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6712700000082

第82章 韩翃

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附近)人。登天宝十三载(754)进士第。

曾两度为节度使幕僚(淄青侯希逸、宣武李勉相继辟幕府)。官至中书舍人。为“大历(766-779)十才子”之一。据孟綮《本事诗》载,唐德宗曾赏识其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亲自提名任命他为皇帝的秘书知制诰。韩诗多为送行赠别之作,在当时颇负盛名。《全唐诗》录其诗三卷。

寒食[1]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2]。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3]。

【注释】

[1]寒食:《荆楚记》:“去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2]春城:春天的长安城。

[3]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燃烛。五侯:东汉桓帝时的五名把持朝政的大宦官。

【鉴赏】

寒食是我国古代从春秋时传下来的一个传统节日,约在清明前两天,是晋文公为了纪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止生火三日,只吃糕团等现成食物,至清明始准举火,故名寒食。按唐制由皇帝传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宣示皇恩。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寒食节那天,韩翃在长安街头漫游,被眼前的暮春景色迷住了,一直到暮色降临。晚上,皇宫里闪出一团团烛光,一片亮堂,而宫外却是一片漆黑,埋在深深的暮色里。韩翃感慨万分,想到杨贵妃和她的哥哥,倚仗皇帝的恩宠,作威作福,提笔写下《寒食》。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讽刺诗。诗人写道:暮春的长安城热闹繁华,到处都飞舞着雪一样的柳絮,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苑中的柳条。太阳落山,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那袅袅的轻烟啊,首先飘散进入了五侯的家中。汉宫,暗喻唐宫;五侯,暗喻唐朝的政要。唐代诗人惯于在作品中借用汉代的典故,实指唐代当时的事。唐代自中期以后,几位皇帝都信任宦官,以致他们权势甚大,败坏朝政。正直之士对此都极为愤慨。此诗便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传蜡烛”,即是分火以赐近臣,然而不说遍赐近臣,独说赐予五侯,对皇帝厚待和亲信宦官作了无情的讽刺。全诗写了寒食节时京城里的融融春意,“春城无处不飞花”一句传诵千古。“春城”现在看来是很普通的词,但当时却是诗人的独创,新颖别致,而且十分符合实际景色。“无处不飞花”以双重否定的句式来强化无边的春意,毫无斧凿之痕,足见炼句之功夫。三、四句讽刺皇帝的偏宠,却不发一句议论。讽刺之笔,深藏不露,讽刺之意,又显露不晦,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手法。

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1]

韩翃长簟迎风早,空城淡月华[2]。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节候看应晚,心期卧亦赊[3]。

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4]。

【注释】

[1]诗题一作《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2]簟(diàn):竹席。月华:月光。[3]看:估量。亦赊:也迟。一作“正赊”。[4]向来:前时。

【鉴赏】

这是诗人的一首和诗,属酬赠之作,虽无深意,但描景秀逸,调韵清新,也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和诗。

诗的前四句紧扣秋夜,把风声月色、雁过砧鸣的澄净疏朗的景象摹写了出来,无限清幽。诗人写道:那高耸的长竹,最早在秋夜的寒风中摇曳,瑟瑟作响;而寂静的城市被笼罩在淡淡的月光当中,一片清辉。一行归雁高高地掠过了星空,像是向银河飞去,在这宁谧的夜晚,响起了千家万户的捣衣声……意境开阔,使人如闻如见。五、六句承上而来,说照这季节气候来看,应该是到了秋天更深夜阑了,但因彼此心意相通而写诗酬赠,连睡觉的时间也推迟了许多。诗人借此抒发季节推移,心愿未偿的感叹。七、八句以赞美友人寄赠的诗章作结:向来喜欢吟诵你送我的佳句,不知不觉到了鸦噪天明的时候。真挚地表达了自己吟咏友人诗句,通宵不寐的深情。此诗感情真挚,表现出他与友人的情谊,同时写出时序更迭引起诗人心事未了的复杂心情。

全诗自然亲切,所写之景都是诗人此时此地的所见所闻,取景典型,风声月光,境界优美,诗味隽永。特别是“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句,一向为人们所称赏,它不仅对仗精巧流丽,气象寥廓,而且极为生动地把月白风清的秋夜具体化了,艺术化了,显出一种清幽淡雅的诗境。全篇结构严谨,前六句紧扣“秋夜”,七、八句称赞友人诗之美妙,为了酬诗,与友人心灵相期而通宵未眠,足见感情真挚而深厚。

题仙游观

韩翃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1]。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生小洞幽。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2]。

【注释】

[1]五城:《史记》:“方士有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2]方外:《庄子》:“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友。子桑户死,孔子闻之。使子贡往待事焉。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子贡反,以告孔子曰:‘彼何人者耶?’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丹丘:《拾遗记》:“有丹丘千年一烧,黄河千年一清,至圣之君,以为大瑞。”《楚辞》:“乃羽人于丹丘。”丹丘,常明之处也。

【鉴赏】

仙游观在陕西逍遥谷。道家潘师正居于谷中,唐高宗诏令在其地为他建观,并于谷口立门曰“仙游”。这是一首纪游诗,通过对景物的艺术再现,突出描写了观中的静和幽,表达了诗人心境的空灵和退隐的念头。

本诗首联交代游览的时间和地点,点明游仙游观的主题。第一句既说明地点,也是对仙游观的赞美,说它像传说中黄帝建造以迎候神人的五城十二楼。以五城楼作比,十分切合它是一个道观的特点,也给仙游观增加了几分神秘和文化色彩。第二句写进入仙游观的感受,同时交代游览的时间是萧条冷落的秋天。诗人写道,昨夜下了一夜的绵雨已经停止了,雨过天晴,仙游观四周景物风光给人以凄清之感。颔联写仙游观外的景物,时当秋天,诗人由视而听,以由近而远,由远而近进行描绘。从嵩山的山冈遥想京城长安所在地的秦中树木景象;由听到砧声四起,而想到东都洛阳的秋色。一句之中有虚有实,有近有远;一联之中远近交错。颈联又回到观中,细写古松疏朗的树影落在寂静的祭坛上,院落之中细草尚未枯黄,芳香之气可闻,道观中的洞府更显得清幽寂静。诗人先写高处“空坛”的静,后写低处“小洞”的幽,着意描写观中的静与幽,表现了道观的特征,点明这是道士居处。尾联引用《远游》之语,称赞这样的幽静的地方是神仙居处的丹丘妙地,不用再去寻觅他方了。这是对仙游观的赞美。写得颇有情趣,也与首句互相呼应。

全诗虽无深意,但对仗精工,声韵婉转和谐,语言工美秀丽。本诗章法很细密,写观周围之景色,突出静与幽,表现对这人间的仙境衷心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