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元曲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6714000000022

第22章 白朴(3)

在那么优雅的环境里打鱼为生,固然很不错,但如果只是一个人,就未免孤寂,所以还该有朋友。三四两句,便给那位“渔夫”找来了情投意合的朋友。“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也是对偶句,却先让步,后转进,有回环流走之妙。为了友谊,虽刎颈也不后悔的朋友叫“刎颈交”。“渔夫”与人无争,没有这样的朋友也并不碍事。淡泊宁静,毫无机巧之心的朋友叫“忘机友”。对于“渔夫”来说,他最需要这样的朋友,也正好有这样的朋友,真令人羡慕!

一二两句写了“岸”、“堤”、“渡口”和“滩头”,意味着那里有江,但毕竟没有正面写江,因而也无法描绘江上景。写“渔夫”应该写出江上景,对此,作者不仅是懂得的,而且懂得什么时候写最适宜。你看吧,写了“却有忘机友”之后,他便写江上景了。“点秋江白鹭沙鸥”,写景真生动!用“秋”字修饰“江”,点明了季节。一个“点”字,尤其用得好。如果平平淡淡地说,那不过是:江面上有点点鸥鹭。如今变形容词为动词,并且给鸥鹭着色,便出现了白鹭沙鸥点秋江的生动情景。仅就写景而言,这已经够高明了。但更高明之处还在于借景写人。前面写渔夫有“忘机友”,那“忘机友”究竟指什么呢?细玩文意,那正是指“点秋江”的“白鹭沙鸥”。以鸥鹭为友,既表现“渔夫”的高洁,又说明真正的“忘机友”,在人间无法找到。古代诗人往往赞扬鸥鹭“忘机”。正由于他们认为只有鸥鹭才没有“机心”,所以愿与鸥鹭为友。李白就说:“明朝拂衣去,永与白鸥盟。”黄庚的《渔隐》诗,则用“不羡鱼虾利,惟寻鸥鹭盟”表现渔夫的高尚品德,正可作为这只曲子的注脚。

这首小令语言清丽、风格俊逸,又表达了备受压抑的知识分子所追求的理想,因而在当时就赢得了人们的喜爱。著名散曲家卢挚的〔双调·蟾宫曲〕,就是摹拟这首小令的:“碧波中范蠡乘舟。酒簪花,乐以忘忧。荡荡悠悠,点秋江白鹭沙鸥。急棹不过黄芦岸白蘋渡口,且湾在绿杨堤红蓼滩头。醉时方休,醒时扶头。傲煞人间,伯子公侯。”其中的好几个句子都来自白曲,思想倾向也完全一致。不过所写不是渔夫,而是退隐江湖的官员。卢挚是做了元朝的官的。

〔双调〕庆东原

白朴

忘忧草,含笑花,劝君闻早冠宜挂。那里也能言陆贾?那里也良谋子牙?那里也豪气张华?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

本曲系叹世之作。叹世是中国古代文人长写不疲的题目。尤其是南宋词,许多篇章包容有山川之叹、家国之叹、身世之叹。元曲家继承了这一题目。但元代知识分子的叹世,自有与其前辈十分不同的特点。白朴的这首〔庆东原〕,正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从表面上看,曲子写得非常平心静气、悠然洒脱,言笑自若,但细品,又令人感觉到这冷静与潇洒都并不由衷。

“忘忧草,含笑花,劝君闻早冠宜挂。”小令以两种植物起兴,劝人忘却忧愁,常含笑口。而要从根本上摆脱人生的烦恼,宜及早挂冠。挂冠,即辞官,本于《后汉书·逢萌传》逢萌解冠挂东都城的故事。作者在此间着一个“宜”字,意谓抛弃功名、脱离官场宜早不宜迟。早白朴半个多世纪的南宋词人刘过,曾以类似的话劝过辛弃疾:“直待功成方肯退,何日可寻归路?”(〔念奴娇〕《留别辛稼轩》)然白朴此曲以忘忧草与含笑花作劝,并非专指一人一事,而是在更广泛、更彻底的意义上否定功名之途。

接下去,曲子以一个鼎足对,提及三个历史人物:汉代陆贾,颇有辩才,曾从汉高祖定天下,并曾出使南越,游说南越尉赵陀归汉,故称“能言陆贾”;太公姜子牙,曾辅佐周文王,武王时又谋划伐纣灭殷,故称“良谋子牙”;张华,晋人,博学能文,曾作《鹪鹩赋》自喻豪志,为阮籍所激赏,故称“豪气张华”。按〔庆东原〕调式共八句,其中四五六句为四字句,故一连排比三次的“那里也”是衬字。这三处衬字极为有用,它们拉长了叹息的语调,加重了叹息的语气,大有“言之不足则嗟叹之”的意味:历史上确曾有过这些能人英才,但如今安在?在对天连连发问长叹之后,以“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一句作结。千古之是非曲直,都成了渔夫樵客们一夜闲话的资料。唐宋诗词中常用渔樵闲话来感慨兴亡,如张舁〔离亭燕〕:“多少六朝兴废事,尽人渔樵闲话。”陈与义〔临江仙〕:“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白朴继承了这一做法,同时也回答了前面“那里也”的三个自问:若一定要追踪的话,可以发现,陆贾、子牙、张华们并非荡然无存,他们还“活”在渔樵们的饭后谈资之中。这就是他们仅存的价值。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他们本无甚价值可言。元代许多文人,由于时代的原因,对政事的参与意识淡薄。白朴劝人挂冠,自己则一生无“冠”,又写作了大量的类似这首〔庆东原〕的词曲作品,堪称这种人生价值观念之代表。

白朴生活在曲的时代,但词的时代离他并不太久远。他尚有百数篇词作存世,也有相当的篇目伤时寓慨,咏史叹世。我们看到,同为白朴,在两种体裁的作品中“叹”得并不一样。在词中常常呈现其流泪叹息的面影:“莫唱后庭曲,声在泪痕中”(〔水调歌头〕),“少陵野老,杖藜潜步江头,几回饮恨吞声哭。”(〔石州慢〕)但在曲中,他却每每“笑”叹:“忘忧草,含笑花,劝君闻早冠宜挂”,“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寄生草〕《劝饮》)这在散曲中也是个普遍现象。贯云石更甚,他有曲句云:“伤心来笑一场,笑你个三闾强,为甚不身心放?”(〔殿前欢〕)连伤心都以笑出之。可见散曲每每是作家们用以自我安慰、平抚郁愤、遣散闷怀的方式。他们企图一笑治百患。但他们笑得并不轻松,令人感觉到他们故作旷达背后的是一种更为沉重的心情。

〔双调〕得胜乐

白朴

独自走,踏成道,空走了千遭万遭。肯不肯疾些儿通报,休直到教担搁得天明了。

白朴很擅长于写爱情题材,〔得胜乐〕就是描写爱情的一组四首重头曲,“独自走,踏成道”是其中的第二首,这首曲子表现了男主人公对所爱对象锲而不舍的执着追求和急欲欢会的迫切愿望。“独自走,踏成道”。曲词一开始就突现出一个来去徘徊的人物形象,他(或她)在没有路的地方,由于已“走了千遭万遭”,所以已经踏成了小道。遗憾的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所欢所爱也许在高楼深院、绮窗朱户之中,也许近在咫尺,但那却是水中月,镜中花,可望而不可即。一个“独”字,把幽期密约的神秘感、一厢执拗的急迫感、败兴空归的孤独感传神写尽;一个“空”字,则既表现了主人公“爱而不见”的空虚、惆怅、焦灼和埋怨,又表现了他那欲罢不休的坚韧劲儿。“肯不肯疾些儿通报”,也许他们是有约在先,而这位女子却又临事“不肯”,固执地坚守最后一道防线;也许她从未答应过“肯”字,但也从未说过“不”字,而只是与追求她的人儿不即不离。这或许出于对家庭、舆论的顾虑,或许纯然出于她的“使小性儿”、“拿班”。可男方却渴望已久,急于求成,担心“休直到教担搁得天明了”。此二句刻画了两种迥然不同的人物心态:一个如饥似渴、憨直简单;一个矜持犹豫,死不表态。个中的微妙心理,含蓄丰富,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言简意赅,短短几句,画面生动,有人物形象的描写,有心理活动的表现,主人公个性鲜明,且情深意切,痴心可感。就曲词的写作而言,不事雕琢,纯属白描,却浑然天成,饶有风趣,具有浓郁的民歌民调气息。白朴的时代,元散曲是刚刚兴起不久的一种来自民间的文学样式,尽管经过文人雅士的加工,但它毕竟还带有某种原始野味,犹如采自田间的鲜花,虽已插入精致的花瓶,却还未脱尽泥土的芳香。白朴创作的散曲简淡俊秀,就是这种风格的体现,而这一首似乎尤为突出。

〔双调〕得胜乐

白朴

红日晚,残霞在,秋水共长天一色。寒雁儿呀呀的天外,怎生不捎带个字儿来?

这是一首怀念远人的曲子。秋深日晚,红霞满天,长天尽头,远水相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借用在此处,与“红日”、“残霞”构成一幅境界开阔的绝妙秋景图。这幅图画很静,很美,但静得让人感到几分凄凉,美得令人体味到一丝落寞。原因何在?“寒雁儿呀呀的天外,怎生不捎带个字儿来?”哦,原来如此!一个急切盼望远方之人归来的佳人独倚危楼,早已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而焦急等待之中,不知不觉已是“红日晚,残霞在”,映入眼帘的仍然是“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几句看似写景的句子,却句句关情,字字连心,是从抒情主人公眼里看来的景致,它打上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色彩。“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温庭筠〔望江南〕),主人公觉得太安静了,太冷清了,似乎已经陷入绝望的境地之中了。突然,“寒雁儿呀呀的”从“天外”飞来,自古鸿雁传书,该不是雁足上带有书信来?但“寒雁儿”又“呀呀”的飞走了,使主人公周围又回复到先前的样子。于是,主人公一腔哀怨无处发泄,竟责怪雁儿“怎生不捎带个字儿来”。这那里是怨恨雁儿,分明是埋怨那遥隔云端而久久不归的远方之人。这种看似无理的怨气正好表达了主人公的复杂心理和一片至情。

〔大石调〕青杏子

白朴

咏雪

空外六花翻,被大风洒落千山。穷冬节物偏宜晚。冻凝沼沚,寒侵帐幕,冷湿阑干。

〔归塞北〕貂裘客,嘉庆卷帘看。好景画图收不尽,好题诗句咏尤难。疑在玉壶间。

〔好观音〕富贵人家应须惯,红炉暖不畏初寒。开宴邀宾列翠鬟,拼酡颜,畅饮休辞惮。

〔幺〕劝酒佳人擎金盏,当歌者款撒香檀。歌罢喧喧笑语繁,夜将阑,画烛银光灿。

〔结音〕似觉筵间香风散,香风散非麝非兰;醉眼朦腾问小蛮,多管是南轩蜡梅绽。

名为“咏雪”,却仅用五分之一的篇幅描写雪景,余下的大量笔墨,花费在畅写雪夜里人的活动,写人的题咏、绘画、饮酒、欢歌笑语。这正是这一套曲的特点。

全曲起于“空外”。空外,自然是指高空,但同时令人感觉到六瓣雪花飞舞时整个宇宙间那种空朦的氛围。一个“外”字,又给雪增添了一种飘渺而又神秘的感觉。古人谓散曲套数作法当“凤头、猪肚、豹尾”。即“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此“外”字颇得“凤头”之要旨,起句已自不凡,而雪于夜间降临,更兼大风,纷纷扬扬,千山万壑一片银装素裹。况且,此雪又下在“穷冬”(冬天将尽)的时节,这就为结句处的“梅绽”作了巧妙的铺垫。“冻凝沼沚(池塘中的小洲),寒侵帐幕,冷湿阑干”,三句为鼎足对,冻、寒、冷、凝、侵、湿,炼字极精。此处极写其“寒”,是从反面落墨,为以下写雪夜酒宴上的温馨、欢悦赋予更美的诗意。

全曲的结尾是出人意表、令人魂动、最为精彩的。正当人们沉醉于醇酒轻喉,欢声笑语,仿佛忘却了门外还有个雪的世界时,敏感的诗人忽而闻觉一缕幽香,袅袅地在筵间侵染四散。瓣香幽幽,非麝非兰。诗人不禁心为之一动,睁着朦胧的醉眼询问身边的歌女:去看一看,是不是南轩的蜡梅花开了。一语未了,全场肃然。人人都在静静地捕捉散漫在空间的梅的幽香;人人都在默默地等待早梅的消息;人人都在向往着踏雪访梅——这个雪夜最富有诗情画意的一幕。这一切,作者都没有描写在曲中,尽管他完全可以起用属〔大石调〕的其他曲牌,继续“套”下去,但他没有。他让自己的套曲在自己的猜测声中嘎然而止,而留给读者一缕袅袅无尽的余韵。

我国历代文人的咏雪之作每每或兼写饮酒,或兼写赏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可说是喻雪的神来之笔,同诗中还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的场面(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辛弃疾的〔丑奴儿〕《和铅山陈簿韵》则是一首吟咏雪中梅影的绝妙好词:“年年索尽梅花笑。疏影黄昏。疏影黄昏,香满东风月一痕。清诗冷落无人寄,雪艳冰魂。雪艳冰魂,浮玉溪头烟树村。”白朴的一首仅二十八个字的小令,也兼顾到雪、酒、梅三者:“门前六出花飞,尊前万事休提。为问东君消息,急教人探,小梅江上先知。”(〔天净沙〕《冬》)本首〔大石调〕套实是这首小令的扩写。人云小令局促、套数弘肆,令、套虽各擅其美,而小令不足申其怀时,诗人便每每改选套数,以弥补小令体制上的不足。从白朴的这两首内容相同的令、套中,人们正可得到这样的印象。

全曲从户外写到室内,最后又指向户外。其间有冷与暖的对比、静与闹的对比、纯白与多彩的对比。在更深的一个层次上,我们还能体味到俗与雅的对比。不是么?饮酒听歌、竹肉齐发,向为文人自诩为雅事,但并没能令作者完全忘情。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向往着清寒的、洁白的、静谧的雪的世界。与踏雪访梅相比,沉湎于饮酒听歌自不免显出些许俗气来了。懂得了这一点,人们便能领悟作者何以要将只有五分之一篇幅直接讲雪的篇章名作“咏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