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诗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6714300000056

第56章 宋诗篇(17)

颔联是诗人的又一名句,语言清新隽永。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听着淅淅沥沥下了一整夜的春雨。次日清晨,雨过天晴,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泻出;而明媚的春光,则在卖花声中透出。这一联写得极形象而有深蕴。传说这首诗后来传人了宫中,孝宗皇帝对这两句也极为称赞。历来的诗评家也把这两句评论为“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其实,这两句诗还有更深的含意。“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如丝的春雨如愁人的万端思绪。

读者不可将句中“一夜”两字轻轻放过,它暗示了诗人整夜未曾入眠,国愁家事伴随着淅沥的雨声一齐涌上了心头。诗人在这一联中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小楼窗外明媚的春光正与作者落寞的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既细致,又贴切。

在这明媚的春光中,诗人在做什么呢?这就引出了第三联。客居京华,闲极无聊,就以作诗写字权作消遣,以窗上品茶看风景打发时光吧!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和心态,然而细品其寓意,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陆游素来有为国为民作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宏愿,而严州知府的职位又与他的素志不合。国家正是多事之秋,人民正在遭受苦难,而诗人却只能以写字品茶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叹!

尾联是诗人对自己前途游移不定的激愤之言和自我解嘲。羁旅京中,既有风霜奔波之苦,更多风尘染衣,白衣服也将会变成黑衣服。在这里等待朝见皇帝,不知还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啊!京中政界污秽恶浊,世风不良,住久了恐怕自己也会像衣服一样被污染蜕化呢。不过,衣服啊衣服,你不要有怕被风尘污染的感叹,说不定等到清明时节我就可以回家了。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1]二首(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3]。

【注释】[1]十一月四日:指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四日,时陆游居山阴(今浙江绍兴)。[2]僵卧:直挺挺地躺着。这里形容自己穷居孤村,无所作为。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是古代边防重地。此代指边关。[3]夜阑:夜深。冰河:泛指北方严寒之地,以此衬托抗金义士的坚强勇武及收复失地的斗志。

【鉴赏】首两句是虚写。诗人以“僵卧孤村”起笔,刻画出诗人穷居孤村、无所作为的艰难处境。“卧”而“僵”,形体可谓衰朽;“村”而“孤”,处境亦属艰难,但是“不自哀”三字颇有力量,显示出崇高的气节与情操。惟其“尚思为国戍轮台”,才能有“不自哀”之壮志。“尚思”是针对“僵卧孤村”而言,年近古稀,而又卧病,犹不失其当初渴望马革裹尸的“平胡壮士心”,其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是何等感人!

第三句转入实写。诗人心头始终郁结着慷慨之情,所以当夜深人静,忽听到窗外“风如拨山怒,雨如决河倾”,岂能不触景生情,由风雨大作的气势联想到官军杀敌的神威!心似翻江,夜虽深而难寐,有所思,才有所梦。激动之余,入梦的是“铁马冰河”,诗人的感情至此推向高潮。“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化宾为主,写“铁马冰河”直闯入梦境,造成一种先声夺人的气势。

沈园[1]二首

陆游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2]。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3]。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4]!

【注释】[1]沈园:故址在今浙江绍兴禹迹寺南。[2]画角:一种刻有花纹的号角。非复旧池台:指沈园几度易主,变化很大,不像原先的水池楼台。[3]惊鸿:语出曹植《洛神赋》“翩如惊鸿”,形容女子体态轻盈。此代指唐琬。[4]稽山:会稽山,在绍兴东南。泫然:水滴下的样子。此指流泪。

【鉴赏】据第一首回忆沈园相逢之事,悲伤之情充溢楮墨之间。

“城上斜阳”,不仅点明傍晚的时间,而且渲染出一种悲凉氛围作为全诗的背景。斜阳惨淡,给沈园也涂抹上一层悲凉的感情色彩。于此视觉形象之外,又配以“画角哀”的听觉形象,更增悲哀之感。此“哀”字更是诗人悲哀之情外射所致,是当时心境的反映。这一句造成了有声有色的悲境,作为沈园的陪衬。

次句即引出处于悲哀氛围中的“沈园”。诗人对沈园具有特殊的感情,这是他与唐氏离异后惟一相见之处,也是永诀之所。这里留下了他刹那间的喜与永久的悲,《钗头凤》这首摧人肺腑之词也题于此。他多么渴望旧事重现,尽管那是悲剧,但毕竟可一睹唐氏芳姿。这当然只能是幻想。不得已而求其次,他又希望沈园此时的一池一台仍保持当年与唐氏相遇时的情景,以便旧梦重温,借以自慰。但现实太残酷了,今日不仅心上人早已作古,连景物也非复旧观。诗人此刻心境之寥落,自可想见。

但是诗人并不就此作罢,他仍竭力寻找可以引起回忆的景物,于是看到了“桥下春波绿”一如往日,感到似见故人。只是此景引起的不是喜悦而是“伤心”的回忆,“曾是惊鸿照影来”。四十四年前,唐氏恰如“翩若惊鸿”的仙子,飘然降临于春波之上。她是那么婉娈温柔,又是那么凄楚欲绝。离异之后的不期而遇所引起的只是无限“伤心”。诗人赋《钗头凤》,抒写出“东风恶,欢情薄”的愤懑、“泪痕红渑鲛绡透”的悲哀、“错!错!错!”的悔恨。唐氏和词亦发出“世情薄,人情恶”的控诉、“今非昨,病魂常恨千秋索”的哀怨。虽然已过了四十余春秋,而诗人“一怀愁绪”,绵绵不绝,一切早已无可挽回,那照影惊鸿已一去不复返了。然而只要此心不死,此“影”将永在心中。

第二首抒写诗人对爱情的坚贞不渝。首句感叹唐氏溘然长逝已四十年了。古来往往以“香销玉殒”喻女子之亡,“梦断香销”即指唐氏之死。唐氏实际已死四十四年,此“四十年”取其整数。这一句充满了铭心刻骨之真情。

次句既是写沈园即日之景:柳树已老,不再飞绵;也是一种借以自喻的比兴:诗人此时年逾古稀,正如园中老树,已无所作为,对个人生活更无追求。“此身行作稽山土”,则是对“柳老”内涵的进一步说明。“美人终作土”,自己亦将埋葬于会稽山下而化为黄土。此句目的是反衬出尾句“犹吊遗踪一泫然”,即对唐氏坚贞不渝之情。一个“犹”字,使诗意得到升华:尽管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但对唐氏眷念之情永不泯灭;尽管个人生活上已无所追求,但对唐氏之爱历久弥新。所以对沈园遗踪还要凭吊一番,并泫然涕下。“泫然”二字,饱含多少复杂的感情!其中有爱,有恨,有悔,诗人不点破,足供读者体味。

梅花绝句

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1]。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2]。

【注释】[1]坼:裂开。此处指梅花绽开。晓:天亮。晓风指早上的风。[2]方:方法、办法。化:变化、变成。放翁:陆游字放翁。

【鉴赏】上联写梅花不畏严寒,笑迎晨风绽放,开得漫山遍野都是,纷繁堆砌得仿佛昨夜下了一场大雪。下联里作者用了一个极奇特的设想,深表其爱梅之心:有什么办法能变化成千千万万个自己,让每一株梅花树前都有一个陆放翁呢!上联写梅,下联写人的陪衬。

文人学士志趣不同,有人爱梅花、有人爱牡丹。爱梅者有的重其韵味,有的重其品格。陆游所重的是后者,是其品格高尚。梅花的清风亮节,与放翁实为同气,故作者借梅花抒写胸臆。化身千亿,长在梅前。能与雪洁冰清的梅花心相印、意相通、语相接,则诗人之高标绝俗,尽跃然纸上。进一程想,在百花园中,又有哪种名花,能与时穷见节之士心迹相通,能无愧骨沁幽香、气傲寒雪之美?也许此誉非梅莫属了!

示儿[1]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3]。

【注释】[1]示儿:写给儿子看。[2]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州,这里以之代指全国。同:大同、一统。这里指祖国统一。[3]乃翁:你们的父亲。

【鉴赏】这首诗写于他临终前,既是他的绝笔,也是他的遗嘱。

作为一首绝笔,它无愧于诗人创作的一生。作为一篇遗嘱,它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而诗人以“北定中原”来表达其生命中的最后意愿,以“无忘告乃翁”作为对亲人的最后嘱咐,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与之相比?从他的大量诗篇,尤其这首《示儿》诗中,我们都会感受到其悲壮的情怀,受到他对国家民族一往情深、九死不悔的精神的强烈感染。

这里,诗人表达的是他一生的心愿,倾注的是他满腔的悲慨。诗中所蕴含和蓄积的感情是极其深厚、强烈的,但却出之以极其朴素、平淡的语言,从而自然地达至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任处州知府,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曾使金,不畏强暴,几被杀。晚年退居故乡石湖。以善写田园诗著称。与尤袤、杨万里、陆游并称南宋四大家。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桂海虞衡志》《吴船录》等。

横塘

范成大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1]。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注释】[1]南浦:浦是水边,南浦本泛指水边送别的地方。这里借指横塘渡口。[2]依然:这里指依依难舍的样子,而非“依旧”、“仍然如故”之意。

【鉴赏】诗的上联紧扣送别之情来写景。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和时间:横塘南渡口,孟春阴雨天。你看,在如油的春雨浇灌下,开阔的平川上已经披上了一层绿装。那低低的石桥和高高的红塔上下相望,显示出依依难舍的样子。在这样的客观景色描写中,隐含了诗人“览物思情”的主观意图,以关合后文。下联直抒别情。“年年”二字,表示送别的次数很多。

虽然依旧是这个客人,依旧是这条道路,依旧是这个渡口,但每次都是这样留恋难舍。结句则把离恨相思之情直接联系到具体的近景物体上来:那蒙蒙的细雨,那系于垂杨下的画船,使人深切地感触到惜别双方那种“轻舟催发,何日重逢”的留恋之情。作者以风丝雨片、垂柳轻舟作结,不仅具有“依依惜别”的象征意义,而且与上联的景物描绘融为一体,颇具风情神韵之美。

州桥

范成大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1]。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2]?

【注释】[1]天街:京城的大街。此处指旧汴京天汉桥南北的大街。驾:本意是车驾,特指帝王的车驾,引申为帝王。[2]失声:禁不住发出的声音。六军:古代天子有六军,每军一万二千五百人左右。这里指宋朝的抗金大军。

【鉴赏】上联首句以白描的手法点出州桥南北的街道。作者曾在此诗下自注:“南望朱雀门,北望宣德楼,皆旧御路也。”但诗中对这座桥、这条街的景象未作任何渲染,淡淡着墨,朴素无华。然而当年南宋人民读到这句诗时,会深切地感受到这条象征北宋朝廷、象征故国的“天街”,其分量是异常沉重的。次句写站在桥边、街头所接触到的百姓的反映。汴京此时被金人占领已四十四年了,眼前的这些百姓,当年还是翩翩少年,如今已是满头白发。这些宋朝遗民的岁月尽管流逝了近半个世纪,只图偏安的南宋朝廷却年复一年地辜负了他们的期望。“年年”二字表达了人民历久不衰的故国之思是多么的深沉,也表达了诗人对这些遗民极大的同情和敬意。

下联描绘了一幕汴京父老遇到南宋使节(包括作者自己)时的动人场景。上句中“忍泪失声”四字传情地写出了父老们的情态。他们围着故国使臣,一时间无穷悲愤齐上心头,恨不得放声痛哭,尽情宣泄沦陷之恨;而在那样一个环境中,却不得不把眼眶里的泪水强行忍住,但又不能不把积压在心底的话讲出。于是,本该叙说的千言万语,化成一句悲哀哽咽的问话:什么时候才真正有我们宋朝大军到来?这句诗是一句带着疑虑的问话。“几时真有”四字极沉重,也极传神,既表达了父老遗民们的切盼心情,又暗藏着对南宋当局的诘问和不信任。使节们怎么回答呢?作者没有再写,却令读者肠回九曲矣。

春日田园杂兴十二绝

(其二、其三、其五、其六)

范成大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1]。舍后芳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2]。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3]。骑吹东来里巷喧,行春车马闹如烟。系牛莫碍门前路,移系门西碌碡边[4]。

【注释】[1]土膏:肥沃的土壤。这里泛指大地。一饷:一会儿,片刻时间。[2]二麦:大麦、小麦。[3]斗草:中国南朝以来的风俗游戏。多流行于青少年中。游戏时,各自寻花摘草,以新奇或品种多者获胜。[4]碌碡:石磙。南方用来压平路面、场地。北方多用于辗压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