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6712700000092

第92章 卢纶

卢纶(约748-约798),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曾在河中任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诗较为雄放,多送别酬答之作,也有反映军士生活的作品。《全唐诗》录存其诗五卷。

塞下曲[1]四首

卢纶

之一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2]。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注释】

[1]塞下曲:乐府诗题。原诗六首,这里选录四首。[2]鹫翎:大鹰羽毛。金仆姑:箭名。《左传·庄公十一年》:“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燕尾:旗上飘带。绣蝥弧:《左传·隐公十一年》:“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

【鉴赏】

此诗为组诗的第一首,描写了将帅的威严,军容的整肃,以及全军将士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精神风貌。一、二句“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写飞箭系着大雕的羽毛,帅旗缀着锦织的飘带。三、四句“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写将军用铿锵的声音,发布新的战斗号令,旄下的千万士兵齐声阵阵回应。这首诗是写动员出发时的一种雄壮的声势,一、二两句相对,写得如临其境。三、四两句写得如闻其声。之二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1]。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2]。

【注释】

[1]夜引弓:指夜间射猎。引,拉。[2]石棱:石的突起部分。

【鉴赏】

此为组诗的第二首,写将军夜猎,看到树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通过这一情节,表现了将军的勇武。

首句“林暗草惊风”,交代了将军夜猎的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还制造了一种气氛。右北平是多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猛虎出入的地方,而虎多在黄昏后出动,“林暗草惊风”,只一“惊”字,就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渲染出一片紧张的气氛,也为下文将军“引弓”作了铺垫。次句“将军夜引弓”,写射。但诗人不言“射”而言“引弓”,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表现了将军的动作敏捷有力、从容不迫。

后两句“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写“没石饮羽”的奇迹。第二天,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了始而惊讶,继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配有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箭深入石。这样写不仅有时间、场景变化,而且更为曲折,同时富有戏剧性。

这首诗叙事扼要。借汉朝飞将军李广的故事,表现军中主帅的英勇气概。

之三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1]。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2]。

【注释】

[1]月黑:指无光。雁飞高:形容无声。单于:古时匈奴的最高统治者,这里代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2]轻骑:快速的骑兵部队。

【鉴赏】

此为组诗的第三首,刻画了将士不畏艰苦,勇赴疆场的场面。卢纶虽为中唐诗人,其边塞诗却依旧是盛唐气象,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满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精神振奋。

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描写了敌军的溃退。诗人用先果后因的手法,写出边地寒夜的肃杀清冷。欲雪的天空彤云密布,遮蔽了月光,一行大雁不知受到什么惊扰,急急地飞过夜空。一个“雁”字,既点出季节,同时又让人猜想这沉沉夜幕下可能隐藏着什么诡秘。是谁惊起原已安静的雁群,原来是趁着这样一个漆黑的寂静的夜晚,敌人就逃之夭夭了。

尽管有夜色掩护,我军还是发现了敌人的行动。三、四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我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一支骑兵整队欲出,夜里行军,不辨人马,惟可见弓刀寒光闪闪,大雪被风刮得漫天飞舞,沾满了兵器。这是一个多么紧张而又扣人心弦的场面!诗人略去其他场面不写,专写“满弓刀”这一点,既切事理,又照应了首句,表明“月黑”是因天在酿雪。

这首诗写克敌制胜的豪情,却不对战斗作正面描绘,只写了雪夜闻警、准备出击的场面。从这首诗来看,诗人很善于捕捉形象、捕捉时机。诗人不仅抓住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还能把它放到最富有艺术效果的时刻加以表现。诗人用一两个短镜头,把自己所要颂赞的边军将士豪迈、勇敢刻画了出来,收到了言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之四野幕蔽琼筵,羌戎贺劳旋[1]。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2]。

【注释】

[1]幕:军队中的营帐。琼筵:珍贵的筵席。劳旋:劳,慰劳;旋,凯旋。庆贺得胜归来。[2]雷鼓:擂鼓。

【鉴赏】

此为组诗的第四首,写将军凯旋受贺的情景,描绘欢庆胜利的场面。盛大的庆筵,异族的祝贺,乘醉的狂舞,咚咚的鼓声,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

一、二句“野幕蔽琼筵,羌戎贺劳旋”的意思是:在野外,摆下胜利的喜筵,羌戎兄弟纷纷前来,庆祝凯旋。不说“将士”贺劳旋,偏说“羌戎”,是深一层说法。可见将军不但勇能却敌,而且德能感人。

三句“醉和金甲舞”,写将军之乐。四句“雷鼓动山川”以“山川”映“野”字,写出一种热闹的情景。三、四两句写身着金甲的将士乘醉起舞,咚咚的擂鼓声,震动了山川。

全诗写得慷慨、豪迈,爽朗、明快,令人备受鼓舞。卢纶的《塞下曲》组诗,气概昂扬,声韵响亮,宛如战歌,读之使人精神振奋;字凝句炼,在边塞诗中开辟一片天地。

晚次鄂州[1]

卢纶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2]。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3]。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4]。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5]!

【注释】

[1]鄂州:今武汉武昌。[2]汉阳城:在汉水北岸,鄂州之西。[3]估客:即贾客,指同船的商人。[4]三湘:漓湘、潇湘、蒸湘的合称,这里泛指湘江流域。[5]鼓鼙:军用大鼓和小鼓。

【鉴赏】

这是一首即景抒怀的诗,描写了无限伤老思归厌战的感慨。此诗作于至德年间(756-758)。当时卢纶因避安史之乱,被迫浪迹异乡,由北南逃,途经鄂州,准备去三湘一带。在南行途中写下此诗。

首联“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写“晚次鄂州”的心情。云开雾散,可以看到远处的汉阳城了,但因为“远”,这孤独的航船,还要走一天的路程。起句即点题,述说心情的喜悦。次句突转,透露出沉郁的心情。诗人在战乱中漂泊,对行旅生涯早已厌倦,希望早日有个安身之所。因此,一旦云开雾散,看到汉阳城时,怎能不喜。“犹是”二字,突出表现了诗人情感的失落。这两句,看似平常叙事,却仿佛使人听到诗人在拨动着哀婉缠绵的琴弦,倾诉着内心的孤苦。

颔联“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写“晚次鄂州”的景况。商贾们习惯在江湖上行走,知道现在风平浪静;半夜里听船夫说话,明白江上要涨潮了。诗人写的是船中常景,然而笔墨中却透露出他昼夜不宁的纷乱心情。

一、二联写途经鄂州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也就是写一日行程中的景。动中写静,静中写动,都是舟行的本地风光,写得细致曲折而耐人寻味。

颈联“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写漂泊江湖,又正值秋天,心情凄然。离家万里,对着明月思归之心更切。一个“逢”字,将诗人的万端愁情与秋色的万般凄凉联系起来,移愁情于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有迢迢万里不见家乡的悲戚,亦有音书久滞萦怀妻儿的凄苦,可谓愁肠百结,动人心魄。

尾联“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写“晚次鄂州”的感慨,直抒厌战心理。老家的土地财产因为战争已经没有了,意思是吃尽了战乱的苦头,不堪再听鼓角之声了。而烽火硝烟未灭,江上仍传来声声战鼓。诗人虽然远离了沦为战场的家乡,可是他所到之处又无不是战火密布,这就难怪他愁上加愁了。诗的最后两句,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使本诗具有深刻的含义。

这首诗写乱离之事,愁苦之情。抒写了因战乱而漂泊江湖的羁旅困顿之事,表现了诗人对安定生活的渴望。全诗淡雅而含蓄,平易而炽热,读来觉得舒畅自若而回味悠长。

送李端

卢纶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1]。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2]?

【注释】

[1]自:一作“正”。[2]掩泪:掩面而泣。风尘:指社会****,世事纷争。

【鉴赏】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以一个“悲”字贯穿全篇。首联“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写送别的环境气氛,从衰草落笔,时令应在严冬。郊外枯萎的野草,正迎着寒风抖动,四野苍茫,一片凄凉的景象。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友人,自然大大增强了离愁别绪。

颔联“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写送别的情景,仍紧扣“悲”字。故人沿着这条路渐渐远离而去,由于阴云密布,天幕低垂,依稀望去,这路好像伸出了寒云外。这里写的是送别之景,但融入了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

颈联“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回忆往事,感叹身世,还是紧紧围绕一个“悲”字。诗人送走了故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不禁产生抚今追昔的感慨。“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是全诗情绪凝聚的焦点。人生少孤已属极大不幸,何况又因天宝末年****,自己远投他乡,饱经漂泊流浪,又难觅知音。这两句不仅感伤个人的的身世飘零,还从侧面反映出时代****和人们在****中背井离乡的生活艰难。

尾联“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收束全诗,仍归结到一个“悲”字。诗人在经历了难堪的送别场面,回忆起不胜伤怀的往事后,更觉得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不禁又回过头来,遥望远方,掩面而泣;然而友人毕竟是走了,望不见了,掩面而泣也是徒然,惟一的希望是下次早日相见。

这首诗围绕一个“悲”字,将惜别与感世、伤怀之情融合在一起,前后照应,真切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