有《钱考功集》。

赠阙下裴舍人[1]

钱起

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2]。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3]。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悬捧日心。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4]。

【注释】

[1]阙下:宫阙之下,指帝王所居之处。[2]上林:即上林苑。汉武帝时根据旧苑扩充修建的御苑。周围二百多里,苑内放养禽兽,供皇帝射猎,并建宫、观、馆数十处。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及周至、户县界。此处泛指宫苑。[3]长乐:即长乐宫。西汉主要宫殿之一,在长安城内。这里借指唐代长安的宫殿。龙池:唐玄宗登位前王邸中的一个小湖,后王邸改为兴庆宫,玄宗常在此听政,日常起居也多在此。[4]华簪:古人戴帽,为使帽子固定,便用簪子连帽穿结于发髻上。有装饰的簪,就是华簪。

【鉴赏】

这是写给一个姓裴的舍人的一首诗。写诗的目的,是为了向裴舍人请求援引。

开头四句:“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写的是皇宫苑囿殿阁的景色。诗人一开始就给我们描画了一副充满活跃的春的气氛的宫苑春景图:早春二月,在上林苑内,黄鹂成群地飞鸣追逐;紫禁城中更是充满春意,拂晓的时候,在树木葱茏之中,洒下一片淡淡的春阴。长乐宫的钟敲响了,钟声飞过宫墙,飘到空中,又缓缓散落在花树之外。那曾经是玄宗皇帝发祥之地的龙池,千万株春意盎然的杨柳,在细雨中越发显得苍翠欲滴了。这四句,并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在景物描写中烘托出裴舍人的特殊身份地位。诗中所描写的四种景物都是裴舍人平日所熟知的。

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就写到请求援引的主旨上:“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悬捧日心”,其意是虽有和暖的太阳,毕竟无法使自己的穷途落魄之恨消散。但我仰望天空,还是时时刻刻赞颂着太阳(指当朝皇帝)。这两句表明诗人自己有一颗入朝为官,为人类造福的雄心壮志。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十年来,我不断向朝廷献上文赋(指参加科举考试),可惜都没有得到知音者的赏识。如今连头发都变白了,看见插着华簪的贵官,我不能不感到惭愧。其用意自然是清楚的,但仍然含蓄地保持了一定的身份。

这首诗,通篇表示了一种恭维、求援之意,却显得十分委婉含蓄、隐约曲折。虽然是在恭维,却不觉其庸俗。诗人娴熟的艺术技巧表露无遗。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1]。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2]。

【注释】

[1]黄鸟:即黄莺,又称黄雀,叫声婉转悦耳。辛夷花:即木兰树的花,又称木笔花,比杏花开得早。[2]山窗:山居草堂的窗户。

【鉴赏】

这是一首情景诗。首句中的“谷口”暗示出“故山草堂”的地点,“春残”紧扣了诗题中的“暮春”;以下三句半皆系“归”后所见所感。思路清晰而谨严。可以想见,春到谷口,必是一番优美的景色;然而诗人此次归来却是“春风三月落花时”,眼前的景象是“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这里一“稀”、一“尽”、一“飞”三字连贯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的凋零与空寂。

然而,正由于这种“残春”景象,才使诗人欣喜地发现了另一种可贵的美景:窗前的幽竹兀傲清劲,翠绿葱茏,摇曳多姿地迎接它久别归来的主人。诗人激动地吟出:我喜爱山窗下那一丛的幽竹,它没有改变过去的清阴之态,仍然忠实地等待我的归来。“不改清阴”简练而准确地概括了翠竹那内美与外美和谐统一的特征。诗人爱的是“不改”,对于“改”当然就不言自明了。

“画有在纸中者,有在纸外者”。而诗也有在言中者,有在言外者。后二句由人及物,再由物及人的写法,生动地抒发了诗人的“怜竹”之意和幽竹的“待我”之情。在这个物我相亲的意境之中寄寓了诗人对竹的高度赞美。这种赞美给了读者精神的享受和心灵的感染。令全诗含蕴深刻,耐人寻味。

送僧归日本

钱起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1]。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2]。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3]。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4]。

【注释】

[1]上国:指中国。随缘:佛家语,身心受外界事物之感触称为缘,应其缘而起动作,谓之随缘,引申为随其机缘之意。来途:指从日本到中国来的道路。[2]浮天一句:极言途经沧海之远阔。去世一句:谓人居法舟,如离开尘世一样轻快。法舟,指佛法庇护之舟,这里是对日本僧人所乘船的美称。[3]禅寂:犹言禅理、禅论。鱼龙句:谓在归舟上诵佛经。梵声:指念佛经的声音。中国佛教从印度传来,其经典皆译自梵文,故云。[4]怜:爱。灯:这里是双关语,以舟灯喻禅灯,暗指佛法。

【鉴赏】

这是作者在长安时,赠与来我国旅居、学习之后即将返国的日本僧人的。诗中对日本友人不怕艰苦远渡大海来我国的勇敢精神表示钦佩,对于他们忠实于自己的理想,对事业有坚定信念,更给予了高度的赞美。因为日本友人来往都要横渡大海,所以作者从大海景物着笔,展开联想,思绪如海天阔远,而送别的情谊又一线贯穿。

诗的首联“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写日本僧人随缘来到中国,一路飘摇好像在梦里行走。颔联“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写小舟远游在沧海,就像漂浮在天际。日本僧人端坐在法舟里,仿佛离开尘世,一身轻松。这两联总的写日本僧人“浮天沧海远”来中国,在“上国随缘住”。“浮天沧海”见出日本僧人来华之不易。“去世法舟轻”一语双关,既指日本僧人归国要乘船渡海,又指其佛法普渡众生。

颈联“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写水中的月影,因僧人而通晓寂灭的禅理;海里的鱼龙,也在倾听僧人诵经的佛音,赞美了日本僧人品格的清美、佛法崇高,渡海回国时能以朗诵佛经感化水月鱼龙。尾联“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写诗人独爱那一盏禅灯,使诗人心亮眼明。此联一语双关,既有日本僧人之舟行于海上,灯照万里,又有佛法如灯,能照亮众生的内心世界。

前人评此诗:“前半部不写送归,偏写其来处;后半部不明写出送归,偏写海上夜景。送归之意,自然寓内。如此则诗境宽而不散,诗情蕴而不晦矣。”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人是僧人,而且是日本的僧人,所以措辞多颂扬。同时,此诗用了较多的佛语,以此来为日本僧人送行,非常恰到好处。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1]

钱起

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2]。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3]。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4]。家童扫萝径,昨与故人期[5]。

【注释】

[1]谷口:古地名,在今陕西泾阳西北,传说是黄帝升仙之处。杨补阙:生平不详。补阙是官名,有左右补阙。[2]带茅茨:带,这里作环绕讲;茅茨,茅盖的房屋。薜帷:对帷幕的美称。《楚辞·九歌·湘夫人》:“网薜荔兮为帷。”[3]怜:喜爱。[4]鹭:水鸟,翼大尾短,颈、腿很长。[5]萝径:门前松萝掩映的小路。期:相约。

【鉴赏】

钱起擅长写景,他的不少写景的句子都为评论家所称道。这首《谷口书斋寄杨补阙》也以写景著称。此诗是一首邀约的诗,意在约杨补阙来书斋小叙。作者在这首诗中向杨补阙描绘了谷口书斋的幽静、清新的景色,以促使杨补阙践约光临。在客观描述中,每句都注意动词的提炼,使静态的介绍饱含鉴赏的意味,显得生动活泼而有韵味。

首联“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写泉水绕着我的茅舍,霞光映照帷幔般的薜帷。颔联“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写新雨过后青竹更苍翠,夕阳笼罩下的山色更加秀美。颈联“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写悠闲的白鹭早早栖息,秋日的花朵迟迟不凋谢。尾联“家童扫萝径,昨与故人期。”写家童打扫好了满是松萝的小径,早与故人相约,只等他如期前来。

全诗用大部分篇幅写了书斋及其周围的优美风景:书斋被围绕在谷口的泉水和沟壑之间;云霞从书斋外墙的薜帷间升起。可知书斋处在山中高处,十分幽静。书斋附近,有浓密的竹林,雨后翠竹新鲜可人。傍晚时,山在夕阳的映照下,景色十分美好。白鹭因闲无事事,常常很早就栖息了;花开在高山中,凋谢得更迟一些。这六句写出了书斋附近的清幽风景。到了结尾,诗人点出原来他与老朋友杨补阙约好,邀他来书斋赏景。

作者以清秀之笔,绘就了一幅淡雅的山中风景图。此诗写景十分清晰,句法也很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