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四书五经名句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6714700000040

第40章 书(5)

[注释]

[1]惟:句首语助词。魄:又作朏、霸,月光。哉生魄:一名既生霸,其在一月中所指具体日期,各家说法不一。王国维认为商周以月纪时,将一月顺次分为以下四期: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也有以其为每月初二或十五的。[2]周公:武王弟。名姬旦,助武王灭商。武王死,辅助成王。基:始。东国:国土的东部。洛:洛邑,在今洛阳。[3]邦:国。侯、甸、男:诸侯国的不同等级。[4]采、卫:诸侯国的不同等级。百工:百官。播民:播迁之民,被迫迁徙的殷民和其他部族之民。[5]士:即事,服役。[6]咸:全都。勤:慰劳。[7]洪:代,代替成王。诰治:为政训词。自“惟三月”至“诰治”的四十八字,与下文内容不一,北宋苏轼认为是《洛诰》之简错杂于此。其后,学者多持此说。[8]王:成王。若:如此、这样。[9]孟侯:诸侯之长,诸侯领袖。[10]小子:周代对年幼者的称呼。封:姬封,即康叔,初封于康(今河南禹县西北)。平定管蔡武庚之乱后,周公以商故都周围地区封予,建国卫,都沫(今河南淇卫)。

[11]惟:只。乃:你。丕显:英明。考:父。[12]克:能。[13]庸庸:任用理当被任用者。[14]祗(zhǐ)祗:敬重理当被敬重者。[15]威威:惩罚理当被惩罚者。[16]显:显示,公告。[17]用:施行,指施行明德慎罚。肇:

开始。区:地区。夏:华夏。[18]越:跨越,由……起。[19]西土:国土的西部。[20]时:是、此。怙(hù)冒:勤勉。[21]殪(yì):死。在此作动词,为灭亡之意。

[22]诞:大。前一厥字指天,后二厥字指殷。越:统治。

[23]时叙:承顺。寡兄:大兄,指成王。勖:勤勉。[24]肆:因此。汝:你。兹:此。东土:指前商都及其周围。

[25]在:观望。祗:敬。通(yù):遵循。乃:你。文考:父亲文王。[26]绍:继续。闻:听取。衣:依。德言:德教。[27]往:往后。敷:普遍。哲:圣明。[28]乂(yì):治理。[29]丕:语助词。远:深远。惟:思。商:殷商。耇(gǒu):老。考耇人:德高望重的老人。[30]宅:同度,忖度。心:心思,指殷民的思想、心理、情感。训:教导。[31]康:安乐。[32]弘:弘扬。天:天道。[33]若:如果。裕:充满。[34]恫(tōng):痛。瘝(guān):病。恫瘝,指苦心志劳筋骨,勤于为政治民。

[35]棐(fěi):非。忱:信,诚。[36]往:前往封地。[37]豫:乐。[38]惠:顺服。[39]懋(mào):勉力。[40]已:同“噫”,感叹词。[41]惟:虽。[42]服:责任。惟:是。弘:大。[43]宅:度量。[44]作新民:改造殷民使之弃旧从新。[45]敬:谨慎。明:严明。[46]眚(shěng):省悟。[47]乃:你,指犯罪者。终:始终。[48]不典:不合法典规定。[49]式:样式,样子。尔:如此。[50]灾:哉。[51]适:偶然。[52]道:法律。极:穷尽。厥:

他。辜:罪。此句意为按照法律来追究他的罪行。[53]时:是,这。[54]有:能。叙:顺。时:是,这。[55]敕(chì):勤劳之意。和:协和。[56]有:于,对待。

[57]或:有人。[58]劓(yì):割劓。副(èr):刵耳。劓、刵,在古代都是肉刑。[59]外事:外朝之事。[60]陈:宣布。时:是,这。臬(niè):法律。[61]司师:治理民众。[62]殷罚:殷商的刑罚。伦:法。[63]要:察劾。要囚:劾实囚情。[64]服:思。[65]旬:十日。[66]丕:乃。蔽:断狱、判决。[67]事罚:从事惩罚。[68]义:宜。[69]勿庸:不用。次:恣。[70]尽:全。逊:谦恭。[71]时叙:即叙时。[72]惟:应当。未有逊事:此句宜理解为未有一事不谦恭。[73]若:如。心:心思。[74]暋(mǐn):强悍。[75]憝(duì):怨恨。[76]矧(shěn):亦。惟:是。友:友爱兄弟。[77]祗:敬。服:治理。厥:其,指子。[78]字:爱。厥:其,指父。[79]疾:恶,厌恶。

[80]天显:天所显示的。[81]克:能。恭:恭敬。厥:其,指弟。[82]鞠子:稚子。哀:哀其缺乏教养。[83]吊兹:至此。[84]政人:执政之人。[85]彝:法。泯乱:混乱。

[86]乃:你。其:即将。由:根据。[87]率:遵循。戛:常,常法。[88]矧:亦。惟:是。外庶子、训人:都是官名。前者掌管公卿子弟教育,后者掌管一般教育。[89]惟:和。厥:其,指外庶子、训人。正人:官名。越:与。小臣:官名。节:表明官员身份的符节。[90]乃:就。别:另外。

播敷:公布政令。[91]造:诈。造民:以讹言蒙骗民众。

[92]弗庸:不执行法律。[93]瘝:疾恶。君:国君。[94]时:是。引:助长。[95]惟:是。憝:厌恶。[96]由:根据。兹:此、这,指上述罪行。义:宜。率:法。率杀:依法处死。[97]君:国君。长:执政官。[98]能:善。不能:不能善于教导管束。[99]越:和。小臣、外正:官吏名。惟威惟虐:作威肆虐。[100]放:逆。[101]克:能。敬典:敬重法典。[102]由:由此。裕民:诱导民众。

[103]敬忌:尊敬与畏惧。[104]及:汲,努力之意。[105]予一人:成王自称。怿(yì):高兴。[106]爽惟:句首发语词。迪:道。吉:善。迪吉:走上正道。[107]时:是。惟:思虑。[108]作求:达到所追求的最终目的。[109]于:与。[110]不静:不安定。[111]戾:安。[112]迪屡:屡次教导。未同:民众未曾认同所说,服从统治。[113]其:将。殛:诛责。[114]矧:况且。尚:还。[115]彝:法。时:是,指代康叔的治国之志。忱:诚。[116]丕则:于是。敏德:仁爱而顺时者。[117]康:安。[118]顾:顾念。

[119]猷:谋略。[120]裕:丰裕。以:于。[121]瑕:疵,指过错。殄(tiǎn):灭绝。不汝瑕殄:不会因你的过错而要灭绝你。[122]肆:当今。[123]殄享:灭绝祭祀,指被殷民推翻统治地位。[124]明:勉力。服命:职责。

[125]高:扩充。[126]替:废除。[127]典:常常。

[鉴赏]

本文乃是周公借成王之名,教诲康叔治国之道在于:明德慎罚,勤政亲民,以此来永保政权不失。

在《康诰》里,周公不断地提到天,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周人天的观念并不同于****二代。《礼记·表记》的作者曾经说过:“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周公对其兄弟姬封所说的话,尊崇天、帝一类的话,较之其他周人所说的话提得更多。这也许是姬封所受的封地,那里的居民是迷信天的殷人。与其说这些话是给姬封听的,毋宁说假天之威,使殷人认同“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从而安心去做周的顺民、卫的顺民。

在政治思想方面,周公强调德刑并用,主张明德慎罚是其思想的核心。周公进一步地强化了周人重德的倾向,并且他还总结古代的治国经验说,以德治国乃是古圣王开创的优良传统(“绍闻衣德言”)。因此他教育姬封自身要有美德(“德裕乃身”),不能贪图享受,同时大力地推行德教,并教育人民要做到孝、恭、慈、友,努力遵守法律。他认为唯有如此才能将国家治理好,从而使社会保持安定。

《康诰》证明了,中国自商朝起就有法律,那种认为古代中国有德而无法的观点是无稽之谈。另外,周公吸收、发展了古代政治思想,提倡德刑并用,这成为了后世历代所沿袭的一个传统。

梓材

王曰:“封[1]!以厥庶民暨厥臣,达大家[2];以厥臣达王,惟邦君。汝若恒[3],越[4]曰:’我有师师[5]:司徒、司马、司空、尹旅[6]。曰:‘予罔厉[7]杀人。’亦厥君先敬劳[8],肆徂[9]厥敬劳。肆往奸宄[10]杀人历人[11]宥[12],肆亦[13]见[14]厥君事戕[15]败人宥。”王启监[16],厥乱为民[17],曰:“无胥[18]戕,无胥虐,至于敬寡[19],至于属[20]妇,合由以容[21]。”王其效邦君越御事[22]:“厥命曷以引养引恬[23],自古王若兹监,罔攸辟[24]。惟曰:“若稽[25]田,既勤敷菑[26],惟其陈修[27],为厥疆畎[28];若作室家,既勤垣墉[29],惟其涂暨茨[30];若作梓材[31],既勤朴斫[32],惟其涂丹雘[33]。”今王惟曰:“先王既勤用明德,怀为夹[34],庶邦享作[35],兄弟方[36]来,亦既用明德。后式典集[37],庶邦丕享。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38],肆[39]王惟德用,和怿先后迷民[40],用怿先王受命[41]。已,若兹监[42]!”惟曰:“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注释]

[1]封:康叔,周武王同母弟。[2]达:涌达,指传达。大家:指卿大夫。此句应为“以大家达厥庶民暨厥臣”,同样,下一句应为“以王惟邦君达厥臣”。惟:与。[3]若:这,这样。恒:常。[4]越:及,并且。[5]师师:众多的官员。[6]司徒:古代中央官员,管理土地和人民。司马:古代中央官员,管理军政和军赋。司空:古代中央官员,管理建筑、水利工程。以上合成“三公”。尹旅:众大夫。[7]罔:不会。厉:滥杀无辜。[8]敬劳:尊敬、慰劳。[9]肆徂(cú):赶快去。[10]肆往:过去、以往。奸宄:内外作乱的人。[11]杀人历人:杀努力的人。[12]宥:宽恕。[13]肆亦:同“肆往”,过去。[14]见:刺探。[15]戕(qiāng):残害人的肢体。[16]启监:指分封诸侯,统治臣民。[17]乱:即“率”,大抵。为:教化。[18]胥:相。[19]敬寡:即矜寡、鳏寡,老而无妻谓之鳏,老而无夫谓之寡。[20]属:附属、从属,指地位低下。[21]合:同样。由:教导。容:宽容。[22]效:教。邦君:诸侯王。越:以及。御事:指王室近臣。[23]引养引恬:长治久安。[24]攸:所。辟:邪僻。指犯上作乱。[25]稽:种。[26]敷:播种。菑(zī):新开垦的土地。[27]惟:思考。陈修:修治。

[28]畎(quǎn):田间水渠。[29]垣墉(yōng):墙。[30]塈(xì):涂屋顶。茨:以茅草盖屋。[31]梓材:良材。[32]朴:去皮。斫(zhuó):加工。[33]丹雘(huò):油漆用的红色颜料。[34]怀:来。夹:辅。[35]庶:众多。享:献,即纳贡。[36]方:国。[37]后:国君。式:乃。典:经常。集:聚会。[38]付:给予。越:与。厥:其。

[39]肆:今。[40]和怿(yì):心悦诚服。迷民:顽民。

[41]用:因而。怿:终,完成。[42]若兹:如此。监:总结经验教训。

[鉴赏]

此文与《尚书》之中的《康诰》、《酒诰》一样,也是周公以周成王之名去教育周武王的同母少弟康叔的一篇诰词。《梓材》的中心论题,始终是围绕着如何才能使国家“引养引恬”的问题来展开的。对此,周公共提出了四项治国大政方针,第一,要关心、尊重下属。第二,不要滥杀无辜,要宽恕有罪之人,以此来安抚人心。第三,要关心、爱护百姓。第四,要努力实行德政,这也是周公所倡导的治国主要手段。

《梓材》的文字,不仅表现了周公卓越的政治理念,而且还反映了周公高尚的人格。他对周朝之政怀有十分强烈的责任感,始终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曼》)的心态去对待摄政大任,对年幼的康叔能否肩负起使命一直都放心不下,因此,对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作了极为细致周到的考虑,还提出了一些具体可行的意见,教导康叔应当怎样治国。他的胸襟十分广阔,虽然终身同殷人作了艰难的斗争,但仍能以周朝的根本利益为重,没有被对殷人的仇恨所蒙蔽。他既主张维护、发扬传统,又从实际出发,采取高超的手段,化解了仇恨。实际上,《梓材》成功地塑造了古代一个英明的政治家的形象。